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 教案2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主要介绍了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对河流这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行深入探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河流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河流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河流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供水、发电、航运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河流的基本知识和人与河流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上册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基础。

他们掌握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

但在河流方面,学生可能对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认识不足,对人与河流的关系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河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了解人与河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能够分析河流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河流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人与河流的关系。

2.难点:河流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河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文字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激发学生对河流的兴趣。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难点: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 --- 黄河【展示课题】黄河【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

(多媒体呈现)【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任务一:探源母亲河(阅读课本P51 前两段)思考: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参考P52 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3.(参考25 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河、渭水、湟水、洮河(学生指图展示学习成果)【师】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当地许多人民对黄河的赞美。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教案)

河流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点1、长江的发源地、流经哪11个省市区、注入海洋?2、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3、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二)讲新课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引导:是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黄河!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板书:一、黄河的概况展示课件《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在图中分析出:1、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流经的省区、注入的海洋。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依次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地形区。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

2、长度、流域面积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3、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

讲解:洮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全长500余千米。

湟水也是黄河上游支流全长349千米。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

全长716千米。

下游河谷开阔。

渭河在陕西省中部,是黄河最大支流,全长787千米。

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①是河口②是旧孟津4、为什么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造成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地形上:黄土丘陵地区,地面坡度陡,坡面长,流速快,流量大,冲刷力强。

气候上:7、8月份暴雨集中。

地质上:黄土质地松软,易蚀。

5、黄河造成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提示:携带了这么多泥沙的黄河,出了黄土高原,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水速怎样变化?携带泥沙的能力又怎样变化?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师生共同归纳出: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地上悬河”)课堂活动活展示一首诗歌,对“地上河”的作一个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

《河流(第3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

《河流(第3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

《河流》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部分,一是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概况,以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对比为重点;二是重点介绍了黄河的泥沙产生的原因及治理问题,最后以“水能宝库”、“黄金水道”、“长江水患”为重点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

每一部分专题的介绍都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该专题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全面细致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黄河的长度、发源地、流经的省区、注入的海洋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掌握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黄河的忧患及治理。

难点探究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制作PPT。

五、相关资源黄河水系图课本“黄河的忧患”相关图文资料等六、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我们古中国文明的发祥与哪条河流有关?回答:黄河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新知讲解】一、黄河的概况多媒体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并问题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1.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是哪里,及黄河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2.黄河自上而下依次流经的省区。

3.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5.著名的旅游景点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哪一河段?6.在黄河上、中游已建成的有哪些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区?7.黄河流经哪个干湿区?学生读图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以上知识点并板书。

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形状像“几”字。

2.黄河自上而下流经的省区有: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3.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桃花峪;下游:桃花峪-入海口。

4.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5.黄河著名的旅游景点黄河户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

6.青海省内有龙羊峡、李家峡;甘肃省内有刘家峡;宁夏有青铜峡;河南有三门峡、小浪底等。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小敏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3、了解长江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4、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
5、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治理保护的首要任务。

6、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7、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8、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
4、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治理保护的首要任务。

5、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6、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7、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难点: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治理保护的首要任务。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设计3:2.3河流

教学设计3:2.3河流
主要注入太平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
我国的内流河主要掌握塔里木河。
4、学生思考内流区和外流区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什么分界线大致一样?
明确: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一样。(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降水多的地区主要行成形流河,降水少的地区主要形成内流河。
5、学生读图2.31图比较中国南北的河流的汛期有何差异,并思考原因。
(2)通过学习黄河的治理,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3)通过学习长江解放前后的变化,时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我国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2、运用资料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运用资料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顾:
二、接入新知:
1、教师讲解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读课本P42 2.30图,描画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
(2)对比我国东部四条代表性河流的流量变化,掌握外流河的水文特点。
(3)阅读塔里木河的介绍,归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4)列表对比学习长江与黄河的特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接纳的主要支流、主要水电站、防洪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京杭运河,激发起学生的民族H豪感。
(3)黄河的治理:
①建设大型水库
②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如造林种草、修筑梯田等。
③在下游地区加固黄河大堤
三、知识巩固:
练习册知识结构选择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
2.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范围
3.图示南北河流的差异并分析
二、接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我们中国的母亲河是长江和黄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案 湘教版 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案 湘教版 教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并能在图上标注。

2、在地图上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支流并能在图上标注。

3、分析黄河各段的自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说出我国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在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黄河的自然特点。

