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腹诊总结

合集下载

【《伤寒论》腹诊】3

【《伤寒论》腹诊】3

【《伤寒论》腹诊】3基于腹诊的治则治法1、诊腹部皮肤凉热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

按之不温或冷,为寒证,喜暖手按抚,为虚寒证;按之热甚而灼手,为热证,喜冷物按放,为实热证。

按之灼热,为里热内伏;按之不热而脉数,是表证。

热退后,腹部按之仍热,为热邪未尽。

少腹冰冷,为阳气欲绝的危重病;治疗后脐下转温,是阳气来复的佳兆。

2、诊腹壁肌肉软硬度。

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

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壁按之坚硬,为实证。

外感病,按腹未硬者为表证,按腹硬而疼痛者为里证。

3、诊腹部胀满。

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

腹部高度膨胀,状如鼓,称鼓胀。

鼓胀分为水鼓和气鼓。

以手分置腹部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

4、诊腹部压痛。

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

若局部肿胀拒按,为内痈。

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

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

5、诊腹部肿块。

腹诊发现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

腹部肿块疼痛为积聚。

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

妇女小腹有肿块为血瘕,男子小腹有肿块多为疝病。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肿块,为肠痈。

若形如筋结,久按转移,觉指下如蚯蚓蠕动状,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为虫积所致。

6、诊脐间动气。

又称诊冲任。

1、腹部按之不痛者为常态或病症轻,疼痛者为局部有病变,痛越重者病越重。

2、腹部按之疼痛者为实症,按之疼痛减轻者为虚症。

3、腹部疼痛,按之痛甚或拒按者为邪实内,如胃肠燥结、瘀血等,也主寒甚。

4、腹部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处;疼痛范围小者病灶局限,范围大者病情重。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经典研读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

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

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

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

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

”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

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

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

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

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

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

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

《伤寒论》典型症状描述的腹诊表现

《伤寒论》典型症状描述的腹诊表现

《伤寒论》典型症状描述的腹诊表现一、气上冲按胸部锁骨之下,从前正中下到腋前线,两乳头水平向上的部位,若触及类似脉搏跳动,则为气上冲。

其原理是气机上下阻隔,或逆而上冲,导致气血向上冲击,上部筋膜运动增强所致。

以桂枝主治,典型者,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苓桂剂等。

二、心烦心烦是病人心中烦躁的主观感受,但用药时则依赖于腹(胸)诊。

心烦后两乳之间,膻中部位,有动者,因此处为胸骨,故需轻按,重按则伏。

局部灼热者,亦为心烦。

黄连、黄芩所主。

烦而口渴者,石膏所主。

三、心中懊恼心烦之甚者,如栀子豉汤。

四、胸胁苦满以掌置肋弓处,以拇指按肋骨之下,约章门穴部位,有抵抗感,病人感不适者。

为小柴胡汤之腹证。

五、胸胁胀满(肪胀)本证依靠视诊即可察知,两侧胸部胀满。

若视诊不能查知时,以指头按入肋骨间隙间,疼痛者即是。

亦为小柴胡汤证。

(本证可能见于胸膜炎、胸腔积液)。

六、大结胸大结胸包括急性和慢性病所致的胸廓变形。

急性病的大结胸,见胸内硬满而痛不可近,伸直牵连整个腹部痛不可近。

但胸廓没有变形。

慢性病,可见前胸、后背高起,即所谓鸡胸、龟背之类。

七小结胸有以一侧胸部硬满疼痛为小结胸者。

有以心下痞满疼痛为小结胸者。

此疼痛轻碰剑突之下即痛,与其他心下痛之为压痛不同。

心下疼痛之病多矣,不可俱以为小结胸病。

本证特点是胸隔有肪胀苦满,或胁部胀满(瓜蒌),胸上可有阻滞引起的悸动(黄连),在此基础上伴有心下按之即痛者(半夏),方可为小结胸病。

从上述分析,小结胸病,必然与胸有关,若纯粹从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机械理解,恐怕叫小结胃病反而合适。

