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腹诊-腹诊体位篇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摘要目的:讨论探索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应用,《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和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表现,可以认清内在病理本质。
继承古人“司外揣内”中医腹诊基本诊病方法和措施,根据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中医整体观,辩证论治”理论体系,阐述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探索中发现新思想和观念,应用于中医妇科临床实践。
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归属于“切诊”中“按诊”范畴,中医妇科腹诊来源于中医腹诊,相较于脉学更易于学习和掌握,对于诊断妇科疾病可以辨别症候,审查病机所属,判断病位所在,辨别病性的寒热虚实,病因病机,从而指导临床立法论治,选方遣药。
因此,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关键词:中医腹诊;妇科疾病;诊疗探索前言: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中医腹诊概述中医腹诊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篇:“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
”按诊就是腹诊,腹诊可以判断一切疾病性质。
中医腹诊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有记载,宋代以后脉学兴起而逐渐衰落,日本汉方学家重视腹诊,尤其以伤寒派腹诊较为突出。
中医腹诊是医师用手直接触摸或者按压病人腹部,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腹诊属于中医诊断学中按诊,按诊是切诊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在医学非常发达今天仍有重要实用价值。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腹诊

心下痞硬症象,有日本学者认为其表现为心窝部抵抗较强,范围较广,是半夏泻心汤、人参汤的适应证。亦有学者认为,此症是机体被湿邪侵犯而在腹部出现的一种反应。梅国强教授等的临床实验结果
பைடு நூலகம்
表明,热郁痞、湿热痞患者在酸剌激后,其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上升;而气滞痞、虚寒痞患者在酸剌激后,其活性显著下降;寒热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变化不规律。其胃内各点平均温度和胃部皮肤温度检测结果表明,各型之间呈现热证高于寒证趋势。热郁痞患者胃内各点平均温度,显著高于虚寒痞、湿热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胃部皮肤温度高于虚寒痞和湿热痞患者。而胃内各点温度比较,各型均呈现球部温度低于体部、底部温度,尤以寒热痞、湿热痞、虚寒痞为显著。热郁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足阳明经电导率显著高于足太阴经,气滞痞患者足太阴经电导率显著高于足阳明经;虚寒痞患者足太阴经电导率显著高于寒热痞患者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而阳明经电导率在各型之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另有研究结果表明,心下痞硬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增高,故认为此症与交感神经功能状态有关。
用腹诊法诊病辨证的工作报告

用腹诊法疹病辨证的工作报告概况腹诊法研究者父子两人,王满囤(父亲),王懂臣(儿子),河北省任丘市于村乡史庄村人,王满囤自1968年任史庄村卫生所医生,每诊必用腹诊法探索辨寒热虚实诸证,循查少阳病之病变部位。
王懂臣1991年随父习医,共同研究腹诊法至今。
1、诊法的探索、验证、发现1.1 脐上压痛体征的循查诊者自1968年任医,临床中发现伤寒少阳病发病率高,根据少阳病的两大症状,每诊必用腹诊重按压法循查少阳病之病变部位。
1969年发现了“脐上压痛体征”,又用抗生素抗感染试验治疗此病,所以确定此病为“胃十二指肠部位急性感染⑴”,慢性胃病用腹诊法查之也有“脐上压痛体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十二指肠部位”。
以症状鉴别两病,病变部位同体征则同,致病因素不同。
1.2 经文之启发悟出腹按诊之轻重按压法。
根据《伤寒论》经文所论“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为轻按压法所得之体征,即患者腹部拒按,为邪热结实之重证;经文又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此为重按压法所得之体征,为痰热结实之证;经文又云:“发汗过多,其人插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心下指上腹自剑突至脐之中点,中脘部位以下至脐部,非指心脏部位。
但在临床中所见心阳不足患者,手喜按左胸部位。
患者双手交叉按腹,即腹部喜按,按之舒适,可缓解心悸,腹动脉跳动难忍之痛苦,此为轻、重按压法所得虚寒证之体征。
在临床中,医者轻按受诊者腹壁,勿下压为轻按法;若先为受诊者施以轻按压法,受诊者无痛觉或喜按,继而着力触及内脏之腑为重按压法。
为受诊者施以腹诊法,无压痛体征,但患者病苦症状明显为虚证,寒证,虚寒证,再以四诊辨其病因;为患者施以腹诊法,喜温喜按,为中虚寒证[2];若轻按喜按,重按压痛为中虚寒证兼实证或热实证,以压痛部位判断兼证之病因;为患者施以腹诊法,见压痛体征为实证或热实证,以压痛部位判断其病因。
1.3 腹按诊部位,体征主病辨证的探索受《伤寒论》用腹诊辨证之启发,笔者在临床中每诊必查腹,用腹诊法所得之体征与四诊检查结果对比的方法研究。
腹诊

