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方法 按诊部位 体征之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

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

腹部触诊的方法及内容腹部触诊是一种常见的体格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内脏的大小、形状、位置和敏感度。

腹部触诊通常由医生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进行,这项检查可以用于诊断腹部疾病、评估腹部肿块和检查腹部疼痛的原因。

在进行腹部触诊前,医生会要求患者躺在床上,松弛腹肌,以便观察和触摸腹部。

触诊的方法由“四诊法”(也称为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中的触诊部分组成,主要包括浅层触诊和深层触诊两种。

浅层触诊是指医生用手轻轻按压腹部表面,以检查腹部肌肉的张力、肿块、敏感度和表面温度。

通过浅层触诊,医生可以观察到腹部表面的异常凹陷或突出,检查腹部肌肉的松弛程度,以及评估腹部肌肉的张力和异常感觉。

深层触诊是指医生用手感觉腹部内脏器官的大小、形状、位置和敏感度。

在进行深层触诊时,医生需要逐渐加大力度,以观察和评估腹部内脏器官的情况。

医生还可以在触诊中使用双手同时进行触摸,以便比较腹部不同部位的感觉和结构。

在进行腹部触诊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观察患者的躺位,以便获得最佳的触诊角度;2. 用手轻轻按压腹部表面,避免使用过大力度;3. 逐渐加大力度进行深层触诊,以便评估腹部内脏器官的情况;4. 注意观察和记录腹部的异常凹陷、突出、肿块和敏感度。

在进行腹部触诊时,医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触诊技巧来评估腹部的情况:1. 肝脏触诊:医生通过在右上腹部轻触并深度触诊,可以评估肝脏的大小、边缘和敏感度。

如果肝脏肿大或有肿块,医生可以通过触诊检查来进行初步评估。

2. 胆囊触诊:医生通过在右上腹部轻触并深度触诊,可以评估胆囊的大小、形状和敏感度。

如果胆囊受炎症或结石影响,医生可以通过触诊检查来进行初步评估。

3. 肾脏触诊:医生通过在腹部两侧轻触并深度触诊,可以评估肾脏的大小、形状和敏感度。

如果肾脏受感染或结石影响,医生可以通过触诊检查来进行初步评估。

4. 胃肠触诊:医生可以通过在腹部各个部位轻触并深度触诊,来评估胃肠的大小、形状和敏感度。

中医腹诊法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腹诊法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腹诊法临床应用举隅张文瑜关键词中医;腹诊法;医案;伤寒论所谓腹诊,是指以触诊为主,望、闻、问、切(触、按)相结合的对胸腹部位全面诊察的一种直觉诊法[1]。

狭义的腹诊,是指胸腹部的按诊(或触诊),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内容之一,即如清代医家俞根初云:“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2]。

”1腹诊的源流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内经》和《难经》。

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灵枢·水胀》曰:“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

”《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

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至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397条原文中明确用腹诊的就有114条,《金匮要略》22篇中重点论述腹诊的有10余篇之多,可见仲景对腹诊法的重视。

依据腹诊的结果,仲景记录了心下悸、脐下悸、心下痛、心下结、腹中急痛、少腹满、胸胁下满等腹证,并创造性的将腹证与方药结合,以腹诊诊病,据腹证指导遣方选药,为后世开辟了腹证辨证施治的先河。

如《伤寒论》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14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仲景之后,腹诊的内容在历代医家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晋代葛洪的《肘后方》、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及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都分析了腹证的病因病机,扩大了腹诊的应用范围;明清时期,吴又可的《瘟疫论》、戴天章的《广瘟疫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等开展了内伤杂病腹诊及温热病腹诊的研究。

但宋代以后,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医腹诊未能在前人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使腹诊研究远远落后于脉诊、舌诊,也不及日本汉方医学的腹诊研究。

腹部检查触诊介绍课件

腹部检查触诊介绍课件

肝脏触诊方法
肝脏触诊感觉
正常情况下,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 滑,无压痛。若肝脏增大或存在占位 性病变,触诊时可能会有压迫感或疼 痛。
医生用右手的指腹在患者的右上腹自 下而上轻柔地触摸肝脏,让患者呼气 ,并在吸气时向下按压。
胆囊触诊
胆囊位置
胆囊位于右上腹,肝脏下方,呈 梨形囊状器官。
胆囊触诊方法
医生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 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 上腹部或脐上方,随患者呼气时
施加压力。
胆囊触诊感觉
正常情况下,胆囊不能触及。若 胆囊增大或存在炎症、结石等情 况,触诊时可能会有压痛或触及
肿大的胆囊。
脾脏触诊
脾脏位置
脾脏位于左上腹,大致在左侧第9至第11肋骨处,脾上缘与左第 10肋骨相重叠,其下缘约与左第6肋软骨相齐平。
脾脏触诊方法
医生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左上 腹部或脐上方左侧肋骨下缘,随患者呼气时施加压力。
出准确的诊断。
CHAPTER
02
腹部检查触诊方法
检查姿势与暴露
01
02
03
患者体位
患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 曲,放松腹肌。
检查者站立位置
检查者站在患者的右侧, 保持适当的距离,便于触 诊。
暴露腹部
确保患者的腹部充分暴露 ,以便于观察和触诊。
触诊顺序
从左下腹开始
检查者用右手四指并拢, 以指腹轻放于腹部,从左 下腹开始,沿顺时针方向 进行触诊。
能有所不同。
检查者的专业素养与经验
专业培训
腹部检查触诊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掌 握正确的触诊方法和技巧。
经验积累
通过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提高触诊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腹部的体格检查课件

