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果糖和甘露醇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比较
甘油果糖与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脑出血56例临床观察

甘油果糖与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脑出血56例临床观察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的残疾。
目前,针对脑出血的治疗方法还很有限,临床上常常采用保守治疗,即通过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等手段来减轻症状。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是两种常用的脑保护剂,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甘油果糖是一种渗透性利尿剂,主要通过增加尿液渗透压来减轻脑水肿。
甘露醇则是一种渗透性利尿剂,通过增加尿液渗透压和抑制脑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来起到降低脑压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讨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研究。
选取了56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独应用甘油果糖的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脑压、脑循环和神经功能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脑压明显下降,脑循环灌注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治疗组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较轻。
通过以上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脑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甘油果糖能够有效降低脑压和炎症反应,甘露醇则能够进一步降低脑压和改善脑循环。
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相互增强疗效,并且能够降低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有望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新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是一项临床观察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观察到的结果。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密切观察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疗效观察

2.2 两组 CT结果显示血肿及周 围水肿的变化趋势 ,(见表 2、表 3)。
疗 ,效果理想 ,现报告如下 :
1.资 料与 方 法
表 2 血肿体积变化比较(ml、X±s)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单位 2004年 1月 ~2008年 12月神经 内科住
院的患者 ,所有 患者共 52例 ,将其 进行随机分组 ,分 为两组 ,其 中治疗组 26
有限 切 口腹 膜 外 入路 胸 腰 椎 前路 的 围手术 期 护 理
郑 关 霞 林 羡枝
福 建 医科 大 学 附属 漳 州 市 医 院 ,福 建 漳 州 363000
【关键词 】有限切 13'腹膜外入路 ;脊柱前路手 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1.294 文 章 编 号 :1006—1959(2011)一Ol一0247—02
【关键词 l甘 油果糖 ;甘露醇 ;脑 出血 ;脑水肿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1.O1.293 文章 编号 :1006—1959(2011)一01—0246—02
脑 出血是神经 系统 的急重症 ,有 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急性期的重要
治疗措施是降低颅内压、促进脑 血肿 吸收、避免神经功能 的进一步恶化 。减
临 床 与 护 理
医学 信 息
MEDICAL INF0RMAT10N
No.01 2011
·247 ·
复方制剂 ,其 降低颅 压特 点 为:发挥 作用 时 间及 降颅 压 高峰 时间 比甘露 醇
1996 :183 — 90.
慢 ,持 续 时 间 较 甘露 醇 长 约 2小 时 ,无 反 跳 现 象 ,无 明 显 利 尿 作 用 ,对 肾脏 影 [3] Nilsson P,Enblad P,Chambers I,et a1.Survey of traumatic braininjury lllaYl—
甘露醇及甘油果糖