三角形脐:
向上三角(▲):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 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提示胃、胆囊、 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 上移。而且便秘者多。
中点(脐中):诊小肠, 拒按者,多数在脐 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 冷症状。 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 者,饮食不注意时,大 便时硬、时溏。
小肠
硬溏的程度与腹部 结节的大小有关。
体位: 客人排空二便后仰卧 床上,自然呼吸,肌肉 放松,下肢伸直,两手 置于股部外侧 一般治疗师于客人之 右床侧。 顺序: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综合运用望、 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内容: 腹部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毛细血管
为什么可以治病
人之脏腑分上、中、下焦。 若下焦不通,则中焦积; 中焦积则上焦满。积满则病。
治病应该像治水, 疏其下则利其上, 中下二焦通则三焦畅, 三焦通畅疾病自无, 三焦不通而百病丛集。
腹诊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 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 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 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 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 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龙野一雄论腹诊(二)

龙野一雄论腹诊(二)王宁元译关于腹诊所见的表示方式,先将其主要内容列表如下,然后逐项进行说明。
全腹部的膨满即腹满,有虚实之别。
实证的腹满呈内部充实而膨胀起来的感觉,所以腹壁也紧张,用力按压则感到有底力,但有无压痛不定。
虽然一般认为,按之疼痛为实证,按压反而感觉舒适为虚证,但实际上按之疼痛者虚实皆有,而按压感觉舒适者虚证居多。
有些腹满,会有自觉胀满的情况,但诊察时他觉胀满所见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这种情况多见于下腹部,为瘀血证候。
但无论是虚实证,多数的情况还是自觉胀满与他觉胀满共见。
可以把虚证的腹满考虑为气力虚脱后疲惫而膨胀的状态,犹如气球一样内里空虚但向外膨张的样子。
这种场合下,腹壁多濡软,但也可以见到腹壁虽然硬但用力按压却无底力的情况,有些时候甚至手指可以轻松地一下子按抵至深部。
但是,如果伴有疼痛,腹壁发生反射性紧张,此时手指则难以按抵至深部。
另外,如果触及皮下脂肪厚度以及腹肌厚度偏薄,或者多有肌肉拘挛结节样状态,大体上可以成为判断虚证的依据。
更确切的还是希望能够根据脉的紧张度来断定虚实状态。
对于实证的腹满,原则上使用泻下剂,选择含有大黄的方剂。
无关乎有无发热,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需要知道大承气汤含有厚朴枳实,较其力度略弱的方剂为调胃承气汤。
其他如厚朴七物汤、大黄牡丹汤以及大黄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满或腹满感、腹部紧张感。
白虎汤证也有腹满,但我还没有以腹满为治疗目标而使用白虎汤的经验。
如果以心下部位为中心涉及脐下出现膨满疼痛者多为大柴胡汤、大陷胸汤。
己椒苈黄丸适用于肠间有水气的场合,但我曾将该方用于腹水证并未取得疗效。
腹水证一般都伴有腹满,但表现为虚证者多,实证者少。
实证的腹满出现在热病、便秘,甚至下利时,也多表现出伴有气体充满的证候。
其他如肿瘤类、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等可以引起腹满的疾病,总觉得还是实证偏少。
虚证腹满的一般治则是温补,温则多用附子干姜,补则多用芍药胶饴,但也存在其他情况。
腹诊概述

