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象艺术发展简史——电影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观察到一些光学现象,比如阳光通过树叶的缝隙形成的影子等。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研究这些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光学的理论。
然而,真正的电影技术是在19世纪末若干发明和发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878年,美国发明家艾德华·穆伯里(Eadweard Muybridge)通过一系列的照片拍摄实验,展示了人和动物在运动中的姿势。
这次实验被认为是电影摄影技术的开端。
1895年,法国兄弟奥古斯特和路易·卢米埃尔(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发明了一种称为“电影放映机”的设备,这个设备可以对拍摄好的胶片进行放映,使得观众可以在荧幕上看到动态的图像。
他们的发明被视为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20世纪初,电影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开始迅速发展。
电影院成为人们娱乐的场所,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电影制作技术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比如,电影摄影机的发展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加灵活和自由地拍摄影像;声音的引入使得电影可以呈现更加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从最初的黑白无声片逐渐发展为彩色有声片,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影类型,如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等。
电影产业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各种电影公司相继涌现,电影明星也开始崭露头角。
到了今天,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
每年都有大量的电影问世,各种电影节和奖项也吸引了无数观众和电影人的关注。
同时,电影也在不断地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形成了多元化的电影艺术体系。
总之,电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和热爱的艺术形式。
电影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传媒工具,它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传递各种情感和价值观念。
电影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创新和突破的历史长河,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
第一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第一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一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诞生:与电影同步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L。
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
从19世纪的最后几年起,电影开始用于新闻题材的报导;俄国的沙皇加冕、英国的英王亲临奥林匹克开幕式、西班牙的斗牛、澳大利亚的竞走等新闻事件,都搬上了银幕,成为初期纪录电影的主要题材。
二、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1923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
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摄的。
1913年弗拉哈迪随一个探险队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矿。
他用摄影机客观地纪录了居住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这一次所拍的3万英尺底片后来全部在火灾中烧毁了。
后来他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去进行拍摄。
这次他吸收了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参加拍摄工作。
有些镜头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摄的。
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真实的。
由于这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录像片,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电影之父”。
三、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重视新闻片和纪录片的宣传鼓励和新闻传播的作用。
由维尔托夫主编的系列影片《电影真理报》广泛发行。
影片的素材是由摄影师分别在战争前线和后方各地拍摄的,然后由导演集中起来,进行编辑,加上字幕,成为新闻主题。
有些新闻主题以后又根据新的构思汇编成篇幅较长的纪录像片,如《国内战争》、《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等。
摄影师们把摄影机的镜头看作电影的“眼睛”,认为“电影的眼睛”比人眼更完善,更具有分析力。
电影艺术发展史

电影艺术发展史电影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 电影的诞生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78年,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通过一系列快速拍摄的静态照片展示了一匹奔跑的马,这被认为是电影的雏形。
随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发明了活动电影机,并在同年12月28日进行了首次商业放映,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2. 早期电影的发展早期的电影主要是短片,内容多为简单的生活场景或魔术表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的长度逐渐增加,叙事手法也日趋复杂。
例如,乔治·梅里爱斯的《月球旅行记》(1902)等作品,开始尝试使用剪辑和特效来讲述故事。
黄金时代:好莱坞的崛起1. 好莱坞的建立20世纪初,随着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美国成为了世界电影的中心。
1910年代,许多电影公司从纽约和芝加哥迁移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其成为理想的电影拍摄地。
