两地三中心灾备解决方案
两地三中心容灾专项方案

Xx项目存放方案介绍目录1.现状综述 (4)2.总体建设方案 (4)2.1.建设原则和策略 (4)2.1.1.建设原则 (4)2.1.2.建设策略 (5)2.2.建设目标 (7)2.2.1.总体目标 (7)2.2.2.分期目标 (7)2.3.建设内容 (7)2.4.总体设计方案 (8)3.容灾的核心技术及选择 (9)3.1.容灾系统衡量指标 (9)3.2.容灾级别 (10)3.3.常见容灾建设模式 (11)3.3.1.同城容灾 (11)3.3.2.异地容灾 (11)3.3.3.两地三中心 (11)3.3.4.双活数据中心 (11)3.4.常用的数据复制技术 (12)3.4.1.基于存储层的容灾复制方案 (13)3.4.2.基于主机数据复制技术的灾备方案 (19)3.4.3.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复制技术构建灾备方案 (20)3.5.如何选择最优的容灾方案 (28)3.5.1.数据容灾技术选择原理 (28)3.5.2.数据容灾技术选择度量标准 (29)3.6.本项目容灾模式及技术的选择 (29)3.6.1.容灾模式选择 (29)3.6.2.容灾中心选址 (30)3.6.3.数据复制技术的选择 (32)4.推荐方案概述 (33)4.1.技术路线选择 (33)4.2.总体方案架构 (33)4.3.数据库容灾系统设计 (35)4.3.1.Golden Gate技术原理 (36)4.3.2.各委办局和同城容灾中心之间的数据库复制 (37)4.3.3.同城容灾中心和异地容灾中心之间的数据库复制 (40)4.4.非结构化数据容灾系统设计 (40)4.4.1.同城容灾中心和生产中心之间的数据容灾 (41)4.4.2.同城容灾中心和远程容灾中心的数据容灾 (43)4.4.3.应用级容灾几种实现方式 (44)4.5.一体化集中备份系统 (45)4.6.容灾网络建设方案设计 (46)4.6.1.整体容灾网络架构设计 (46)4.6.2.前端服务网络容灾方案 (47)4.6.3.服务器数据网络容灾方案 (49)4.6.4.存储网络容灾方案 (50)4.6.5.本项目建议容灾网络方案 (51)5.本项目灾备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52)5.1.需要按照灾备要求梳理系统 (52)5.2.解决好数据库系统数据复制 (52)5.3.“现实”的切换策略 (53)6.软硬件设计 (54)6.1.软硬件总体选型原则 (54)6.2.同城容灾中心软硬件设计 (55)6.2.1.一体化备份系统 (55)6.2.2.数据库容灾系统 (56)6.2.3.云计算平台容灾系统 (57)6.2.4.同城数据存储容灾系统 (58)6.2.5.机房改造系统 (58)6.2.6.网络系统 (60)6.2.7.安全系统 (60)6.2.8.详细软硬件配置清单 (60)6.3.远程容灾中心软硬件设计 (63)6.3.1.远程数据备份系统 (63)6.3.2.远程数据库容灾系统 (64)6.3.3.远程云计算平台容灾系统 (65)6.3.4.远程数据存储容灾系统 (66)6.3.5.网络系统 (66)6.3.6.安全系统 (66)6.3.7.详细软硬件配置清单 (66)7.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培训 (68)7.1.领导和管理机构 (68)7.2.项目实施机构 (70)7.3.运行维护机构 (70)7.4.技术力量和人员配置 (71)7.5.人员培训方案 (71)8.项目实施进度 (72)8.1.项目建设期 (72)8.2.实施进度计划 (72)8.2.1.同城容灾中心建设计划 (72)8.2.2.异地容灾中心建设计划 (73)9.投资估算 (75)9.1.投资估算的说明 (75)9.2.投资估算 (75)9.3.估算编制依据 (76)9.4.资金来源与落实 (76)9.5.投资估算明细表11.现实状况综述XX市政府网站管理中心自成立之日起, 就根据集中建设标准完成了“XX市电子政务外网统一平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工作, 完成了XX市124家党政部门接入工作, 完成了在全市范围内只铺设一套网络基础设施工作, 实现了市及电子政务外网和省、国家政务外网之间互联互通, 现在共有服务器500多台, 存放40多套, 布署虚拟服务器300多台。
两地三中心容灾专项计划

两地三中心容灾专项计划概述两地三中心容灾专项计划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以确保系统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而制定的计划。
该计划覆盖了两个地点和三个中心,旨在降低因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而造成的潜在损失。
计划目标- 确保两地的中心设施和设备符合容灾要求。
- 提供对业务系统和数据的持续和及时的可用性。
- 建立有效的灾难恢复策略,以便在灾难发生后尽快恢复业务。
- 最小化灾害事件对组织运营的影响。
计划内容1. 容灾需求评估:对两地的中心设施和设备进行评估,确定是否符合容灾要求,并提出改进建议。
2. 灾难恢复策略:基于业务系统的关键性和恢复时间目标,制定恢复策略和优先级。
3. 备份和恢复方案:确保数据的备份完整性,制定数据恢复的详细步骤和时间计划。
4. 测试计划: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演练,以验证恢复策略和程序的有效性,并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
5. 灾难事件响应:建立灾难事件响应团队,并制定明确的责任和沟通流程,以及紧急事件的处置指南。
