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如果还原医圣张仲景1700年前的诊病现场,相信其在日常诊疗中,腹诊会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也一定是他诊断疾病非常重要的手段,否则《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中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腹证描述了。
可惜的是,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腹诊方法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已寻不见踪迹,就这样消失了。
你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医者以手直接触摸腹部,尤其对女性,有失礼之弊,致使腹诊不能提倡和实施,因而逐渐萎缩,未能发扬光大。
但是在当今时代,显然不存在上述的原因,腹诊在临证中依旧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在绝大多数中医的临证现场,通常四诊都以脉诊为主,腹诊的运用少之又少,这个比例可能只占到5%,甚至更少。
单纯用脉诊,很多情况是识别不了的,否则仲景就不会论述各种腹证的专用术语,诸如心下痞坚、脐下动悸、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少腹急结等。
如果在临证中运用到腹诊,很多疾病的主证就能马上抓取出来,经方的使用就能提高准确性,病人也会因而受益。
例如小建中汤证,临床比比皆是,如果不做腹诊,就不容易识别出来。
最近治疗了一例胃胀三年的年轻女士,他医治疗多时,症状未能改善,余用腹诊,其腹直肌拘急,脐周动悸明显,腹力弱,方用小建中汤加香附、五灵脂,一付症状就大为改善。
许多中医遇到这样的病人,就只能用脏腑辨证法,各种组方,各种加减,最后疗效参半。
近二十年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腹诊的课程几乎是没有的,余询问过多位毕业几年的年轻中医,在学校中均没有学习过腹诊的内容,在临床实习中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腹诊的知识,有的毕业了甚至没有听说过腹诊。
如果把望闻问切这四诊比作人的双手双脚,那么腹诊的缺失就如同少了一条腿,也就相当于诊断疾病的证据链上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后来之所以走上方证之路,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建立在腹诊方法研究之上的。
其丰富的腹诊资料,我们不应该视若不见,而是应当充分的学习并勤加运用,并且有责任加以完善。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

--- 真理独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切合中医诊断触诊、腹诊「触诊」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温度、润涩、齐集、痞块、肿胀和伤心反响等情况,称为触诊。
触诊常能收集到协助诊断的第一手资料。
触诊皮肤温度时,应注意室内温度;触诊胸腹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情绪,不可以令其神经紧张。
(1)触扪皮肤:主若是感知病人皮肤的温度和湿度。
若皮肤冷清,自觉畏寒,而不发热,则多为虚寒;如皮肤烫热、无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为外感;肌肤冷清,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灼热,汗出如油,是阴虚;自感发热,但扪之不热,多属虚热(阴血虚、气阳虚)。
(2)触摸手足:手足冷清,身不发热,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手足冷清,而头身发热,此为真热假寒的热厥;手背热,多为热病,兼恶寒发热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热者为里证;手心热,则多阴虚内热,见于慢性耗资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
小儿发热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渺小白点,即可确诊。
(3)触扪胸腹:胸高气粗,手按胸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热袭肺(如支气管肺炎)或痰热壅肺(如大叶性肺炎)。
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手,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手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痰热水结),按之濡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齐集属肝(肝肿大);左侧齐集属脾(脾肿大);胀满痞痛,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血积)。
肝脾肿大,均属齐集,齐集还包括腹腔包块,肿瘤。
脘腹胀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得热烫为寒,喜近冷物为热;腹壁灼热烫手为内热(多为肠胃热);腹部膨胀,搬动震荡,按之随手而起,全身浮肿为水臌(常有于肾性水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黄,青筋裸露,四肢瘦削者,为血臌(常有于肝性腹水);小儿腹大青筋,四肢瘦削,毛发干萎,鼻痒,唇烂者为疳积(为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伤心,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燥屎(降结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痛时有包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搬动者为虫积(可为蛔虫性肠拥堵);腹痛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 1/3 交点(阑尾点)按之痛甚,痛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水(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血(大便色黑,可能是肠出血)。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一节 腹诊的理论依据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
