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一年后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状况的调查
浅谈地震灾害部队救援人员生理心理状况及对策

己存 在 的薄 弱环 节 , 针 对 性 地 进 行 学 习 、 践 , 有 实 并
针 对 常见病 的防 治有基 本 的 了解 和预 防能力 。
参 考文献 :
[ ] 王 仙 园 , 晓丽 , 亚 洁 , 编. 1 田 李 主 现代 战 创 伤 护 理 [ .北 京 : M] 人
突 发事 件特 有 的一种 救 灾形 式 , 在救 灾 过程 中 , 们 我
对 成都 军 区空 军地空 导 弹十 …旅 参 与救援 的官兵 进 行 生理 心理 调查 分 析 , 现 了在 这 种 突 发 灾 害 中官 发
兵 在生 理 、 心里 方面 易 出现疾 患 , 提 出解 决 问题 的 并
配备有 必要 的防护 设 备 及 常见 皮 肤 疾 患 、 消化 系 统 疾 患 的药 品 , 做 好 食 品 、 等 生 活 必 需 品的 配备 , 并 水
有 条件 的应 配 备洗 澡 、 洗衣 等设 施 。 3 4 加 强个 人 的心 理 素 质 及 防范 常 见 病 的 知识 . 部 队 的官兵 应在 平 时 加 强 自 己的 心理 素养 , 清 自 认
对 策和建 议 。
1 生 理 问题
如何 , 主要取 决 于他 的个 性特 征 , 知识 经验 和所 受过 的锻 炼 。针 对救 灾 部 队 出 现 的 较 为普 遍 的现 象 , 可 以从 以下几 个方 面做 好 防范 。 3 1 加 强平 时 的教 育 . 处 于和平 时期 的部 队 , 除军 事训 练外 , 注重 广 大 官 兵 的心 理 素 质 教 育 和艰 苦 应
乏 、 度疲 劳感 、 过 睡眠 障碍 、 尿频 等 现象 。
抗震救灾官兵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人 发焦 虑 2人 虑状 态 的 发生 率 为 1 . % ;9 莺 焦 7 5 14人给 予抑 郁 自评 量 表 ( D ) 查 , 中正 常 9 S S凋 其 4人 , 度抑 郁 j 轻 9 人 , 度抑 郁 3 人 . 度 抑 郁 4人 . 中 7 重 抑郁 状 态 的发 生 率 为 5 _ 。 结 论 参 与抗 震 救 灾 官 兵 的心 理 问 题 发 生 率 较 l5
心 理 问 题 。 作 为 救 灾 一 线 工 作 的 护 理 人 员 , 果 能 如 够 及 时 的发 现 问 题 并 提 供 有 效 的 心 理 干 预 , 会 有 将
灾人 员会 不 同程 度 地 陷 入 身 心 紧 张状 态 即应 激 状
态 。如果这 种应激状 态强度过 大 、 续时 间过 长 , 持 就
会对 人 的身 心健 康 产生 影 响 , 重 的 会导 致 神 经 系 严 统紊 乱 、 内分 泌 系统 失 调 、 免疫 功 能下 降 、 发各 种 诱
军 官 兵 3 3人 。 其 中 男 3 4人 , 龄 1 ~ 4 8 5 年 8 9岁 , 平 均 ( 1 6 1 . ) . 与 抗 震 救 灾 时 间 9 6 , 3. ± 4 2岁 参 ~ 1d 平 均 ( 9 1 1. ) 。女 2 3. ± 4 7 d 9人 。 龄 2 ~ 3 年 1 9岁 . 均 平
高, 主要 以抑 郁情 绪 为 主 . 当 的心 理援 助 有助 于 更 好 地 完成 救 灾 任 务 。 适
关 键 词 : 震 救 灾 ; 放 军官 兵 ; 理 状 况 ; 预 抗 解 心 干 中 图分 类 号 : 9 . R3 5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9 9 ( 0 9 2 10 9 3 2 0 ) A 0 3 一O 01 2
汶川地震中耿达乡抗震救灾官兵焦虑和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

e r q a e S I u , I e l S N Y nsn , INGW i a , AXnh a L X e A GZ e- o .Cnefr at u k H a LU W ii U a— g J h H —, o A e ho M i—u , I u ,Y N hnz u et o — h r
【 中图分类号 】R 9 ,B4. 【 1 3 84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92 (09 02 98 20 )叭 一 00 0 05 — 2 【 摘要 】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事件对抗震救灾一线部 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方法 从耿达乡抗震救 灾一线部队整群抽取抢险组 、交通保障组 、灾后重建 组共 17名官兵 ,采用焦虑 自评量表 ( A ) 0 S S 、抑 郁 自评量
Sa S S ndSlR t gD pes nSa S S eeue oteassm n o et e t.T ersl e c e( A )a e -ai ersi cl l f n o e( D )w r sdt d s s et nm n ha h h eutw r o h e l a l s e
fco s a tr.M eh d A s mpe o 0 at i a t w so t ie y cu trs p ig me o .T e i eifw r tG n d to s a l f1 7 p ri p ns a b an d b l se a l t d h y d d r l o k a e g a c m n h e T wn a d wee r s o s l o re ts la e t n p r t n fcl y rp r n ,o e o s u t n S l Rai g An it o n r e p n i e fr u g n a v g , r s t i a i t e a me t r r c n t ci . ef t xey b a o a o i i r o - n
参加抗震救灾军人的自我心理调适

参加抗震救灾军人的自我心理调适5月12日,四川省发生7.8级地震,数万军人短时间内赶赴一线,直接参与抗震救灾。
他们直接面对天气恶劣,余震不断,连续作战,体力透支,以及地震现场惨不忍睹,战友负伤甚至死亡的复杂情况。
如果不注意及时的心理调适,很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重点需要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常常发生突然经历地震、水灾、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空难、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人群之中。
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症状:1、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
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境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
