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什么

流行病学是什么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发病原因以及疾病防治的策略。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并探讨它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性。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和背景流行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结合了统计学、生物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核心任务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疾病的因素。
流行病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当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到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然而,现代流行病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
约翰·斯诺在1854年的伦敦霍乱疫情中,利用地理信息和病例分布图,成功找出了霍乱病原体的传播源头,这被誉为流行病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
观察研究是通过搜集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如患病率、死亡率、感染源等,从而了解疾病的传播和发生规律。
这类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一组已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比较两组人群受暴露因素的差异;队列研究则跟踪一组人群,并研究暴露因素和患病之间的关系。
实验研究常用于评估某种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这类研究通常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将人群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对干预组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并观察两组人群疾病发生率的差异,以评估干预的有效性。
三、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改善公共卫生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1.疾病研究和预防流行病学通过深入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疾病的时空分布,可以确定高风险地区和人群,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流行病学还能揭示慢性病和遗传性病变等疾病的发生规律,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公共卫生政策流行病学提供了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什么是流行病学?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科学。
它的目标是了解疾病的原因、传播途径、风险因素以及控制和预防方法。
流行病学的重要概念疾病发生率疾病发生率是指在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
它通常以每一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来表示。
疾病死亡率疾病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
它通常以每一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来表示。
疾病病程疾病病程包括潜伏期、发病期、病程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这些阶段中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某种疾病发生的条件、行为或特征。
研究风险因素可以帮助预测和预防疾病。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是指对人群中已经存在的疾病和暴露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
它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不同类型。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特定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和传播的影响。
它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试验等不同类型。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一种通过数学方程来模拟和预测疾病传播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疫情爆发的可能性以及控制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的应用疫情监测和预警流行病学可以通过监测病例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的疫情爆发,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控制和预防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传播。
健康政策制定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健康。
总结来说,流行病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通过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疾病,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
(字数:244)。
流行病学概述PPT课件

失年。
二、疾病的三间分布
疾病的地区分布 疾病的时间分布 疾病的人群分布 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地区分布
判断 疾地方病性在疾国病家的间依与据国家内的分布 1随.居年住疾龄在的病当增的地长城的而乡各上分人升布群,组相该反病,发居病住率在均其高他,地并区的且 相似 疾人群病组的该地项方病聚发集病率性均低,甚至不发病。
死亡专率
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
死亡专率=-------------------------×K
同期平均人口数
死亡频率的测量--病死率 (fatality rate)
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 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 -------------------------×K
疾病频率的测量-罹患率 (attack rate)
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 标, 但它常用于较小范围或短期间的疾病流行。
观察期间的新病例
罹患率= 同期暴露人口数
×K
疾病频率的测量--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 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某时间内某病病例数
2. 外来健康人在地进方入性当地居自住然一地定方性时间后可发病, 其经一发定病时率间同后当该地输病居入的民性发相病似率;自可自然下该疫降地源区,性 迁患出者的症居状民减,
轻或呈自愈趋势。
统计地方性
3.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2、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 3、周期性(cyclic change) 4、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
什么是流行病学?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关注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的学科。
在现代医学中,它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控制及处理应对等方面。
那么,流行病学究竟是什么呢?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一探究竟。
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关注人群中某种特定疾病的流行情况的一门学科,涉及疾病的发生、流行和最终消退的全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预测。
它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地理分布规律、高危群体以及疫情研究等方面。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调查、统计、研究等,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生活方式、疾病症状和就诊病史等进行检测和记录,然后在人群中进行汇总和分析。
除此之外,流行病学还运用模型进行预测和仿真,提高防疫和疫情控制的预报能力。
3. 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领域。
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和并且可以用于公共卫生上的防疫,如传染病的监测、控制和治疗等。
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干预和科学管理,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率和疾病扩散的速度。
4. 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它可以通过调查和监测人群健康状况等手段,追踪疫情的蔓延和病人数量、病例报道、病变的趋势等数据的变化。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及时更新疫情信息和重要政策建议,提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途径。
5. 流行病学在个体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除了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外,个体健康管理亦可以借助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比如,有些人想要知道某种疾病可发生于其身上的概率,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分析相应的病因,从而做出预测并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
总之,流行病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不仅可以应用在疫情的防控中,更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对人群或个体进行健康管理。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并且关心它,以此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做出合理的个人规划。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口中传播和分布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疾病发生的分布、传播和预防等进行研究,可以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2.1 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人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表示。
发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
2.2 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特定人群中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表示。
死亡率是评估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2.3 患病率患病率是指特定人群中患上某种疾病的人数占人群总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患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在人群中的普遍程度。
2.4 病死率病死率是指某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病死率是评估疾病的致死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3.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一段时间内追踪观察同一组人群,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情况。
纵向研究可以评估潜在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疾病预测和干预的科学依据。
3.2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人群进行观察和调查,来了解疾病和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流行病学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信息。
3.3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设计,通过比较患病个体和非患病个体的暴露史,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快速评估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是疾病原因研究中重要的手段。
3.4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最为严格的研究设计,通过随机分配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评估某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可以提供最高水平的证据,用于评估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名解】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3、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4、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6、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7、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8、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物明显联系。
9、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0、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段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为暴发。
11、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
12、长期趋势:又称为长期变异,是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13、普查:是指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或具有某种特征)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14、随机化抽样:是指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均有同等的机会呗抽到并组成样本。