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腹诊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观察和询问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征。
以下是腹诊的诊察方法和诊断标准:1. 准备工作: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
2. 触诊: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进行触诊,触诊前医师的手要温热,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影响诊断。
3. 望诊:观察患者的腹部外形、呼吸、胀满疼痛等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5. 听诊:用听诊器听取患者腹部的声音,如肠鸣音等。
6. 闻诊:嗅患者腹部的气味,如是否有异常气味等。
诊断标准因病种和病情轻重而异,一般而言,腹诊可以诊断出以下几种疾病:1.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表现为形体肥胖、性情抑郁、频发全身痉挛、四肢抽搐而精神神志正常。
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部直肌拘挛紧张等。
2. 腹水: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表现为腹部胀大、下肢水肿、食欲减退等。
3. 腹痛:多表现为腹部疼痛、胀满不适、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症状。
4. 便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等。
5. 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呈水样便、排便不尽感等。
6. 胃痛:多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
7. 胁痛:多表现为胁肋部疼痛、胀满不适、胸闷等。
8. 鼓胀:多表现为腹部胀大、四肢水肿、食欲减退等。
9. 积聚:多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疼痛拒按、食欲减退等。
10. 黄疸:多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腹诊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不能替代其他临床检查方法。
同时,腹诊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第九节 腹部评估

腹部外形
视 诊
异 常 腹 部 外 形 腹部膨隆 全腹膨隆(弥漫性膨隆) 局限性膨隆
腹部凹陷
全腹凹陷 局部凹陷
腹部外形
视 诊
腹部膨隆:指仰卧位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 耻骨联合水平面。 全腹膨隆:常见于腹腔大量积液、胃肠胀气、 巨大腹部肿块、妊娠晚期、过度肥胖等。
局限性膨隆:常见于脏器肿大、肿瘤、炎性包 块、胃或肠胀气、腹壁肿物或疝等。
腹 壁 静 脉
视 诊
腹壁静脉
1)正常人:腹壁静脉不显露
2)正常人血流方向: 脐水平线以上的腹壁静脉由下 向上经胸壁静脉和腋静脉流入上腔 静脉,脐水平线以下的腹壁静脉, 血流方向由上向下经大隐静脉流入 下腔静脉。
视 诊
评估方法:
手指并拢,紧压在曲张静脉上,分别 向两个不同方向推移,排空静脉,此时抬 起一手指,而另一手指仍紧压在静脉上, 如果被挤空的这段静脉很快充盈,血流方 向是从放松手指一端流向紧压的手指一端, 可交替进行,比较观察。
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上迎触下移的肝
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
至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
触 诊
注 意: 触诊起始部位:髂前上棘水平 触诊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进行 当触及肝脏时应测量其肝缘与肋缘或剑突 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触诊时不要误判:腹直肌腱划、肾、横结肠
触 诊
触 诊
肝脏边缘及表面状态: 边缘整齐、且薄厚一致、表面光滑:正常 边缘钝圆:脂肪肝或肝瘀血 边缘锐利:肝硬化 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 状,见于肝癌、多囊肝和肝包虫病
分叶状:见于肝梅毒
触 诊
压痛:肝囊肿、肝炎等 搏动: 单向性——常为传导性搏动,系因肝脏传导了 其下面的腹主动脉的搏动所致 扩张性——为肝本身的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
腹诊

三角形脐:
向上三角(▲):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 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提示胃、胆囊、 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 上移。而且便秘者多。
中点(脐中):诊小肠, 拒按者,多数在脐 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 冷症状。 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 者,饮食不注意时,大 便时硬、时溏。
小肠
硬溏的程度与腹部 结节的大小有关。
体位: 客人排空二便后仰卧 床上,自然呼吸,肌肉 放松,下肢伸直,两手 置于股部外侧 一般治疗师于客人之 右床侧。 顺序: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综合运用望、 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内容: 腹部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毛细血管
为什么可以治病
人之脏腑分上、中、下焦。 若下焦不通,则中焦积; 中焦积则上焦满。积满则病。
治病应该像治水, 疏其下则利其上, 中下二焦通则三焦畅, 三焦通畅疾病自无, 三焦不通而百病丛集。
腹诊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 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 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 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 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 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腹诊疗法

脐的色泽
