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贸易数据——1980-2010年世界服务进出口额
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体现为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
为优化出口结构,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工业制成品优先的出口产业政策,对工业制成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以及有利于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总体竞争力的产品给予出口优惠政策。
为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提出“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略,以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思路和要求。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保持了快速增长,中国正在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逐步完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外贸主打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我国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一个转变,即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
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
199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转变为25.6%和74.4%,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200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4%和94.6%,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
197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5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亿美元,占17.9%。
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连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
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82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6%。
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自此之后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8年11%提高到29.1%。
中美进出口1990-2010及GDP

世界贸易额1975-1985-1995-2000-2001-2005-2008-2010-2011美国出口额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一)伴随着全球经济下滑,贸易也呈现回落的态势世界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而且通常贸易的波动要强于经济变化,因此,世界经济波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世界贸易有显著的影响(见图1)。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跌至-10.4%,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最大跌幅。
2010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回升至12.6%,是自1980年以来最高的年度增长率(见表1)。
此后,2011年世界贸易又大幅下滑(见图2)。
鉴于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态势,国际组织纷纷下调今明两年的贸易增速预测。
IMF2011年10月预测2012年世界贸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速将放缓至3.2%(4月预测3.8%,下调0.6个百分点),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3%:2013年小幅回升至4.5%(4月预测5.2%,下调0.7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危机前的平均增长。
同样,由于欧元区债务危机以及美国和中国增长乏力,世界贸易组织(WTO)下调了贸易预测,2012年9月WTO预测2012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2.5%(4月预测3.7%,下调1.2个百分点),2013年货物贸易增长4.5%(4月预测5.6%,下调1.1个百分点)。
从较长时期考察,在2000-2007年间,欧洲、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服务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独联体和中东的服务出口增幅低于进口增幅,北美洲和非洲的服务进、出口增速大体保持一致。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各国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悬殊,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突出。
目前,全球服务贸易的85%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区。
2007年,世界服务出口前十位中除中国(排第7位)外均是发达国家;服务进口前十位中除中国(排第5位)外均是发达国家。
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

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迅速,1950年国际贸易值仅为607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商品贸易总额达70000亿美元。
当前,国际贸易的规模还在继续不断扩大,但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以下这些因素的影响: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他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增长和国际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构成中的技术贸易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975年—1985年10年间,美、德、英、法、日五国高新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73.1%,而1985年—1995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了353%,是前10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
此外,国际贸易商品中技术、知识密集型商品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9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以及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产品的质量性能不断提高,种类、规格不断变化;同时,产品的更新周期也大为缩短(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80年代是4—5年,而90年代是1.5年—2年),这一切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
(高科技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份额日益上升,到2002年已超过25%)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和新内容,使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发明和发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在国际间的转让、软件开发咨询、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等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贸易部门。
此外,先进科技的出现形成新的服务部门:如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报信息业,以信息资料的搜集、储存、整理、交换为主要服务内容,其规模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大。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一)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运行轨迹相关性的定性分析 1.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运行的轨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 增长,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根据统计数据将进出口贸易和中国 GDP 增长趋势制成 折线图,分别为图 1 和图 2 所示。其中指标 MX、X、M、GDP 分别表示进出口额、 出口额、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 (下同)。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从 1980 年以来,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值和 GDP 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从 1980 年到 2010 年,中国商品 出口额从 181.2 亿美元增长到 1577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 15.5%;同期,中国商品 进口额从 200.2 亿美元增长到 13949 亿美元,年均增速为 14.7%。从 1980 年到 2010 年,中国的 GDP 从 4545.6 亿元增长到 397983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15.5%。自中国
2551.84
29.58
59.19
50.87
1991 21781.50
7223.72
3827.99
3395.73
33.16
27.56
51.21
1992 26923.48
9128.32
4684.10
4444.22
33.9
16.65
27.5
1993 35333.92
11276.23
5286.06
5990.18
1468.00
1608.69
25.51
22.41
31.74
1988 15042.82
3825.95
1768.74
2057.20
25.43
10.08
《国际服务贸易》期末复习题选择题判断题为主.讲义

