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案例

合集下载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胡贰)
鲜多多食品公司,主打产品:馒头、包子、饺子。

一,要点流程图
二,作业成本汇集
三,作业成本分配(以发面做馒头为例),假设有面粉10万元,人力人工总计10万元(5000工时,平均分配至各项作业),共发面20000公斤。

其中6000公斤用来做馒头,8000公斤用来做包子,6000公斤用来包饺子。

6000公斤面共做了40000个馒头。

分配作业成本及馒头成本。

四,如果鲜多多公司生产2种馒头,荞麦馒头和奶酪馒头,荞麦馒头是加荞麦粉,奶酪馒头是加奶酪,各生产2万个。

那么两种成本对象如何划分?
以荞麦馒头为例:
荞麦馒头消耗的做馒头作业成本=1.4×20000=28000
荞麦馒头总成本=荞麦馒头消耗的做馒头作业成本+荞麦粉总成本=28000+5000=33000 (假设荞麦粉5000)荞麦馒头单位成本=荞麦馒头总成本/产量=33000/20000=1.65。

作业成本法定价案例

作业成本法定价案例

作业成本法定价案例作业成本法是企业在制定产品定价策略时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计算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成本,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销售价格。

下面将以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过程。

某家小型制造企业生产一种特殊材料,该材料基于客户的需求定制,生产过程包括材料配方、生产、测试等环节。

该企业决定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售价。

1. 材料配方成本:首先,企业需要确定每一种配方所需的原材料成本。

这包括各种原材料的价格、用量以及相关的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等。

另外,还要考虑到材料配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耗,这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计算出每一种配方的材料配方成本。

2.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劳动力成本、设备折旧费用、能源消耗等。

企业需要确定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的工时、设备使用费用以及其他间接费用。

同时,还需考虑工艺改进和生产效率提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3. 测试成本:为保证产品质量,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测试,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人力。

这些测试成本也需要计入产品的成本中,以便在定价时进行考虑。

4. 辅助成本:除了上述三项直接成本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成本需要加以考虑。

例如,管理人员的工资、仓库租金、运输费用以及营销费用等。

这些间接成本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出,应当纳入最终的售价计算中。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定价案例中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配方成本、生产成本、测试成本以及辅助成本。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成本逐一计算并汇总,最终得出每单位产品的总成本。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企业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定价策略,以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作业成本法是企业制定定价策略时的一种有力工具,通过准确计算各项成本,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售价,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成本结构以及竞争状况,不断优化定价策略,以实现良好的商业效益。

作业成本法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应用案例:三德兴公司1.企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厦门三德兴公司为生产硅橡胶按键的企业,主要给遥控器、普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器和电脑等电器设备提供按键。

1985年11月开始由新加坡厂商在厦门设厂生产,1999年为美国ITT工业集团控股。

厦门三德兴公司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月产值为人民币1500万元,员工约1700人。

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成本不易精确核算。

厦门三德兴公司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方面大致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一1994年):无控制阶段。

1994年以前,国内外硅橡胶按键生产行业的竞争很少,基本上属于一个卖方市场,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完全控制在生产商手里,厦门三德兴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硅橡胶按键的生产商之一,在生产管理上最主要的工作是如何尽可能地增加产量,基本上没有太多地考虑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问题。

第二阶段(1994年一2000年底):传统成本核算阶段。

从1994年开始,一方面,硅橡胶按键行业的竞争者增多,例如台湾大洋、旭利等企业的加入;另一方面,由于通讯电子设备的价格下降,硅橡胶按键产品的价格也不断下降,1994年硅橡胶按键价格跌了近20%。

硅橡胶按键行业逐渐变为买方市场。

成本核算问题突出表现出来,此时公司才开始意识到成本核算问题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公司主要采用传统成本法进行核算,即首先将直接人工和直接原材料等打入产品的生产成本里,再将各项间接资源的耗费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然后再以直接人工做为分配基础对整个制造过程进行成本分配。

分配率的计算公式为:分配率=单种产品当月所消耗的直接人工/当月公司消耗的总直接人工。

由此分配率可得到各产品当月被分配到的制造成本,再除以当月生产的产品数量,从中可以得到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将单位制造成本与直接原材料和直接人工相加即得到产品的单位生产总成本。

企业简单地将产品的单位总成本与产品单价进行比较,从中计算出产品的盈亏水平。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假设公司生产手机,其中一个重要的作业是组装。

