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腹诊原理与方法
中医圣手——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

中医圣手——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探寻腹部病灶所在,最终的目的是得到治疗。
一、腹诊是如何诊断疾患的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故气血俱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对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体脏腑活动、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动力。
常说,“人活一口气”,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气,离了气,人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气能益人,也能害人”。
虽然人离不开气,但窝气成灾。
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
也就是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您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慢性病,但推腹时却在某个部位有阻滞点,那您一定要赶紧将它推散揉开,因为那必是个将来的隐患。
脾胃是后天之本,肠脑与颅脑同根。
衰老首先出现的是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下降,肠道内环境失调,庞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通过手的感知获取对腹内脏器病变的感应,能够迅速调整脏腑经气,帮助人体实现代谢平衡。
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
有人则会腹中咕咕水声,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泄,遗患无穷。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
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
只能靠安定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
建议您赶紧推推肚子,您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
那么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
推腹时,发现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怎么办呢?,必须先放气,放气的方法很多,“萝卜能通气”“吃豆爱放屁”,这类民间疗法都很好用。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中医腹诊与经方应用

中医腹诊与经方应用
(一)《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是指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我充满感。
医生拇指自患者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压,有明显抵抗感或压痛感,患者同时感觉气短或痛苦加重,可两侧同时出现,也可一侧单独出现,一般多见于右侧。
该腹证被认为属于肝胆经病变,是应用柴胡剂的指征。
临床上多用于肝、胆、胃肠、心脏、子宫等疾患。
在查其“胸胁苦满”的基础上,结合兼证、舌、脉,可以辩证选用适当的柴胡类方,一般效果显著。
一般轻度的胸胁苦满,可用小柴胡汤。
较重的伴有心下痞硬的选用大柴胡汤。
胸胁苦满伴腹直肌挛急的选用柴胡桂枝汤。
伴脐部悸动的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当胸胁苦满兼有脐部悸动又有腹直肌挛急时,选用四逆散等等。
腹诊,最早见于《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中医辩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国中医界多重视脉诊而轻视腹诊,使得腹诊方法在中国发源而在日本汉方中广泛应用。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腹部,脏腑所居之地,【仲景经方腹诊】帮你探寻病灶所在!

腹部,脏腑所居之地,【仲景经方腹诊】帮你探寻病灶所在!腹部至关重要,它是脏腑所居之地,为气血升降的枢纽,气不升降,非病则死。
气血又是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动力。
我们常说的“人活一口气”正是由此而来。
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尤其是慢性病,都可在腹部找到对应的蛛丝马迹。
人体的衰老,常常会在腹部率先表现出来:比如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这是脾胃不和了;腹泻,则是体内虚寒了;又比如便秘,可能是肠道内环境失调;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是浊气太多了。
总之,如果你的肚子经常不舒服,或痛或酸或胀,应该警惕起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习惯。
【腹诊】:即通过医者对患者进行腹部的触、切诊。
通过对患者腹壁的紧张度、寒温度、肌性防御(抵抗)反应及腹壁的悸动、积聚、包块等的触切诊,对病理、病性与体质作出判断,为应用经方提供客观体征与依据。
为何张仲景如此推崇腹诊:(1)腹诊的客观性:龙野一雄《汉方入门讲座》中指出“腹诊一部分属于患者自觉,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医者诊查的他觉,或者自他共觉”。
(2)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大量腹诊,为明晰病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相比脉诊,腹诊更容易标准化。