或者反复而痛苦地梦到创伤性事件。
在生活中任何与创伤性事件有联系的事物,比如新闻报道、地震图片等等,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
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并伴生其他心理疾病,比如焦虑症、恐怖症等。
2、出现回避反应,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人、事或物。
如:避免想到、谈到该事件,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觉得他人很陌生,反应麻木,出现遗忘等。
3、高度警觉。
很多细节事件都能引起个体比较强烈的反应,出现睡眠问题,如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
易激惹或易发怒。
难以集中注意。
PTSD一般会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三个月到半年内发作,也有人会延迟数年发作。
当参加抗震救灾的官兵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及时由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干预治疗。
一般而言,大约有一半的患者会三个月之内复原,但也有部分患者会持续存在一些轻微症状,甚至个别患者症状难以改善。
及时对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人群进行危机干预是减少PTSD发病的有效办法。
对参加抗震救灾的官兵普及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官兵主动预防心理疾病的意识和能力,也可以帮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地震的阴影。
当官兵遭遇突发创伤性事件之后,常常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当战友牺牲之后,官兵可能出现的反应一是否认,不接受这种现实,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二是退行,采用幼年的行为方式来应对;三是压抑,把失去战友的痛苦和焦虑压抑住,有意无意的忘记它;四是攻击,可能会责怪、谩骂他人,甚至大打出手,也可能会自残;五是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做好,产生内疚感和罪恶感等,这些都是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仅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还会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甚至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以后的生活中。
抗震救灾应激事件对官兵心身损伤状况的调查

抗震救灾应激事件对官兵心身损伤状况的调查李晓琼;甘景梨;张伟红;张东卫;段惠峰;赵兰民;高存友;陈涛【摘要】目的探讨抗震救灾应激事件对官兵心身健康水平的影响,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MI),对参加抗震救灾的252名官兵(救灾组)进行心身症状测评,对其中60名官兵进行血清皮质醇(COR)、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水平检测,并与未参加抗震救灾的来自同部队157名官兵(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救灾组SCL-90总分和躯体化、焦虑、恐惧因子分,以及CMI的部分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救灾组血清COR( 176.77±31.53) nmol/L、FT3(161.15±19.03) p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2.51±24.79)nmol/L和(150.03±14.59)pmol/L(P<0.01).结论抗震救灾应激对官兵心理和生理指标影响显著,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十分必要.【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28)009【总页数】3页(P831-833)【关键词】抗震救灾;应激损伤;心身健康【作者】李晓琼;甘景梨;张伟红;张东卫;段惠峰;赵兰民;高存友;陈涛【作者单位】454003河南焦作,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454003河南焦作,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5军事应激损伤是造成非战斗减员和潜在战斗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1]。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部队官兵紧急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紧张的行动和灾区的环境对救灾官兵心理和生理状态提出了严峻考验[2]。
重视灾后心理问题与后续干预

中表 示 自己非 常需 要心 理帮助 的有8 3 。 . % 2 S L 9 症 状 自评量 表统 计 结果 . C一 O
临 床 症 状 自评 量 表 ( y p o h c — i t 9 , S L S m t m C e k L 0 C 一 S 9 ) 共 9 个 项 目 ,涉 及 9 症 状 因 子 , 被 公 认 为 具 有 容 量 0 O 个 大 、 反 映 症 状 丰 富 、 具 有 较 高 信 效 度 。 结 果 显 示 ,灾 区 干
发放 问卷8 份 ,回收有 效 问卷7 份 ,其 中男性 3 人 , 0 5 6 占总 数4 % 8 ,女性 3 人 ,占总数5 % 9 2 ,平均 年龄3 . 5 2 8 岁;羌 族4 人 , 占总数6 . % 7 2 7 ,汉 族2 人 , 占总数 2% 1 8 ,藏族5 , 人 占 总数 6 7 ,其 他2 , 占总 数2 7 ;2 . % .% 人 . % 3 7 的干 部 有 亲
发 生变 化 。
部 分干部 出现较 严重的心理 问题 ,引起 了社会 各界的关注 。
地震发 生 以来 ,灾区 干部 面对灾 后重 建 的大量 工作 ,几 乎 没有休 息 的时 间 ,工 作和 生活 条件 与震前 相 比发 生 了巨大
的 变 化 , 许 多 极 重 灾 区 的干 部 至 今 仍 在 板 房 里 工作 和 生 活 。 此 时 ,前 期 因 全 力 以 赴 带 领 群 众 救 灾 而 没 有 时 间 或 有 意 回
的 心 理 潜 能 得 到 充 分 开 发 , 培 养 学 生 适 应 环 境 的 能 力 , 使
