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于”的用法
于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几种解释

于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几种解释
【汉字】于
【拼音】yú
【部首】二
【释义】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
用作人名和词
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文言文虚词“于”常见用法_

文言文虚词“于”常见用法_①乃设九宾礼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 在方面从中。
例释: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
例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4)向,对,对于。
例释: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卓,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例释: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例释:燕王欲结卞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7)超过,比。
例释: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8)按照,根据。
例释: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二)与于有关的复合虚词。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释: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释: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见于】表示被动。
例释: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下:
1.表示"在、于是",表示时间、地点、情况等。
例:于今已往。
2.表示"对、对于、于是乎",表示关系、态度、对比等。
例:吾与公
相识不久。
3.表示"从、由于",表示原因、动因等。
例:言之无物,于无意中而出。
4.表示"把、将、用、以",表示手段、方法、器具等。
例:乃取镞于
床下。
5.表示"属于、在内",表示范围、範疇。
例:于是寡人封之。
6.表示"表示、指示",用于文言的篇章、题诗、题记等常用,作主语。
例:于汝之前,乐不可言。
7.表示"足够、达到、摆脱"等。
例:几欲不以乐之于身。
总之,“于”的用法非常广泛,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以及举例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以及举例以下是 7 条关于“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及举例: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地方呀!比如说“乃设九宾礼于庭”,这里的“于庭”就是在庭院里呀,这不是很清楚嘛!
2. “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时间呢!像“于今无会因”,就是说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会啦,多直白呀!
3. 嘿,“于”能表示对于、向呀!你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不就是向孙将军求救嘛,多形象!
4. 哇哦,“于”竟然还可以表示比的意思咧!就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说比水还寒冷呀,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5. 哎呀呀,“于”也能表示被呢!“君幸于赵王”,就是说君王被赵王宠幸呀,是不是很有趣!
6. 嘿哟,“于”可以表示从呀!“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就是从鲁国起来呀,很简单吧!
7. 哈哈,“于”也能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呀!例如“苛政猛于虎也”,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厉害呀!
我觉得“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是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虚词呢!。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 “于”用作副词,表示在...方面。
例如:
- 人之过也,在于不教。
(《论语》)
- 吾乃今日知为君不谏。
(《论语》)
2. “于”用作介词,表示关于、适合于。
例如:
- 余乃尔,于其佐之也无所取材。
(《魏志》)
- 欲以微躯报国家之厚,此其于生也合。
(《明史》)
3. “于”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
- 他之所以被杀,在于答应了别人的要求。
(《水浒传》)
- 人死则灯灭,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三国演义》)
4. “于”用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例如:
- 曰:“何不食肉糜?”其无知者,不可胜数。
(《论语》)
- 此所以动我心者,而非贵乎远也。
(《陈涉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及例句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及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如下:
1.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
2. 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3.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组成“甚、足、太、益、凡”等词。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
4. 放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索敝邑所受于庶民之苦难。
”
5. 表被动。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6. 表修饰,不译。
《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7. 连接形容词和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很”,《隆中对》:“将军在故国一方有可横行天下之人马。
”
例句中“于”的用法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以上就是“于”在
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和例句。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归纳,实际
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古文于的用法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于的用法古文中于字的用法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古文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于的用法,欢迎阅读古文于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古文于作为连词的用法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古文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文言文18个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大全

⽂⾔⽂18个虚词“于”的意义和⽤法⼤全于【本义】语⽓舒缓的样⼦——语⽓舒展。
【假借义】1.⽤作介词①引进动作⾏为发⽣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成语举例】⽆敌于天下——⽴于不败之地——不安于位——⼀年之际在于春【成语例释】安于⼀隅:隅,⾓落。
安⼼在某⼀个⾓落。
形容苟安⼀⾓,不求进取。
【经典⽂⾔】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前⼀个“于”:从)——齐桓公闻管⼦于鲍叔(《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
(《荀⼦·天论》)②引进动作⾏为发⽣的⽅向,可译为“向”。
【经典⽂⾔】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于孙权⽈(《⾚壁之战》)③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③引进动作⾏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经典⽂⾔】青,取之于蓝…… (《荀⼦·劝学》)积于今六⼗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④引进动作⾏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
【成语例释】取信于民:取得⼈民的信任。
迁怒于⼈:受甲的⽓向⼄发泄或⾃⼰不如意时拿别⼈出⽓。
【经典⽂⾔】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居⼭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于其⾝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孟⼦·寡⼈之于国也》)⑤⽤在形容词之后,表⽰⽐较,可译为“⽐”【成语举例】急于星⽕——冰寒于⽔——重于泰⼭【成语例释】轻于鸿⽑:鸿⽑:⼤雁的⽑。
⽐⼤雁的⽑还轻。
⽐喻毫⽆价值。
哀莫⼤于⼼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不仁。
【经典⽂⾔】霜叶红于⼆⽉花。
(杜牧《⼭⾏》)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⑥引进动作⾏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可译为“与,跟,同”
4.表示比较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可译为“比” “胜过”
5.介绍行为的主动者 ①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②受制于人
(1)助词,不译 (2)介词,对于 (3)介词,到 (4)介词,比 (5)介词,被 (6)复音词,对此 (7)介词,在
课堂小结
于
更多精彩视频内容,敬请关注
2607159237@ youyicongshu100
于是——表示紧接上事之后的结果或表示时间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②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惠子相梁》)
可译为 “在这种情况下” “在这时”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 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 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 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 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 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 饮抒怀,陶然于(7)是, 不亦乐乎?
知识讲解
“于”的用法
1.介词
表多种关系
2.复音虚词 至于、于是
1.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①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③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可译为 “向,给,对”
2.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优翼微课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于”的用法
情境导入
文言虚词小故事
“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吾 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 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 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誉于四方。于是吾有叹焉。 然畅饮抒怀,陶然于是, 不亦乐乎?
可译为“被”
6.表原因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①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③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可译为 “到了”“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