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3、治理黄河的关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学生欣赏一组黄河风景的图片,观看一组黄河危害的录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根据学习长江的方法,阅读黄河水系图,完成54页活动题目1——5。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质疑。

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是我国第二大河?(2)、教师点拨:(3)、探究结论:由于黄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径流量仅为长江的1/20,并且不如珠江的水量丰富,所以不能称为第二大河。

(二)、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9——52页,回答:(1)、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下游的“地上河”是怎黄河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3)、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工程?它的作用与长江三峡工程有什么异同?个性化修改: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质疑。

(答案:问题:上游干旱、荒漠化严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断流。

措施:上游还林还草,南水北调;中游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下游加筑堤坝,水量调度。

)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2)、教师点拨:从黄土的性质、降水的特点、植被特点等方面分析。

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该地区夏季暴雨集中,对地表冲刷作用大;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植被差。

(3)、探究结论:a、黄土高原土质疏松;b、夏季多暴雨;c、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流失严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一节,主要介绍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河流的地理特征,理解河流与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河流方面知识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我国河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同时,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学会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难点:河流与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河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运用观察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驱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我国主要河流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河流的名称、流向及流经的省份。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我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流量、含沙量、汛期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我国主要河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河的概况,能够在图上指出黄河的发源地和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2.理解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掌握其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名称3.理解黄河存在的问题,掌握治理黄河的措施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3.掌握通过列表比较地理事物的方法4.建立江河治理开发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建立江河兴利除弊的正确观念。

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黄河的治理教学难点黄河治理的措施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析图表、多媒体教学、活动讨论、学生设问教具准备:学生地图册、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教学挂图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自制投影片、图表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彩画《郑州附近黄河景观图》《黄河壶口瀑布图》,引导学生判断这是我国哪一条河流的景观图。

(学生:黄河)之后教师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地理概况。

(板书)一、黄河的地理概况[讲授新课](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复合投影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图2.4)、《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图2.6)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图2.17)(提问)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黄河的发源地,“海”指的是黄河注入的海洋。

那么黄河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的什么山脉的什么山峰?又注入什么海洋?(学生观察地图后答: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主峰雅拉达泽峰;太平洋边缘海渤海〈我国最大内海〉)黄河的源头叫什么?(学生:约古宗列渠)黄河干流形如一个巨大的什么汉字?(学生:“几”字)黄河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哪些省区?(学生: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或对联并结合流经省区轮廓图依次记忆)。

(投影对照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长江、珠江三河对照表(学生回答)黄河的长度仅次于长江,但年入海水量只相当于珠江的七分之一。

因此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非中国第二大河。

(投影)引导学生阅读复合投影图《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行政区划图》和《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1)在图上找出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孟津,观察它们各位于黄河干流图的什么位置,地处哪个省区?(河口位于内蒙古、孟津位于河南省)黄河划分为哪三大河段?(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孟津;下游:孟津——入渤海口)(板书)(2)观察在黄河上、中游各有哪些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学生:上游水电站有:青海龙羊峡、李家峡;甘肃刘家峡;宁夏青铜峡;内蒙古三盛公;山西万家寨;河南三门峡、小浪底等)(3)著名旅游景点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哪一河段?哪两省交界处?是哪个省西南部哪个县的著名旅游景点?(学生:①黄河中游;②陕晋;③山西省吉县)(投影)“黄河壶口瀑布彩画”以加深学生印象,并说明黄河正是由于她那奔腾不息的非凡气势,鼓舞了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有志之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付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人的观赏,赢得了许许多多国内外人士的敬仰。

(提问)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些什么功劳呢?(学生回答)黄河的贡献(功劳)有:①上中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供人们发电;②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可供人们饮用和灌溉农田;③塑造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使“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教师及时激励学生)(教师讲解)几千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正是在黄河的哺育下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二、黄河的“忧患”(承转)是否黄河只有功,没有过呢?(学生:不是)黄河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

黄河的过就在于黄河给我们带来了“忧患”。

(板书)黄河的“忧患”表现在哪里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可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呢?(板书:黄河的“忧患”、表现、成因、治理措施)(过渡)要搞清黄河的“忧患”的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必须先了解黄河各河段流经的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区和气候类型。

