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

合集下载

(推荐)腹针图解

(推荐)腹针图解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方证药证学说】

【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方证药证学说】

【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方证药证学说】叶橘泉先生(1896-198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一级教授。

“方证药证”学说倡导者、实践者,杰出的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组成:半夏12克、茯苓9克、生姜12克主治:妊娠恶阻,呕吐痰饮,心下痞满,目眩,悸动,又胃中停饮而发呕吐者。

水肿性脚气伴呕吐者。

(极有效)甘草汤(《伤寒论》)【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组成:茯苓12克、桂枝7.5克、生姜6克、甘草3克主治:神经性心脏病,心下悸,上冲。

痫证发作,跌倒不知人事,因饮者,此方加龙牡极佳。

又失眠症,用酸枣仁归脾汤无效者用此方。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苏姜妇人咽中炙脔彰】【气郁不舒心悸闷散郁逐水是良方】组成:半夏12克、厚朴4.5克、茯苓9克、生姜9克、苏叶4.5克主治:妇人歇斯底里症,咽头梅核气即“歇斯底里球”,古称“七情郁结”,气填胸臆,痰涎恶心,气扰不安,心腹胀满,旁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有佳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参草粳大枣半夏咽痛良】【咽喉不利气上逆频咳声哑效彰彰】组成:麦冬18克、半夏6克、人参4.5克、甘草4.5克、粳米30克、大枣10枚主治:喉头结核初起,以及久咳,老人慢性气管炎,妊娠咳逆,小儿百日咳,以及咯血。

咽喉梗痛,食物难咽,咳痰困难,声音嘶哑者。

(有效)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生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组成:甘草、生姜、桂枝、火麻、大枣、人参各9克,生地、麦冬各15克,阿胶6克主治:神经性心脏病,或心脏瓣膜病,心悸亢进,脉搏歇止,肺痿咳嗽,以及心脏性喘咳,老人及虚弱人,津液枯槁,大便秘结,支气管喘息,心中动悸,气迫咽喉者。

(效果良好)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甘麦大枣心恍惚脏躁无故自悲伤】组成: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5克主治:神经衰弱,兴奋不寐,神情恍惚,无故悲伤,或急迫惊狂,歇斯底里症,小儿夜啼不眠,癫痫,舞踏病,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蛔虫之腹痛呕吐。

腹针详细

腹针详细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

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

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

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

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

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
中医腹部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腹部的形态、色泽、皮肤纹理等来判断病情及器官功能的变化。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或平卧位,松开衣物,露出腹部。

2. 医生站在患者的侧面,用自然或人工光源照射患者腹部,以观察腹部的色泽和表面情况。

3. 用目测或放大镜观察腹部的肌肉形态、皮肤色泽、皮肤纹理等。

正常情况下,腹部的形态应该平坦均匀,无任何肿块、瘢痕等异常形态。

4. 注视腹部肌肉的收缩情况,以观察是否有腹壁肌肉松弛、凹陷等情况。

5. 针对不同部位的腹部,可以进行特定的望诊方法。

如观察脐部周围的突出或凹陷情况,观察左右腹部是否对称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腹部望诊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

此外,望诊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通常需要结合问诊、闻诊、切诊等方法综合判断病情。

因此,如果患者有腹部不适或其他疾病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请医生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一、调任督冲脉(一)气穴肚皮发黄、发黑,是肝气不疏、气郁,肚皮有花纹比无花纹的更差。