4 应促 进青 年性 心理 健康 成长 .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
篇一: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研究
目录
一、摘要 ...............................................(
1)
二、关键词 (1)
三、正文................................................( 1)
1、灾害与心理影响 (1)
2、心理影响的表现与策略 (2)
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 (2)
我国危机事件处理的典范 (3)
3、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方式 (3)
伤者、家属、救援人员是干预重点 (4)
一天之内创伤体验最为清晰、强烈 (4)
心理创伤和伤势轻重无关 (4)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 (4)
过度关爱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5)
4、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途径 (5)
构建独立的体系 (6)
加强信息透明度 (6)
规范媒体行为 (6)
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 (7)
四、参考文献 (7)。
消防官兵心理应激分析及应对-文字说明

第1张:题目各位领导、各位战友,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今晚我要讲的题目是“消防官兵心理应激及应对”。
第2张:可能大家听到题目,就会在想,什么是心理应激?为什么要讨论“心理应激及其应对”?对我们有用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来学习。
既然是学习心理应激,那我们就必须来了解一下“心理应激的概念”。
第3张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刺激被人感知,就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
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到的刺激都是很微小的,心理变化也很少,所以我们很快就会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从一个陌生人家经过,这家的狗只是对你狂叫几声,可能产生的刺激也就是几秒或者十几秒,如果,被这条狗咬一口的话,估计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看到狗就会躲的很远。
我小时候被狗咬过,所以看到狗就很紧张。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心理应激的一个最形象的例子!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数据:从伊拉克回国的美国军人中大约有1/5的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英军有数千名官兵从伊拉克返回后存在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内的各种问题;有研究指出:“军人抵制恐惧的能力对于任何武装力量的取胜都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澳大利亚防卫健康服务机构的一份关于2000年健康状况的报告认为:“心理健康是澳大利亚防卫力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以现在心理健康在我们部队也越来越多的引起重视。
刚才我们了解了心理应激的概念,以及美国大兵遇到的心理应激问题,那我们消防部队特别是基层官兵有这样的问题吗?先看下面的照片!这些都是我们思南大队官兵在执勤中的真实镜头!第4--6张图片:飞身取钥匙、马蜂窝,交通救援,灭火的图片这几张图片都是从我们大队的影像资料中截取的相对温柔的镜头,我怕太过于猛烈血腥的镜头会让大家现在就有心理应激了!当然,我们的官兵见多了这些场景都是非常淡定的,但我们也要照顾下我们刚下队的新战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一年后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状况的调查杨霞;尚秀花;李君;于强【摘要】目的探讨汶川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的心理应激状况及干预对策.方法2009年5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8年5月12-24日在绵竹、德阳、什邡、成都、绵阳、彭州、梓潼、安县等8个市县参与地震救援的一线官兵300名,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和症状自评量表对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结构式访谈.结果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为5.74%,PCL-C各症状因子分均<2分;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因子得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结论经历汶川地震灾难1年后,部分救援官兵仍存在PTSD,应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与康复方案,提高救援官兵应对危机的能力.【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0(027)024【总页数】3页(P1858-1860)【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心理干预【作者】杨霞;尚秀花;李君;于强【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总后勤部司令部管理局卫生处;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1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个体经历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后罹患的一种精神障碍,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人群的 PTSD发病率为3%~58%。