(投影)《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和《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图》(课堂活动)在填表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0页活动题1和图2.35,带着问题观看有关录像,之后分组讨论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哪些表现是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治理黄河水患应在各河段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A组各小组探讨黄河上游问题,B组各小组探讨黄河中游问题,C组各小组探讨黄河下游问题)(提问)黄河“忧患”在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有何表现?这些表现出来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想一想各河段表现出来的环境问题之间有什么影响?治理各河段地区的环境问题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师生归纳小结)(见板书表格内容: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河段的表现和成因) (提问)黄河上游地区为何会出现荒漠化问题?与哪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呢?(投影、播放录像)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上游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上游地区草地退化植被遭到破坏的录像景观图后,得出结论: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降水少,气候干旱),也有人为因素(人们过度放牧、滥垦草地等)。

(读图)引导学生阅读图2.35《黄河流域图》和《黄河凌汛景观图》。

(提问)黄河凌汛出现在黄河哪些河段?(学生:上游和下游)为什么会出现凌汛?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结冰期较长,解冻迟。

自然因素)(师:分析得很好!)(投影)《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判断这是我国什么地形区的地表形态?(学生:黄土高原)它的地表形态有什么特点?(学生:沟壑纵横、黄土裸露、植被覆盖不好、土层疏松)想一想,这么多山沟下雨后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学生: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教师:同学们答得很符合实际!)(读图观察)引导学生读图2.3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和《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观察并思考:黄河在流经哪个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为什么?(学生回答)黄河中游;因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又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七八月份多暴雨,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就会一起汇入黄河。

因而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有道理!)(提问)黄河流出河南孟津后,进入什么地形区?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此时黄河河道、水流速度和泥沙有何变化?黄河下游的泥沙约90%来自于哪个河段?并引导学生读图2.23观察判断。

(学生回答)学生读图观察后答道:①黄河流出河南孟津后,进入华北平原;②此时黄河河道会变宽,河水流速会变慢,携带的泥沙会越来越多;③黄河下游河段的泥沙约90%来自黄河中游河段。

(教师:同学们想像、观察得很好!)(提问)黄河下游河段的泥沙越来越多,黄河安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安全。

因为泥沙越来越多,黄河下游的河床逐渐抬高,两岸就可能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造成洪水灾害。

(教师:分析得有道理!)(投影)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判断,这是一幅什么示意图?它出现在我国黄河的哪一个河段?(学生:“地上河”,出现在黄河下游河段)(提问)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形成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关吗?如果有关系,请你讲一讲它的形成过程。

(学生讲解)引导两至三名学生登台指图讲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学生们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的理解。

(投影)《世界多沙河流比较表》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表,并在此基础上阅读《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小资料(见投影片),搞清中国的黄河含沙量居世界第一。

(提问)据观测,黄河下游河床现在仍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升高。

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靠人工筑堤约束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

因为夏季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可能决口,一旦决口,黄河下游就会洪水泛滥,造成洪灾。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黄河之害主要在于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决口改道,正是由于暴雨季节,河水猛涨,“地上河”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改道,造成洪灾的危险,因此,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

(承转)怎样才能根治黄河呢?(板书)三、根治黄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根治黄河》材料,使学生了解黄河在历史上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新中国治黄的措施及效果。

(提问)同学们回想一下黄河之害在于什么?究其根源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治黄的关键是什么?治黄的根本措施又是什么?(见投影)(学生回答)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

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造成的。

黄河泥沙约90%来自中游,因此,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措施在于加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教师:回答得很好!)(发散思维)同学们尽力地发掘自己的思维潜能,寻找一下治理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应该采取哪些途径或措施?(学生回答)目前,在黄河中游地区应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或措施:①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减少入河泥沙);③实行承包治理(分割治理),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收益归户,调动农民群众治黄的积极性;④政府要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加大治理水土流失的投资力度。

(教师:同学们想得真周到!)(提问)仅在黄河中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就能完全防止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吗?(学生:不能)还应采取哪些办法或措施才可能根治黄河呢?(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A、B、C三大组(若干小组)讨论:A组负责探讨黄河上游的治理措施;B组负责探讨黄河中游的治理措施;C组负责探讨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和板书)治理措施如下:(教师讲解)水土保持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黄河的多沙面貌。

修建水利工程(水库、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工程),使治沙与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如在黄河上游、中游峡谷河段修建水电站、水利枢纽工程,实行梯级开发等。

在黄河中游已修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除发电、灌溉外,在防洪、减淤等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

现在,黄河中游另一座重要防洪工程——河南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中,它建成后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联合使用,可使黄河下游20年不淤,并使黄河的防洪能力由现在抵御60年一遇的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