色白:提示机能低下。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常与脐凹陷、 少腹凉并存;相应脏器的机能低下。 色赤:提示热毒内蕴。心火旺,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 毒溢于脐,可见口渴、便秘、心烦等症状;相应脏器的急性炎症。 色黑:预示病症凶险。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 常与呼吸急促、神识昏迷等危象并存。脐周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 着,并有角质增生应注意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 色黄:提示湿热之邪内蕴或过食肥甘所致。有高血脂、高血黏 度、高血压等症状。 色青: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相应的脏腑功能欠佳,或 见痛证。 色紫:内有淤积之色,腹内或盆腔内肿瘤,常伴有脐部瘀斑。
脐孔的深浅取决于皮下脂肪的多少,皮下脂肪越厚,则脐 孔越深,这说明其营养状态好;皮下脂肪越薄,脐孔越浅,营养 较少。 脐孔过深提示营养过剩,则应考虑脂肪肝、高血糖、高血 脂、高血压、高血黏度、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
脐孔的形状
圆形:为男性最佳脐形。脐大而深,丰满有神,脐根坚定为体 壮长寿。提示血压正常,肾功能强,精力充沛。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腹部推拿疗法
——集诊断与调治之大成的腹诊法
养生机理
中医学认为, “背为阳,腹为 阴。” “五脏六腑之宫 城,阴阳气血之发 源。”
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打通,联通胃经、脾经、肾 经、胆经、肝经和任脉等经脉, 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却 病延年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
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腹诊的基本概念关于腹诊基本概念,有2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指胸腹部的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即狭义的腹诊;另一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
日本汉方界学者更倾向于后者,他们不仅切按胸腹部,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闻胸腹部的声音及气味等。
更有学者认为腹诊是以上2种观点的综合,即四诊合参并以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
亦有人认为腹诊应是对腹部症状、体征及证候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获得患者腹部出现的各种症状的信息,再通过闻诊和切诊得到相关的体征信息,最后再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得出相关的证候的这一过程,称为腹诊。
2腹诊的源流中医腹诊源远流长,腹诊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难经》对于《黄帝内经》中“腹诊”的内容进行传承和发展,如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汉代《伤寒杂病论》其全书有关腹诊条文达141条之多,把腹诊进行分部,把胸腹部大致分为胸、肋、心下、腹、脐、少腹等六个区域;将症状和体征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列出少腹满、少腹满按之痛、少腹满如敦状等较为客观的描述;将腹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同时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的方法,提高辨病辨证的准确率;并且将腹诊与理法方药相结合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常见腹证与诊法
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
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一、常见的腹证
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和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块、动悸、压痛等。
另外,日本式腹诊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与患者自觉症状融合在一起,腹诊时若为诊察者所洞察,正确选定处方,便可达到预定的疗效。
例如,心下痞硬,首先是自觉心下部堵塞不适,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亦即是腹诊上的心下痞证,若为心下痞硬,腹诊时,手指则应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弹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
临床上心下痞单独存在时与心下痞硬,在选方用药上是有区别的。
还有一些腹证纯为腹部自觉的证候。
例如奔豚,其理论来自《金匮要略》奔豚汤证治。
日本腹诊对奔豚证记述谓:奔豚起自少腹,奔豚气上冲心下,有材料记述奔豚气还可上冲咽部,但都是自我感觉,如诊者察明患者的这一奔豚上冲之腹证,用桂枝加桂汤可以治愈。
在病理情况下常见腹证有以下几种:
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觉充满感,而他觉症状是:诊时(如图9-5),诊者拇指自季肋
下向胸腔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
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
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
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是用柴胡汤一类方剂的指证。
图9—5胸胁苦满示意图
2.挛急指腹肌,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
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
腹直肌挛急,即腹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
日本东洞一派医家称腹直肌挛急现象似二木棒,可见腹直肌挛急时出现的程度是很明显的(见图9—6)。
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而
