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戏剧功能
论戏剧艺术的特性、样式及作用

一、戏剧艺术最基本的特性戏剧艺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分别是综合戏剧艺术、集体戏剧艺术、观演关系的现场性和直观性。
(一)综合性的艺术戏剧是所有艺术的综合,也可以说是美术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综合。
戏剧是一种舞台上用表演方式彰显的综合性艺术,综合性是戏剧的明显特征。
只有演员而没有舞台来呈现,便失去了喜剧的特性。
通过观众的视觉所看到的戏剧作品,与戏剧本身的音乐伴奏、演员的肢体表现、声情并茂的表演都是分不开的。
戏剧是集合了文学、美学、语言、唱腔、音响、灯光、视频、背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的综合体。
过去有个片面的解释,称戏剧是听觉艺术,影视是视觉艺术。
其实它们都是“视、听结合”的艺术。
一个戏剧剧目的演出,离不开编剧、导演、演员等。
戏剧演出首先要有编剧,编剧为一剧之本;还要有音乐、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等诸多门类共同完成。
在众多艺术门类的综合中,笔者认为表演艺术是中心,其他艺术是为表演艺术服务的,是围绕表演艺术而存在的。
观众是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作品接受戏剧艺术的。
其他艺术在戏剧中与表演艺术的关系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可见戏剧综合了所有的艺术。
(二)集体戏剧艺术每一种艺术都有相应的创作者参加,所以任何一部戏剧的演出都不是个人行为可以完成的,而是由集体成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
在集体性戏剧艺术创作中,大家应该是互相尊重、共同创作、平等合作的关系。
当然,在集体戏剧创作中,就不能每个人各行其是,每个人都必须服从演出完整性的需要。
演出的整体性是由导演凭借剧本的主线思维加上演员自己的二度创作来实现的。
导演对戏剧艺术的处理常常通过直觉和经验做出判断,引领和启发各部门来呈现出观众想要的感官效果。
人们常说:剧本是喜剧的根,导演是一部戏剧的魂。
所以,笔者认为在集体戏剧艺术中,是以导演思想为中心的表现形式,导演的水平对演出的成功与否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观演关系的现场性和直观性观演关系的现场性和直观性,是戏剧不可能被电影和电视艺术取代的最根本的原因。
古代戏剧的社会功能

古代戏剧的社会功能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自古代就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文化、表达情感以及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社会中,戏剧扮演着连接人们情感、传递价值观念以及塑造社会形象的重要角色。
首先,古代戏剧在社会中起到了传递文化的重要作用。
通过戏剧表演,人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古代的京剧,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情,向观众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道德观念。
观众通过京剧的演出,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艺术表演,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古代戏剧还是一种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表达受到了很多限制,而戏剧则成为了他们宣泄情感的出口。
通过戏剧表演,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角色中,用表演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比如,古希腊的悲剧就是一种通过表演来宣泄情感的形式。
悲剧中的角色常常经历着痛苦和悲伤,观众通过对角色的共情,也能够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戏剧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古代戏剧还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塑造社会形象。
通过戏剧的表演,人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比如,古代戏剧中经常出现的君王、将军、妇女等角色,通过他们的表演,能够展现出古代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关系。
观众通过对这些角色的观察和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生活和处境,从而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戏剧作为一种社会反映的媒介,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戏剧的社会功能不仅限于上述几点,还包括了娱乐观众、培养艺术修养、传递道德观念等方面。
总之,古代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扮演着连接人们情感、传递文化、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角色。
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

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 都伯勒·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一、都伯勒·布莱希特的研究1、概述都伯勒·布莱希特是一位位于英国的戏剧学者,他主要研究戏剧分析、戏剧理论和舞台美学,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戏剧诗学,也就是戏剧功能论,指出戏剧可以分析和理解人类永恒的作品。
2、理论根据都伯勒·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戏剧的主要功能有四种,分别是娱乐、惊险、教育和文学。
1)娱乐:戏剧给观众带来乐趣和快乐,戏剧演员依照剧本表演,以激发观众的兴奋情绪;2)惊险:戏剧会向观众呈现一些突发事件和惊慌失措的场面,用来预防自身恐惧;3)教育:戏剧者可以利用剧本中的内容来教育观众,进而激发观众的思考及批判性思维;4)文学:戏剧者可以运用文学让剧本的内容表达的更加深刻,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性等一些新的功能内涵。
二、都伯勒·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的影响1、给新成熟的戏剧活动带来新的内容都伯勒·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影响了当代新成熟的戏剧活动,在他的戏剧功能论的观照下,戏剧开始的剧本的审美性、文学性及社会性意义揭露得更加完整,对戏剧活动带来新的内涵。