6. 容灾培训和意识:为员工提供容灾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容灾措施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实施计划1. 配置双中心架构:在两地建立两个中心,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冗余备份和恢复能力。
2. 更新设施和设备:根据容灾需求评估结果,对中心设施和设备进行必要的更新和升级。
3. 持续监测:定期对中心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并确保备份和恢复方案的有效性。
4. 灾难恢复演练:定期进行演练,评估演练效果,并不断改进灾难恢复策略和程序。
5. 培训和意识提升:为员工提供容灾培训和意识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灾难事件。
风险与挑战- 执行计划可能需要较高的投资成本。
- 正常业务操作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中断。
- 移民、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可能对计划实施造成影响。
结论两地三中心容灾专项计划是一项关键的项目,旨在确保系统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容灾策略,我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灾害事件,减少潜在损失,并尽快恢复业务正常运营。
省级政务云平台-两地三中心灾备建设方案

省级政务云平台-两地三中⼼灾备建设⽅案省级政务云两地三中⼼灾备建设⽅案⽬录第1章建设⽬标、范围、任务 (1)1.1 建设⽬标 (1)1.2 建设范围 (1)1.3 建设任务 (2)第2章省级云计算中⼼⽅案 (4)2.1 整体架构 (4)2.2 容灾备份建设⽅案 (5)2.2.1两地三中⼼容灾技术⽅案 (5)2.2.2备份系统技术⽅案 (84)第1章建设⽬标、范围、任务1.1 建设⽬标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统筹推进省电⼦政务基础设施提升、电⼦政务业务系统协同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共⽤和数据开放利⽤;按照湘府阅[2015]53号⽂件要求,以资源整合、集约建设、稳步推进为原则,建成安全可靠、统⼀⾼效、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平台并开展⽰范应⽤,为全省各级部门提供弹性的云计算和云存储能⼒、政务外⽹承载服务与应⽤能⼒,基本满⾜省直部门“⼗三五”期间⾮涉密业务的统⼀⽹络、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库服务、备份服务、安全服务等需求,提升政府效能,促进政府管理创新,达到简政、兴业、惠民的⽬标。
1.2 建设范围省级电⼦政务外⽹主要满⾜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的需求,为各省直部门的⾮涉密电⼦政务业务提供承载服务。
本次建设省级电⼦政务外⽹统⼀云平台,总体框架为“1+2+N”,即“1⽹、2中⼼、N多应⽤云”,省本级政务⼤数据中⼼,初步形成“8+3+5”的基本框架。
具体业务⽬标主要包括:“⼀个⽹络”——优化升级电⼦政务外⽹平台,满⾜省直部门间以及省到市、市到县⽹络传输和承载的需求;“两个中⼼”——建设云计算中⼼、⼤数据中⼼,满⾜省直部门⼗三五期间⾮涉密业务需求,为政府领导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持。
“N 朵应⽤云”——建设基于云平台的N 个全省性应⽤系统,包括政务服务、政务管理、政务⾏业、政务决策和政务办公等领域。
“8⼤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完成⼈⼝、法⼈、宏观、地理空间、政务服务信息、⼯商企业、信⽤信息、电⼦证照等8⼤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1的建设、迁移、备份共享;“3⼤平台”——完成⼤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数据开放平台3⼤平台;“5⼤⽰范⼯程”——完成全省旅游⼤数据分析、12345服务平台、区域经济脸谱⼤数据分析、省互联⽹产业发展状况分析、省政府⽹站群智能监测分析5⼤⽰范⼯程;建设建设统⼀的安全体系;建设统⼀运维管理机制;设计迁移策略,完成部分系统的迁移;明确云平台建设、管理、运营模式,节约投资,提升服务质量。
容灾-XX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

XX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第一章项目概述1.1项目名称XX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1.2建设目标、内容1.2.1 建设目标采用两地三中心架构,利用XX机房、链路等资源,实现对关键应用系统的应用级容灾建设。
1.2.2 建设内容核心业务系统的应用级容灾建设,包含容灾软件、机房、链路、容灾所需新增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建设。
