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整理人体寄生虫学绪论——湖北医药学院2020年网络课程课堂笔记
医学寄生虫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

医学寄生虫学课堂笔记复习资料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一、形态1.成虫头节:吸盘,顶突及小钩成节:生殖器官分布与带绦虫相似孕节:子宫充满虫卵2.虫卵与带绦虫类似3.棘球蚴:囊壁、囊内含物、棘球蚴液囊壁:角皮层:较厚,乳白色,半透明生发层:较薄,有细胞结构,由此向内长出内含物内含物:原头蚴:生发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圆形的虫体生发囊:生发层直接发育形成的小囊,内壁长出原头蚴子囊:可由母囊的生发层直接长出,也可由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形成。
棘球蚴液: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内含多种蛋白,有抗原性棘球砂:原头蚴、生发囊、子囊从生发层中脱落,悬浮在囊液中,称为棘球砂二、生活史终宿主:犬狼等食肉动物。
每个原头蚴发育一个成虫中间宿主:人、食草性动物:牛羊马骆驼棘球蚴的寄生部位:肝肺脑感染阶段:虫卵侵入途径:经口三、致病损害程度视棘球蚴的寄生部位、体积大小和数量多少而定。
1 机械压迫棘球蚴不断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造成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引起脏器的机械性压迫症状寄生在肝脏肝组织萎缩,压迫消化器官、胆道、胸腔寄生在肺脏肺不张、咳嗽、咳血、呼吸急促、胸痛。
偶尔咳出大量囊液寄生在颅内头痛、呕吐、癫痫寄生在骨内破坏骨组织、容易骨折寄生在眼部严重者可致失明2 继发性棘球蚴病棘球蚴一旦破裂,原头蚴、生发层碎片,生发囊、子囊在污染的部位可发育为新的棘球蚴。
3. 过敏反应囊壁破裂,大量囊液溢出,可产生过敏反应,诱发过敏性休克。
4 中毒和胃肠功能紊乱如出现食欲减退、消瘦和发育障碍等症状四、流行棘球蚴病是人兽共患病,主要在我国西部、北部广大牧区。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终宿主与中间宿主常形成比较固定的动物间循环关系链森林型犬、狼和鹿之间畜牧型广泛分布,犬和偶蹄类家畜之间我国主要是犬/绵羊循环型,也有犬/牦牛循环型——棘球蚴病为什么主要在牧区流行?1 牧区传染源多犬和狼感染较重,其粪便中虫卵污染环境和草原。
医学寄生虫学读书笔记与实验报告

医学寄生虫学读书笔记与实验报告编辑:黎扬维学号:120505003专业:中西医临床全科读书笔记章节一医学寄生虫学绪论医学寄生虫学是阐明引起人体疾病的各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繁殖规律,研究寄生虫与人体间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诊断与防治原则的一门科学。
医学寄生虫学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3个部分。
第一节寄生虫生物学1、生物伙伴关系根据其利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①共生②共栖③寄生2、寄生虫与宿主: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到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3、命名:寄生虫的命名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和亲缘关系进行,其拉丁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4、寄生虫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其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①专性寄生虫②兼性寄生虫③偶然寄生虫④机会致病寄生虫⑤体内寄生虫⑥体外寄生虫⑦长期性寄生虫⑧暂时性寄生虫5、寄生虫由于长期过寄生生活,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必须选择性地寄生于特定宿主,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的宿主特异性。
根据寄生虫不同生长时期所寄生对象的不同,宿主可以分为:①终宿主②中间宿主③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6、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7、寄生虫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免疫损伤2、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一)固有免疫:机体可以通过生理屏障抵御某些寄生虫入侵,或者通过体内的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和补体等机制对入侵的寄生虫发挥杀伤作用。
(二)适应性免疫: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特点①寄生虫抗原复杂,成分繁多,具有种、株、期的特异性;②感染形成的免疫力一般不完全也不持久;③适应性免疫应答机制复杂,参与的免疫效应产物有IgG、IgM、IgA、IgE(尤其是IgE)及细胞因子等;④ADCC效应的杀虫驱虫机制在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尤为重要;⑤超敏反应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医学寄生虫笔记要点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1、共栖( commensalism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鮣鱼与鲨鱼,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 mutualism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
河马与小鸟。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寄生虫(parasites):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一、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1)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2)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二、寄生虫的类别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如疟原虫和钩虫。
2、兼性寄生虫( facultative parasite):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由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
如粪类圆线虫。
5、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称之。
如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