2. 经典时期1930年代至1950年代被认为是好莱坞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和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如卓别林、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突破。
新浪潮与多元化1. 欧洲新浪潮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欧洲兴起了一股被称为“新浪潮”的电影运动。
这场运动强调个人表达和实验精神,对传统的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挑战。
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让-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等。
2. 全球化与多样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地的电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的电影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视角和创作风格。
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代电影艺术的趋势1. 数字化与特效技术进入21世纪,数字化和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
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 探寻电影的发展脉络

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探寻电影的发展脉络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融合了戏剧、文学、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艺术,自诞生以来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寻电影的历史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脉络。
一、早期影像的诞生电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当时,由于人们对光和影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早期的影像设备开始出现。
这些设备包括幻灯片放映机和光线追踪装置,为后来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无声电影时代20世纪初,无声电影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新篇章。
电影摄影机和胶片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能够记录和播放连续的影像,而无声电影则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当时,电影以纯视觉形式展现,伴以音乐和字幕来传达情节和对白。
无声电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进展之一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兴起。
《卡比利亚》和《大都会》等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广受赞誉。
1927年,声音首次成功地被引入到电影中,这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
这一技术创新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更加生动和真实的视听体验。
三、好莱坞的兴起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的发展,好莱坞成为了世界电影产业的中心。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好莱坞制作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影作品。
这些电影在剧情和视觉呈现上都追求完美,使得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
同时,不同国家的电影产业也在发展壮大。
欧洲新浪潮运动带动了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电影创作。
这些电影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表达,探索了电影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四、后现代主义的冲击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逐渐渗透到电影艺术中。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叙事结构和视觉效果提出了质疑,电影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实验性和颠覆性的特点。
新浪潮运动的崛起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400击》和《饥饿》等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电影拍摄规范,引领了电影的新潮流。
五、数字化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和观影方式。
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电影最初是以秒级的简短镜头展示生活中的片段,没有声音,也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作手法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工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在传媒领域的重要性。
一、无声时代(1890s-1920s)在电影的早期阶段,没有真正的声音记录技术,电影以静默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个时期的电影特别依赖于视觉效果和表演者的肢体语言。
最早的电影作品包括“列车进站”和“飞行飞越纽约”,这些片段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了观众对电影的兴趣。
无声时代最出名的电影之一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和出演的《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这部电影通过喜剧和讽刺的手法,批判了法西斯主义,并展示了电影艺术的潜力。
二、有声时代的兴起(1920s-1950s)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上映,这标志着有声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使得观众能够听到角色的对话和音乐,这让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
这个时期有许多杰出的电影作品,如《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和《音乐之声》(TheSound of Music)。