为了分析组装作业的成本,该公司采用了作业成本法。

首先,公司根据组装作业的特点和要求,确定了两个作业成本对象:手机主板和手机壳。

手机主板是最重要的组件,手机壳是附属品。

为了方便分析和控制成本,公司将这些成本分为两个独立的作业池。

然后,公司对每个作业池进行成本分配。

对于手机主板作业池,公司确定了两个作业驱动因素:工作时间和工作复杂度。

工作时间是用于完成一个主板的总时间,工作复杂度是根据装配主板所需的技术难度进行评估。

对于手机壳作业池,公司只考虑了一个作业驱动因素:工作时间。

接下来,公司计算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作业成本率。

以工作时间为例,公司将该作业池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预算总和除以工作时间总和,得到了作业成本率。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公司追踪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并将其乘以作业成本率,得到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

例如,6月主板作业池的工作时间总和是100小时,作业成本率是50美元/小时,那么主板作业池的成本就是100小时乘以50美元/小时,即5000美元。

最后,公司根据作业成本的详细信息和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对各个作业和成本对象进行了成本分析和控制。

通过对比预算和实际成本,公司可以了解哪些成本超出了预期,从而决定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成本或调整预算。

首先,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使公司能够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和驱动因素,从而更好地控制和优化成本。

其次,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并计算作业成本率,从而更准确地估计成本并进行成本分析。

最后,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调整。

通过与预算的比较,公司可以发现成本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和控制作业成本。

通过对该手机制造公司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优势。

作业成本法计算案例

作业成本法计算案例

1、什么是作业?材料订购——材料检验——生产准备——发放材料——材料切割——车床加工——铣床加工——刨床加工——产品组装——产品质量检验——包装——车间管理2、作业分类(1)批次作业。

指同时服务于每批产品或许多产品的作业,例如生产前机器调试、成批产品转移至下一工序的运输、成批采购和检验等。

它们的成本取决于批次,而不是每批中单位产品的数量。

(2)产品作业。

是指服务于某种型号或样式产品的作业。

例如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工艺改造、产品更新等。

这些作业的成本依赖于某一产品线的存在,而不是产品数量或生产批次。

(3)生产维持作业。

是指服务于整个工厂的作业,例如工厂保安、维修、行政管理、保险、财产税等。

它们是为了维护生产能力而进行的作业,不依赖于产品的数量、批次和种类。

作业成本法举例A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服装服饰。

该公司的服装车间生产3种款式的夹克衫和2种款式的休闲西服。

夹克衫和西服分别有两个独立的生产线进行加工,每个生产线有自己的工厂技术部门。

5款服装均按批次组织生产,每批100件。

1、成本资料该公司本月每种款式的产量和直接成本如下表产品品种夹克西服合计型号夹克1夹克2夹克3西服1西服2本月批次810642每批产量100100100100100产量每批直接人工33003400350044004200直接人工总成本62006300640070008000每批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总成本产品型号夹克1夹克2夹克3西服1西服2合计直接人工 直接材料 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 总成本 每批成本 每件成本本月制造费用发生额如下表项目金额生产准别、检验和供应成本(批次作业成本)84000夹克产品线成本(产品作业成本)54000西服产品线成本66000其他成本(生产维持成本)10800制造费用合计制造费用分配率(直接人工)一、传统成本计算传统成本计算法汇总成本计算单2、 作业成本法计算型号 本月批次 直接人工 直接材料 生产准备、检验等成本(不填) 分配率(元/批) 批次相关总成本 产品相关成本(不填)分配率(元/批) 产品相关总成本 生产维持成本(不填)分配率(元/直接人工)1、计算作业成本的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作业成本批次直接人工分配率(元/批)批次作业成本84000 夹克产品线成本54000 西服产品线成本66000生产维持成本108002、 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作业成本法汇总计算单生产维持成本间接费用合计总成本每批成本每件成本(作业成本法)每件成本(传统成本法)差异(作业成本-传统成本)。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案例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案例

案例:某企业某月共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属于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当月生产数量为12000台,乙产品为针对顾客需要个性化设计的产品,共生产1000台。

两种产品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所示:甲乙产品的成本资料按照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对制造费用按工时标准进行分配,成本核算结果如下表所示经分析,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制造费用除了正常的机器设备的折旧、水电费等基本费用外,还有大量设备调整费、质量检验费用、材料处理费用等费用。

前面相关费用的发生与生产时间紧密相关,后面这些费用的发生,主要与发生的次数有关。

对相关账簿记录进行分析、汇总后,制造费用的构成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述资料,采用作业成本法重新计算成本,其中基本制造费用按工时分配,设备调整费用按设备调整次数分配,质量检验费用按质量检验次数分配,材料处理费用按材料处理次数分配。