第二章需求分析2.1需求分析2.1.1 容灾备份需求需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应用级容灾建设,在发生故障甚至灾难时,保障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不丢失,且同城容灾中心能暂时接管业务,按国家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第6等级进行建设,RPO=0,RTO=分钟级。
第三章 项目方案3.1 建设思路项目建设方法公司专业支撑团队需求解读以客户公司业务发展为指引,结合业务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制定本项目战略目标。
现状调研调研客户公司系统现状、数据现状、以及现有信息化建设现状。
公司优势长期沉淀的运营商优势,多种类全方位的云产品提供能力,专业的云网解决方案。
战略目标业务梳理能力服务能力云业务需求云资源需求云安全需求云灾备需求云专线需求……需求输出项目定位技术路线建设方案投资预算项目交付3.2 系统总体结构3.3 两地三中心方案本项目采用标准两地三中心架构进行建设,按应用级容灾标准,按容灾国标最高等级第6级进行建设,主数据中心为XXIDC 机房,同城灾备中心选用XXXXIDC 机房,异地灾备中心选用福建长乐IDC 机房;主数据中心与同城灾备中心采用专线链路实现低时延高带宽互联互通,同城灾备中心与异地灾备中心采用低时延专线实现互联互通;主数据中心与同城灾备中心采用同步复制方式实现数据同步,同城灾备中心与异地灾备中心采用异步复制方式实现数据同步,主数据中心宕机之后,同城灾备中心具备接管业务、恢复数据能力,异地灾备中心具备恢复数据能力。
3.3.1 数据库容灾方案数据库容灾主要基于数据库复制技术,通过同步同城以及异地数据库数据,当主数据中心业务宕机,可从同城或者异地容灾中心进行数据库数据恢复。
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

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1. 背景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种灾难事件对企业的运营和数据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灾备方案已经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受到地缘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需要制定灾备方案,以保证业务的持续运营。
将业务系统和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地域的多个数据中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我们所提供的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
2. 方案概述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将业务系统和数据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三个数据中心中,以实现业务的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
这三个数据中心包括两个主数据中心(A、B)和一个备份数据中心(C),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
该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为破坏等不可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保障关键业务的连续性和可用性。
以下是方案的具体组成和设计。
3. 系统架构3.1 主数据中心两个主数据中心(A、B)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们运行着企业的关键业务系统和数据。
每个主数据中心都具备完备且独立的硬件设施、网络和存储系统。
•主数据中心A:位于城市X,承担主要的业务运营和数据存储任务。
•主数据中心B:位于城市Y,作为主数据中心A的备份,能够及时接管业务运营和数据处理任务。
主数据中心之间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进行数据的实时同步和业务的状态复制。
主数据中心A负责主要的数据读写操作,而主数据中心B则负责数据的备份和业务的冷备。
3.2 备份数据中心备份数据中心C是系统的灾备中心,位于城市Z。
它的作用是保存主数据中心A和B的数据备份,并提供紧急的灾难恢复功能。
备份数据中心C与主数据中心通过专用线路进行数据的定期同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在主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或不可用时,备份数据中心C会立即接管业务运营,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4. 数据同步和备份策略为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我们采用以下策略进行数据的同步和备份:•日志复制:主数据中心A和B之间进行实时的数据同步,通过数据库日志的复制和传输,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双地三核心容灾专项方案

双地三核心容灾专项方案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关于双地三核心容灾专项方案的详细说明。
