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土壤养分因子
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如氮、磷、钾等。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对 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例如,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缺乏氮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 黄化等;而磷则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乏磷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分枝减少等。
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
直接影响
01
某些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生
理活动。
间接影响
02
某些生态因子如食物、天敌等通过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间接
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阶段性影响
03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和敏感性不同,如
鸟类在繁殖期对巢穴和食物的需求较高。
02 气候因子及其作用
地形朝向因子
向阳坡与背阳坡
向阳坡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适合喜阳植物生长;背阳坡则相 反。
迎风坡与背风坡
迎风坡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背风坡则 相反。
东南坡与西北坡
不同朝向的山坡在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影响 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方式。
04 土壤因子及其作用
土壤类型因子
03 地形因子及其作用
地形类型因子
平原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种 植和城市发展。
丘陵
丘陵地区地势较为平缓,适合发展林业和畜 牧业。
山地
山地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茂盛,是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高原
高原地区地势高亢,气候寒冷,适合发展特 色农业和旅游业。
地形高度因子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3 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图 3.4 几种海洋浮游植物色素对光吸收关系的示意图(Lalli et al 1997)
图中的垂直坐标仅代表色素对光吸收率的相对值
辅助色素: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藻青素等等 细菌叶绿素(bacteria-chlorophylls)
三、光与海洋动物的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图3-10
四、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透光层下方,植物在一年中的光合作用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光线
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⑶ 无光层(aphotic zone)
光强/(µW· -2) cm 10-11 0 200 400
深度/m
10-9 日光
10-7
10-5
10-3
10-1
101
103
105
清 晰 的近
岸水
600 800 1000 1200 无光层
耐受性定律的一些补充原理:
生物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又 很窄。 当某种生物对某一特定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最适度状态时,对其 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可能随之下降。图示 在自然界中常可看到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 范围内生活.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限度在其生活史中往往不是恒定的, 而是随年龄(或发育阶段)以及其他条件而改变。
图3-3
3、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驯化(acclimation):长期生活于生存范围的一侧,其
生态 幅就可能偏移。
休眠(dormancy):生物体在不良环境下的不活动状 态,对不利环境的强制适应。休眠期耐受范围变宽并最 大限度地降低能量消耗,昆虫滞育(diapause) 、冬眠、 夏眠。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限制因子的价值
某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即是其生存的关键; 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掌握了最小因子定律
基本描述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最小因子定律的补充
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
2 生物与环境
生物种的概念 环境及其类型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 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即物种 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强调形态相似与能够繁殖延续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强调能够杂交繁殖
物种的性状可以分为两类
基因型:遗传本质,内在因素;与环境结合可产生变异,甚 至导致物种的分化;
以促进甜瓜的植株发育。
光质对动物的作用
主要影响动物的生殖、迁涉、毛羽更换、生长和发育; 对动物的分布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对色觉的影响差别较大:只有灵长类动物的色觉发达。
紫外光对动物和微生物都有有害影响
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对昆虫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
图2-7 地表上太阳光谱中能量(E)的分布及强度相等但波长不同的 光照下,小麦光合作用的相对速度(P)
图2-4 环境变化对内稳态和非内稳态体内环境的影响
图2-5 金鱼在两种不同温度下的驯化结果
(6)指示生物
指示生物具有对环境状态及特点的指示作用:
指示节气
枣花发,种棉花;杏花开,快种麦
指示天气
燕子低飞预示雨将来临,蜻蜓高飞预示天晴
指示水质
美国威斯康星地区湖泊中的软水指示植物为Gratiola,硬水指示 植物为Ranunculus aquatilis。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 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 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 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 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 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 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说生 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
第三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四、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 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中对 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 2.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 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 根据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数量的影响状况分为: 1) 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变化程度不同,生物数 量也发生变化。 2)非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 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无调节作用,这类因子主要 是非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等。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
生物的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 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一个种生长旺盛 时,会提高对一些因子的耐性限度;相反, 当遇到不利因子影响它的生长发育时,也 会降低对其他因子的耐性限度。
在自然界生物的耐性限度的实际范围几乎都比 潜在范围狭窄。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 ①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提高了对基础代谢率的 生理调节所付出的代价; ②生态环境中的辅助因子降低了代谢强度的上 限或下限水平。
❖ 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之不随外部 环境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机制。
关于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关于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有着极大的生态作用,今天在这里浅谈一下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也称生物的生存因子。
生态因子对生物有着很大的生态作用。
首先是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照长度。
光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有着深刻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
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
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
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