这些电影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通过音乐和对白传达了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三、现代电影时代的到来(1960s-现在)到了1960年代,电影开始逐渐多样化,拍摄手法和题材内容更加多元化。
导演们开始尝试新的故事结构和技术手法,挑战传统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一些导演如奥斯卡·温德斯(Orson Welles)、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和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等创造了许多经典的电影。
例如,温德斯的《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以其创新的叙事结构和摄影技巧成为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形式,自从发明以来便吸引了无数观众。
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将故事、情感和想象力传递给观众,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下面将简要介绍电影发展的历史。
一、早期电影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5年,莱昂·鲍姆利特和奥古斯特·路米埃尔发明了电影放映机,他们的首次公开放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早期的电影以短片为主,内容多为实景记录或简单的故事片段。
这些电影以无声、黑白为特点,没有剧情连贯和特效技术。
二、无声电影时代到了20世纪初,电影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无声电影时代,电影以肢体语言和字幕来传达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无声电影,如《大都市》、《默片》等。
由于没有声音的限制,电影制片人开始探索各种拍摄和剪辑技术,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有声电影时代1927年,美国电影《歌舞伎町》首次引入了有声技术,电影中的对话和音乐可以通过扬声器传递给观众。
这一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电影产业,电影成为了一种同时包含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式。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表达更加丰富,观众可以通过角色的声音更好地理解剧情和情感。
四、彩色电影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电影工业开始研发彩色电影技术。
最早的彩色电影是通过染色胶片来实现的,但这种方法效果不佳且成本高昂。
直到1935年,技术公司发明了三原色彩色胶片,可以准确地再现真实的色彩。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加生动真实,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五、宽银幕和3D电影20世纪50年代,宽银幕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中,电影的画面变得更加宽广。
宽银幕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具沉浸感和视觉冲击力,成为了当时电影制作的一大突破。
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3D电影技术开始应用于电影制作中,观众可以通过特制眼镜来观看更加逼真的影像。
3D电影的出现再次提升了电影的观赏体验。
六、数字化时代20世纪末,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经济。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电影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由人们对静态影像的探索和发展引发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连续的静态画面以一定的速度播放,从而形成所谓的动态影像。
这一思想的实践导致了电影的诞生和发展。
1867年,法国摄影师Maurice Le Prince在巴黎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像机。
在这个重要的技术突破之后,人们开始将摄像机应用于实验性的电影拍摄中。
直到1895年,著名的“兄弟连锁”奥古斯特和路易·卢米埃尔发明了一台可以连续拍摄和播放的摄影机,从而实现了电影的商业化。
早期的电影制作仍然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记录实际场景的方法。
最早的电影作品由几秒钟到几分钟的镜头组成,其中包含一些基本的动作和表演。
这些简短的电影片段,如《火车进站》和《浪漫的柏林》等,引发了人们对电影的极大兴趣,推动了电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20世纪初,电影开始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如颜色处理、特技效果、声音和字幕。
在1915年,美国的《诸世纪憧憬》成为第一部应用了彩色处理的电影。
这项技术为电影带来了更加生动和丰富的视觉效果。
1927年,美国上映的电影《爷尔康之歌》成为第一部有声电影,标志着电影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有声电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影产业的格局,也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电影不再只是通过图像表达情感,还可以通过声音来传达更细腻的情绪和信息。
20世纪中期,电影制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电影工业化生产的观念开始普及。
电影制片厂大量生产各种类型的电影,如喜剧、恐怖、科幻等,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同时,电影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引入了宽银幕、3D、特技和数字效果等技术,使电影成为了一种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
到了21世纪,电影不再被视为简单的娱乐方式,它逐渐发展成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
电影行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电影观众的需求也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故事情节、演员表演、视觉效果和电影主题的要求不断提高。
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电影艺术历史悠久,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以700字概述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电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些科学家和发明家开始尝试将静态图像转化为动态影像。