肚皮松松垮垮,是气虚。

女过35岁,男过48岁,都上引气归元;女过42岁,男过50岁都要加冲脉的气穴;有心脏病、肺病、肾病,不论年纪大小都要调冲脉,加上“气穴”。

针尖方向不能朝头,应向脚的方向斜刺,如果朝上会引起气逆。

(二)任脉四穴上脘、下脘,调补心脾肺,针尖45度角斜刺。

针尖不能朝上,否则容易心脏病、神经发作。

气海,以调补阴气为主;可以直刺,针站不住,可以向脚的方向。

关元,阴中生阳,阴阳双补。

加上气穴,可以加强关元的作用。

关元、气穴,垂直深刺,针尖不能朝上,更不能朝下。

针尖朝上,气往上,脚会冷;朝下,肾水下行,正气受损,会出现白带流水。

气海、关元连用,可以培元补肾,调内分泌。

(三)加强穴在关元下5分,垂直深刺,有加强调补的功效,可以针对哮喘、卵巢早衰,心脏病、老年人、肾病的人。

在下脘旁开5分的商曲,有加强冲脉的行走的作用,调补心、脾、肺、肠胃。

颈椎、腰椎有问题,也要加双商曲。

颅内脑供血不足,加双商曲。

针尖朝脚的方向,斜刺。

(四)水分、中极水分,消肿,不管什么原因。

直刺、深刺。

中极,相当于尾椎头。

可以调膀胱,主治尿频、小便不下。

但是尾椎病,不能直接扎中极,应往痛处挪1-2毫米,否则变成调膀胱的功能。

直刺、深刺。

同时也是前列腺的病灶,包括炎症、肥大。

痔疮,不扎中极,而是旁开。

以痔点定位置。

外痔过皮则可,内痔过皮,再往里。

浅刺中极旁开上下左右1厘米,可以调外阴、龟头炎、湿疹。

二、调胃经胃经上穴位,脂肪厚,进针比任脉的深(一)天枢调补脾胃肠,消化吸收软弱者。

直刺,也可以朝脐方向略斜,但是不能朝上、朝下。

比中刺略浅:调月经量少、淡等后天气血少。

太深,饭量会大开。

(二)滑肉门、外陵滑肉门相当于肩关节的内侧,外陵相当于髋关节,两穴合用,可以活跃四肢供血,如手脚冰凉者。

针对关节四肢,应该垂直、中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其特定区域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样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 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 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 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常用穴位图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1、天 地 针
组成: 中脘、关元
(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2、引气归元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3、常用的针刺法
(1)三角针 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
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2)三星法
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 针,形成并行排列。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 神经痛等。 (3)梅花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5 、膝关节痛
【腹针治疗】 处方:滑肉门S 、外陵S 、气旁S 、下风湿点S 辩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 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6、脑卒中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患侧)、商曲(健侧) 辩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侧)、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神经麻痹----阴都(患侧)、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侧)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侧) 、上风湿外点(患侧) 下肢无力----大巨(患侧) 、气旁(健侧) 足内翻---上风湿内点(患侧) 、气旁(健侧)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侧) 、大巨(患侧)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常见病的腹针治疗续2011-07-15 17:18骨性关节炎是—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

亦称为骨关节病。

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书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

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清楚。

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妇女。

继发性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关节脱位、关节内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所致。

发展到晚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病变均相同,最早期发生在关节软骨,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改变。

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骨赘破裂或关节软骨剥脱,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滑膜可以增生、水肿、关节液增多:或关节液少量,葡萄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

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活动。

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

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疼痛。

初期为钝痛,逐渐加剧。

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

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疼痛。

疼痛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

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

关节活动时有不同的响声,如摩擦音等。

有时可出现关节交锁。

检查显示关节肿胀,可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膑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形;有时可触及关节内游离体。

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

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

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

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膑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腹针治疗方法:主方:可选用中脘、关元穴;老年人或体虚者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

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穴。

定位取下风湿点穴。

配方:1.病变严重在下风湿点穴沿早期径络循行线加针,或刺呈三角形针。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 痹、神志病等。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腹泻的治疗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 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 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证。
掌握针刺深度
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年龄等因素,掌握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器官。
防止晕针与滞针现象
询问病史
在施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或相 关疾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VS
观察患者反应
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晕针或滞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施术,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及转诊指征
上巨虚穴
同腹泻治疗中的上巨虚穴,也适用 于便秘的治疗。
痛经的治疗
01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胀、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产科病证。
02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
经等妇科病症。
03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 ppt课件
目录
• 腹针疗法简介 • 常用穴位介绍 • 取穴方法技巧 • 临床应用举例 •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01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的起源与发展
腹针的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 种通过在腹部特定穴位刺激以治 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方法。
腹针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针灸 技术的提高,腹针疗法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
▲叶橘泉(1896年-1989年)近代名老中医。

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叶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至93岁辞世时,编著出版了《现代实用中药》、《中医直觉诊断学》、《古方临床之应用》等44册著作,发表了500多篇学术文章,被视为中医“方证药证派”的代表人物。

