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宝藏。

它们准确地描绘了中国的四季变化及气候特征,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农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意义,并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性质。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农耕需求,人们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和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气。

这些节气分别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昼夜长度以及化肥、农作物种植等农耕活动相关。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自然界变化的标志,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参照。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1. 提供农耕指导:二十四节气以太阳的活动为参照,为农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人们可以及时准备春耕工作;谷雨时节,农民可以及时施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通过节气的精准把握,农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农业产量。

2. 调整生活作息: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不同的节气变化,人们可以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比如,冬至这天人们要吃饺子,以求福运;而小满节气则是吃新麦面的时候,寓意“满”饭碗。

这种习俗的形成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 丰富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关的民俗习惯和庆祝活动,例如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而立秋过后,则是庆祝丰收的时刻。

这些节气传统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不仅是人们文化情感的纽带,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三、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性质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观念:二十四节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通过对太阳活动的观察和总结,人们准确地描绘了四季的变化及其特征。

这种自然观念不仅帮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也强化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以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以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以及来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篇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

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

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 日短至” 、“ 短至” ),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 日长至” 、“ 长至” ),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24节气的来历

24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一、起源背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以太阳视运动推算出来的一种历法,用来指导农耕、气象、物候等方面的生产和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智慧和卓越的实践精神。

二、划分依据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

这种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太阳的视运动来确定的。

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本身的运动。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不仅考虑了太阳的位置,还综合考虑了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命名特点二十四节气的命名特点非常鲜明,每个节气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反映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反映了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的情况;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则反映了气温的高低变化;雨水、谷雨、霜降、小雪、大雪则反映了降水的情况。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反映了气象和天文现象,还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四、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农业生产、气象预测、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到来和天气变化来安排种植和收割等农事活动;在气象预测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节气的特点来安排日常生活和活动。

例如,在小寒和大寒期间,人们可以加强保暖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在春分和秋分期间,人们可以适当地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五、现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并没有因现代化而消失,反而逐渐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反映自然规律的时间划分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指导。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一、立春
•来历:古代将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分为四个时段,分
别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含义:立春标志着春天来临,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都会蓬勃生长。

二、雨水
•来历: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春雨滋润
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含义:雨水节气预示着春雨的临近,为农民的农耕
劳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三、惊蛰
•来历: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暖,昆虫开始醒来,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含义:惊蛰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到来,大地开始复苏,一切都在蓬勃发展。

四、春分
•来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代表着昼夜平均,昼长夜短,大地生机勃勃。

•含义: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均的开始,万物开始生长,生机盎然。

五、清明
•来历: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意味着气温逐渐
升高,人们开始扫墓祭祖。

•含义:清明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更多内容请继续查看完整文档。

24节气

24节气
中文名称:二十四节气 英文名称:twenty-four solar terms
定义1: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 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 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 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 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 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 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的。
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编辑本段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 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 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2012/3/5
w
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 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 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 回归

节气的含义与来历

节气的含义与来历
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 古代天文观测: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
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 觉到早春的气息。 • 历史演变:我国历史上的立春文化丰富多彩,包括祭祀、春游、鞭春牛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 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也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
来历
要点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 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 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要点二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 寓意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 “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 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06
雨水:降雨增多,滋润大地
雨水节气的定义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标志着降雨开始增多,大地逐渐回春 。
雨水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 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
01
02
03
气温逐渐回升
雨水节气后,气温开始逐 渐回升,春天的气息愈发 浓厚。
降雨增多
随着气温的升高,暖湿气 流开始活跃,降雨逐渐增 多。
季节转折点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标志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在传统 农耕社会中,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 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春的来历
• 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立春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 太阳黄经度数确定:立春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干支纪元,以寅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24节气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以帮助中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时间观念。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意味着寒潮减少,春意渐浓,大自然开始苏醒。

2. 雨水: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冰雪,偏向湿润。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濡养肝脏,防止肝火旺盛。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大地回春。

在中医理论中,这个时候人体阳气逐渐上升,宜于调养阳气。

二、夏季节气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清热解毒,以及护肝防暑。

2. 小满:小满是表示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也是夏季的中期。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阴润燥,避免火气过旺。

3.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气温高,阳气旺盛。

中医强调养心安神,防止热伤津液。

三、秋季节气1.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缓和,一年的收获时节。

中医强调要养阴防燥,以及调理肺气。

2. 白露: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出现。

中医提醒人们要养阴润燥,护肺养肾。

3.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更多。

中医强调要养阳保暖,调理脾胃。

四、冬季节气1.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中医要求人们要养阴养肾,护肺润燥。

2. 小雪:小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出现。

中医强调要注意保暖,养阴滋润。

3.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潮频繁。

中医建议人们要保护阳气,养阴润燥。

总之,24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时间观念。

掌握24节气的含义和来历,对于中医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判断和应用24节气,中医人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
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
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

它们是界定四季的。

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
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
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

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的决定因素。


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

您说是不是
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

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
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

所以,季
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们的直接感受。

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
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

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
也不总相同。

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
阳的南北位置。

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

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
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

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

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
历法四季。

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

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

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

枝条或肉的用处
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

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

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
长的季节。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

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

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
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

立冬
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

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
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

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
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

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