此证应当在心胃之间,较胃为高,这样理解方妥。

八、急迫急迫者,向上牵引之谓也。

按胸中,咽喉发紧者,急迫也。

按心下,胸中发闷者,急迫也。

急迫为甘草所治。

亦有上冲急迫,不可支持,按心口反能缓和者,甘草桂枝所治。

九、心下痞硬心下硬,内无结实者,人参所治。

(或谓心下痞者,以指头轻轻摩心下之肉,稍隆起而概[ 量米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常见腹证与诊法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

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一、常见的腹证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和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块、动悸、压痛等。

另外,日本式腹诊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与患者自觉症状融合在一起,腹诊时若为诊察者所洞察,正确选定处方,便可达到预定的疗效。

例如,心下痞硬,首先是自觉心下部堵塞不适,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亦即是腹诊上的心下痞证,若为心下痞硬,腹诊时,手指则应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弹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

临床上心下痞单独存在时与心下痞硬,在选方用药上是有区别的。

还有一些腹证纯为腹部自觉的证候。

例如奔豚,其理论来自《金匮要略》奔豚汤证治。

日本腹诊对奔豚证记述谓:奔豚起自少腹,奔豚气上冲心下,有材料记述奔豚气还可上冲咽部,但都是自我感觉,如诊者察明患者的这一奔豚上冲之腹证,用桂枝加桂汤可以治愈。

在病理情况下常见腹证有以下几种: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觉充满感,而他觉症状是:诊时(如图9-5),诊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

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

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

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是用柴胡汤一类方剂的指证。

图9—5胸胁苦满示意图2.挛急指腹肌,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

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

腹直肌挛急,即腹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

日本东洞一派医家称腹直肌挛急现象似二木棒,可见腹直肌挛急时出现的程度是很明显的(见图9—6)。

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而无力,但肠管蠕动亢进,所谓“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也属腹肌拘挛或里急。

此种状态,即使伴有便秘等症状,也禁用泻下药,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缓解挛急。

伤寒派腹诊之一:胸胁苦满

伤寒派腹诊之一:胸胁苦满

伤寒派腹诊之一:胸胁苦满伤寒派腹诊导读:小编做了一个小归纳,列举了几个临证中常见的腹诊,归纳内容包括:一、腹诊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相关条文举例;二、关于腹诊的诸家描述;三、腹诊的临床案例。

整理粗糙,望您在阅读时,多提意见,多交流。

1'胸胁苦满' '胁下痞鞕'、'结于胁下'《伤寒论》'胸胁苦满' 、'胁下痞鞕'、'结于胁下'等相关条文举例:【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臓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3)(13)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3)(13)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3)(13)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13)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吴某,男,56岁。

2012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腹痛、腹胀伴大便难3天。

病史:3天前,患者突发腹痛腹胀,以“腹痛7小时”收入我院外科住院治疗,经X腹平片等检查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静脉点滴抗生素、补液等措施治疗,仍然出现阵发性腹痛,请中医会诊。

刻诊:面色晦暗,痛苦面容,脐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腹胀明显,无恶寒发热,恶心但无呕吐,口不苦,口干,口渴。

肛门可排出少量气体,但不排大便,小便黄。

舌淡暗,苔黄腻,脉沉弦略数。

腹诊:脐周及脐下腹部压痛和胀满,无反跳痛,腹满痛拒按不甚,未扪及包块和硬结,无腹水征。

听诊肠鸣音亢进,每分钟7~8次。

六经脉证解析:腹痛,腹胀,口干,口渴,不大便,舌淡暗,苔黄腻,脉沉弦数,为阳明里实证。

六经辨证:阳明病。

病机:气滞不通,实热内结。

治疗:厚朴三物汤:厚朴60g,生大黄30g(后下),枳壳40g。

2剂。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胃管注入。

第二汁注药后不久,患者感到腹内胀痛次数比前频繁,但没有加剧,接着频繁矢气。

再继续注药,排出干稀不等伴黏液样便4次,腹部通畅,疼痛大减。

鉴于患者大便已经通畅,嘱第二剂药停服。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病理变化的急腹症。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道还没有被完全阻塞,仍有部分食物、水、气体通过。