(4)腹证为仲景辨证论治之重要依据之一方与证相对,腹证与处方须臾不可相离!今日这套《仲景经方腹诊》32讲,小编真心推荐给大家(文末免费领取)近乎失传的腹诊及对应经方,从诊断到开方治疗、一讲对应一个病症【讲师介绍】熊露,全国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020年度北京市中医榜样人物。
视频课程目录01.绪论:伤寒腹诊的概念、源流、理论依据02.从仲景条文和经方案例解读伤寒腹诊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意义03.伤寒腹诊诊法精要详解:腹诊表里三焦脏腑分部04.腹诊的诊断&辨证操作手法05.腹诊的表里虚实辨证要点06.腹诊虚实力度&部位诊断与经典经方的方证对应案例解析07.经方腹诊结合脉诊预测疾病&临床案例08.经方腹诊术语&检查要点图解09.经典经方对应腹证诊察要点图示详解(上)10.经典经方对应腹证诊察要点图示详解(下)11.经方腹证举隅:胸胁部腹证经方总括12.经方腹证举隅:小柴胡汤腹证详解13.经方腹证举隅:大柴胡汤腹证详解14.经方腹证举隅:柴胡加芒硝汤腹证详解15.经方腹证治验举隅:桂枝类方16.经方腹证治验举隅:瘀血腹证与桃核承气汤17.经方腹证治验举隅:瘀血腹证与抵当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18.经方腹证治验举隅:瘀血腹证与大黄甘遂汤、瘀血三证总结19.腹证加课:热入血室的腹证20.腹证加课: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腹证21.腹证加课: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腹证22.腹证加课:苓桂剂、附子剂、风引汤的腹证23.腹证加课:心下部位腹证概述24.腹证加课:真武汤腹证、附子汤腹证、陷胸汤腹证25.腹证加课:脐下腹证介绍、小建中汤腹证、补中益气汤腹证26.腹证加课:经方辨治瘀血—腹证及典型方剂举隅27.腹证加课:桂枝类方—腹证治验举隅28.腹证加课:经方腹证治验举隅:苓桂类方29.腹证加课:腹诊气上冲证论治专题30.腹证加课:柴胡汤类方、补中益气汤腹证治验举隅31.腹证加课:麻黄汤类方腹证治验举隅32.腹证加课:经方腹诊课程总结及经方治疗肿瘤案例介绍。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第四章经方脉诊与腹诊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
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
在六经八纲框架体系下,将全部的脉证表现等四诊资料无矛盾的统一起来,是经方辨证的内在必然要求。
今仅就切诊部分的脉诊与腹诊做一特别补充说明。
第一节经方脉诊脉象亦是人患病后的症状反应之一,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症状反应,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
经方脉学,即在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与后世脉学相比,有自身鲜明特点,约言之:1、寸关尺三部不配属脏腑,但对应人体相应部位;2、经方脉学本来自于八纲辨证,并服从于六经八纲的辨证体系,主要着眼于对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热虚实)的确认;3、每种脉象的主病,一般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4、对脉象的定义或描述,有的与后世不同;5、特别强调脉证合参,对全部的脉证进行详细的分析,使之无矛盾的统一起来,以达成对一个病证的正确判断。
1. 脉学、脉诊与脉象脉象是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
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
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
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
脉象虽极复杂,概言之无不分属以上两大类别。
各种脉象归纳起来,有来自脉动状况,如数、迟是也;有来自脉体状况,如大、细是也;有来自血行状况,如滑、涩是也。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介绍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由于其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备受关注。
腹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部分,在伤寒的诊断、治疗和病程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伤寒派腹诊方法和经方应用,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伤寒。
腹诊方法伤寒派腹诊方法包括按、揉、抓、点等手法,以及收缩肌肉、抬举腹壁等技巧。
按摩腹部能够逐渐调整腹部血流,对于伤寒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寒派腹诊方法。
按按是腹诊的基本手法之一,能够帮助诊断脏腑的位置和大小、腹痛的性质和部位。
具体来说,按四肢关节、小腿后、颈部、气管后,可以辨别伤寒个别症状,如耳聋、胸胁、头痛等。
按腹壁则可以辨别病灶是否到达肝、脾、胃等脏器,以及疾病是否进入大肠、小肠等部位。
揉揉是通过慢慢地旋转手指,达到刺激腹部的目的。
揉腹可以辨别脾胃糜烂、坚硬与否,也可以判断肿块是否有溃烂、渗出等情况。
揉胆经可以辨别肝胆大小是否符合常规,揉阴器窝则可以辨别是否有内外疝等情况。
抓抓是通过好像肩膀撕烤式地抓腹部肌肉,加大刺激力度,以加深诊断结果。
抓腹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胃脘的大小、硬度,抓肠络则可以辨别结肠是否有坚硬、厚壁等情况。
点点是通过用手指头直接点在腹部的局部来测试压痛性。
点按可以辨别炎症、囊性结节等。
收缩肌肉在进行揉、抓、点手法时,需要要求患者主动收缩腹肌。
这样能够增强手法的比例,更容易发现异常情况。
经方应用对于伤寒的治疗,中医有自己的药物治疗方案,主要应用在治疗伤寒合并症和疑难病的治疗上。
常见的中药有芍药、桂枝、苍术等,在配方中不同方法使用不同的药材。
伤寒解毒法伤寒解毒方是治疗初期伤寒的重要方法。
主要药物有黄芩、黄连、半夏等。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等,为治疗初期伤寒提供了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