“5抦12”汶川地震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个体长期的应激反应,导致情绪消极、思维混乱、行为失控等。
在汶川地震中,亲身经历或目睹地震灾难的救援官兵,事后若未适时疏解及辅导,可能会出现中期或长期的心理冲击,由此产生的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1-2]。
为了解地震救援官兵的远期心理应激状况及心理特征,我们于汶川地震1年后对300名救援官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PTSD危险因素及对官兵心身健康的影响。
1.1 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连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参与汶川地震各任务区救援工作的10个连。
纳入标准:2008年5月12-24日在绵竹、德阳、什邡、成都、绵阳、彭州、梓潼、安县等8个市县参与地震医疗救援的一线官兵。
共纳入调查对象300名,获得有效资料296份。
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7~39岁,平均(22.35±2.75)岁;均为男性,军龄0.5~25年 ,平均(4.75±3.51)年;文化程度:初中90名,高中或大专150名,本科及以上56名。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组成员由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工作者组成,均经过统一培训,评估者的一致性系数≥0.76。
调查时间为2009年4月28日至5月14日,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介绍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具体方法,在取得被调查者的知情同意后再进行问卷调查。
所有测试均采用统一指导语,以团体方式进行,当场收回问卷。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结构式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及集体座谈,以进一步了解救援官兵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
1.3 调查工具1.3.1 一般情况调查表为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兵种、职级、军龄、创伤经历时间、对最有影响的创伤性事件的描述及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等)、执行任务种类及时间。
1.3.2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 该量表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制定,共17个条目,包括创伤再体验(第 1~5条)、麻木和回避(第6~12条)、警觉性增高(第13~17条)3个症状群(即3类核心症状群)。
问卷采用“1=没有发生;2=轻度;3=中度;4=重度;5=重度”的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重测信度为0.83,与DSM-Ⅳ的诊断符合率在90%以上。
1.3.3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 SCL-90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
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10个因子构成,共90个项目。
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总分为90个项目的得分相加,最低分为90分,最高分为450分。
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汶川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PTSD检出率及评分根据 PCL-C评定结果,以各症状群评分≥3分或PCL-C总分大于50分者确定为 PTSD筛查阳性。
结果显示,296名救援官兵中PTSD阳性者17人 ,占 5.74%。
具体评分:总分(24.56±10.18)分,创伤再体验症状(1.852±0.73)分,麻木与回避症状(1.53±0.72)分,警觉症状(1.67±0.75)分。
在17个条目中得分较高的是: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1.90±0.88)分,注意力集中困难(1.77±0.85)分,反复闯入性痛苦性回忆(1.76±0.72)分,容易被激惹或发怒(1.68±0.96)分。
2.2 汶川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SCL-90评定结果从表1可见,汶川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因子得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
具体表现为:生理方面——头痛、全身疲乏感、腰背肌肉酸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入睡困难、睡眠浅、易做恶梦等;情绪方面——过度紧张、担心、心烦气躁、易激惹、神经过敏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不安全感、沮丧、悲伤、怀疑、忧郁、自责等;认知方面——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难以做出决定、效能降低等。
3.1 汶川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往研究表明,军事应激对军人心理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7.8%~30%的个体在遭受重大精神创伤后可能发生长期、广泛、弥漫性的心理痛苦[3-4]。
本研究中的抗震救灾一线官兵,他们作为二级心理创伤人员,是最早暴露于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直接面对惨烈的灾难场面和大量的人员伤亡,受到强烈的直接创伤刺激,心理压力较大;而且灾区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塌方等次生灾害频发,交通不便,后勤补给难度大,救援工作强度大,个体极易疲乏;部分救援军人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单纯,经验缺乏,容易产生各种应激性心理问题,甚至陷入心理危机状态。