制造费用重新分配的结果如表所示制造费用重新分配表重新计算后甲、乙产品成本构成表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甲产品的单位成本为80元/台,而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甲产品单位成本为76.54元/台,每台单位成本下降了3.46元,下降的幅度为4.33%。

而乙产品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单位成本为170元/台,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单位成本为211.5元/台,每台单位成本上升了41.5元,上升的幅度为24.42%。

从中可以看出,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甲产品的成本被高估,乙产品的成本被严重低估。

甲产品作为一种大批量的产品,生产过程中设备调整、质量检验和材料处理的费用都相对较少,其相应的间接费用也就不多,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按单一的生产工时分配间接费用,甲产品因为产量大,生产所耗工时也就较高,分摊的间接费用多,从而造成了其成本的高估。

乙产品作为一种个性化产品,其生产需要根据顾客的需要及时调整,造成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设备调整、质量检验和材料处理,这些活动导致其需要耗费较多的间接费用,但其产量少,所耗费的生产工时相对较小,传统的成本法采用生产工时分配间接费用,分配给乙产品的间接费用就比实际耗费的间接费用少,从而导致其成本被严重低估。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作业成本法是按照工作量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每项具体工作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来确定最终的作业成本。

下面是一个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案例。

某家电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决定采用作业成本法来计算甲产品的生产成本。

按照作业成本法,他们将生产过程经过细分,分为三道工序: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和产品包装。

首先,他们分析了原料采购过程。

他们采购了5000千克的原料,每千克原料的单价为50元,总计成本为250000元。

接下来,他们分析了加工生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进行了两次加工。

第一次加工,他们雇佣了10名工人,每名工人的薪酬为每月3000元,共计薪酬30000元。

每名工人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共计工作时间80小时。

此外,他们还购买了加工设备,设备的总价值为100000元。

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每小时设备的折旧为50元。

所以,设备的总折旧为4000元。

第一次加工共计耗时80小时,所以加工设备的总折旧为4000元。

第二次加工,他们雇佣了5名工人,每名工人的薪酬为每月4000元,共计薪酬20000元。

每名工人的工作时间是6小时,共计工作时间30小时。

此外,他们还购买了一些辅助设备,设备总价值为20000元。

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每小时设备的折旧为100元。

所以,设备的总折旧为3000元。

第二次加工共计耗时30小时,所以加工设备的总折旧为3000元。

最后,他们分析了产品包装过程。

他们雇佣了3名工人,每名工人的薪酬为每月2000元,共计薪酬6000元。

每名工人的工作时间是4小时,共计工作时间12小时。

综上所述,根据作业成本法,甲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原料采购成本250000元 + 加工生产成本(第一次加工薪酬30000元 + 第一次加工设备折旧4000元 + 第二次加工薪酬20000元 + 第二次加工设备折旧3000元) + 产品包装成本6000元。

因此,甲产品的生产成本为:250000元 + 77000元 + 6000元 = 333000元。

物流案例——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物流案例——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物流案例——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莫科汽车轮胎公司(以下简称莫科)是一家专业生产和销售汽车轮胎的公司。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效益,降低作业成本,莫科决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管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不同作业环节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它通过将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上,从而了解每个环节对成本的贡献和成本效益。

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莫科能够更好地管理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并最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首先,莫科对物流作业环节进行了分析和划分。

基于公司的实际情况,莫科将物流作业划分为采购、生产、仓储和配送四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拥有独立的责任和成本。

然后,莫科对每个环节的作业成本进行了详细的核算和分配。

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将每个环节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产品相关联的成本,如原材料采购成本、生产设备运营成本、仓储费用等。

间接成本是无法直接与产品相关联的成本,如管理费用、办公设备维护费用等。

在每个环节的作业成本中,莫科通过采用适当的成本指标进行费用分摊。

例如,他们将原材料采购成本按照采购量进行分摊,将生产设备运营成本按照生产数量进行分摊,将仓储费用按照仓储面积进行分摊。

通过这种方式,莫科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每个环节对成本的贡献,并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莫科还对每个环节的作业效率进行了评估和改进。

他们通过设定一些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物流作业的效率,如采购周期、生产周期、仓储周转率和配送准时率等。

通过不断监控和改进这些指标,莫科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物流作业中的问题,提高效率和品质。

