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合集下载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 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 我国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
①信不信教的自由
②信哪种宗教的自由 ③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④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 既保护公民信教的自由, 又保护不信教的自由。
三、 弘扬科学精神
在中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 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 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这既是由于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 容等精神的影响,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 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政教 关系。
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共青团员 能不 能信仰宗教?
特点不同
作用不同
本质不同 政策不同
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1、正常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
宗教信仰 活动
封建迷信活动
有整套的教义、教规 没有教义、教规和 有一定的制度 制度 有正式的组织和活动 没有正式组织和活 场所 动场所 受国家法律保护 起破坏作用,要制 止和取缔
3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 1 绝不允许境外任何宗教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 我国宗教事务。 • 2 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宗教交往,增进 与各国人民及宗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维护 世界各平作出贡献。 • 3 坚持抵御并揭露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 政治和思想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三 弘扬科学精神
(1)原因: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项 重要任务
①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宗教

宗教本质与宗教功能略论

宗教本质与宗教功能略论

宗教本质与宗教功能略论宗教是人类本质自我异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异化反应,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宗教在对抗阶级社会里是人民的鸦片。

这是从不同的方面和意义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通过对宗教本质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揭示其宗教实体性的具体功能,宗教神圣性的的基本功能和宗教世俗性的一般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标签:宗教本质功能宗教是一种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

要把握宗教的本质,必须从两方面加以研究:一、从宗教内部结构看宗教的本质;二、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与宗教的比较中看宗教的本质。

最后,才能得出什么是宗教的结论。

一、从宗教的内在结构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

系统论指出,一个系统的性质是由组成系统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结构所决定。

所以,要了解宗教的本质,首先应当把握宗教的内在结构。

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结构十分复杂的系统。

依据宗教的基本要素划分,可以将宗教的组成要素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部分。

宗教的内在要素有宗教的观念和思想以及宗教的情感和体验。

宗教的外在要素有:宗教行为和活动以及宗教的组织和制度1.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属于宗教的意识,属于宗教的理性认知层面。

各种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构成完整的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是宗教行为的的最深层的内在根据,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构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宗教的观念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宗教的信条和教义中,但从信仰者的文化素质来说,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以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形式出现的教理、教义。

它是被宗教职业者、僧侣和神学家们所掌握和宣传的;另一种是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的一般宗教意识,是广大基层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盲目信念。

从信仰者的信仰目的划分,可以将信仰者划分为高低两个层次:一个是以神为学习的道德楷模,严格修行,以达到最后自己成神;另一种是以神为实现个人功利主义目的的工具,求神拜佛是为了得到神的宠爱,以便得到现实生活的好处。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引言:宗教作为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宗教的本质和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个人的影响。

一、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指人们对于终极问题的关怀和思考,涉及对神秘力量、神、超自然现象的信仰和崇拜。

宗教的核心是与超越人类生存尺度和能力的存在有关,并试图解释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二、宗教的功能:1.宗教提供人类对存在的解释:宗教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例如:生命的起源、意义和目的。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越人类知识能力的解释,满足了人类信仰神秘力量和超自然现象的需求。

2.宗教提供道德指导:宗教信仰提供一套道德准则和规范,指导人们行为。

宗教教义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3.宗教促进社会凝聚力:宗教信仰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信念体系和情感纽带,从而促进社会的凝聚力。

宗教活动和仪式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共同参与的机会,增强了社会团结。

4.宗教满足精神需求: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寻求心灵安抚和慰藉的方式。

宗教仪式、祈祷和冥想等活动有助于人们从日常忧虑和困惑中获得平静和心灵的满足。

5.宗教提供个体认同和安全感:宗教信仰使个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个体提供一种安全感和寄托。

通过宗教的社群性和崇拜活动,个人能够与其他信徒建立互动,使其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

结论:通过对宗教的定义和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宗教为人们提供意义、道德指导、精神满足、社会凝聚力和个体认同等方面的支持与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宗教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多元且复杂的,因此要保持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存在与表达。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应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尊重个体信仰的权利。