15、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发生率研究,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分布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1. 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异常生理状态或症状。
2. 流行病学调查:对人群中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
3. 发病率:单位时间内人群中新发病例的数量。
常见的指标有患病率、年发病率和季节性发病率等。
4. 流行病学三要素:指疾病的发病率受到宿主(人群)、环境和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5. 传染病: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健康人群的疾病。
6.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用于确定疾病的发生率、风险因素和病因等。
7. 流行病学图表:如流行病曲线、流行病学三角和病例爆发图等,用于表达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分布特点。
8. 预防措施: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制定和实施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包括个体层面的干预和公共卫生政策。
9. 流行病学数据:包括人口统计数据、疾病报告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等,用于评估人群健康状况和制定公共卫生措施。
10. 流行病学指标:如相对危险度、风险比、人群属性评估等,用于研究和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疾病风险差异。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改善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等。
1.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三要素指的是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也被称为三角模型。
宿主是指易感人群,环境是指宿主所处的外界环境,而病原体则是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
2. 流行类型根据疾病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不同,流行类型可分为传染病流行和非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流行是指疾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流感、麻疹等;而非传染病流行则是指疾病通过环境因素引发,如肺癌、心脏病等。
3.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中的患病率、死亡率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了解疾病的分布和相关风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
二、应用意义流行病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疫情监测、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政策制定等方面。
1. 疫情监测流行病学可用于监测疾病的爆发情况和传播趋势。
通过对疫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例如,针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可以帮助确定防控措施以及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2. 疾病预防和控制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提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依据。
通过对疫情调查和风险因素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为制定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可以制定禁烟政策以减少肺癌的发病率。
3. 健康政策制定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制定健康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策略的评估,可以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根据疾病的分布情况和风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可以制定早期筛查和健康教育政策,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三、结语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研究疾病流行和传播规律的科学,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改善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不知来自何方)来源:周佳慧的日志1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一般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③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⑤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
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2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分子为异性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3死亡指标:①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
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
②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通常用于病程较短的急性病。
③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④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用途:(1)可以反映各种死因对人群寿命的危害程度;(2)有助于确定该地区(县)的重点疾病并为制定合适该地区(县)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可用于评价疾病防制措施效果;(4)对不同疾病连续多年计算潜在减寿年数,可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
⑤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disability,YLD)。
用途:(1)有助于宏观上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2)有助于确定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以及相应疾病的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为正确制定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3)用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期间的联系程度。
描述常用术语有:①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②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③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④大流行: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往往在比较短的期间内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而形成大流行。
5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
6现况调查特点: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②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③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⑤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
7现况调查的目的: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⑤用于疾病监测;⑥其他: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水平和健康状况、用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用于社区卫生规划的制定与评估、用于有关卫生或检验标准制定以及为卫生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等。
88. 现况调查的种类:(1)普查(Census)指对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所有个体全部进行调查。
特点:①设计简单;②可避免抽样误差和选择偏倚;③能得到实际“率”;④耗费时间、人力、物力;⑤总体范围较大时,难以保证调查质量。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是指在特定时间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99. 估计样本含量:影响因素有:①总体的疾病患病率π:π越小所需样本含量应相应增加;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高低的要求,精确性要求越高,即允许误差(d)越小,所需样本就越大;③显著性水平(α):α越小,则样本越大。
确定样本大小的计算:①凭经验;②对均数或率做抽样调查时的样本含量公式(单纯随机抽样)。
(1)计量资料:n=tα2s2/d2,α为显著性水平,通常取0.05或0.01,t是统计学上的t值,当α=0.05时,t≈2,s为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d为容许误差,即样本均数(或率)与总体均数(或率)之差,是调查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2)计数资料:n=tα2PQ/d2,P为估计患病率,Q=1-P。
1010.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的两个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差异(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111. 队列研究特点:①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②属于观察性研;③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④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研究类型:①前瞻性;②历史性;③历史前瞻性。
研究目的:①检验病因假设;②评价预防效果:人群的自然实验样本量;③研究疾病自然史:人群的疾病自然史、个体疾病自然史。
样本量确定: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其越接近0.5,所需的样本含量越大;②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 d=p1-p0,p1样本含量与d成反比;③显著性水平α值I类错误;④效力:即假设检验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又称把握度β,β为假设检验时II类错误出现的概率,要求的效力越高,所需的样本含量越大,一般β取0.10。
1212. 队列研究的效应估计:发病未发病合计发病率暴露组 a b a+b=n1 a/n1非暴露组 c d c+d=n0 c/ n0合计a+c=m1 b+d=m0 a+b+c+d=t①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指标,其本质是率比。
RR=Ie/I0=(a/n1)/(c/n0),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为非暴露组的倍数。
②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值,说明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组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
AR=Ie-Iu=(a/n1) -(c/n0)。
RR与AR都是队列研究的重要指标,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其结果是一个相对数,没有单位;AR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的比例。
如果该暴露因素消除,就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比例。
AR是一个有单位的率,RR具有病因学的意义,RR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③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EF)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Ie-I0)/Ie*100%(=RR-1)/RR*100%.④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致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⑤标化比。
1313. 队列研究优缺点:优点①较适用于常见病②由因及果,偏倚少,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的、③可计算发病率、RR、AR,直接估计联系强度,所得结果真实可靠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并了解人群的疾病自然史。
⑤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缺点:①不适用于人群中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失访难免,不易收集到完整可靠的资料③准备工作繁重,对设计要求高④时间长、费用高,不能很出结果⑤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因素,有多种病因和疾病不适用此方法。
14偏倚(bias):是指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它系统地歪曲可暴露因素与疾病间的真实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误差。
1515. 队列研究偏倚及控制:①选择性偏倚:由于不正确地选择了研究对象组成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使从观察开始时,两组研究对象就存在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可引起选择性偏倚。
控制:采用随机化原则选择对象,严格按标准选择对象(入选和排除标准);②失访偏倚:在队列研究中,由于观察时间较长,研究对象中有人不能坚持到底而退出队列,有人迁居,有人死亡,结果当最后观察终止时,能够分析结果的人数远少于进入观察时的人数,这种现象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称失访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