本次调查发现,汶川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的PTSD检出率为5.73%,这说明巨大的自然灾害及救灾活动对部分参与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可造成长远的心理创伤。
进一步调查表明,救援官兵主要心理应激症状有: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烦恼、注意力集中困难、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及容易被激惹或发怒。
提示救灾对心理创伤最直接的影响是创伤性分离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
在遭受严重创伤应激时,创伤性分离和警觉性增高被过度使用,此时防御功能的效率低下,个体会表现出精神病理现象,这是PTSD发生的一个显著的危险因素[5]。
本研究中SCL-90的调查结果显示:救援官兵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心理病理症状。
根据访谈结果分析,出现这些心理病理症状的可能原因为:(1)这是一场极具破坏性的大灾难,环境艰苦、恶劣、危险,工作强度高、连续作战时间长,震后场面血腥、凄惨,官兵们的身体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心理承受着极大的震憾;(2)余震和山体滑坡等危险较长时间存在且具有不可预测性,使救援官兵难以得到充分的放松;(3)长时间面对心情压抑、孤独、无助的灾民,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心理处于长久的超负荷状态;(4)临时性工作较多,任务常需转换,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部分调整不及时者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5)与某些官兵的自身性格和心理素质有关。
3.2 对策分析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威胁生命的刺激都必然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促使生理节律发生紊乱,进而影响行为活动。
救援官兵时刻面临危险的威胁,还要担负起让灾民的生命得到安全保障的责任,在这种状况下,灾难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然而它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6-7]。
因此,对救援官兵进行远期的心理干预,提供有效的心理帮助和精神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学知识的辅导,使官兵们对正常与异常心理表现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反应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使他们具有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在需要时,愿意接受或选择相应的心理干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使其意识到真正引起不良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认知,尤其要认识到在对事件的认知中存在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所起到的作用,促使其改变原有思维方式,产生新的合理性的信念,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以应对灾难心理危机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促进和维护好官兵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减少或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在具体方式上,可将团体心理干预和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此外,军队管理人员应重视军事应激条件下的军队管理,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士兵的人格,努力营造宽松和谐、互相关心、彼此帮助的集体氛围,同时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帮助应激条件下的军人掌握心理放松的有效方法,促进军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军人对应激环境和事件的承受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确保军队战斗力的目的。
【相关文献】[1]Souza R,Bernatsky S,Reyes R,et al.Mental health status of vulnerable tsunami-affected communities:A survey in Aceh Province,Indonesia[J].J Trauma Stress,2007,20(3):263-269.[2]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学,2008,23(1):100-108.[3]冯正直,杨国愉,任辉,等.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79-2082.[4]徐璐,乔玉照.重视对抗震救援人员心理危机的干预[J].理论学习,2008(6):45.[5]汪涛,冯正直,钟铁军,等.军人应对方式影响因素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6,24(1):23-26.[6]Daud A,Klinteberg B,Rydelius P A.Trauma,PTSD and personal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longed traumatization and personality impairments[J].Scand J CaringSci,2008,22(3):331-340.[7]Hobfoll S E,Canetti N D,Johnson R J,et al.The association of exposure,risk,and resiliency factors with PTSD among Jews and Arabs exposed to repeated acts of terrorism in Israel[J].Trauma Stress,2008,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