这个方案旨在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或灾难情况下,能够保证业务的持续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系统架构双地三核心容灾专项方案采用以下系统架构:双地架构系统部署在两个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数据中心,分别称为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
主数据中心承担主要的业务运行和数据存储功能,而备份数据中心则作为主数据中心的冗余备份,以保证在主数据中心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备份数据中心继续运行。
三核心架构系统采用三核心架构,包括核心数据库、核心应用服务器和核心网络设备。
这些核心组件在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都进行部署,以保证冗余性和容错性。
容灾策略为了确保双地三核心容灾方案的有效性,以下是采取的容灾策略:数据备份定期对核心数据库进行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到备份数据中心。
在主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从备份数据中心恢复数据进行业务的快速恢复。
双活部署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均能够独立运行业务,且数据实时同步。
在主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切换到备份数据中心继续运行,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测试和演练定期进行容灾测试和演练,以验证双地三核心容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发现问题和漏洞时,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
容灾恢复当系统发生故障或灾难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容灾恢复:1. 监测和识别故障:及时监测系统状态和识别故障原因。
2. 切换至备份数据中心:如果发生主数据中心故障,可以切换至备份数据中心继续运行。
3. 数据恢复:通过备份数据进行数据恢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故障排查和修复:对故障进行排查和修复,确保系统能够顺利运行。
结论双地三核心容灾专项方案是一种可靠的容灾解决方案,它能够在系统故障或灾难情况下保证业务的持续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采用该方案,可以降低业务中断的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

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2010-12-26目录1“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建设的功能目标 (3)2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技术方案 (4)2.1总体设计方案 (4)2.2容灾方案实现 (5)2.2.1同城应用级容灾方案 (5)2.2.2异地数据级灾备方案 (6)3基于SHAREPLEX的容灾方案 (7)3.1S HARE P LEX FOR O RACLE产品介绍 (7)3.2S HAREPLEX主要技术指标 (8)4成功案例 (10)4.1银联数据 (10)4.2山西移动 (12)4.3北京地税 (15)4.4S HARE P LEX国内部分客户 (18)1 “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建设的功能目标理想目标:在确保系统稳定安全的前提下,颠覆“切换时长、数据丢失,平时不用、浪费投资,决策困难、影响巨大,演练复杂、风险增加”的传统“灾备”模式,创建全新“容灾”理念,使新增投资平时发挥生产效力、实现容纳各种灾难、确保业务连续和数据安全的崭新模式。
同城应用级容灾:覆盖能被客户直接感知的各类业务,平时与主机房同时运行,负载均衡使用,可分担各查询业务流量。
当容灾机房或主机房任何一处出现灾难造成的非计划内停机,则另一个机房都能在保证不丢失数据的前提下,继续对外提供同样的服务,对业务或对客户的感觉影响极低。
异地容灾;异地容灾机房,存放一台存储设备和一台核心业务验证服务器,异步存储数据,容许0-15分钟数据丢失。
发生城市级灾难时仍可以有效恢复生产系统核心数据和,。
最终实际目标:以系统稳定、安全、高效为基本前提,经严格论证和实测,可以逐步退守,直至实现一定投资下“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的平衡。
容灾系统将能够应对下述的灾难和风险,确保数据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灾难发生的百分比统计电源问题硬件、软件、程序故障机房其它基础设施故障系统设计失误小失误/故障长期累加人为操作失误或渎职蓄意破坏/病毒/黑客网络/线路故障技术失败大规模自然灾害其它0102030405060708090100Number of Declarations2 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技术方案2.1 总体设计方案生产系统的容灾系统拟建成“两地三中心“模式。