七、总结
1. 甘油果糖、甘露醇治疗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患者,都能不同程 度上缓解疼痛以及减轻水肿,但是相比之下甘露醇效果更优 。 2. 甘油果糖对比甘露醇,能更有效地改善脑梗塞后的血液流变学 状态,具有改善微循环、安全有效降低颅内压的重要作用。但甘 油果糖发挥降颅压效应的时间、降颅压高峰出现时间比甘露醇晚, 故在急诊抢救大面积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脑梗塞致急性颅内高压, 或发生脑疝的情况下,甘露醇作用优于甘油果糖 。
肾功能正常时,静脉注射甘露醇100g,3小时内80%经肾脏 排出。甘露醇发挥降颅压效应的时间、降颅压高峰出现时间比甘 油果糖快,适用于急诊抢救大面积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脑梗塞致 急性颅内高压,或发生脑疝的危急情况。
四、不良反应
1. 水和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 1)快速大量静注甘露醇可引起体内甘露醇积聚,血容量迅速大量 增多(尤其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导致心力衰竭(尤其有心功 能损害时),稀释性低钠血症,偶可致高钾血症;2)不适当的过度利 尿导致血容量减少,加重少尿;3)大量细胞内液转移至细胞外可 致组织脱水,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寒战、发热。3.排尿困难。 4.在糖尿病和老年患者中出现高血糖性高渗状态等。
5.血栓性静脉炎。 6.甘露醇外渗可致组织水肿、皮肤坏死。 7.过敏引起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8.头晕、视力模糊。9.高渗引起口渴。 10.渗透性肾病(或称甘露醇肾病),主要见于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 时。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甘露醇引起肾小管液渗透压上 升过高,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病理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肿胀,空泡形成。临床上出现尿量减少,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渗透性肾病常见于老年肾血流量减少及低钠、脱水患者。
五、禁忌症
①没有ICP增高病理改变的疾病; ②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瘀血; ③合并肾功能损害或潜在性肾病; ④充血性心力衰竭;⑤代谢性水肿; ⑥孕妇及老年人; ⑦低血压状态; ⑧颅内活动性出血者,因扩容加重出血,但颅内手术时除外。
甘油果糖与甘露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有广 泛应用到开颅 手术 中, 且 开颅技 巧 和方法 不尽 完善 , 铣 刀也 没有 广 泛 应 用 于 临 床 , 我院在 2 0 0 6年 以前 无 论 是 后 颅 窝肿 瘤 还 是 出 血 均 采 用 骨 窗 开 颅 、 电钻钻 孔 、 咬 除 骨 质 并 扩 大 骨 窗 至 所需 大 小 , 术后颅骨亦无从 复位。2 0 0 6年 我 院 引 进 显微 技术及铣刀等 开颅工 具 , 部分病 人 开始采 用骨瓣 开 颅 , 但 仍 有 部 分 病 人 术 中 因各 种 原 因 采 用 骨 窗 开 颅 。 此 亦 与 医 生 的认 识 有 一 定 关 系 , 过 去总 认为后 颅窝 位置 深在 , 去 除 颅 骨后 不 易 影 响 正 常 的 生 理 功 能 , 可 随 着 后 颅 窝 开 颅 数 量 增 多, 我们发现骨窗 开颅有 很多 并发症 , 并 认 为 引 起 后 颅 窝 骨 窗 开 颅 诸 多 并 发 症 与 以下 因素 有 关 : ( 1 ) 后颅 窝肌层丰 富, 硬 膜 敞开为了减压 , 虽 然肌 层及 头皮各 层 常规严 密缝合 , 但 硬 膜与肌层之间 、 肌 肉层之 间 、 肌 层 与 皮 下 之 间 有 许 多 潜 在 间
[ 3 ] T e o MK, E l j a me l MS . R o l e o f c a a n i o t o my r e p a i r i n r e d u c i n g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h e a d a c h e s a f t e r a r e t r o s i g mo i d a p p r o a c h[ J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 0 1 3 年2 月第 1 6 卷第 4 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l N e r v 0 u D i s e a — s e s — F e b .
甘露醇和甘油果糖治疗急性脑血管患者肾损害的分析

资料 显 示 : 半 量 与全 量 甘露 醇 治 疗 具有 相 同的脱 水 作用 ; ① ② 随 着使 用 时 间 的延 长及 计量 的增 加 反而 降 低治 疗 效果 。 甚 至加 重脑 水 肿 。故 除 了尽量 减 少 甘 露醇 的用量 , 严格 控 制 用 药 时 间 等 措 施 之外 , 文 结 果发 现 , 用不 同方 法 进 行 脱 本 采
『 键 词 1 露 醇 ; 油 果 糖 ; 性 脑 血 管 病 关 甘 甘 急
『 图分 类号】R 4 中 73
【 文献 标 识码 】B
[ 章编 号】 1 7 — 2 0 2 0 ) 6 b)0 5 0 文 6 3 7 1 (0 8 0 ( 一 7 — 2
表 1 三 组 急 性 脑 血 管 病 患 者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评 分 比较 ( )分 J (
1 2小 时静 滴 1次 。 种脱 水剂 每 次 用 量 均 为 2 0ml 两种 脱 两 5 。
水剂 交替 使 用 ; C组 : 甘 油果 糖 治疗 ( 3例 ) 给 予 甘 油果 糖 用 2 ,
维普资讯
28 6第 卷 7 0年 月 5第1 0 期
・药物与临床 ・
甘露醇和 甘油果糖治疗 急性脑 血管患者 肾损 害的分析
余 治 平 , 张 弘。
(, 阳 医学 院沈 洲 医 院 , 宁沈 阳 10 3 ; , 汽总 医 院 , 林长 春 1沈 辽 1 0 5 2一 吉
水 治疗 的三 组患 者 在疗 效 方 面无 显 著性 差 异 。 联 合用 药 组 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甘油 果 糖 组在 患 者水 电解 质 紊 乱 及 尿常 规 、 肾功 能异 常 等
毒 副作 用 的 发生 率 却 明显 降低 ( < .5 。 P 00 ) 关 于甘 露 醇致 急 性 肾损 伤 发 生 的机 制 目前 尚不 明确 . 文 献 报道 多 倾 向于 : 于甘 露醇 快 速滴 注引 起 尿 中溶 质排 泄增 由 加 , 而 刺激 致 密 斑激 发 强烈 的 肾小 管一 小球 反 馈 。 致入 从 肾 导
甘油果糖与甘露醇治疗脑血管病对比分析