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莫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他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物流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其次,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分析物流作业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最后,他们能够提高作业效率,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从而增加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总之,莫科汽车轮胎公司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案例一、背景传统产品成本计算法仅将制造费用分配于各产品.将直接人工与直接材料分配到各产品中毫无困难,只需采用直接追溯(driver tracing)的方法,大多数传统成本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设计的。

另一方面,制造费用却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因为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可通过实地观察而获取,但制造费用却不适合。

因而,制造费用的分配必须依赖于动因去追溯与分摊。

在传统成本制度中,一般只采用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来分配成本。

单位水准作业动因 (unit-level activity drivers)是指产量发生变化时会导致成本发生变化的一系列因素。

仅采用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来分配产品的制造费用,实际上是假定产品所耗用的制造费用与产量高度相关。

依据这些单位水准作业动因分配制造费用时,或采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或采用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

经常用来分配制造费用的单位水准作业动因有:1.产品产量2、直接人工小时3、直接人工金额4、机器小时5、直接材料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和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均是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指标,并且继续为许多企业所使用。

但在某些场合,它们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并可能导致产品成本严重歪曲。

对于在"高级制造环境.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下经营的公司而言,这一产品成本的歪曲问题尤为严重。

高级制造环境的特征是激烈的竞争 (通常在全球范围内) ,持续的改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顾客满意服务以及尖端的技术。

当这一高级环境下运作的企业采用全新的竞争制胜策略时,其成本会计制度通常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尤其是对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需要,已迫使许多企业认真关注其成本计算程序。

这意味着过去相当合理的成本制度,可能不再适用。

在今天先进的制造环境中,许多人工已经被机器所取代,直接人工成本的比例大大下降,而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幅攀升。

例如,70 年代前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50%,而今天却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通常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这一比例却不到10%,有些企业的直接人工成本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

产品成本结构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据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器小时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进而也就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内部控制提供准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企业总体获利能力下降。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在于:分配基础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

它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同时,非常强调非财务变量。

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大大提高了分配基础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法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是为了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而产生的,但其发展促使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范围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相一致,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所以,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保障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使成本管理方法在较低层面获得相关的成本信息,这大大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从这一角度讲,作业成本法改变了成本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在新的成本信息支持下,对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批评的继承,它不仅提供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相关的、准确的财务信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改善经营管理所必需的非财务信息。

二、正文某公司生产民用电冰箱,共三个型号:即高、中、低三档产品。

型号和价格分别定位于不同的市场。

生产成本中间接费用的分摊按传统分配方法,只是以单一的人工小时为分配标准来进行分配。

销售价格按成本加成20%来计算确定。

相关信息如下:公司预算共耗性间接成本为:4,410,000美元,共耗性费用按直接人工小时计算分配率为:210美元/小时(4410000美元/2100小时);直接人工成本为:8美元/小时。

公司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种竞争尤其来自于进口商品。

结果是公司低端型号的产品价格不得不降低,以至于毛利水平很低。

公司正在考虑低档产品若盈利性差,是否应撤消该产品的生产,转而发展其它产品。

同学们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思考一下下列问题:1、目前公司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合理吗?2、若你认为存在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3、你对成本计算方法有何改进的建议?具体应如何实施?4、这种考虑依据充分吗?5、这一产品结构调整的战略是否正确?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成本计算资料歪曲的结果是使某一高产量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如低档品),公司因而失去相应的中标机会。

在公司确信自己的经营活动与竞争对手同样富有效率的情况下,这样的结局尤其令人困惑不解。

因而,过时成本制度的症状之一,便是无法解释投标结果。

另一方面,如果竞争公司的价格看上去低得不可思议,这应会引发经理人员对自身成本制度的准确性的怀疑。

与此类似,如果某企业的成本制度低估低产量特殊产品(即需特殊加工处理的产品)的现象并非偶然,则企业可能会认为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高获利产品。

但这些产品却可能正是业务经理们准备停产的对象。

传统的成本核算资料的弊病会引发的这些症状可参见图表1。

图表1 过时成本制度的症状1.技标的结果难以解释。

2.竞争对手的价格看起来出奇地低。

3.难以生产的产品显示出很高的盈利水平。

4.业务经理们想停产那些看似盈利的产品。

5.销售利润率难以解释。

6.公司具有一类独一无二的高获利产品。

7.顾客并不抱怨产品的涨价。

8.会计部门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提供特殊项目的成本数据。

9.某些部门使用它们自己的会计系统。

10.产品成本由于财务报告规范的变动而发生变动。

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发现,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和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都再也无法将制造费用准确地分配到各具体产品中。

