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0届河北省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
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幺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逃避现安的心理需求。
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
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
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问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问的验证。
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
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
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
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卷附答案解析

大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卷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美美与共费孝通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加精)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
《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
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
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
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
《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
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
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
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一)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衡水金卷2020年模拟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门起源于欧洲社会的学科,人类学的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百年。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从一开始人类学者便将其目光投向了远方,在异域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远方、异域、他者已然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代名词。
追溯到人类学刚创立之初,人类学的鼻祖泰勒通过海外探险家、传教士、船员等人的日记、传记、游记等开展人类学研究,力图探讨人类的进化过程,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去解答西方社会对“他者”异文化的疑惑。
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马林诺斯基,便是受到殖民地官员邀请前往海外做田野调查,并完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到海外去”成为欧洲人类学初学者的成年礼,作为人类学家的必修课,欧洲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并不新鲜,它是作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石。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人类学有所不同。
一开始,美国人类学家主要是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因而建立起体质、语言、考古、文化四大分支体系的人类学学科。
美国随着经济的强大并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人类学家开始走向海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研究到达高潮。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精校版)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2020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国3卷)语注意事项:文本试卷共8页,22个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贫,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小题。
有别于流行的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而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的文化传统划分,从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出发,又有作为“道”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作为“术”的中国文化的小传统这一新的划分。
如果说前者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儒释道的文化体系的话,那么,后者则为诸如中医、武术、气功、养生、堪舆乃至烹饪等的技术体系。
也正是从这一新的划分出发,才使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间以“辩证的滑转”取代了各执一端,并最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大小文化传统之观念。
一旦我们将中国文明的大小传统对应于中国古代的“道”与“术”,两者的划分就彰明较著。
若加以概括,这种划分体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形上与形下之别。
“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一出自《周易》的“道”的经典定义不仅颠扑不破,而且在中国的XXX那里同样成立。
在儒家,“道”是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在佛家,“道”表现为《心经》一言以蔽之的“照见”;在道家,“道”是老子所谓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状乎无形影。
与这种“道”的形上性不同,“术”指向形下性。
中国医术离不开医诊的“望闻问切”,中国武术离不开形体动作的一招一式,中国气功则离不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人体“器官”之“器”。
其二,心灵与身体之别。
但凡中国文化的“道”都与心灵相关,从XXX的“心斋”到XXX的“尽心”,从XXX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XXX心学的“致良知”,无一不是其显例。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精品文档2020 年高三学年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
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
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
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2020 年高三学年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
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
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
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
历史上人群的大迁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
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
尽管瘟疫爆发的记载不断出现,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
究其原因,除了考古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
少量的可能与文献记载的瘟疫有关的考古发现,也很少进行多学科对照研究,较少关注古代人类遗骸上体现的古代疾病甚至瘟疫现象。
因此,目前不多的有关瘟疫的考古学研究,一般是建立在考古背景、随葬品、葬式葬俗、埋藏学等间接线索上,通过证据链的方式判断遗址形成的可能,甚至这种可能具有唯一性的解释。
考古遗址中出现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和埋藏现象,可能是一种对生前病患者的隔离方式,也可能是为避免瘟疫的进一步传播而对病逝者采取的措施。