两地三中心容灾方案

(4)制定详细的容灾预案和操作手册;
(5)组织培训,提高相关人员操作技能。
2.验收标准
(1)数据同步: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2)灾备切换:确保业务无中断,数据不丢失;
(3)容灾环境:确保设备、软件、网络等资源满足业务需求;
(4)操作手册:确保预案和操作手册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二、方案概述
两地三中心容灾方案是指在两个地理位置相隔一定距离的城市分别建立生产中心、同城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其中,生产中心负责日常业务运行,同城灾备中心用于应对同城范围内的灾害,异地灾备中心用于应对跨城市的灾害。通过数据同步、应用切换等技术手段,实现业务系统的快速恢复和持续运行。
三、方案设计
1.数据同步
(3)切换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先切换核心业务,再切换非核心业务;
b.优先保障关键业务的恢复;
c.切换过程中,确保用户无感知或感知最小。
3.灾备中心设
(1)同城灾备中心:
a.建立在距离生产中心一定距离的城市,避免因同城灾害影响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
b.设备配置与生产中心相同,具备足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两地三中心容灾方案
第1篇
两地三中心容灾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政府部门日常运营的重要支撑。然而,信息系统在带来便捷与高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潜在风险,如自然灾害、系统故障等。为保障信息系统稳定、安全运行,降低因灾害导致的业务中断风险,提高业务连续性,特制定本两地三中心容灾方案。
5.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
六、总结
本两地三中心容灾方案旨在为企业、政府部门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容灾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同步、应用切换等技术手段,实现业务系统的快速恢复和持续运行,降低因灾害导致的业务中断风险。在实施过程中,需关注数据一致性、应用切换、容灾环境建设等方面,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和验收。同时,加强运维管理,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为业务连续性提供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地三中心灾备解
决方案
现,可实现生产与灾备服务器之间数据的实时复制和应用的快速切换。
异地灾备中心由于其与生产中心不在同一机房,灾备端与生产端连接的网络线路带宽和质量存在一定的限制,应用系统的切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异地灾备中心能够实现在业务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恢复和可容忍丢失范围内的数据恢复。
1. “双活”+异地容错的技术方案
1.1 备端在线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网络设计
本地容灾是指在本地机房建立容灾系统,日常情况下可同时分担业务及管理系统的运行,并可切换运行;灾难情况下可在基本不丢失数据的情况下进行灾备应急切换,保持业务连续运行。
与异地灾备模式相比较,本地双中心具有投资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运维管理相对简单、可靠性更高等优点;异地灾备中心是指在异地建立一个备份的灾备中心,用于双中心的数据备份,当双中心出现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发生故障时,异地灾备中心能够用备份数据进行业务的恢复。
针对两地三中心灾备建设的需求,我们结合我们自主研发的软件的优势,设计了典型的建设方案。
本地机房安装我们镜像系统,主备端同时在线,真正实现“双活”,是可见,可验证,可靠的容灾;异地机房安装实时备份,既能实现数据的实时复制,确保数据不丢失,又能任意时间点手动恢复,实现容错,而且无需主备硬件配置一致,还能降低成本。
网络拓扑和部署如下:
2.2 备端在线容灾系统设计
在生产服务器上部署A镜像系统代理软件,在容灾服务器上安装A镜像系统服务器端软件,设置A镜像代理的检测路径为主存储路径,设置A镜像服务器路径为备用存储路径。
经过Web管理界面配置镜像对象、全量和增量策略等。
1)当生产服务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把生产服务器的浪擎代理软件连接至服务器。
当代理检测到主存储数据变化后,将捕获变化的数据实时的复制到备用存储上,实现了实时的复制。
具体部署如下图:
2)当生产服务器故障,或者存储故障导致生产系统无法正常提供业务支持时,本地容灾服务器可直接接替生产服务器工作保障业务系统的持续运行;当本地机房发生灾难时,异地机房的容灾服务器可直接接替生产服务器工作保障业务系统的持续运行。
具体部署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