肠梗阻属于中医“肠结”等病证的范畴,以痛、呕、胀、闭四大症状为主证。

该案患者发病较急,阳明热盛与燥屎结于肠道,气机不通,升降失常,因未扪及腹内硬结,气滞重于实积,应当以通气滞为主。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与大承气汤相比,厚朴、大黄和枳实的量一样大,就是说厚朴三物汤内没有芒硝,而大承气汤中有芒硝。

伤寒论腹诊丨腹部悸动分类

伤寒论腹诊丨腹部悸动分类

伤寒论腹诊丨腹部悸动分类《伤寒论》对中医学腹诊具有深远影响,该书将腹部悸动分为心下悸、脐下悸及脐上悸三类。

论心下悸者共有五条,分别为第64条、82条、96条、127条及356条;论脐下悸者为第65条;关于脐上悸的论述则在第386条条文下所注之处。

现将上三类腹部悸动表现、病因病机概括于下。

心下悸心下部位现多是指在剑突及两肋为界的三角形区域,相当于当今所述胃脘部,此处切之应搏动应手,不能自主,甚者望而可见其搏动,并常在四指并拢冲击或叩打此处时会兼有震水音,或心下及腹壁腹力软弱之象。

从《伤寒论》条文论心下悸之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乃过汗心阳亏虚、下焦阳气不足、水饮内停胃脘及枢机不利所致水气凌心,故而心下悸动不安。

亦有医家对其中的心阳不足存有异议,认为第64条所述之多汗当伤中气,所谓“复发汗,胃中冷”,虽汗为心之液,然亦为中焦水谷精微所化,故而过汗中气不足而见心下悸动欲按。

脐下悸脐下悸是指在脐下一横指或两横指之处,指尖触按可及腹主动脉搏动,甚或见此处跳动不止,而健康人腹部大动脉搏动多触及不到,且汉方医家多认为此征象与气上冲(即奔豚)证密切相关。

《伤寒论》中关于脐下悸的记载仅见于“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一条,病机在于心火不旺无以制肾水,下焦水气内动故见脐下悸,甚则上冲而见奔豚,继而患者可自觉气上冲之象。

脐上悸脐上悸在《伤寒论》中虽未直接提出,然结合临床当知其中第386条所述之“脐上筑”即为脐上悸,且脐上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正如汉方家滕平健所述之脐上悸者占其七八也。

所谓脐上悸是指约在脐上一横指或两横指处,触压此处可有腹主动脉搏动,或患者自觉脐上搏动,尤以体弱瘦小者多见。

《外台秘要》中曾对脐上悸病机作出论述,即为“脾气亦虚不能制水,水不下宣,与气俱上乘心其状起脐下,而至脐筑动”,为中阳亏虚,水气逆于脐上而致。

ref:宋成城,傅海群,叶晓红,金永喜,朱文宗.腹部悸动研究概况[J].新中医, 2018, 50(05):212-214.王德福整理。

帮你总结:伤寒腹诊全罗列!(图文解说版)

帮你总结:伤寒腹诊全罗列!(图文解说版)

帮你总结:伤寒腹诊全罗列!(图文解说版)我们把《伤寒论》条文里与腹诊相关条文归纳出来,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腹诊。

腹诊部位1、【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3、【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5、【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6、【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7、【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8、【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9、【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1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2、【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证:胸满肋痛(肋弓下,自觉堵塞感,或他觉心下抵抗和痛,八成出现右侧,二成出现左侧)。

13、【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4、【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五十。