三、宿主的类别1、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医学培训寄生虫笔记

医学培训寄生虫笔记第一篇总论1、医学寄生虫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2、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疟原虫)、血吸虫病(血吸虫)、丝虫病(丝虫)、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钩虫病(钩虫)3、寄生虫侵入人体的感染方式:经口、皮肤、媒介昆虫、胎盘、自身感染名词解释:共栖、互利共生、寄生、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带虫免疫第三篇医学蠕虫学一线虫1、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掌握:蛔虫的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1)生活史记忆要点:寄生部位:人体小肠排出途径:随粪便感染阶段:感染期卵侵入途径:经口虫卵在体外发育适宜温度:21-30℃幼虫的体内移行过程:小肠粘膜—小静脉—门脉系统—肝—右心—肺—肺泡—支气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2)致病1)幼虫致病:肺蛔虫病 2)成虫致病:1、引起营养不良 2、损伤肠粘膜 3、超敏反应4、并发症(胆道蛔虫病、阑尾炎、胰腺炎、肠穿孔、胰腺炎)(3)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最常用(甲苯达唑治疗)2、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掌握:鞭虫的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生活史记忆要点:寄生部位:人体盲肠排出途径:经粪便感染阶段:感染期卵侵入途径:经口虫卵体外发育适宜温度:26-30℃3、蠕形住肠线虫(简称蛲虫)掌握:蛲虫的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1)生活史特点1.只需要一个宿主:人2.成虫的寄生部位: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可达胃和食道3.成虫寿命不超过2个月4.雌虫必须到达肛周才产卵5.虫卵发育至感染期时间短(6h)6.感染期:感染期虫卵(经口或经空气吸入感染)(2)诊断:检出蛲虫卵或成虫均可确诊。
常用方法有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
4、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掌握:两种钩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临床表现和诊断(1)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鉴别要点鉴别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大小略大略小体形前端与尾端均向背侧弯曲,呈C形头端向背侧弯曲,尾端向腹侧弯曲,呈S形口囊腹侧前缘有2对钩齿腹侧前缘有1对板齿交合伞略圆略扁,似扇形背辐肋远端分2支,每只再分3小支基部分2支,每只再分2小支尾刺有无(2)生活史要点:寄生部位:小肠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达上万条排出方式:经粪便感染阶段:丝状蚴侵入途径:经皮肤(毛囊,汗腺孔,或皮肤破损处)钩虫也可经胎盘感染,此外十二指肠钩虫还可经口感染,美洲钩虫可通过母乳传播1)自幼虫侵入人体至雌虫产卵35-49d,寿命3年左右2)产卵量 10000-30000个/天(十二指肠钩虫)5000-10000个/天(美洲钩虫)(3)致病:幼虫致病1)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2)过敏性肺炎成虫致病1)消化道病变,“异嗜癖”2)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4)诊断:常用饱和盐水浮聚法(5)防治:在感染钩蚴24h内,用透热疗法,53°C,20min严重贫血者,口服硫酸亚铁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待贫血纠正后再驱虫。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

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异位病变(ectopic lesion)。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
⑴
⑵
2
3
4
5、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⑴Ⅰ型超敏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一)传染源: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转续宿主也可作为传染源。
A、基质—外质:较透明、凝胶状。具有与细胞膜相类似功能。
—内质:溶胶状。是原虫代谢和营养贮存场所。
B、细胞器(按功能分):
①膜质细胞器:主要参与细胞的能量合成代谢。
②运动细胞器:伪足、纤毛、鞭毛等;特殊者尚有—波动膜、吸盘等。
运动细胞器是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根据其有无和类型分为:
医学寄生虫学笔记总结
总论
第一章引言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目的: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基础。
3、范畴: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医学原虫(medical protozoa):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肉足鞭毛门:叶足纲: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
动鞭纲:鞭毛虫─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纤毛门:动基裂纲: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顶复门:孢子纲:孢子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
<2>医学蠕虫(medical helminths):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多细胞软体动物,借身体肌肉的伸缩作蠕形运动。
寄生虫学 读书笔记