2、给戏剧活动提供很好的演出理念都伯勒·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不但丰富了戏剧内容,也很好的帮助了演出团队把握和彰显戏剧的演出理念,突出戏剧在观众身上发挥的作用,让戏剧更具有人文魅力。
三、戏剧功能论在当下的教学研究1、新成熟的功能论对戏剧教学的启迪戏剧功能论的提出使戏剧教学有了新的启迪,激励学生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把握能力,更有效的把握观众的气氛,更好的理解戏剧活动所能发挥的作用。
2、构建新型的戏剧教学模式将戏剧功能论的理论应用到戏剧教学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更能够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生动。
四、小结都伯勒·布莱希特的戏剧功能论在当代文学研究和戏剧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谈谈个人对戏剧的理解

谈谈个人对戏剧的理解谈谈个人对戏剧的理解戏剧是一门表演艺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风格,能够通过角色塑造、情节梳理、舞美设计等手段将戏剧故事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个人认为,戏剧是一门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传承历史文化、折射人性本质的艺术形式,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戏剧反映社会生活戏剧在演绎历史故事的同时,亦可反映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比如现实主义戏剧《茶馆》通过对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状态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欺凌的揭露。
又比如,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的《绅士和女仆》通过一个家庭雇佣女仆的悲剧,探讨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以及女性在家政劳动中受到的歧视和剥削等问题。
因此,通过戏剧的方式,我们可以深刻反映和表达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二、戏剧传承历史文化戏剧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比如中国京剧、评剧等传统剧种,通过演绎历史传说、人物传记等内容,深刻传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而世界各地的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等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则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代表着这些历史时期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因此,通过对戏剧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通过戏剧理解历史,而且可以更好地感受和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三、戏剧折射人性本质戏剧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行为,折射出了人性本质的复杂多变。
比如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面对复杂的道德和人性问题,展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挣扎。
而中国昆曲中的神话剧《牛郎织女》,则以真爱为主题,表现了人性中渴望、执着、牺牲等多种情感状态。
因此,戏剧不仅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和历史文化,也可以深刻揭示和探讨人性本质的欲望和追求,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
总之,戏剧作为一门兼具艺术与人文价值的表演艺术,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意义。
中国古代戏剧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中国古代戏剧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戏剧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力。
首先,中国古代戏剧具有娱乐功能。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相对较为单调,缺乏娱乐活动。
而戏剧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和情感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享受。
观看戏剧演出不仅可以让人们暂时摆脱生活的压力和烦恼,还能够带给他们欢乐和愉悦的体验。
古代戏剧中的歌舞、音乐和服饰等元素,都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使他们感到身心舒畅。
其次,中国古代戏剧具有教育功能。
戏剧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和情节的展开,向观众传递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古代戏剧中的角色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物类型,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可以让观众从中汲取到人生经验和道德准则。
同时,戏剧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增长见识。
此外,中国古代戏剧还具有社会批判和启发思考的功能。
戏剧作为一种表达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象的方式,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揭示,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古代戏剧中常常涉及到社会阶层的不公、权力的腐败、道德的沦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促使他们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和改变。
最后,中国古代戏剧还具有社交和交流的功能。
观看戏剧演出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社交的方式。
古代戏剧常常是在庙会、节日等社交场合上演,观众们可以通过观看戏剧演出,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同时,观众之间也可以通过对戏剧演出的讨论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戏剧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享受,还通过教育、社会批判和社交等方式,对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塑造力。