1895年,著名的兄弟鲁米埃尔发明了运动影像摄影机,并于同年在巴黎放映了第一部电影。
这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之始,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电影技术与艺术飞速发展。
早期的电影多以纪录片和实验短片为主,主题涉及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
同时,电影导演开始尝试运用一些戏剧表演的技巧,并逐渐开创了电影的叙事语言。
到了20世纪初,电影开始出现剪辑和特效技术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具戏剧张力和观赏性。
这也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商业电影的兴起,电影工业也得以迅速发展。
好莱坞成为了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好莱坞电影树立起一种以叙事和娱乐为主导的传统。
然而,在这背后,一些电影艺术家开始探索电影的更高层次:他们不满足于商业片的限制,试图通过电影来表现他们的意识、思想和情感。
这些电影艺术家创立了许多新的电影运动和艺术派系,如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法国的新浪潮运动以及美国的抽象电影等。
这些运动和派系的出现,丰富了电影的形式和内容,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0世纪后半叶,数字技术的兴起对电影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使得电影制作更加方便和灵活,并且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这使得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制作者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如今,电影艺术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随着互联网和流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观众们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电影院观影模式,而是通过在线平台和移动设备来观看电影。
这使得电影艺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同时也对传统电影模式和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来说,电影艺术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从最初的摄影机发明到影视技术的革新,电影艺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人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德里科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法斯宾德罗伯特布雷松让吕克戈达尔维斯康谛文德斯布努艾尔帕索里尼0世纪后期的录像艺术——录像艺术发展简史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译者不详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批评家们也许还一直(事实上至今仍在)为马赛尔·杜尚的《泉》(1917年提交给艺术展的倒置小便器)是否具有审美性而争论不休。
然而此时,艺术的边界已经远远地延伸开去,”边界”已然消失了。
类似于《泉》这样的现成品还只是开始。
在纽约,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克雷斯·奥尔登伯格(Claes Oldenberg)和吉姆·戴恩(Jim Dine)的偶发艺术,罗伯特·劳申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混合媒体作品(配有床、小鸡标本和电线),卡罗里·施内曼(Caroles Schneemann)的身体装置,以及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霓虹灯画板,不过是当时展出的多元化艺术品中的数件而已。
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宣称,艺术(他指的是绘画和雕塑)的意义蕴藏在作品之内;现在,他的座右铭受到了冲击,因为时下的观念是,观念和语境才是艺术实践的核心。
极简抽象艺术及其衍生出来的艺术、观念派生是这一时期的主导艺术形式。
艺术批评家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这样写道:”艺术家对作品的地位漠不关心,他们任由想像纵横驰骋。
”在视觉艺术领域内,错觉艺术手法遭到摒弃;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尽量删减的简约风格,它接近于工业产品设计,与绘画艺术已相去甚远。
这种潮流显示出,在艺术世界内,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或者如艺术史所说的”高尚”艺术和“低俗”艺术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而此时,在艺术世界之外,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体是电视。
这一段的艺术史,开篇通常是讨论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的《旗》(Flag)、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的《条纹画》(Stripe Painting)或者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布里洛盒子》(Brillo Boxes);而录像艺术则只字未提。
这种情况,部分与录像艺术的身世有关。
录像艺术产生于60年代中期,因而我们有必要从当时的形势–世界日益为媒体,尤其为电视媒体所支配–发出来认识它。
然而,这一切,在许多批评家看来,远非艺术范围内讨论的问题。
不过,幸好,道理一如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克里斯汀·希尔(Christine Hill)所言,”第一代录像艺术家的一个基本管你是,你要批判电视社会,那么你首先必须参与电视拍摄”。
这世界的纷繁影像,原来只能从电影院放映的新闻片上看到,如今却进入了普通家庭,而且黑白彩色应有尽有。
电视的普及速度非常惊人: 1953年底,2/3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而到了1960年,拥有电视的家庭已达90%。
这一数字,即将对电影工业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此时尽管美国电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引人瞩目的节目,如《剧场90》中的严肃戏剧,”艺术”依然还只是电影的专利。
本世纪建立起来的媒体技术等级排序如下:电影位于顶端,其次是电影,再次是录像,再其次就是今天的电脑传输影像。
这一序列中的所有媒体,又可以认为是源自戏剧;而戏剧,则一直随着观众和艺术家的双重流失–从戏剧流向其他媒体。
60年代末,电视已经完全企业化、商品化。
与此同时,它也渐渐演变为媒体监督和许多艺术家的对头。
美国人每天看电视长达7小时,而电视的运转由广告寡头们维持,因此,一个由广告寡头集团生产的新型消费社会正在形成之中。