影响单位基准的全厂及部门分配率准确分配制造费用的因素,至少有两个: (1)与单位无关的制造费用占总制造费用的比例很大;(2)产品差异程度很高。

(1)与单位无关的制造费用使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或部门制造费用费分配率时,均假定该产品所消耗的制造费用资源与其产量严格相关。

但如果发生的制造费用与产品的产量无关,又将怎样呢以生产准备成本为例,每制造出一批产品,便发生一次生产准备成本。

这批产品的产量可以是1,000件,也可以是10,000件,但每次发生的生产准备成本都是一样的。

随着生产准备次数的增加,生产准备成本也在上升。

因而,生产准备成本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准备的次数,而非产品的产量。

又如,产品工程成本,主要取决于各类工程定单的数量,与既定产品的产量则无多大关系。

上述两例都说明存在非单位基准作业。

非单位基准作业成本动因(nonunit-based activity cost drivers)(而非产品的产量)是衡量成本对象对作业需求的因素。

因此,单位基准作业动因无法将成本准确地分配到产品中。

仅使用单位基准作业动因来分配与单位无关的制造费用,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歪曲。

其歪曲的程度,取决于这些与单位无关的成本在全部制造费用用中所占的比重。

对许多公司来说这一比重是相当可观的。

如元件厂的非单位基准制费用的比例,分别达到50%和40%。

这就意味着在分配这类制造费用时,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如果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所占比重很小,则产品成本的歪曲程度也就很小,在这一情形下,仅使用单位基准的作业动因来分配制造费用,是可以接受的。

(2)产品差异存在大量的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是全厂及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失灵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如果各产品消耗的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作业与单位基准制造费用作业呈相同比例,则不会出现作业产品成本歪曲的问题(在使用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时)。

产品差异(product diversity)的存在,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产品差异,简而言之,是指各产品在消耗制造费用作业时,有着不同的比例。

各产品不同比例地消耗制造费用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产品规模,产品的复杂程度,生产准备时间和批量的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若不考虑产品差异的性质,只要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单位基准制造费用与非单位基准制造费用这二者的变动不成比例,产品成本便会受到歪曲。

某产品所消耗的两类作业的分配率,称为消耗比率(consumption ratio )。

非单位基准制造成本与产品差异可以导致产品成本歪曲的问题。

贝尔电话公司给企业的启示:为了解决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该企业的财务人员借鉴了国外企业贝尔电话公司的分析资料,这将有助于他们分析说明单位基准制造费用分配率失灵的原因。

以下提供了贝尔电话公司有关制造费用作业的更为详尽的信息,如图表2所示(假定这些指标既是预期结果也是实际结果)。

由于生产的常规电话的产量,是无绳电话的十倍,因而我们可以将常规电话称为高产量产品,无绳电话称为低产量产品。

电话均是按批生产。

为简易起见,假定仅存在四种类型的制造费用作业,由四个不同的辅助部门提供:为每批生产调整好设备(因为与每种电话相对应的电子元件需要进行不同的组装) ,转移该批产品,提供电力及检测。

每一部门加工完成后均应进行检测。

在制造工序结束后,每一电子元件均应进行检测,以保证其有效性。

在组装工序结束后,应对整个产品进行检测,以保证其为合格品。

与成本计算准确性有关的问题图表2所列示的作业耗用数据,显示了采用全厂或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无论采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还是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均受到怀疑。

这两种分配程序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假定了机器小时或直接人工小时驱动或导致了所有制造费用的产生。

从图表2中可知,生产常规电话这一高产量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是生产无绳电话这一低产量产品的九倍(即90,000小时: 10,000小时)。

因此,如果采用全厂制造费用分配率,常规电话所分配的制造费用将是无绳电话的九倍。

但这样做是否合理呢单位基准的作业动因能否解释所有制造费用作业的消耗呢特别是我们能否合理地假定,每一产品所消耗的制造费用均随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小时而按比例地增加呢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这四种制造费用作业,来看看单位基准动因能否准确地反映常规电话和无绳电话的生产需要。

对图表2中所示数据的研究表明,制造费用中的绝大部分,不是由产品的产量 (用直接人工小时计量)所驱动或导致的。

比如,各产品对生产准备作业及材料搬运作业的需求,在逻辑上分别与生产循环次数和转移次数更为相关。

这些非单位基准作业的成本,占全部制造费用的50% ($180,000/$ 360,000),这一比重相当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