一、什么是腹诊
中医“腹诊”与“脉诊”一样,都属于四诊之一的“切诊”。

脉诊就是“按脉”,腹诊就是“按腹”的诊法。

《内经》、《难经》等记述了一些腹诊外,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对于腹诊有具体的论述,四川宝顶石窟尚有雕刻的“仲景诊腹图”。

不知何故,唐宋以后的医书绝少有腹诊的记述,其为旧礼教束缚所致,概可想见。

二、腹诊的意义
腹诊的临床意义主要是鉴别体征的虚实,诊查瘀血、痰饮、水气等病症。

《伤寒论》载有“胸胁苦满”、“心下痞硬”、“痞坚”、“腹满”、“腹部动悸”、“小腹急结”、“少腹不仁”、“奔豚上冲”等“腹症”,这些腹部的证候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足以说明腹诊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要想取得完整的诊断,须结合脉诊、舌诊。

腹诊虽然比较重要,却不能完全取代脉诊。

急性热性疾患,以脉证为主;慢性无热性疾患,腹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

要取得完善的诊断,四诊缺一不可。

三、腹诊的方法
腹诊的方法: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先按表面,以候腹壁之松紧;
次略重,以候胸胁之有无苦满,腹肌之有无拘挛、紧张、或擦过性疼痛;
最后重压,以候肋骨弓下及腹底(深部)有无抵抗、压痛、硬结肿块等。

医师的手在诊前要先温之,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

四、三则应用腹诊经验医案
兹就笔者临诊时应用腹诊的经验,撮录数则,以见腹诊对于我们临床有确切的帮助。

1. 脏躁
王姓女,二十一岁。

形体肥胖,性情抑郁,屡次发病。

某日突然一日全身痉挛,四肢抽搐,不省人事,数分钟后渐苏醒,不吐白沫,精神病专科诊断不是癫痫。

笔者诊之,脉沉细,面容苍白,微呈贫血状。

据述发病前必失眠、悲伤欲哭,独处房中,怕见外人。

腹诊可觉“胸胁苦满”著明,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直肌拘挛紧张。

此属“脏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后虽见效,发病次数减少,但仍然要发作。

复诊时,腹部挛急动悸甚,而神情异常急迫紧张,乃加入“甘以缓急”之法,即以前方中加用甘麦大枣汤,服药七剂,效果明显。

前后服药二十余剂,基本治愈。

2. 寒实结胸
周姓小男孩,三岁。

患急性肺炎,高热悸搐,经某医院抢救,注射抗生素,并用冰帽,热退后出院。

但喑哑不言,不啼不哭,不咳不喘,不食不眠,给与饮料,略能
咽下,如此已数日。

诊时,面色苍白,脉沉细而滑,舌苔薄白,鼻根露青脉(静脉血管),神志清醒,眼珠转动,偶有太息呻吟,欲吐不吐之状。

按之心下痞硬,上腹肌紧张,稍加压,即呈蹙眉欲哭样,腹直肌挛急如筋,手指、足趾尖凉冷,此属“寒实结胸”!
因与桔梗白散六分,先以一分末汤调、少少灌之,不知,稍增量,以得吐或下为度。

药后,先吐黏痰,继即泻下,旋即高声哭叫,而疲惫欲眠,次日该儿恢复正常生活。

3. 热实结胸
徐姓女,四十一岁。

有慢性胃炎史。

时值夏季,不慎口腹,复感外邪,热多寒少,类似疟疾,旋即但热不寒,烦闷呕吐。

诊时,自言胸闷欲死,烦乱叫喊,大便已五六日未下,因其怀孕三月,医师投鼠忌器,不敢用药。

诊脉沉弦而实,舌苔白厚而腻,罩黄苔湿润,口渴不欲饮,发热不高,自谓腹痛,按之,痛在胃脘,胸胁间胀满,膈内剧痛,短气躁烦,上腹部硬满而痛,此属“热实结胸”。

经文有“有故无殒”之训,径与大陷胸汤合当归芍药散。

服后呕吐痰涎,大便畅下,痛苦顿释。

继以小陷胸汤加味调治,逐渐而愈。

本文的医案来自于著名“方证药证”学说临床家叶橘泉老先生的经验,老先生十分重视“方证学”的研究,曾经撰写大量文章记录下自己临床中应用方证学的经验心得。

王宁元《伤寒派腹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