用前方。

15、【100】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腹诊总结腹诊方法:腹诊时,让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松,体态自然。

待情绪安定后,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触、摸、按(见切诊)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腹部。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25篇,有近一半的篇章中论及腹诊。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

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

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

涉及原文一、按胸胁胸为胸廓之前面,胁为胸廓侧面腋下之部分。

胸胁苦满(含:胁下满、胁下硬满、胁下痞硬、胸满胁痛等等):腹证出现胸胁苦满征,是使用柴胡剂的指征。

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胁下痞:胁下扪及痞块,固定不移。

可能是腹腔肿瘤。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按心下心下痞:心下痞是指病人自觉剑突下非胀非痛,满闷不适,医者按之不痛或有轻微之疼痛感。

心下痞分为两种,一为心下痞软(濡),一为心下痞硬。

心下痞濡者,心下按之濡软无抵抗,多见于三黄泻心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等。

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硬者,为上腹部扁平而按之腹肌较为紧张,疼痛不明显,腹肌无底力和弹性者为人参证。

多见于使用含有人参的方剂。

如:“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

”其中解释心下痞硬是下之后,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所致,为使用人参的指征。

论中别处也云:“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外台》云大半夏汤:“治呕,心下痞硬者。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2 心下软痛:心下常规手法按之腹肌柔软,但在冲击性触诊时,剑突下压痛明显,同时可出现剑突下腹肌的紧张收缩,咽喉多见充血,病人多觉胸骨后窒闷,呼吸不畅,此为栀子证。

3 心下硬痛:心下按之腹肌紧张,触痛明显。

(泻心汤的痞也会有压痛,但不明显)小陷胸汤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大柴胡汤证:“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大陷胸汤证:“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二、按腹腹满:腹满一方面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满闷不适,另一方面是一种客观指征,望之腹部形态饱满。

如金匮“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腹满有虚实二端:“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腹满按之痛者为实,如:“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另有虚实夹杂:虚为素体虚,是为病症实,如: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见于拘挛性腹痛,见于桂枝体质兼有芍药腹证者,即腹部按之拘急,疼痛不适者;桂枝加大黄汤多见于桂枝体质兼有大黄腹证者,即腹部胀满,触痛明显,拒按,或可扪及痞硬结块者。

桂枝体质之肠梗阻,克隆恩病等等常常表现为此二方证。

三、按少腹少腹症象,包括少腹急结,少腹硬满,少腹满,少腹弦急,少腹拘急,少腹不仁等。

病机其有实有虚,实者拒按,疼痛明显,或有结块,多与瘀血水饮癥瘕积聚等相关,较为多见;虚者疼痛相对较轻,喜温喜按,多与精气营血不足,失于温养所致。

1 实证:包括瘀血证,蓄水证,血水俱结证等等。

瘀血证与蓄水证的区别在于小便利否。

瘀血证:主要表现为少腹压痛,压痛部位可以位于少腹之或左或右或中央,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有抵抗,或可扪及肿块。

其中左少腹压痛桂枝茯苓丸证多见。

右少腹压痛要注意排除阑尾炎之可能。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蓄水证:“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血水俱结证: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2 虚证:少腹或见紧张拘急而按之无底力,或见软弱,为精气营血不足,失于温阳所致。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不仁,有痿软之意。

康熙字典:《方书》手足痿,爲不仁。

)悸动悸动为一种搏动感,悸动部位有不同,常见者为心中悸,心下悸,脐下悸等等悸动常见者为虚性之悸动和水气之悸动。

虚性之悸动为体质虚弱,冲气上逆所致,多见于桂枝体质。

水气之悸动为饮停心下,水饮凌心或者脐下冲气夹水上逆所致。

虚性之悸动“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水气之悸动:“假令瘦人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从以上原文看出《伤寒论》腹诊的范围主要是胸胁及全腹。