无力,但肠管蠕动亢进,所谓“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也属腹肌拘挛或里急。
此种状态,即使伴有便秘等症状,也禁用泻下药,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缓解挛急。
图9—6腹直肌挛急示意图
3.心下痞及心下痞满于心下部位,如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线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该部位的腹证特点为心下痞。
心下痞为自觉症状,即心下部位有痞塞不适,但触摸时触不到心下部的抵抗感或压痛感觉。
心下痞满多为虚证,常选用人参汤之类的方剂,临证亦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等治疗。
4.心下痞硬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只是心下痞硬有心下部的腹直肌紧张。
腹诊时,拇指除外,四指并拢,在心下部位探索,一般有弹性抵抗感时,但无压痛者便是(如图9—7)。
心下痞硬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胸胁苦满同时出现,亦多出现于邪在半表半里时,有虚实之分。
虚证较明显可用三泻心汤加减,若伴胸胁苦满与柴胡汤类方合并化裁。
诊断心下痞硬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皮下脂肪多者(如中年妇女)有时腹壁表面较柔软,没有抵抗,但深部有抵抗亦为心下痞硬。
②因腹壁未自然放松,腹直肌紧张似乎有心下痞硬,但仔细检查可发现腹直肌如板样痉挛,可让患者屈膝,使腹直肌松弛后再行诊察,即可鉴别。
③范围广至脐周围有膨满抵抗者,不是心下痞硬,应按腹满证论治。
图9-7心下痞硬示意图
5.心下支饮为心下部闻及振水音的一种腹证。
若以指掌摸心下,稍用力即听到水声,指掌似摸暖水袋一样的感觉(见图9—8)。
患者心下支饮为胃部常停水湿,多为虚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一类方剂。
图9-8心下支饮示意图
6.腹满腹满为一种自觉症状或他觉的全腹部膨满状态。
有虚实之分,如《金匮要略》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但仅凭痛与不痛还不能正确判断虚实,实者腹满充实、紧张,
用力按压腹壁有底力。
一般临床绘制的腹满医案腹图(见图9-9)。
虚证的腹满腹壁张力低或腹壁松弛,或紧张但按之无底力。
腹壁虽软弱,但有底力的为实证,相反腹壁硬,但无底力者属虚。
腹满便秘者多实,腹满腹泻者多虚,伴有腹水者多为虚证。
虚证者可选用桂枝加芍药汤、四逆汤、小建中汤等。
实证可选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
下后虚满者用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
图9—9腹满示意图
7.心下支结心下支结为上腹部腹直肌的挛急,支撑心下的一种症状(见图9—10)。
触诊可有紧张感,下腹部柔软。
该类腹证一般可选用柴胡与芍药合剂,如柴胡桂枝汤之类。
图9—10心下支结示意图
8.胸腹动悸动悸系腹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体瘦者在腹诊时易从腹部表面望到,并可通过指掌感到一种腹部他觉症状。
如果诊者感觉不到,仅患者自我感觉到的则叫悸,即自觉心跳不安的感觉。
动悸的部位因病情而异,如有心下悸、脐下悸、肾动悸等(如图9—11)。
图9—11胸腹动悸示意图
正常人动脉的搏动位于腹底,其程度使人感觉不到,病理情况下就会产生自觉或他觉的动悸。
动悸均为虚证,对发汗、催吐、攻下均属禁忌。
动悸部位不同,用方亦不同,如心中悸用炙甘草汤;心下悸用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脐下悸用五苓散;脐旁悸用补中益气汤、八味丸等。
9.少腹满及少腹硬满下腹部的膨满叫少腹满,同时有抵抗感者叫少腹硬满(如图9-12)。
少腹满有自觉与他觉之分或自觉与他觉都出现的。
自觉与他觉均出现者,多为虚证。
少腹硬满还有水证和血证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血证者小便自利。
《伤寒论》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图9—12少腹满及少腹硬满示意图
10.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均属下腹部拘挛症状,可见到腹直肌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痉挛(见图9—13)。
这种症状
可见于下焦虚证。
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虽属同类,但后者在发病程度上较前者为重。
图9—13小腹拘急与小腹弦急示意图
11.少腹急结少腹急结可见于少腹左侧,触之如条索状,对于擦过性之压力有急迫性疼痛(见图9-14)。
该腹证多见于女性。
腹诊时让患者伸直两腿,用手指尖轻轻地触及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擦过样移向髂窝。
如有少腹急结证,患者就会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也会皱眉,并努力避开医生的手。
仅用力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并不是少腹急结,例如菌痢所致的乙状结肠痉挛疼痛就不能认为是少腹急结症。
少腹急结是瘀血的体征,一般都是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图9—14少腹急结示意图
12.小腹不仁小腹不仁为小腹麻痹之意,并有无力空虚感。
小腹不仁也如小腹拘急,亦为肾虚的一种体征,即肾虚元气不足的腹证。
不仁又为感觉不灵及功能障碍的意思,所以,截瘫、昏迷病人或腹部手术后大小便功能未恢复等,亦属于小腹不仁的性质,(见图9—15)。
图9—15小腹不仁示意图
二、腹诊的方法
腹诊时,需先解开患者衣衫,使其仰卧于检查床上,两下肢伸展开,上肢放在两胁或轻轻放在胸前,此时应使患者胸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全身肌肉放松。
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使头部略高于躯体,枕头过高或过低往往会改变腹壁的紧张程度。
医者站于患者左侧(或右侧)进行。
随着腹诊进行,如因腹肌紧张听不到胃部的振水声时,为使腹肌放松可让患者屈膝后进行诊察。
有时为了检查心下部及胁肋部的腹证而采取坐位。
腹诊时,医者的手不应凉,也不要突然用力按压,特别对腹痛及神经过敏患者,以免引起腹肌紧张。
一般常用的腹诊手法有以下两种:1.伏手压按法医者以右手掌伏于患者胸腹,五指微浮起,先徐徐抚摸胸上二三次,然后转向腹部。
诊时手掌轻轻随患者呼吸进行,无阻其气,再渐重压,左旋右还,候胸腹内之静躁,诊肌肤滑涩润燥。
诊者用右手还是左手腹诊,对腹诊本身无大影响,主要随诊者本人的习惯而定。
2.三指深按法医者以右手食、中、无名指之腹侧,微微按腹皮,审候凝滞、结聚。
若深按有结聚,宜辨大小以及疼痛与否,如按有微小之征,再以中指探按之;或以三指直立深探,以察腹底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