腹部的体格检查课件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实践操作前的准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02
患者准备
检查者准备
03 物品准备
实践操作步骤和方法
视诊
触诊
观察腹部皮肤有无异常, 如皮疹、色素沉着、瘢 痕等。
通过触摸腹部,感受肌 肉紧张度、压痛点、肿
块等异常情况。
叩诊
听诊
轻叩腹部,判断有无移 动性浊音、肝脾肿大等
情况。
使用听诊器听取肠鸣音、 血管杂音等,判断腹部 器官功能状态。
脾肿大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胆囊炎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胰腺炎
总结词
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炎,通常是由于过度 饮酒、暴饮暴食、高血脂等原因引起的。
VS
详细描述
胰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 呕吐、发热等症状。触诊时医生可以感觉 到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体征。胰腺炎需 要及时治疗,以避免胰腺坏死或感染。
肠梗阻
实践操作注意事项和技巧
注意保暖

轻柔操作
观察细节 与患者沟通
病例一:肝硬化的腹部体格检查
总结词
肝区叩击痛
肝肿大 蜘蛛痣
病例二:急性胆囊炎的腹部体格检查
01 总结词
02 右上腹压痛
03 Murphy征阳性
04 胆囊触痛征阳性
病例三:肠梗阻的腹部体格检查
总结词 肠鸣音亢进、腹部膨隆、腹部压痛
肠鸣音亢进
肋缘
剑突

髂前上棘
腹部分区
九区分法
六区分法
将腹部划分为左右对称的四个象限和 中间的中上、中下区域,共九个区。
将腹部划分为左右两侧的三个区域, 即左季肋区、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用腹诊法诊病辨证的工作报告

用腹诊法诊病辨证的工作报告

用腹诊法疹病辨证的工作报告概况腹诊法研究者父子两人,王满囤(父亲),王懂臣(儿子),河北省任丘市于村乡史庄村人,王满囤自1968年任史庄村卫生所医生,每诊必用腹诊法探索辨寒热虚实诸证,循查少阳病之病变部位。

王懂臣1991年随父习医,共同研究腹诊法至今。

1、诊法的探索、验证、发现1.1 脐上压痛体征的循查诊者自1968年任医,临床中发现伤寒少阳病发病率高,根据少阳病的两大症状,每诊必用腹诊重按压法循查少阳病之病变部位。

1969年发现了“脐上压痛体征”,又用抗生素抗感染试验治疗此病,所以确定此病为“胃十二指肠部位急性感染⑴”,慢性胃病用腹诊法查之也有“脐上压痛体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十二指肠部位”。

以症状鉴别两病,病变部位同体征则同,致病因素不同。

1.2 经文之启发悟出腹按诊之轻重按压法。

根据《伤寒论》经文所论“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为轻按压法所得之体征,即患者腹部拒按,为邪热结实之重证;经文又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此为重按压法所得之体征,为痰热结实之证;经文又云:“发汗过多,其人插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心下指上腹自剑突至脐之中点,中脘部位以下至脐部,非指心脏部位。

但在临床中所见心阳不足患者,手喜按左胸部位。

患者双手交叉按腹,即腹部喜按,按之舒适,可缓解心悸,腹动脉跳动难忍之痛苦,此为轻、重按压法所得虚寒证之体征。

在临床中,医者轻按受诊者腹壁,勿下压为轻按法;若先为受诊者施以轻按压法,受诊者无痛觉或喜按,继而着力触及内脏之腑为重按压法。

为受诊者施以腹诊法,无压痛体征,但患者病苦症状明显为虚证,寒证,虚寒证,再以四诊辨其病因;为患者施以腹诊法,喜温喜按,为中虚寒证[2];若轻按喜按,重按压痛为中虚寒证兼实证或热实证,以压痛部位判断兼证之病因;为患者施以腹诊法,见压痛体征为实证或热实证,以压痛部位判断其病因。