如:“腹满、胸满、心下满、胸满肋痛、少腹满、腹胀满、心下逆满、胸肋苦满、肋下满痛、肋下满、胸肋满、少腹当硬满、硬满而痛、胸肋满、心下痞硬而满、腹大满不通、喘满、胸中满而烦、腹满而吐、腹满时痛、胸满心烦、胸肋烦满、小腹满、心中满而烦、腹胀满、心腹满、浮肿满痛、胀满、气短胸满、口干喘满、胸胀满、胸肋逆满、心下满痛、胸肋支满、肋下支满。

”一、腹胀满:腹部望诊可见膨大充盈,切诊按腹时可感到腹壁的抵抗增强腹,仲景讲的腹部的范围指“从心下到少腹”(《伤寒论》137条),这一区域即指从剑突下、左右两肋弓缘以下,直至耻骨联合、左右腹股沟以上的区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全腹范围。

在全腹部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有满、胀、里急、痛等。

《灵枢·胀论》:“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可见胀从望诊可得知。

满,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涵义,一是满通闷,烦闷是主观感觉,二是盈溢、充盈,是客观征象,看上去膨大、饱满。

因此,腹胀、腹满的病人,腹部望诊可见膨大充盈,切诊按腹时可感到腹壁的抵抗增强。

腹胀满或腹满在仲景书中颇为多见,如腹满,《伤寒论》中有25处,《金匮要略》有18处。

腹胀满或腹满的病机十分复杂,寒热虚实均可出现腹胀满或腹满,在与脏腑的关系中以与肝、脾、胃、肠的关系最大,但其他脏腑病变亦可见腹胀满或腹满。

①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5条)。

③腹满时减或伴有间歇性隐痛,多为虚寒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伤寒论》273条、279条)。

④黄疸或虚劳病见腹满提示病情较重(《金匮要略·黄疸病》,《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

⑤阳明病便闭腹满,应多考虑用攻下法(《伤寒论》241条)。

⑥阳明病见腹满而哕应考虑病重(《伤寒论》232条)。

⑦客观检查腹部不胀大,而患者自觉腹胀严重,往往是严重的血瘀气滞证(《金匮要略·瘀血病》)。

⑧腹满提示腹水(《金匮要略·水气病》)。

腹满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以脾胃虚寒证为多,特点是按之不痛或时有隐痛或伴有哕;实者以邪实为主,病邪有热邪、寒邪、湿邪、宿食、水饮、瘀血等等。

虚实夹杂者,往往提示病情较重。

二、胸胁苦满:(苦于胸闷)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胁”本义指从腋下至腰上的部分,引申也指肋骨)。

胸胁,即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的统称。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胸胁苦满,即胸胁部位满闷不舒服。

胸胁包括胸腔两侧,这里是肝胆经巡行的部位。

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主要是肝胆经郁结不通的毛病,所以在这个肝胆经巡行部位上,会出现满闷不舒服(胸闷)。

胸胁,沿左右肋骨弓缘向上直至乳下。

在这一部位有满闷不适,既可是自觉症状,又可以是一个他觉的体征,即切按胸胁肋弓下缘,向乳头方向推进,可感到抵抗,并或引起病人胀闷,甚则压痛。

如《伤寒论》231条说:“……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

” 胸胁苦满只在《伤寒论》96条提到,其余如104条、147条、229条等提到“胸胁满”,其他条文提到的“胸胁烦满”,《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胸胁逆满、胸胁苦痛”等,均当属此候。

病变脏腑主要为肝胆。

证属病邪侵犯肝胆或胸胁部位,气机不畅,但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如脾胃、肺等的病证影响肝胆或胸胁部位而产生胸胁苦满。

病邪主要是热邪,如《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所见,但亦可是寒邪,如《金匮要略》中附子粳米汤证见胸胁逆满,或由饮邪所致,如《伤寒论》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见胸胁满微结,《金匮要略》中苓桂术甘汤证见胸胁支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