艺术学基础知识2戏剧篇

戏剧编第一章、概述1戏剧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戏剧,专指有古希腊人创造和西方形成悠久传统,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由演员按照逼真的审美观念,在舞台上以说话和扮演人物故事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2戏剧的本质:演员扮演人物故事。
3话剧的由来:在20世纪20年代末,这类艺术形式被当时从美国学习西方戏剧,并毕生致力于将其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戏剧家洪深定名为“话剧”,以示与依靠唱、念、做、打手段注重对生活进行程式化表现的中国戏曲相区别。
4戏剧的功能:(1)、审美功能。
(2)、娱乐功能。
(3)、教育功能。
(4)、交流功能。
第二章、戏剧的特性1戏剧的本质:是动作。
2动作的分类:台词、表演、内心动作与外部形体动作。
甚至是停顿。
3戏剧冲突:戏剧是对生活的提炼,戏剧作为一门艺术走向成熟,正是与它发现冲突,是表现人类命运的重要手段分不开的。
4戏剧的冲突:是一系列戏剧矛盾酝酿发展而导致不可避免的摊牌的结果。
5戏剧的情境:是对戏剧中矛盾人物关系及其作用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6黑格尔在《美学》中对情境的界定:指若干人在一起因为性格、目的、利益的矛盾而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第三章、戏剧的审美特征1戏剧的审美把握现实的重要原则:(1)、剧场性(2)、戏剧性(3)、假定性(4)、综合性。
2剧场性:它是指由舞台和观众席共同构成的观演空间,它构成了戏剧赖以存在的观演交流关系。
3戏剧性:就是能够使观众在观剧时产生诸如紧张、同情、担心、兴奋、愤怒、害怕、恐怖的各种情感反映的戏剧技巧。
4假定性和戏剧性的区别:假定性解决的是使戏剧即能克服其时空局限,又能营造舞台真实感的问题,而戏剧性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戏剧更好看,更吸引观众。
5戏剧的技巧应为内容服务。
6综合性:(1)时空—视听综合:戏剧是一种时空—视听综合艺术。
7综合性包括:(1)时空—视听综合(2)审美手段与表现元素的综合(3)直观与想象的综合。
8戏剧以:戏剧动作、情节和故事的方式对人的命运发展直至结局的模仿,需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运行过程中才能进行。
戏剧的作用和意义

戏剧的作用和意义
戏剧是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作用和意义不仅在于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在于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首先,戏剧可以通过表演艺术的形式展现出一种故事情节,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感性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某些思想观念。
例如,古希腊剧场上的古代悲剧,通过剧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表达出人类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可贵。
其次,戏剧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表达形式,反映出社会问题和矛盾,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现代社会的话剧,主要关注的是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剧中人物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展现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实。
最后,戏剧还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形式,让人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释放出内心的压力和情感,从而得到一种疏解和放松。
这对于表演者和观众来说都是一种身心健康的方式。
综上所述,戏剧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艺术的美感,更能够传递信息,反映社会,宣泄情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 1 -。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文档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戏剧艺术。
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下教育的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尊重人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性,注重人的智慧潜能的开发,注重人的健全个性的形成,其目标在于“立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是完满、富有创造力、丰富的人,而不是马尔库塞口中的“机械人”和“单面人”。
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有用的机器”,而是造就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懂得真善美、富有创造力的人。
忽视学生情感发展而过分注重学生理智发展的倾向,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仅把教育对象――人的发展理解为理智的成熟。
这个问题逐渐引起重视。
全面发展的内涵中应该包含理智与情感或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理智成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学生发展唯一的方面,因为,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多向的发散,情感、感知、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全面的发展。
片面的只注重理智的开发、培养也会使人的心灵丧失平衡,心灵走向荒芜。
实际上,这种培养模式已经“颇见成效”,社会上一些不合基本价值观的行为,很多就出自青少年,而这与教育密切相关。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有着天然的艺术的需求。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曾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论证。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享受和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艺术和审美需要是必然发展起来的。