《国际服务贸易》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是一种出口专业化指标,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P49A.RCA B.EE C.TC D.SO2. 迪尔多夫模型认为的服务贸易不符合比较优势学说。
P40A.赫俄模型B.与商品互补C.要素移动D.要素稀缺3. 在衡量贸易政策保护程度的指标中,政府的各种政策转移给服务提供者的总价值与服务总价值之比的是。
A.名义保护率B.实际保护率C.生产者补贴等值D.消费者补贴等值4. 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无区位优势的服务企业宜采用实现跨国经营。
P65A.特许经营B.出口贸易C.对外间接投资D.对外直接投资5.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表明该国服务出口具有显性优势。
A.[50,80] B.[80,100] C.[100,125] D.[125,250]6. 发达国家希望在后续的服务贸易谈判中将《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承诺方式修改为。
A.肯定式B.否定式C.准入式D.限制式7. 没有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仅有所有权优势的服务企业宜采用实现跨国经营。
A.对外直接投资B.特许经营C.出口贸易D.对外间接投资8. 在迈克·波特指出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阶段中,服务贸易将对除外的其他阶段发展产生影响。
P99A.生产因素主导阶段B.投资因素主导阶段C.创新主导阶段D.丰裕主导阶段9. 竞争优势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p49A.[-1,0] B.[0,1]C.[-1,1] D.[-1,0)和(0,1]二、【多项选择题】1. 多边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的定义应符合以下标准。
p19A.服务和支付的过境移动性B.目的具体性C.时间有限性D.交易连续性E.要素收益性2. 服务产品价值量的构成包括。
p31A.价格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沉没成本E.不变成本3. 服务业跨国经营也适用邓宁的国际折中理论,包括。
p59A.所有权优势理论B.区位优势理论C.新增长理论D.内部化优势理论E.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4. 影响服务贸易的宏观变量主要包括。
第二章中国和世界的服务贸易发展和现状

表3 全球服务贸易主要项目出口情况
服务贸易 运输 旅游 其他
2007年 出口额 (亿美元)
[2007]7号) 2010年,增加值提高3个百分点 (44%) 就业数量提高4个百分点 (37%)
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 结构
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
潜力三:服务贸易出口大有可为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传统 服务业(旅游、建筑、运输等),而在金融、 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 域则比例偏低。
差额(亿美元) -93.91 -15.07 -62.19 -19.15 70.83 -22.48 1.55 -26.21 -8.16
出口 739.09 106.79 74.32
7.92 227.58 68.36 21.28 40.52 48.21
进口 831.73 121.87 136.51 27.06 156.75 90.84 19.73 66.73 56.37
当前,全球扩张最快的国际服务外包领域是:电脑信息、 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关管理、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 从行业角度来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是国际外 包最集中、表现最突出的行业。
从国际服务外包的主体来看,发包方主要是美国、欧洲、 日本的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其中,美国约占2/3,欧 盟和日本占近1/3。
32570
同比增长 (%)
项目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试题1-3

一、选择题(前.10..道题为单项选择......,每题2分,少选、多.......,每题1分。
后.5.题为多项选择选或选错皆不得分。
本大题共20分。
)1. 以下()不是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
A.“垂直分工型”的国际贸易趋于相对萎缩B.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型”的国际贸易则迅速扩大C.对外贸易以“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方式为主D.“产业内贸易”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国际贸易领域2.目前,中国进出口关税主要采取()A.从量税B.从价税C.混合税D.选择税3.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入“加速转型”时期(即工业制成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在()A.1950-1957年B.1958-1977年C.1978-1988年D.1988-1995年4. 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基石是()A.劳动价值论B.绝对成本论C.机会成本论D.国际大循环理论5.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成本B.供求关系C.竞争机制D.贸易政策6.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称为( )。
A.绝对差异B.比较差异C.国别价格差异D.国别价值差异7.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瓶颈”是()A.自然资源相对匮乏B.劳动生产率较低C.资本要素稀缺D.生产设备落后8.欧盟对华贸易摩擦多数起因于()A.技术性贸易摩擦B.制度性贸易摩擦C.遏制型贸易摩擦D.连锁反应性贸易摩擦9.我国对外贸易的根本大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条例》C.《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D.《海关法》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要实现货物贸易总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的战略目标。
A.2.0 万B.2.1 万C.2.2 万D.2.3 万1. 凯恩斯的“叹收法”(absorption approach)公式:Y=C+I+G+(X-M),其中(X-M)表示的是()A.出口贸易额B.进口贸易额C.净出口贸易额D.净进口贸易额2.国际价值由()决定A.生产该国际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国际市场供求关系C.国别价值D.贸易政策3.按照国际惯例,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其代理费可为销售额的()。
中国贸易量情况报告1978至2015年国内和国际贸易量的简单统计分析(原版)

课程作业中国贸易量情况报告——1978-2015年国内和国际贸易量的简单统计分析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前湖学院综合实验班专业学号:5401115007年级:2015级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2016年 9 月 16 日一、概述开放国家的贸易包括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国内贸易”(Inland Trade)主要是指在国内进行的商品的买卖、现货仓单市场交易等在境内发生的交易。
在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内贸易情况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等指标反映。
“对外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对外贸易中有形贸易(货物)的情况一般通过海关的货物进出口数据来反映,无形贸易(服务)的情况一般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反映,本文则直接获取了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据。
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个角度出发,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进出口额数据,进出口货物构成数据,对外贸易依存度数据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本文对我国1978-2015年的贸易量情况进行了简析。
二、国内贸易量基本情况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涵盖了再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主要贸易部分。
基于此分析,本文选择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数据来反映国内贸易量的基本情况。
➢如下是我国197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图:数据见附录表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餐饮住宿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其他各行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能够直接反映国内消费品贸易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数据表和图中,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逐年上升,且增加速度很快,这可以表明1978年以来国内消费品贸易量在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