1.3 腹按诊部位,体征主病辨证的探索受《伤寒论》用腹诊辨证之启发,笔者在临床中每诊必查腹,用腹诊法所得之体征与四诊检查结果对比的方法研究。

腹部四部触诊法

腹部四部触诊法

腹部四部触诊法
腹部四部触诊法是一种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脏器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质地等特征。

以下是该方法的步骤:
1. 让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2. 用右手按压患者的右上腹部,从脐部向右上方移动,直到触及肝脏下缘。

在这个位置上,医生可以感觉到肝脏的大小、质地和表面光滑度等特征。

3. 用左手按压患者的左上腹部,从脐部向左上方移动,直到触及脾脏下缘。

在这个位置上,医生可以感觉到脾脏的大小、质地和表面光滑度等特征。

4. 用右手按压患者的右下腹部,从脐部向右下方移动,直到触及髂嵴。

在这个位置上,医生可以感觉到盲肠的位置和大小等特征。

5. 用左手按压患者的左下腹部,从脐部向左下方移动,直到触及髂嵴。

在这个位置上,医生可以感觉到降结肠的位置和大小等特征。

通过以上步骤的触诊,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触诊时要轻柔、有节奏地进行,避免过度压迫或挤压腹部器官,以免引起不适或损伤。

腹部体格检查基础知识讲解

腹部体格检查基础知识讲解

腹部体格检查的定义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定义:腹部体格检查是指通过触诊、叩 诊、听诊等方法对腹部进行全面的检查, 以了解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质地、 活动度及有无异常病变的检查方法。
添加 标题
适应症:腹部体格检查适用于各种腹部 疾病的诊断,如肝病、胆道疾病、胰腺 疾病、胃肠疾病等。
添加 标题
目的:腹部体格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用 的检查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发现腹 部脏器的异常病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02
腹部体格检查的方法
视诊
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平坦、对称
检查腹部呼吸运动是否对称、 有无异常起伏或凹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腹壁皮肤色泽、瘢痕、静 脉曲张等
注意腹壁肌肉的紧张程度和有 无压痛
触诊
定义:通过触 摸腹部来检查 有无异常肿块、 压痛、肌肉紧 张等体征的方
法。
注意事项:检 查前应排空尿 液,检查时患 者应放松腹肌, 医生手法轻柔, 以免引起不适。
检查方法:腹部超声、 CT、磁共振等
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胰腺炎
病因:胆道疾 病、过量饮酒、
暴饮暴食等
症状:上腹部 疼痛、恶心、 呕吐、发热等
体格检查:腹 部压痛、反跳 痛、腹肌紧张

诊断:通过实 验室检查和影 像学检查进行
诊断
腹部体格检04查的技巧和
注意事项
检查前的准备
患者需排空膀胱,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身体不适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 患者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以便医生进行检查 检查时应保持放松状态,避免紧张情绪影响检查结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腹部体格检查》课件

《腹部体格检查》课件

肝脏
主要功能是解毒、 代谢和分泌胆汁。
胰腺
分泌消化酶,帮助 消化食物。
肠道
主要功能是消化和 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物质。
毗邻关系
01
02
03
04
肝脏与胆囊、胰腺相邻,与胃 相隔较远。
胰腺位于胃的后方,与脾脏相 邻。
脾脏位于左季肋区,与胃、结 肠、肾脏相邻。
肠道从上腹部至下腹部依次排 列,与膀胱、子宫等器官相邻
《腹部体格检查》PPT 课件
目录
• 腹部体格检查简介 • 腹部解剖结构 • 腹部体格检查操作方法 • 常见腹部疾病体格检查特点 • 腹部体格检查的临床意义 • 腹部体格检查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
腹部体格检查简介
01
检查目的
01
02
03
诊断腹部疾病
通过腹部体格检查,医生 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腹 部器官的异常,为后续的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常见腹部疾病体格
04
检查特点
肝肿大
总结词
肝肿大是指肝脏体积增大,通常是由于肝脏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
详细描述
肝肿大时,医生在触诊时可以感觉到肝脏边缘明显,质地可能较硬或呈结节状。 肝肿大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 血病、淋巴瘤等的伴随症状。
脾肿大
总结词
脾肿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通常是由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存在异常。
叩诊
医生通过敲击腹部,根 据声音的清脆度、共鸣 等判断器官的形态和位
置。
听诊
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腹 部肠鸣音、血管杂音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检查注意事项
空腹检查
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前应 保持空腹状态,避免食物 和消化液对检查结果的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诊法之内容、方案和试验结果
1、腹诊准备
先令受诊者取仰卧位于诊床上,全身及腹壁放松,两上肢伸放于躯干两侧,双腿曲屈并稍分开,在平静状态下做腹式呼吸;诊者站立于受诊者右侧,腹诊时医者右手掌食、中、无名指并拢,以指尖第一节轻柔用力按压受诊者腹壁。