戏剧艺术是一种较高层级的艺术,戏剧艺术的欣赏本就需要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而能够欣赏戏剧艺术的人,也必然是有着相应文化艺术涵养的人。
戏剧艺术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无论是从希腊罗马发展过来的西方古典喜剧、悲剧,还是中国本土的戏曲艺术,无不包含着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信仰精神等多个层面的文化意蕴。
戏剧将抽象的精神思想具象化,内里包含着一个地域、民族的审美心理、文化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戏剧在社会中的“社会功能”摘要: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
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审美性、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关键词:戏剧;审美性:教化功能;教育功能;传承功能:社会功能;社会理性;娱乐功能;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
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
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
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
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
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一、审美性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戏剧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戏剧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抑制着戏剧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的繁荣。
戏剧业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美学特征,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戏剧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戏剧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戏剧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戏剧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戏剧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戏剧作品往往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的价值结构和本质联系。
戏剧节目如果过分倾向于通过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幻像,不仅会使作品失去反映现实、指导人生的社会教育功能,也会误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使他们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电影电视节目倾向于用明星、偶像包装虚假的剧情。
内容一般以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爱情故事或轻松喜悦的情境喜剧为主,情感表现往往采用极端夸张的煽情手法,从而让部分观众沉溺于虚无缥缈的美丽的谎言中,消磨了学习工作的意志。
这些戏剧作品纯粹从娱乐消遣出发,情节脱离现实生活,内容夸张离奇,格调低级庸俗,不仅不能鼓舞观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反而培养出一批追求享乐、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小市民。
因此,戏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在艺术形式上无论如何前卫、先锋,但必须始终承担起戏剧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弘扬戏剧艺术的人文精神,用正确的思想影响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
唯其如此,才能使戏剧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真善美统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反,如果戏剧艺术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必然堕落为一种肤浅的感情消费或感官刺激。
二、教化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
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
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爱情婚姻剧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戏剧艺术也不例外。
关于这类题材的戏剧也是不胜枚举,比如《西厢记》、《倩女幽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一幕幕爱情戏多表现婉转缠绵的男女恋情,包括相思、调弄、热恋、离别、失恋、怨恨等情感。
而且这类爱情戏也更容易打动观众.为观众接受,成为戏剧名作。
爱情戏备受关注,除了人自身作为感情动物的因素外,更多地是因为这类题材强烈地暴露出一般的人性和人们普遍地、长期地被压抑的自由欲望。
在传统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的桎梏下,年轻男女的婚恋多成为政治、金钱、权力的牺牲品,而禁锢中的人一旦觉醒,就要冲出樊篱,寻求自身的幸福生活体现出青春和新鲜的人的要求。
但在当时的封建高压下,这种思想是离经叛道,为社会的既定习惯势力所摒弃,并受到残酷压制。
因而剧作家也只好把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搬上舞台。
通过演员之口讲出民众的肺腑之言。
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而且这类爱情戏也都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2、道德伦理剧这类戏剧多取材于古人古事,戏剧艺术家运用移花接木、旧瓶新酒、引申推理等手法进行再创作,把它用于道德伦理的说教之中。
“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如《秦香莲》等。
这一类故事都是写发迹变心的男子负心的故事。
“贫贱之交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的一种理想的道德观。