医学寄生虫学读书笔记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绪论一、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是阐明引起人体疾病的各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繁殖规律,研究寄生虫与人体间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诊断与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1、生物伙伴关系根据其利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①共生②共栖③寄生2、寄生虫与宿主: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到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3、命名:寄生虫的命名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和亲缘关系进行,其拉丁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4、寄生虫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其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①专性寄生虫②兼性寄生虫③偶然寄生虫④机会致病寄生虫⑤体内寄生虫⑥体外寄生虫⑦长期性寄生虫⑧暂时性寄生虫5、寄生虫由于长期过寄生生活,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必须选择性地寄生于特定宿主,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的宿主特异性。
根据寄生虫不同生长时期所寄生对象的不同,宿主可以分为:①终宿主②中间宿主③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6、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7、寄生虫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1、先天性免疫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三、寄生虫的流行与危害(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1、异位寄生;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医学蠕虫学第一节线虫一似蚓蛔线虫1形态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雌虫:较大,长20-35cm×3-6mm,尾直雄虫:较小,长15-31cm×2-4mm,尾端向腹面弯曲2、虫卵:受精卵:宽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厚,外被凸凹不平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要笔记)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重要笔记)(一)总论1、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宿主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
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2、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学现象包括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3、寄生(parasitism):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关系4、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繁殖力及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的寄生虫5、宿主类别:①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②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③保虫宿主:有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
④转续宿主6、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直接型、间接型。
7、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⑴机械性损伤:①直接损伤组织;②堵塞腔道;③压迫组织;④破坏寄生的性别⑵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病理损害⑶夺取营养8、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lzing immunity):即寄生虫感染后仅能诱导部分的保护性免疫,但不能消除体内全部寄生虫;当用药物清除体内的原虫后,适应性免疫也就逐渐随之消失,又称带虫免疫(premunition)。
9、为什么寄生虫能够生存在具有免疫力的机体内而不被清除?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有些寄生虫在免疫的宿主体内生存、发育和繁殖,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攻击。
⑴抗原变异⑵分子模拟⑶免疫抑制⑷寄生部位的隔离10、感染期(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中能感染人体的阶段称为感染期11、世界范围内5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中国5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钩虫病12、机会致病寄生虫:刚地弓形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卡氏肺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13、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 borne parasitic diseases):指由于吃了寄生虫感染阶段的食物而感染的一类寄生虫病。
浅谈人体寄生虫学的学习与记忆方法

的全程监控行为记录材料,缺乏综合判定的科学依据,使检疫结果很大程度上存在有盲目性。
3 发展思路311 制定检疫规范,进行科学操作制定饲养动物全程监控的相关法规和动物疫病临床诊断学、肉眼病理学判定技术规范。
动物检疫员在定期临床观察过程中,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检疫技术操作规范实施产地检疫行为。
首先是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学、肉眼病理学对所负责的动物进行观察和检查,初步判定其健康状况。
对有异常的个体或群体,作出初步的可疑诊断,同时采集相关可疑样品,送到有资格的兽医诊断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
对于确诊为阳性者,及时报告本级和上一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照应急预案,采取及时疫情扑灭措施,封锁疫区,消灭疫源,销毁染疫动物,并对周边受威胁的健康动物立即采取相应的防疫技术保护措施。
3.2 明确量化检疫责任按照区域内动物饲养量,具体划分动物检疫员责任。
核定动物检疫员的工作量。
一般以乡(村)为单位,将动物产地检疫任务数量具体分解到包片动物检疫员。
并制定详细而严格的工作程序、技术规范和工作纪律。