2、腹诊之轻、重按压法和体征
2.1 悟出轻、重按压法从《伤寒论》所论之大小陷胸汤证,桂枝甘草汤证可悟出轻、重按压法和腹诊之体征辨寒热虚实诸证。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不可近”指诊者欲按患者腹壁而患者拒之,此体征提示患者邪热结实之重,此诊属轻按压法;又“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按之则痛”说明医者为患者施诊已触及内脏胃肠等,为重按压法。

按之“痛”指所诊之体征,为痰热结实之证。

又“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脾胃属土为中,“心”指上腹中央中脘部位,非指心脏,心下指中脘至脐部位。

在此部位患者双手交叉按压,缓解心下悸难忍之苦。

医者在临床中施以腹诊法,患者喜温喜按,中脘穴下常触及腹动脉跳动,若患者喜按为心阳不足,脾胃也虚寒,为轻、重按压法所诊之体征。

医者为受诊者施诊,轻按受诊者腹壁,勿着力下压,为
轻按压法;先施以轻按压法,若受诊者腹无压痛或喜按,继而着力下压触及受诊者内脏之腑胃、肠等,为重按压法。

2.2腹诊体征受诊者所接受腹按诊法之感觉为腹诊体征。

临床中所见,医者为受诊者施以腹诊法,其感觉如轻按喜按、轻重按喜按、轻重按无痛觉、重按压痛,上、中、下脘压痛、脐左压痛…等为腹按诊之体征;中虚寒证用腹诊法查之喜温喜按。

若轻按喜按,重按触及腑见压痛体征,为中虚寒证兼实或热实证,以压痛部位判断其兼证之病因。

若病情复杂寒热虚实诸证相兼为病时,腹诊之体征为主实证或热实证的一项指标,可补充四诊辨证不全面或模糊不清晰。

3、按诊部位、体征、所主病证
3.1部位经多年探索验证确定,上腹自剑突至脐部共四按诊部位,脐上4寸为中脘按诊部位;中脘向上至剑突之中点巨阙穴为上脘按诊部位;中脘至脐部之中点为下脘按诊部位;下脘至脐部之中点或脐上约1㎝为脐上按诊部位;大肠腑按诊部位,按一般成年人身体之轮廓推测在脐左、左下约2-3㎝外之降结肠,顺脐左部至脐下循诊,即循降结肠至乙状结肠近直肠部位按诊。

3.2腹按诊压痛体征所主病证压痛体征主实证或热实证,根据腹之压痛部位判断其病证、病因;用重按压法见上腹上脘压痛主肝气郁结证,一证可见于多病.如肠胃病见上脘压痛,病因为肝郁疏泄失常,木克土,见于肝胃不和,肝脾不
和等;又如妇科病之肝气郁则影响气血运行不畅,见月经病不孕等;又见于肝郁之心、脑血管病等多病。

上脘压痛诸病皆以舒肝解郁法治之,根据病情可选用如四逆散、逍遥散、桔皮枳实生姜汤、血腑逐瘀汤等代表方主之。

中脘压痛为胃腑滞郁,病因为食滞,湿,痰郁等也见于多病。

治宜消导、燥湿、祛痰等法。

根据病情不同,可选用平胃散、保和丸、温胆汤等代表方主之。

根据病情不同选择方药。

下脘压痛为痰湿郁兼热,治法宜燥痰湿、清泄舒郁法,根据病情选用越鞠丸,导痰汤等代表方主之。

脐上压痛为热(火)郁,临床中见《伤寒论》之少阳病,诸柴胡汤证,小陷胸汤证,五个泻心汤等,内科病之左金丸证,封髓丹证等,根据病不同,选用相应代表方主之。

脐左、左下大肠区压痛伤寒、温病为热入阳明腑之热实证。

根据中医四诊判断诸承之汤证等;见于《伤寒论》之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等。

3.3腹无压痛所主病证医者为受诊者施以腹诊法,受诊者全腹无压痛体征,询问之也无病苦症状,此提示说明人体无病理变化,为五脏六腑调和,气血畅通,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此为无病无证的健康征象;若受诊者全腹无压痛体征,但病苦症状明显,可判断为虚证寒证或虚寒证所致,根据四诊合参,判断所病在何脏腑
及病变部位之阳、阴、气、血之虚;为受诊者施以腹诊法,受诊者腹部喜按而有舒适感,询问之也一定喜温暖为中虚寒证,中虚寒证指脾胃虚寒,如《伤寒论》太阴篇所论,桂枝加芍药汤证,太阳篇桂枝新加汤证,《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证,小建中汤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