我们据此可推测,史前居民在受到瘟疫威胁时,不排除对病患人群或区域进行了隔离。
通过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可能有效控制了瘟疫,也为我们留下了可能与瘟疫相关的考古遗存。
21 世纪以来,科技考古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考古研究后,极大提高了我们认识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
2015 年,《细胞》杂志报道了生物考古学者的研究,他们在欧亚大陆5000 年前的数个遗址的人骨材料中发现了鼠疫的直接证据。
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的有关瘟疫研究。
相信这种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中国考古学,推进中国古代瘟疫的考古学研究。
(《摘编自王明辉人类战“疫”的考古学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瘟疫考古较难,引发瘟疫的原因复杂多样,瘟疫的流行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都有关系。
B.经考古发现,造成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的瘟疫是引起社会和文化大动荡、大变迁的直接原因。
C.为了提高认识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21 世纪以来,我们不断地将科技引入考古学研究之中。
D.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等可见痕迹是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的主要证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引用《周礼》等相关的史料记载论证当时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B.文章据考古遗存推测:史前居民受瘟疫威胁时,曾用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控制瘟疫。
C.文章先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分析古代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以此引入瘟疫考古确认之难。
D.文章以罗马庞贝古城遗址为例证明剧烈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因对瘟疫的考古学研究目前都建立在间接线索上,所以想办法获取有效的直接证据才是当务之急。
B.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的瘟疫也有可能是由《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非时之气”造成的。
C.文字记载中瘟疫频发,后果严重,但考古发掘的偶然性等因素使其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被发现报道。
D.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会有助于解决我国在古代瘟疫考古学研究当中各方面材料数量不足的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共享单车,曾被网民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未曾想却遭遇今天这样的窘境。
回想数年前,共享单车以席卷之势构筑了新的城市景观,占据了新闻头条,一遍遍颠覆人们的思维模式。
似乎资本汹涌与互联网思维配合,就可以平地起波澜,激活新经济领域的无限生机。
但随之而来的,是共享单车堆积成灾,盈利模式始终难寻。
共享单车尚未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但这一创新留给人们的思考仍是略带苦涩的。
共享单车的逻辑起点是符合市场期待的,即补足公共服务的细分领域。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大量涌入,与有限城市空间的激烈碰撞,造成的单车资源巨大耗损,最终将共享单车拖入难以为继的运转轨道。
共享单车对公共空间无所顾忌地侵占,以解决公共服务难题的名义制造了公共服务难题;为了抢占市场,不惜过量供给单车,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等。
共享单车在这些颇为基础的规则上走错方向,尽管其表现形态具备令人炫目的互联网诠释,也难以避免今天的这场整体性后撤。
(摘编自《共享单车陷困境:互联网思维不是悬空之物》,2018 年11 月30 日光明网)材料二:共享单车使用场景以公共交通换乘接驳与短距离出行为主[注]E 为英文estimated(预计)的首字母。
(摘自《2018 中国共享单车发展现状专题研究》)材料三:虽然行业问题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单车带来了巨大的出行便利,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共享单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
在经历了一系列问题和行业“洗牌”之后,行业格局逐渐清晰,企业运营状况不断改善。
随着资本降温,行业恢复理性,一些企业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
“通过精细化运营,我们在很多城市已经实现盈利,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长久做下去。
”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未来,共享单车行业要想行稳致远,仍然要坚持精细化运营,探索更多元的商业模式。
共享单车企业资产重,客单价低,必须要加快技术进步以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通过硬件升级、算法优化等方式,实现线下运维线上化、可视化,将运维工作从冗余低效的机械工作中抽离。
除了科学、精细化运营,共享单车还需要探索更多商业化盈利模式。
共享单车可以向高附加值的电信行业学习,尝试引入体育、娱乐、休闲、文化等功能,让出行变得更有意思,同时开发白领专车、老年专车等更多产品来覆盖用户需求。
(摘编自《共享单车:“洗牌”过后再出发》,2019 年2 月27 日经济日报)材料四:5 月7 日上午,哈尔滨市治理交通拥堵办公室联合市城管局组织召开全市共享单车规范管理对接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要加快共享单车停车点位施划,各区城管执法、交管等部门将按照全市统一设计标准,遵循“方便群众、集中停放、保障畅通”原则,开展共享单车停车点位施划工作,尽快安装停车设备,确保共享单车方便市民的同时,不影响城市环境秩序。
会上,哈尔滨市、区各有关部门分别结合管理工作实际,就当前部分市民骑车时闯红灯、逆行、乱穿机动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以及企业和部分市民违规占用绿地、盲道和机动车道乱投乱摆、乱停乱放等破坏环境秩序问题向“哈啰出行”提出了整改要求。
会议要求,共享单车企业要按照政府部门工作要求,严格履行企业管理责任,增加单车和助力车运维人力投入和巡查管控频次,合理调配投放数量,不得过度投放,避免造成乱象。
同时,要利用手机 APP 软件加强市民文明骑行提示教育,引导市民安全骑行,有序停放。
(摘编自《哈尔滨共享单车集中停放》,2020 年5 月9 日人民网-黑龙江频道)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共享单车在短距离出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用户的出行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需求来作支撑。
B.共享单车是市民实现公共交通换乘接驳较为理想的交通方式,换乘接驳这一使用场景的需求大约占63%。
C.2016 到2018 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逐年增大,其中2017 年增速显著,2018 年以来用户规模趋于稳定。
D.中国共享单车用户增长率在2016~2017 年迅猛增长,2017~2018 年略有下降,2018~2019 年开始上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向电信行业学习,尝试引入体育、娱乐等功能来吸引人骑行,也可以开发更多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
B.共享单车带来了巨大的出行便利,在全国掀起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完全改变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
C.共享单车逻辑起点符合市场期待,但运行过程中在颇为基础的规则上走错了方向,需要调整前行方向,才可持续发展。
D.共享单车可补足公共服务的细分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却对公共空间无所顾忌地侵占,反而制造了新的公共服务难题。
6.对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 题。
翟芳桂家的店铺,在埠头区的斜纹二道街,是最招乌鸦的。
一是因为门前那两棵粗壮的大榆树,使乌鸦有落脚之处,再就是她家开的是粮栈。
五谷的味道,对乌鸦来说,无疑是诱人的。
乌鸦喜欢群飞,所以落在榆树上的乌鸦,三五只那算是少的。
通常,翟芳桂清晨打开店门,会发现榆树矮了一截,乌鸦好像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你若想让榆树恢复原样,就得舍一把谷子,将它们撒到树下,乌鸦便纷纷落地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