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
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
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
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
生态因子的一般规律

生态因子的一般规律一、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和分布有直接影响的要素。
在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通常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下列5大类:(1)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这些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地理分布都有不同的作用。
(2)土壤因子,植物生长在土壤之上,因此,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等都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不同的土壤类型都有其相应的植被类型。
(3)生物因子,植物的生长发育除与无机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密切相关。
动物可以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植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4)地形因子,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其本身对植物没有直接影响。
但是地形的变化(如坡向、海拔高度、盆地、丘陵、平原等)可以影响到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等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5)人为因子,人为因子是指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以及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或有害影响。
由于人类对植物的作用是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所以具有无限的支配力。
以上每种生态因子在数量、强度、频率、方式、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植物产生不同影响。
这种影响或作用一是作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原料(能源和物源),二是作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
前者如光能、矿质营养等,后者如温度条件等。
有些因子可同时起两类作用,例如CO2被植物吸收作为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同时,其数量变化也影响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
这些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可带来三种后果:①在某地区消灭或促进某种植物的存在,改变其分布;②改变植物的繁殖能力,影响发育;③影响植物生长和代谢作用的周期性变化。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一)综合性生活于环境中的植物,必然受到环境各因子的综合作用。
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能量和各种必需的环境物质(如光、水、营养物质等),需要生态因子作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如温度、水等)。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是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所表现出的一些普遍规律。
具体来说,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生态因子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即多个生态因子同时作用于生物。
生物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单个因子的影响,而是受到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2.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每个生态因子
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缺少任何一个因子都会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生态因子之间也是相互不可替代的,不能用一种因子来替代另一种因子。
3.主导性:有些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更为显著,起主导作用。
例如,温度
对生物的影响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
4.直接性和间接性:生态因子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生物,也可以通过其他因
子的作用间接影响生物。
例如,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而植物的生长又会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状况。
5.阶段性: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生物对某个生态因子的
敏感程度可能不同。
例如,幼苗对光照的需求较大,而成熟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较小。
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大洋表层以下盐度的垂直分层
①大洋次表层(高盐)水:从南 北两半球副热带高盐表层水下 沉后向赤道方向扩展。
②大洋中层(低盐)水:从南北 两半球中高纬度表层水下沉并 向低纬方向扩展。
③大洋深层水和底层水:它们 分别是从高纬度和极地海区的 低盐低温上层水下沉后向大洋 底扩散。
300 400 500 600 700 波长/nm
图 3.4 几种海洋浮游植物色素对光吸收关系的示意图(Lalli et al 1997)
图中的垂直坐标仅代表色素对光吸收率的相对值
辅助色素: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藻青素等等 细菌叶绿素(bacteria-chlorophylls)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第五节 盐 度
一、海水主要无 机组分与盐度
表 3.2 海水的主要和次要组分(盐度:34.8)
离
子
重量百分比
Cl-
主
Na+
要
SO42-
组
Mg2+
分
Ca2+
K+
55.04 30.61
7.68 3.69 1.16 1.10
次 要 组 分
合
计
HCO3- Br-
H3BO3 Sr2+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①综合性; ②非等价性; ③阶段性; ④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⑤直接性和间接性。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限制因子的原理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 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邱国强 (重庆市黔江中学)*****************************************************************************●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非生物因素1.生态因素作用的主要特征(1)综合作用每个生态因素都不是单独地起作用的,而是在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共同起作用的。
也就是说,生物的存在、发展和繁衍是受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
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引起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降雨会引起气温下降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2)主导作用强调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不是把各种生态因素等量齐观,在通常情况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所谓主导作用是指某种因素对整个环境有重要影响,它的变化能引起部分或全部生态因素的变化。
或由于主导因素的存在与否和强度的变化,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
如光照强度影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光照强度也能影响温度,通过温度不仅影响到光合作用,也影响到呼吸作用,从而影响到植物对有机物的积累,通过温度还能影响到动物的活动和分布等,所以光照强度是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和在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是不完全相同的。
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光是主导因素,但在荒漠等缺水的地区,主导因素就不是光而是水;又如小麦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苗阶段必须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称为春化作用,所以对小麦而言,低温也是一个主导因素。
当我们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既要分析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或主导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正确地指导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
如在研究影响鹿群的生态因素时,科学家在分析了温度、降水、食物、天敌等因素时,发现冬季食物供给是影响鹿群存活的关键因素。
因此人们在冬季的森林中为鹿群堆放了饲料,使鹿群在冬季的死亡率降低,从而提高了鹿群的数量。
在指导学生理解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类题目时,就要引导学生既要分析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在众多的生态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如:渔场一般在大陆架周围,在大洋深处很难捕到成群的鱼,这是什么道理?在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分布的影响时,就要找出其主导因素是什么?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对其生产力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不是光照,而是矿质元素。