动物检疫员的责任是;负责对区域内动物数量的统计;掌握整个饲养过程中的动物疫情状况;对整个动物饲养过程中动物疫情进行初步确认和报告:监督指导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对动物疫情的防制扑灭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判定区域内的动物最后出栏时健康状况,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3.3 全程监控饲养动物动物从进栏之日起,直到出栏前,动物检疫员要按照统一设定的观察记录档案,每周一次对所负责的动物进行定期临床观察,并做好详细完整的记录,对动物饲养过程的动态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对从外地新购进的动物,严格检查相关的检疫证明,并进行一个潜伏期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再混群饲养。
在整个饲养阶段,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动物免疫档案和定期观察记录,如发生过疫情,要整理保存好区域内疫情发生,扑灭现场和实验室诊断证据和文件档案。
3.4 规范出具检疫证明在动物出栏时,依据上述记录和档案材料为证据,进行综合判定饲养动物的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医药学院2020年学习通网络课程课堂笔记整理(详)人体寄生虫学绪论部分教学内容:引言: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畴与学习的目的、寄生关系及演化、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的感染特点、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止、寄生虫的分类教学要点: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畴与学习目的/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感染的特点/熟悉寄生关系及其演化/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一、引言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世界十大热带病:麻风病、结核、登革热疟疾(malaria)(此下为七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淋巴和盘尾)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非洲和美洲)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malaria)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曾于长江流域)丝虫病(filariasis,1994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2006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阻断丝虫病传播的目的)黑热病(kala-azar,1958年基本消灭)钩虫病(ancylostomiasis,农村地区较普遍)二、定义、范畴与学习目的(一)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一门研究语义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
(二)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1.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原虫>研究寄生于人体的单细胞寄生虫和人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如疟原虫等。
2.医学蠕虫学(Madical Helminthology)研究寄生于人体的多细胞寄生虫和人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如蛔虫、血吸虫、猪带绦虫等。
线虫、吸虫、绦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1-2cm、布氏姜片吸虫(肠吸虫)最长可达7.5cm<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体长可达4-8米甚至10米>3.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研究能传播疾病及致病的节肢动物和人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如蚊虫传播丝虫病,疥螨引起的疥疮等。
<蛛形纲,蜱螨,昆虫纲,蚊虫>原虫、蠕虫、少数节肢动物作为病原体进入人体致病节肢动物除了少数以外主要是传播疾病(三)学习人体寄生虫的目的寄生虫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他与病理学、药理学和卫生学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为临床学和预防医学打下基础。
为了控制病原寄生虫及与疾病有关的节肢动物,以消灭其所致的疾病。
三、寄生关系及其演化(一)寄生于寄生关系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Mutualism)两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受益。
<比如牛马等食草动物,胃里旋毛虫分解植物纤维,死后为牛马提供蛋白质>3.寄生( 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
寄生虫(Parasite)寄生生活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宿主(Host)被寄生虫所寄生并受到损害的生物、如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
(二)寄生关系的演化对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身的生活能力就越弱。
寄生生活的历史越长,适应能力越强,依赖性越大。
1.形态变化(1)体型改变如跳蚤:身体左右侧扁平。
血吸虫:圆柱形<寄生在血管中>。
(2)某些器官的退化或消失如吸虫:消化器官退化绦虫:消化器官消失(3)某些器官的加强如蛔虫:生殖器官发达<双管型,两个子宫> 牛肉绦虫:孕节子宫内充满虫卵(4)新器官的产生猪肉绦虫:附着器官——吸盘、顶突、头钩2.生理功能的变化(1)肠道寄生虫的抗消化液的机能<蠕虫免受胰、胃蛋白酶的影响>(2)繁殖能力的加强<雌蛔虫每天可产24万个卵、牛带绦虫每天可产72万个卵> (3)适应外界环境条件能力加强(4)各种特殊向性的出现3.侵袭力的变化4.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表面抗原的改变>5.基因变异四、寄生虫的生物学(一)寄生虫类别寄生部位:体外:寄生在体表的寄生虫。
如虱、蚤体内:在体内生活的寄生虫、如蛔虫寄生时间:长期性:成虫必须经过寄生生活,如蛔虫暂时性:取食时暂时与宿主接触,如蚊寄生性质:专性:是指必须寄生否则不能存活的种类,如蛔虫(重点掌握)兼性: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偶然: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钩虫机会致病:如刚地弓形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是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数显异常增殖也且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