第一章宗教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概要

第一章宗教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概要

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 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 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 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 死后祖先不相认。
古代宗教
•古代宗教产生的原因
反对等级(争取平等) 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反对战乱(渴望稳定)
•古代宗教的发展及原因
人民寻求心理寄托 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古代宗教的作用
洗涤、平衡、满足人的心灵 社会稳定和进步的润滑剂
中国宗教学会第六次 全国会议暨“科学发 展观与宗教研究”学 术研讨会在京开幕
赣州宗教团体踊跃 捐款捐物 帮助受灾 群众渡难关
想一想:
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是否意味 着宗教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回答: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宗教虽然
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宗教仍然是人们对 客观世界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仍然是 唯心主义世界观。所以说,社会主义条 件下,宗教的本质依然没变。
信仰
神“安拉”(真主) 释迦牟尼(创始 及其旨意 人) 古兰经 佛经
基本经典 当代流行 地方
亚洲、非洲、西欧、 亚洲 北美
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 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唯心主义 的世界观。
宗教所崇拜和信仰的对象都是虚假的,不 存在的。宗教所幻想、虚构的一切材料来 源于现实世界,只不过作了歪曲的反映。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 ,他说: 假如鸟有上帝的话,鸟的上帝一定是长满 羽毛的。
一、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2、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 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3、当代世界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 基督宗教 产生时间 公元1世纪 产生地点 亚洲西部 上帝、耶稣 信仰 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 阿拉伯半岛 神“安拉” (真主) 古兰经 基本经典 圣 经 大的教派 天主教、东 逊尼派、 正教、新教 什叶派 流行区域 全世界 教徒人数 约15.7亿人 亚洲、非洲、 西欧、北美 约8.51亿人 佛教 公元前6-5世纪 古印度 释迦牟尼 (创始人) 佛 经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亚 洲 约3.05亿人

中国的四大宗教宗教概述

中国的四大宗教宗教概述

SUCCESS
THANK YOU
2019/10/15
五、我国宗教信仰状况
多宗教的国家,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 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国现有各种宗教 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 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 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 教院校74所。
特点:多种宗教并存、强烈的融合性、显著 的民族性,较强的务实性。
• 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成为虔诚教徒 的行为规范,客观上起到了调整人际关 系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
三、宗教的旅游功能
• (一)宗教活动本身的旅游吸引力
• (二)宗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1、建筑文化

2

4、服饰文化
四、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1、信仰与不信仰的自由; 2、宗教活动在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 行; 3、各宗教一律平等; 4、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中国四大宗教 • 第一节 宗教概述
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 原始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
崇拜等发展过程,是一种自发宗教(祈福、免祸) 目前,世界性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五性: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二、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二)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
1、地域性 2、中国的宗教具有显著的民族性,有许多少
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同一个宗教。 3、多个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
SUCCESS
THANK YOU
2019/10/15
五、我国宗教信仰状况
我国当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 伊斯兰教、基督教(国内往往将早期基督教 称作天主教;而将基督教新教称为基督教), 合称中国四大宗教。

国家与宗教--详细

国家与宗教--详细
第九章
国家与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中的自然压迫和人们认识 上的局限性.国家产生以后,政治压迫成为宗 教产生的另一个根源.国家与宗教是两个不 同的范畴,但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一、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1.宗教的起源 首先,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 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 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 其次,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 生的又一原因。
宗教传播、宗教运动、宗教纷争等都会成为 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的重要变量。一方面,宗教 可以成为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如相似的宗教信 仰可以巩固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但另一方面,宗 教也往往是国际政治冲突的原因。如在巴勒斯坦 地区、克什米尔地区等,就因为宗教问题而不断 发生激烈的国家间冲突。
三、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二、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的关系
1.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发端于德国,领导人是马丁· 路德 (1483-1546)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思想 是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得救。 同时,瑞士,约翰加尔文1536年进行了宗 教改革试验;1566年,尼德兰资产阶级以 达尔文教为旗帜,开始进行反对西班牙统治 的战争,最终建立资产积极领导的荷兰共和 国。
2.宗教的本质
首先,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 曲的反映。 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既是镇痛 的药品,又是麻醉人民的毒品。
3.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
在世界众多的教派之中,由于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的教徒遍部世界各地,因而被公认为世界性宗 教: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传播最广、信徒的、最多的 宗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巴勒斯坦、小亚 细亚一带,创始人为耶稣。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 的一神教。伊斯兰是服从的意思,其教徒称穆斯林, 意为服从真主的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悉达 多乔达摩,又称佛陀或释加牟尼。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现代生活中,不知是因为节奏太快了,人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丰裕,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精神生活了,反正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

据统计,全世界有51.4亿人信各种宗教。

宗教一词,译自西文,英文是“Religion”。

它出自拉丁文,意思是“人同神的联系”或“敬神”。

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并无“宗教”一词,但事实上,古代汉语中的“宗”与“教”两个字均与对神道的崇拜有一定的联系。

“宗”字有“祖先”、“宗庙”和“尊崇”的含义,原义中包含有对先祖神灵的崇拜;“教”字为“政教”、“教化”之意。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文化现象,如佛教僧侣的托钵行脚、基督教神父的布道传教、道士的深山修炼等等,在这些现象中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所谓宗教的本质?若无,宗教如何区别于其他事物?若有,但人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关于宗教的本质的得到普世认同的定义。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宗教的本质,和它的对社会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质的含义。

一、本质的释义“本质”二字在古代便有连用的情况。

古代单音节词很多,“本质”并不是一个词,而是“本”与“质”这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其意义不同今天作为一个词用的“本质”,而是由“本”与“质”两个词义组成。

如《史通·言语》中说:“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

”其中“本质”即是指“本来的事实”。

从字源上看,《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下。

”“本”的本义就是指草木的根或茎干。

“质”亦有“本”的意思,《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可见当时,“本质”二字在中国古代通常指事物之本来面目,并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与“现象”所对立的意味。