清热解毒法在治疗较重的伤寒时,清热解毒方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清热解毒方主要包括银翘散、凉吕四物汤等。
这些药材主要针对伤寒高热、大汗等症状。
赤痢停泻法赤痢停泻方是治疗伤寒后期高热、腹泻等症状的有效方法。
腹诊

三角形脐:
向上三角(▲):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 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提示胃、胆囊、 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 上移。而且便秘者多。
中点(脐中):诊小肠, 拒按者,多数在脐 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 冷症状。 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 者,饮食不注意时,大 便时硬、时溏。
小肠
硬溏的程度与腹部 结节的大小有关。
体位: 客人排空二便后仰卧 床上,自然呼吸,肌肉 放松,下肢伸直,两手 置于股部外侧 一般治疗师于客人之 右床侧。 顺序: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综合运用望、 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内容: 腹部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毛细血管
为什么可以治病
人之脏腑分上、中、下焦。 若下焦不通,则中焦积; 中焦积则上焦满。积满则病。
治病应该像治水, 疏其下则利其上, 中下二焦通则三焦畅, 三焦通畅疾病自无, 三焦不通而百病丛集。
腹诊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 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 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 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 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 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腹诊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腹诊原理
腹诊是经方体系的特色性诊断手段,对准确使用经方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其原理如下:
一、是《内经》“诊尺”的具体实现。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在《黄帝内经》时代,诊脉用的是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法。
所谓“气口”即寸口,仅仅是全身遍诊法的部位之一,并没有寸关尺三部的划分,至于寸关尺分别对应脏腑,则是从《难经》时代开始的。
但《内经》中提到了“诊尺”法,或者说“尺肤”诊法,历代注家均认为是通过诊察从掌后高骨到肘横纹这一段皮肤而了解全身健康与疾病状况。
但通过这一段皮肤能实际获得的信息毕竟有限,历代《内经》注家,虽然可以把这有关尺肤诊法的条文注解的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无外乎随文敷衍,真正依靠尺肤诊法闻名的医家尚未见有过记载,笔者多年欲知尺肤诊法的真谛,但一直无从得知。
鉴于此,
《难经》发展出了都取寸口法,以寸关尺分配脏腑,诊断疾病,既免了全身遍诊法之不便,有不似尺肤诊法之无从把握,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封建礼教的束缚,其极端者甚至发展出了悬丝诊脉的荒诞之事,可谓一举而数得。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寸关尺三部分配脏腑的原理至今得不到科学的解释,精准的诊脉必须是临证多年的老手而无法作为入门技巧掌握,也成了中医普及的难题。
相比于前臂尺肤诊法无从掌握,医家把腹部从神阙到鸠尾定为一尺,又居于身体之正中,符合“尺中”之说,故以诊腹为诊尺,却发展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诊断方法,可谓是独辟蹊径。
且以诊腹的形式来诊尺,则“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就显得顺理成章,再也不涉神秘了。
二、腹部是一身之根本,百病皆根于腹
人体内脏全部位于胸腹腔内,能量的运行也全部是从胸腹布散到全身,心脏及主动脉的搏动带动全身筋膜系统运动亦以胸腹为根源达到全身。
人体作为一个弹性自适应系统,如有异常,会集中反应在胸腹部。
第二节腹诊方法
一、腹诊体位
腹诊时患者以仰卧为主,两腿伸直。
医生立于患者一侧,以手于胸腹部位诊察之。
二、腹诊部位
腹诊以诊察腹部为主故名,但也要兼及于胸背,只是诊腹更为重要,得到的信息更多而名为腹诊。
若不诊胸,则胸胁苦满、心烦、心中懊恼、气上冲等信息便无从得知。
若不诊背,则项背强急等无从得知。
三、诊腹顺序
1、先以右手掌徐徐按于胸心,候胸隔之毒,心烦、心中懊恼、胸部皮肤凉热等均在此处诊断。
然后诊及左右,按之以知是否有胸满、压痛等。
触虚里以了解心尖搏动的强弱。
轻按锁骨之下(锁骨下窝)了解有无悸动,判断有无气上冲。
2、解开衣服,观察腹部的外形,分别了解上腹部和下腹部饱满和凹陷情况。
以掌抚摸按压,了解各部位之腹力、寒温。
3、以三指从心下按至耻骨联合之上,了解胸腹之痞、坚、濡,虚,了解腹部动悸块痛的情况。
4、点按肋骨之端,体察有无胸胁苦满。
再往下,按左右少腹、左右脐旁、脐下、气街等,了解相应情况。
四、注意事项
1、中医腹诊和西医腹诊不同,西医要求屈膝,是为了了解内部脏器及包块情况,故屈膝方能放松腹部肌肉,易于了解内脏。
中医腹诊很多情况是为了了解腹部皮肤、皮下组织、肌群的状况,唯有伸直双腿,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2、搏动、悸动等情况,触诊不明显时,可配合视诊,以视线和腹部皮肤平行观察,以于发现悸动。
3、悸比动更微弱,且时有时无,故要有较轻的力量触摸方能感知,若上手就重按,反不易察觉。
4、触摸腹部皮肤的寒温,是辨别寒热虚实的重要途径。
腹皮寒是使用真武汤、肾气丸、四逆汤等含附子类方剂的重要使用指征。
而胸部由于肋骨阻隔,不易触及搏动,此时体察胸口是否灼热是石膏、黄连剂的重要指征。
故切不可贪图省事而隔衣诊察。
5、男性医生为异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进行腹诊时,要征得对方同意并有女性医护人员在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