但在现实社会中,贫寒之士,一朝中榜,入阁拜相,飞黄腾达,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否认贫贱之交,甚至忘恩负义,杀妻灭子。
于是理想的伦理道德被颠覆,民众的心理严重失衡.因此在戏剧中所表现的内容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而在结局安排上让这些负心汉都没有好下场,或者受到上天报应、惩罚;或者受到人间审判、行刑。
唯有以此方式才能大快人心,使观众重新找回失去的心理平衡,得到心理补偿,同时也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3、清官公案剧渴望清官惩恶扬善。
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以及憧憬政治的清明廉正是戏剧表现的又~主题。
比如《窦娥冤》等一批“清官戏”,充分宣扬了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中,一般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其中的弱者(如窦娥 ),祈求一心为民的“青天”能够明察秋毫,严格执法。
其中浓墨重彩。
作为清官代表的“箭垛式的人物”就是包公。
在众多戏剧中.包公的形象可以概括为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睿智英明,敢于为民请命。
因为人民喜欢甚至是崇敬包公这样人物.于是便把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并赋予他许多“特异功能”,使他变成神通广大的正义之神,把包公由杰出人物转化成人神,“日判阳问夜判阴”。
不仅管人间治安,为受冤屈的百姓做主,同时还管地狱诉讼。
替死去的冤魂平反。
三、教育功能校园戏剧是校内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就它的性质本身来说,是一种集体的创造,参与者共同通过参加戏剧创造和欣赏获得直接而积极的审美愉悦。
对校园戏剧团体的成员来说,校园戏剧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创造里及鉴赏能力,而且通过参加戏剧实践全身心投入完成演出的过程,同时体验集体智慧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得以完美体现的艰辛,和深切感悟团队精神的凝聚。
以及通过反复揣摩排练终于上台表演的戏剧实践,更会使参与者深切感受自我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欢乐。
从校园戏剧观众的角度来看,开放的心态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决定他们审美需求的关键所在。
也许今天的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社会教育提供给与他们的戏剧知识少得可怜,也是中学时代埋头对付影视教育的苦读使他们无法注意戏剧这块天地,但是,一旦他们走进大学校园戏剧这块天地,开始接触和不知不觉地参与其间,浸润于充满戏剧张力的世界中,体验在同一时空中戏剧冲突的跌宕起伏,凝神于日常十分熟悉的同窗演员栩栩如生的角色表演,对喜剧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产生休憩相关甘苦与共的直接交流……戏剧艺术就将以巨大魅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打动他们的感情,启迪他们的思考,调动他们的想象,震撼他们的心灵。
身临其境这一全过程之后,戏剧艺术将会自然而然地对他们产生强烈共鸣甚至终身影响。
实际上,戏剧将参与的作用体现得更加鲜明和实际,并且是渗透于戏剧演出活动的整个过程。
戏剧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戏剧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最强烈的效果是取得实现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沟通,从而使人真正了解人,了解人的本质,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戏剧艺术所特有交往。
戏剧的参与体现于参与者本身的团队精神,透过参与戏剧活动认识人生相互支撑的积极意义,应该是比仅仅获得上台表演的经历更加宝贵更有价值的人生认识。
四、娱乐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
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
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
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
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
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
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五、传承功能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口耳传承以及视觉传承等等。
而戏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其传承也遵循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1、口头传承戏剧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民俗文化。
主要体现在梨园弟子的技艺传承这一方面。
当时的戏剧演员文化水平都很有限,甚至大字不识,但他们却能在台上搬演古今之事,把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演员自身的素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师父的言传身教也功不可没,而且拜师学艺主要是通过师父的口头传授来完成的。
特别是对唱、念这两方面的严格要求,更体现了口头传承的无可替代。
我国的戏剧就是依靠这种口头传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2、行为传承戏剧表演中的动作、招式主要体现了行为的传承。
戏剧表演中的一招一式,都是程式化的动作。
相对而言是固化的。
戏剧的表演程式是根据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和美的形式提炼出来的。
如鹞子翻身、兰花指、卧鱼等,是抓住这些动植物最具有造型美的闪光点而予以模仿、定格的。
戏剧动作这种特有的程式和规范形式决定了其必然的行为传承绵延不绝。
3、视觉传承戏剧中的视觉传承主要表现在其形式的美轮美奂。
戏剧的脸谱和行头可谓独具匠心、标新立异。
我国的戏剧表演很重视脸谱。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戏剧中的脸谱,不仅体现了戏剧的艺术美.而且。
更重要的是它缩短了戏剧主体和观众受体之问的距离,打破了戏剧与普通观众之间的“隔”。
广大观众从脸谱中就可以对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作出判断,比如说红脸暗示耿直忠正 (如关公 ),黑脸暗示严肃刚正(如包公 ),而白脸暗示专横奸诈(如曹操)等,各种脸谱均有其象征性,这就使观众更容易入戏,从而为接受、理解戏剧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