而在西方,本质是指事物的本质,指物体在具体形态上的多样性与本质唯一性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

现象与本质的划分在柏拉图那里便出现了,他将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

反对宗教极端势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反对宗教极端势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反对宗教极端势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当今世界,宗教多样性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宗教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一些宗教极端势力的崛起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威胁到了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反对宗教极端势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一、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宗教是人类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道德指引,对于个人的心理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宗教教义也可以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但是,一些极端的宗教势力却利用宗教信仰的名义,推行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们可能通过武装斗争、恐怖袭击以及极端主义的宣传来传播仇恨和暴力,这对于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反对宗教极端势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对于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宗教极端势力的存在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们的极端行为往往引发社会冲突与动乱,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破坏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其次,宗教极端势力的存在阻碍了民族团结的实现。

宗教信仰是一个个人的选择和个体的权利,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应该被尊重和接纳。

然而,宗教极端势力往往试图以强制手段推行自己的信仰,压制其他信仰的存在和发展,这不仅破坏了个人的自由,也破坏了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反对宗教极端势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社会进步需要稳定和和谐的环境,而宗教极端势力的存在带来了社会动荡和分裂。

只有通过反对宗教极端势力,我们才能够创造一个宽容、开放和进步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反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措施与方法为了有效反对宗教极端势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方法:首先,加强法律和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活动进行规范和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哲学111班5000311012 吴小庆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它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

但是,如果要求人们就“宗教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一个本质的概括论断,则显得十分困难。

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在分析宗教现象之后对宗教下的定义常常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近代宗教学中,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有三种类型的宗教本质论具有代表性:一类是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为中心;一类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另一类则是论述宗教的社会功能。

下面将对这三种宗教本质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第一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以神道信仰为中心的历史事实,使宗教学者们承袭了关于宗教的传统观念,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但由于逐渐积累了世界历史上各种神道宗教的事实,对他们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促使宗教学者们超出特定的宗教神道信仰,把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对象抽象化、一般化,从而使用“无线存在物”、“精神实体”、或“超世的”、“超自然的存在”等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表述,使之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体系。

在第二种宗教本质论中,西方宗教学从人类学和历史学角度研究宗教,逐渐兴起了一种新方法,即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宗教信仰问题。

宗教心理学特别强调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往往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宗教体验视为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和宗教的真正秘密所在。

有些心理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信教者有了关于神或神圣物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才对他们体验到的神圣对象进行崇拜、祈祷、祭祀,从而形成各种宗教体系。

后来,以这种观点来分析各种宗教现象的方式大为时兴。

在第三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社会学者一般把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宗教的基本因素。

他们趋向于撇开宗教在观念上与其他社会意识区别开来的本质,专门致力于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

有些学者甚至还把宗教的社会功能当成宗教的本质,并以此来规定宗教的定义。

从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把在社会功能上近似于宗教的非宗教现象称之为“非宗教的宗教”或“世俗宗教”。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文化现象都起着维系社会秩序、决定社会伦理价值的功能。

但这种
理论是有明显缺陷的,因为这样一来,任何事物都因此是去本质的规定性,变成彼此不分的一团混沌了。

实际上,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社会功能依赖对神、神圣事物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构成了宗教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上述三种宗教本质论或者以现象为本质,或者是未全面准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因而都缺乏适用于一切宗教的普遍有效性,或者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相混淆,皆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对宗教的各种类型的规定中,都离不开“神”或神性物的观念。

具有超人间、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观念,在宗教体系中构成核心的本质因素,但并不构成宗教的全体。

因此,关于“神”的观念不能作为宗教的完整定义。

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包含有比“神”观念更为广泛的内容:宗教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主观世界中颠倒的幻想的反映,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是“人民的鸦片”,是精神麻醉剂。

上述宗教本质的定义也就决定了宗教的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上的作用,宗教起到了精神安慰、民族凝聚、群众鼓动的积极作用,当然具有消极的欺骗、麻醉作用。

第二,道德教化上的作用,宗教通过大量繁琐的戒律、戒命约束自己的信徒,规范他们的行为,引导他们的思想,以一种信仰的形式对信徒进
行道德教化。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宗教的这种道德教化作用与社会的道德教育是不同的。

我们只能利用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来辅助社会道德教育,切不可以宗教的教化作用去取代社会道德教育。

第三,文化传播上的作用,宗教可以直接传播文化知识,并且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当代世界许多文化遗产都直接或间接同宗教有关。

第四,社会交往上的作用,宗教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有利于各族人民和本民族各个不同地区人民的相互联系相互学习;其次表现在可以密切人民之间的联系。

宗教的作用问题始终是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分不开的,我们既要注意到宗教作为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对现实所产生的消极的负面影响,更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宗教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整理宗教的一些有用的、合理的内容,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抑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