腹诊概述——腹诊的传承作者:山田光胤译者:夏豪天摘要:在日本汉方中,作为诊察法之一的腹诊手法沿用至今。
腹诊是四诊,即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
其是为了证的判断而取得情报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此外,腹诊,在东亚诸国、诸地区所传承的传统医学中,是日本独有的诊察法。
现代施行的腹诊法,是以古方伤寒论医学体系为主,并受折衷派医学影响而成。
并且,腹诊的学习,不仅要在形式上有所认识,由于手技、手法的原因,相应的修炼、习熟是必要的。
本文对从古至今长年积累的腹诊知识进行解说。
绪言:日本汉方之腹诊,是为了证的诊断的诊察法的一部分,其在东亚诸地区所传承的传统医学中,是唯一日本独自开创的手法。
虽然其创生时期、创始者等至今并未清楚,但其在江户时期(1590~1867年左右),随着古方派的兴起而发展是毫无疑问的,其在明治时期,由于汉方的衰退一度中断,后在大正时期,有汤本求真复兴汉方而随之复活,并在昭和时期由其门人大塚敬节继承并记录。
由此,现代汉方腹诊的基本框架才形成。
何为腹诊:腹诊,是汉方诊察法——四诊的一部分。
四诊,有以视觉为基础的望诊,以听觉为基础的闻诊,通过询问主诉、自觉症状的问诊,以及直接接触患者的诊察法切诊。
其中切诊,由切脉(即脉诊)于腹诊组成。
由此可以看出,腹诊是四诊的一部分,是作为证的判断极有力的情报来源的重要诊察法。
现代腹诊的历史前述可知,腹诊的创生时期、创始人种种说法颇多而难以定论。
只可以推断其肇始于战国末期的织丰期(译者注: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期,约1534年至1598年)剧大塚敬节考证,腹诊,分为难经系、伤寒论系、折衷派系三个流派,创生期的腹诊以难经系为主。
难经系腹诊,通过肾间动气,即腹主动脉搏动与全腹壁五脏相对应分区的情况来对证进行判定,并为针灸提供依据。
伤寒论系腹诊,是伴随着以伤寒论为圭臬的古方派而兴起,以探求伤寒论记载的药方的腹证的一中腹诊。
此派腹诊,从形成腹壁的肌肉层的全面表现来判断寒热虚实,触知腹壁各处出现的各种腹壁反射,从而探求相关联的药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腹诊-腹诊体位篇
随着西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学曾一度受到限制,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慢性病逐渐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关注,并且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
中医学在控制慢性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西医束手无策时候展现出的良好疗效,让中医成为广大慢性病患者的首选。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也是中医大夫收集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的主要方法。
在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下建立起来的腹诊同样采用中医四诊方法,形成了腹诊特有的望、闻、问、切等四诊。
一、腹诊前准备
腹诊环境应保持室内温暖,避免患者着凉,并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线。
腹诊应在餐后2-4小时之间进行,因饱满的腹部和空腹的肠鸣均能干扰诊察,导致误诊。
腹诊前应向患者询问就医路途的远近、饮食情况、二便有无。
如果是远道而来,令其休息,调匀气息。
如果患者刚刚排便,多有腹部柔软,如未及时排便的患者腹部略有饱满。
因此医者应熟知各种影响腹部状态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腹诊前嘱患者自然呼吸、保持安静,不要说笑,也不要在医生触诊时腹肌鼓劲。
遇见妇女或儿童精神紧张,应尽量使其放松,勿令腹壁有紧张抵抗。
同时医者需宁心静气,排除杂念,达到与患者的神气相合。
二、体位
腹诊时医者位于患者的右侧,患者体位与西医腹部触诊的体位不同,常用的体位为患者着宽松衣服,仰卧位双腿自然伸直微开,双上肢自然伸平语两侧,呼吸均匀而放松心情。
这种体位与西医腹部触诊体位略有不同,西医腹部触诊需要双腿屈曲,使腹壁肌肉放松,但据《诊病奇侅》记载患者“若腹皮强张,动气不见者,使两足少屈,则可诊得,焉是意齐之教也”,提出双腿微屈的体位,并且基本仰卧体位时双手应置于胸前成拱手状。
虽然《诊病奇侅》的腹诊体位,为了避免患者腹壁紧张,可令患者微屈双腿,缓解腹壁紧张,以利诊察,但事实上当我们双腿委屈时下腹壁还是会紧张,不能完全放松。
笔者认为的最佳体位为患者仰卧,枕头高低适中,腘窝后方放置月20cm左右高的垫子,以利腹壁肌肉完全放松,同时可以使腹部皮肤的皱褶略微显出,双手置于胸前。
腹壁的皱褶在腹诊望诊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体位即满足了腹壁放松,也达到了显露腹部皱褶的要求,同时使腰部充分放松更有利于腹部肌肉的放松,值得腹诊临床采用。
笔者采用的腹诊体位
参考文献
1.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a vital investment.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chp/knowledge/publications/en/)
2. 《中国腹诊》王琦主编,学苑出版社。
3. 《诊病奇侅》丹波元坚著(18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