此外,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动乱和持不同政见的声音,巴黎、纽约等地的学生运动,性革命,这一切都滋养着文化语境,推动了录像的诞生。
所有人当中,加拿大的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最擅长将媒体爆炸所产生的广泛效应转化为概念和思想。
他用大量著述,特别是《媒介即信息:影响概述》(1967)一书,帮助整整一代人理解媒体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1960年他曾这样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新媒体,就是一种新语言,就是对经验施行的一种新的编码方式;这种编码方式来自新的工作习惯,完全来自集体意识。
”1969年,他继续说道:”新媒体不是我们和旧有的’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手段;新媒体即是真实世界,它会对旧有世界留存下的东西进行任意重组。
”麦克卢汉对广告和商业电视的批评,成为60年代团结和号召艺术家/活动家的力量源泉。
录像艺术确切的源头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如玛莎·基弗尔(Martha Gever)和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等人有指向的批评引发的反响尤为激烈];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从一开始就同时存在着两种录像实践:一种是由活动家推动的、与非传统新闻报道有关的纪录片拍摄,另一种是名副其实一些的所谓艺术录像的拍摄。
前一阵营里,有所谓游击录像制作人–如出生于加拿大的列斯·莱温(Les Levine)和美国艺术家弗朗克·吉列(Farank Gillette)–及他们参与的政治活动。
他们在没有新闻工作者合法证件的情况下,设法闯入各种政治会议和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场,进行录像拍摄。
1965年,半英寸录像设备刚一上市,莱温即成为首批配此装备的艺术家之一。
他拍摄的《流浪汉》,深入探究了纽约东部贫民区居民穷困潦倒的街头生活。
1968年,吉列也对街道产生了兴趣。
他录制了一段长达5小时的纪录片,内容是聚居在纽约东区主干道圣马克大街周围的嬉皮士的生活。
莱温和吉列的共同特点是,对于素材他们从不添加任何艺术构思,不做任何导演性的加工。
他们的片子都表现出一种粗糙的、具有现场感的即兴创作风格。
其题材毫不修饰地被展现出来,丝毫谈不上”艺术性”。
此时,美国的录像集团公司同样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首的有弗里克斯录像(Videofreex)、盛宴公司(Raindance Corporation)、纸老虎电视(Paper Tiger Television,纽约)和旧金山的蚂蚁农场集团(Ant Farm)等。
由于他们深受法美两国早10年发燕尾服起来的实录电影的影响,一种日后迅速风行于主流电视台”现场”新闻播报节目的拍摄体式,正在这些早期录像制作中孕育、形成。
对此,一个适逢其时的例证是最高价值电视公司(TVTV)为1972年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会议制作的非传统报道。
几位TVTV的”记者“,带着使用半英寸胶片的便携式盘式黑白摄像机,混进了主会场。
他们以戏谑和挑衅的目光审视美国政坛和新闻界聚会所暴露的种种异状,对与会的各色人等–从政治家到商业电视记者–进行采访。
早期的非传统电视(实际上得到政府资助)与主流电视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历史悠久,富于生命力。
关于这一点,就如美国录像历史学家迪尔德丽·博伊尔(Deirdre Boyle)指出的,到70年代末,电视网络的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游击电视摄影和采访的技巧;更有甚者,他们还将一些游击电视制作人也吸引了过去–其中包括活动家/制作人乔恩·阿尔珀特(Jon Alpert),他后来成为NBC电视新闻的一名制作人。
相形之下,更为纯粹地以”艺术”为导向的录像史,则要追溯到1965年。
这一年,出生于韩国的激浪派艺术家、音乐家白南准在纽约买下了一台刚上市的索尼便携式摄像机,并在某一天将镜头对准了走在第五大道上的教皇一行。
由此,录像艺术宣告诞生。
很显然,首度亮相的录像艺术,不仅展示了白南准从出租汽车里拍摄到的有关教皇的连续镜头,还记录下了他的艺术家出没的阿戈戈夜总会展示其成果的那个夜晚。
是什么使白南准拍摄的教皇录像成为艺术?最基本的理由在于,一位获得公认的艺术家(白南准)在这次拍摄活动中应用了实验性音乐和实验性表演,从而使他的录像成为了他自身艺术实践的扩展。
白南准与那些跟在教皇后面亦步亦趋的新闻人恰恰相反;他生产的是一种粗糙的、非商业化的产品,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
他无意”报道”教皇到访这一新闻事件,他要捕捉的是在他看来具有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形象。
从某种历史角度来看,教皇录像之所以被认可为美国”第一部”录像艺术作品,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白南准后来成为了早期录像艺术家中最丰产、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代表人物有关。
而且,白南准还成为了录像艺术的第一位”代言人”。
他说,”正如拼贴技巧取代了油画一样,阴极射线管将一定取代画布”。
这里,引起争议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电视经营者、或者甚至商业电影电视制片人之间的矛盾:录像艺术作品既非出售的产品,亦非供大众消费的产物。
录像艺术美学尽管表面上予创作以自由,但它仍然要求录像艺术家的出发点是艺术;在这一点上,它和一般的美学专业没有区别。
录像艺术应当与纪录片、新闻报道等领域中担负有实际目的的录像应用区分开来,不论后者在操作上如何艺术精湛。
”艺术”(art)和”具有艺术?quot;(artful)是两个相互联系、却又各自分立的术语,可以帮助我们分清楚哪些东西可以视为艺术,哪些不行。
艺术技巧能给商业电视、广告等注入活力,但是,技巧本身不是艺术。
艺术存在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当中:艺术家的创作或构思不受其他目的约束。
活动家型的电视录像制作人,不管其制作多么个有艺术性,他仍没有脱离实际应用,他的目的不在个性化表达(它是有别于传统的一种新闻报道)。
这当然并不是说要对录像艺术进行合法的历史分析,就必须从那些来自传统媒体(如绘画和音乐)、并且在本质上把录像纳入绘画艺术文化的艺术家入手;而是说,我们必须意识到–正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约翰·汉哈特(John Hanhardt)所指出的–正是馆长负责制下的博物馆文化成了艺术作品价值的最终确认者。
该体系所认可的艺术家,常常来自绘画、雕塑这些早已确立的媒体。
白南准曾于50年代在日本研究美学和音乐。
显而易见,他是录像艺术家的典型代表,站在活动家或记者一类录像摄制者的对立面。
白南准是韩国人,于1964年移居纽约;而在此之前,他一度在德国求学。
留学的具体原因,据他解释,是为了约翰·凯奇(John Cage)–约翰·凯奇在音乐和表演方面进行的大胆实验,对当时的许多年轻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白南准在西德遇到了凯奇和另外一些激浪派艺术家,并参加了在威斯巴登的城市博物馆大礼堂举办的首届”激浪派国际新音乐节”。
在音乐节上,白南准”扮演”了作曲家拉蒙特·扬(Lamonte Young)创作的一份”音乐总谱”,这份总谱的全部内容就是一句说话:”画一条直线,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