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儿童诗两首》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儿童诗两首》:“夜晚的森林”和“雨后”,通过这两首儿童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夜晚的森林和雨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a. 对“夜晚的森林”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b. 对“雨后”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发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夜晚的森林”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星空”为主题的儿童诗。

6.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儿童诗。

2.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笑了,蝴蝶舞了。

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我们踏青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儿童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修辞手法运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儿童诗作品,如《金波儿童诗选》,提高他们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板书设计:1. 夜晚的森林意境美比喻、拟人修辞2. 雨后韵律美比喻、拟人修辞3. 作业:春天儿童诗创作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儿童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儿童诗两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赞美。

教材中的两首诗分别是《小池》和《春晓》,这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儿童的生活,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也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赞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交流,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赞美。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美,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小池》和《春晓》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两篇

《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两篇

《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两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围绕《儿童诗两首》展开,选取教材中《春天的味道》和《夜晚的星星》两首诗进行详细讲解。

章节内容涉及:理解诗句意义,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韵律,尝试创作儿童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意义,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韵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儿童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春天的印象,引出《春天的味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春天的味道》的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实践:分组让学生尝试朗读诗歌,并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以《夜晚的星星》为例,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关于夜晚的儿童诗。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味道》:诗句:春天里,阳光明媚,绿叶红花,满地诗。

结构:四句,每句五个字。

韵律:押韵。

2. 《夜晚的星星》:诗句:夜空中,星星点点,宛如宝石,闪烁光芒。

结构:四句,每句五个字。

韵律:押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创作一首儿童诗。

2. 答案示例:我的梦想像翅膀,带我飞向蓝天。

我的梦想像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我的梦想像种子,在心田里生根发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优秀的儿童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激发创作灵感。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儿童诗两首》,包括《小池》和《捉迷藏》两首儿童诗。

详细内容如下:1.《小池》:描绘了一个清澈的小池塘,池中荷叶、蜻蜓、小鱼等生动的景象。

2.《捉迷藏》:描述了孩子们在玩捉迷藏游戏时的欢乐场景,展现了童真童趣。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儿童诗,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对儿童诗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学会生字词,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色,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诗歌: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理解诗意:通过提问、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两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适时点拨,确保学生掌握。

5. 感受韵律美: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童趣的儿童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儿童诗两首》2. 板书内容:《小池》:荷叶、蜻蜓、小鱼《捉迷藏》:孩子们、欢乐、童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两首诗,选一首背诵。

(2)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造句。

(3)创作一首儿童诗。

2. 答案:(1)略。

(2)例:小池里的荷叶绿油油的,真好看。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1)课后收集其他儿童诗,与同学分享。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儿童诗两首》教案

《儿童诗两首》教案

《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精选《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7单元:儿童诗两首,分别为《小池》和《捉迷藏》。

详细内容如下:1.《小池》:杨万里创作的描绘小池塘景象的诗歌,通过描绘蜻蜓、荷花等元素,展现了夏日池塘的生机与美丽。

2.《捉迷藏》:徐志摩创作的儿童诗,通过描绘儿童捉迷藏的场景,表现了童真与欢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生词,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童真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生词,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夏日池塘和儿童捉迷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诗歌(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习《小池》(15分钟)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分析诗歌内容。

c. 课堂讨论:分析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习《捉迷藏》(15分钟)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分析诗歌内容。

c. 课堂讨论:探讨捉迷藏游戏的乐趣,体会诗歌表达的童真与欢乐。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小池》a. 生字:蜻蜓、荷花b. 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 《捉迷藏》a. 生字:躲、藏b. 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写一首关于夏日的儿童诗。

2. 答案示例:夏日炎炎阳光照,荷花盛开水中笑。

五年级下册语文《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儿童诗两首》。

详细内容包括《春天在哪里》和《夜晚的村庄》两首儿童诗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同时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儿童诗,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两首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春天的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注意字音、语调和感情的表达。

3. 理解诗意: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美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例题讲解:以《春天在哪里》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春天的景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儿童诗两首》2. 内容:《春天在哪里》比喻: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

拟人:春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万物复苏。

《夜晚的村庄》比喻:夜色如墨,村庄宛如一幅画卷。

拟人:星星点灯,照亮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天”或“夜晚”为主题,创作一首儿童诗。

2.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笑了。

公开课《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公开课《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可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导入;或可从“你知普希金有多少”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三、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四、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五、精要讲析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艰难生活的体会。

2、这首诗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

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动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七、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八、当堂检测背诵、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抽同学背,然后一起默写。

九、作业1、课后补充练习。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未选择的路〖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一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同学试背三、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四、请同学举手发言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路”的诗句、格言警句五、研读课文1、你是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的?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迹”象征着什么呢?3、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体会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5、谈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六、作业1、当堂背诵、默写《未选择的路》。

《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精选

《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精选

《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精选《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儿童诗两首》分别为《夜宿山寺》和《童年的水墨画》。

详细内容包括两首诗的全文解析,诗歌背景介绍,生词学习,诗句理解,感悟诗人情感,以及诗歌朗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两首儿童诗的字面意思,掌握生词,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流利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悟生活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流利朗读,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学习笔记、生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学习生词:学生自学生词,教师检查并讲解生词卡片,让学生掌握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3. 解析诗歌:详细讲解两首诗的背景,逐句分析诗句含义,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4.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两首诗的、作者。

2. 生词及解释。

3. 诗句解析,标注韵律、意境等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抄写两首诗,并背诵。

(2)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首诗进行鉴赏,不少于100字。

2. 答案:(1) 背诵内容见教材。

(2) 示例:我选择《夜宿山寺》进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寺的宁静美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 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下节课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诗两首》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篷帐“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并在读的基础上仿写儿童诗。

一、朗读诗歌,引入课文。

老师:童年的生活丰富美好,让人留恋,于是世上出现了许多反应儿童生活的诗歌。

你知道哪些儿童诗?
学生:朗读自己知道的儿童诗,或背诵其中一两句,或说出诗歌的名字。

师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老师: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的话,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老师: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老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39页,用你喜欢的
方式来朗读第一首儿童诗,边读边感受,在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把最令你神往的愿望多读几遍,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在读的过程中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
(2)我把脚丫接在柳树上,伸进土里,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后,可以干些什么?
(3)“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
(4)“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5)“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老师:那文中的“我”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老师:在这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柳条吐絮,风筝飘扬的日子里,“我”坐在绿绿的草地上萌发了一连串的感想,那你能否把这种诗串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歌的意境了,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学生:配乐朗读。

老师: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和前句诗格格不入,表现“我”是怎样沉迷相像中的,把想象当现实增加诗的情趣。

老师:你们也想试试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在表
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学生: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老师:再来读读读文,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节奏。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老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一首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老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老师:再来读一读,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老师:那你能否给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老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学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学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老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

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学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

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
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学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学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

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老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老师:请你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生交流佳句。

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老师:“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老师: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
诗。

老师: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生互相交流习作,相互评价、修改。

老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后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