在大陆架附近,由于雨水的冲涮,有大量的矿质元素流人海洋,同时由于潮汐的作用使得海底的矿质元素得以升到海洋的表层。
而在大洋深处,大陆上随雨水冲涮下来的矿质元素到不了这么远的区域,洋底的矿质元素无法上升到海洋的表层,只有在不同洋流的交汇处,才有可能将洋底的矿质元素带到表层。
所以矿质元素是限制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 2.关于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素阳光对绿色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绿色植物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实际上阳光很少成为限制因子,在地球的表面除了两极外,几乎都可以受到阳光的辐射,而且光照强度一般都不会低于光补偿点。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有两个:一是水分,在中低纬度地区,水分较多的地区分布的是森林,较少的地区则是草原或荒漠,严重缺水的地区便是沙漠。
二是温度,同样是水分充沛的地区,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年平均温度比较高,是常绿阔叶林,雨水特别多的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温度稍低一些的地区则是落叶阔叶林,温度再低一些的地区是阔叶针叶混交林,温度再低一些的北方是针叶林,到了北极圈地区尽管水资源很丰富,但已没有或很少有种子植物分布,称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植物主要以地衣为主。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不成为限制因子,但阳光、温度、盐度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含量成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
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生物种类上的区别主要是由盐度决定的。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海水的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小,所以海洋生物特别是海洋动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比较小的,所以海水的温度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位于大陆架周围的海域,海水中一般含有较多的矿质元素,这些元素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雨水把陆地上的矿质元素冲涮下来通过江河湖泊的人海口流人大海;二是潮汐的作用把大陆架海域底部的矿质元素冲上来的。
但在大洋深处,由于远离大陆架,陆地上的矿质元素到不了这一区域,洋底太深,沉积洋底的矿质元素不可能上升到表面,所以矿质元素的含量极少,生产力极低。
只有在两股洋流交界的地方,才有可能将洋底的矿质元素上升到表层海水中,这些区域生产力也较高。
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力的高低对海洋动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是一种限制因子。
阳光主要影响水域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垂直分布。
***************************************************************************** 3.各种非生物因素的作用(1)光光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光质(即光的波长)、光照时间3个方面。
光对植物的影响概括为:阳生植物需要较高强度的光照,如小麦、水稻、森林中的乔木等Array阴生植物需要较低强度的光照,如人参、三七等与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有关长日照植物需要长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的植物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短日照植物需要短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的植物关于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此略,见专题五所述)。
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
在春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长日照条件,在秋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短日照条件。
在地球不同的纬度上,所具备的长日条件和短日条件是不同的。
在低纬度地区只具备短日条件,如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般只分布有短日植物;在中纬度地区春天具备长日条件,秋天具备短日条件,所以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均有分布;在高纬度地区,长日条件和短日条件均具备,但在短日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宜植物的生长,所以只分布有长日植物。
光对动物的影响概括为:光照时间能影响动物的繁殖。
有很多胎生动物的分娩是在春天,这对环境是适应的,因为春天食物最为丰富,有利于幼体的生长发育,但繁殖活动常在冬天进行,原因是胚胎发育需要的时间较长。
这类动物繁殖就需要一个短日条件。
很多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是在春天,如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胚的发育的时间一般不到一个月,春天食物丰富,也是对环境适应的。
这类动物的繁殖就需要一个长日条件。
(2)温度关于温度对动物植物生理的影响(在此略,详见专题五和专题六) 。
生物生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
极端温度是(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如由于高温的限制,白桦、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在长江流域和福建,黄山松因高温的限制不能分布在海拔1000~1200米以下的高度。
苹果、梨、桃等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不能满足其开花所需要的低温条件。
极端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
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作用较小,但也通过其他生态因素(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如通过影响昆虫的分布而间接影响食虫蝙蝠和高纬度地区鸟类的分布等。
很多鸟类秋冬季节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活,不是因为温度太低,而是因为食物不足和白昼取食时间缩短。
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也与温度有关,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增加100米,温度下降0.5℃~]℃。
所以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是:森林→灌木林→高山草甸→雪线。
类似于从南到北不同纬度上的植被分布情况。
地球表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是由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引起的,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下降。
在水分充沛的地区,这种温度的变化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沿海岸线从南往北,植物群落的分布特点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3)水关于水与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在此略,详见专题一)。
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媒介,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激素的传递,以及生命赖以存在的各种化学过程,都必须呈溶解状态才能出入细胞。
所以生命离不开水。
对陆生植物而言,在陆生环境中水分不足是限制陆生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在同一纬度线上,限制陆生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分布的不均匀。
在我国的北纬350~450之间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的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是:森林→草原→荒漠→沙漠。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水不是限制因素。
决定海洋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盐度、阳光和矿质元素。
*****************************************************************************●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二、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是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
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狼群的攻击等。
种内斗争:强调了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种内斗争的意义是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使生出的后代更优良一些。
***************************************************************************** 2.种间关系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
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共栖:强调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若彼此分开后双方都独立生活。
如犀牛和犀牛背上的小鸟,鳄鱼和千鸟之间的关系。
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竞争: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重叠而发生争夺生态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