(二)寄生虫生活史(Parasitic Life Cycle)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生活史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土源性蠕虫。
间接性: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生物源性宿主。
1.宿主:按性质不同可分为(1)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成虫后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可以在人体也可以在脊椎动物体内寄生,脊椎动体内的寄生虫可以传染给别人,在流行病学上,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即宿主出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4)感染阶段(感染期)能进入人体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寄生虫结算称为感染阶段。
感染各种传播媒介的阶段传播途径之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寄生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预防疾病生寄生部位活排除方式病原学诊断史终宿主中间宿主传播媒介五、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夺取营养<比如蛔虫消耗营养,钩虫消耗人的血液>2.机械损伤<寄生虫在移行过程中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或对某个管道(胆道、肠道)进行阻塞或长大后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3.毒性与免疫性损伤<寄生虫排泄物对人体组织有刺激性作用可以产生病理变化,比如钩虫成虫分泌抗凝素,伤口不易愈合(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产生完全抵抗力,少见)2.宿主消除部分寄生虫;(部分免疫力,多见)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
(杜氏利士曼原虫不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反而大量繁殖)(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1.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生理屏障(三大:皮肤黏膜、血脑、胎盘)●吞噬细胞等对寄生虫的吞噬●补体系统2.获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免疫球蛋白介导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淋巴细胞介导(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1.寄生虫抗原一般可分为:体抗原、代谢抗原(包括分泌抗原及排泄抗原)和表面抗原。
他们的化学性质为蛋白质、糖酯或多糖。
2.特异性免疫类型(1)缺乏有效免疫:宿主感染某种寄生虫后,不能产生有效免疫(2)消除性免疫:这是少见的一种免疫类型。
感染某种寄生虫后,可获得完全的抵抗力。
<麻疹水痘等>(3)非消除性免疫:这是人体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类型两种(要求掌握):带虫免疫(Premunition )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未被清除,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对在感染有一定抵抗力,如见于疟原虫。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宿主体内的成虫不受免疫效应的作用,但对在感染是侵入的幼虫,宿主却又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如见于血吸虫。
(五)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的现象。
(六)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主要见于蠕虫感染,H1抗体、IgG抗体)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抗体介导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T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主要见于蠕虫感染,如旋毛虫病出现的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蛔虫幼虫引起的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都属于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
六、寄生虫感染的特点㈠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⒈带虫者(Carrier)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感染者。
⒉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是寄生虫病的特点之一,这与宿主不能产生完全免疫有关。
⒊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 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寄生现象。
㈡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⒈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的蠕虫幼虫在体内移行所造成的疾病。
⒉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 是指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病变。
七、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㈠流行的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易感人群㈡、流行因素⒈自然因素⒉生物因素⒊社会因素㈢流行特点⒈地方性⒉季节性⒊自然疫源性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这种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
㈣防治原则⒈控制(消灭)传染源⒉切断传播途径⒊保护易感人群八、寄生虫分类寄生虫主要集中在无脊椎动物的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与节肢动物门及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亚界中的肉足鞭毛门、顶复门和纤毛门。
动扁形动物门物线形动物门蠕虫界棘头动物门医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学寄肉足鞭毛门生原生动顶复门原虫虫物亚界纤毛门学动物的命名采用二名制,就是一种寄生虫的学名包括属名(在前)与种名(在后)。
学名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