16 出现 头痛 、恶心症状 ,3 例表现 为意识 障碍 ,1例有 偏瘫 0例 6 8
现象 ,l例失语。 6
1 . 3治疗 方法
成为威胁 我国老年人 身体健康和生 活质量的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疾病 。 由此此病 的病
死率和 致残率 高 ,并发症 多 ,统 计显示有 近 3 患者丧失劳 动能力 , / 4 有1%长期卧床或住 院,23 6 /需人帮助料理生活 ,只有 1% ̄0 0 2%的患者
中国医药 指南21年7 卷 第1期 G i C i Mec eJ 00 月g 8 9 u ef h a d i , do n in u
!0 ! : v1 ! !
临床研究 l17 2
甘油果糖 与甘露醇治疗脑血管病对 比分析
陈 良坤 【 要】 目的 通过 对 比治 疗 ,分析 甘 油果 糖和 甘露 醇 治疗脑 血 管病 的 效果 及对 肾功 能 的影 响 。方 法 将 16 脑 血 管病 患者 分为 3组 , l 摘 7例 组 为单 纯甘 露醇 组 6 例 , 『组单 纯甘 油果 糖组 5 例 , 『组 甘露 醇 +甘油 果糖 组 5 例 ,均 治疗 2周 ,观 察其 疗 效及 不 同时期 对 肾功 能损 1 I 7 l l 8 害情 况。结 果 3组 均能起 到一 定疗 效 ,总有 效率 分别 为 8 . %、 59%、 1 8 ,肾功 能损 害发生率 1. %、5 6 5 6 8. 2 6 9. % 3 83 0 . %、3 5 2 . %。结论 3种 4
脑血管病 是由各种脑血 管病 变所 引起 的脑部病变 ,临床表现 为脑 部 出血 性或缺血性损 伤,发病主要集 中在 中年 以上 人群 ,严重 的可导 致意 识障碍或肢体瘫痪 ,是致残 、致死 的主要疾病 之一。临床多 应用 甘露醇 脱水剂进行治疗 ,以达到 降低颅 内压 ,改善脑 水肿的效果 ,但 其对 肾功能损 害明显的报 道不断增 多…,成为 临床研究 的热点 问题 。 湘 乡市第二 人民医 院为寻找更 为安全 可靠 的方式 ,通 过3 治疗方法 种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哪个降颅压更好?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哪个降颅压更好?对于颅内病变或脑外伤的患者,常常需要通过降颅压治疗以防出现颅内压迫、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降颅内压药物包括甘露醇和甘油果糖。
那么,甘露醇与甘油果糖相比,用哪个降颅压更好?孰优孰劣全面对比1.药理作用甘露醇具有组织脱水作用,不易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因而提高了血浆胶体渗透压,导致组织(包括眼、脑、脑脊液等)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运,从而使组织脱水,降低水肿,降低眼压、颅内压以及脑脊液容量和压力。
甘油果糖由于高渗,静脉注射后能提高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内(包括眼、脑、脑脊液等)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低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眼压和脑脊液及压力。
所以两者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
2. 不良反应甘露醇常见水和电解质紊乱、寒战、发热、排尿困难、血尿、血栓性静脉炎、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头晕、视力模糊、口渴、渗透性肾病;甘油果糖常见瘙痒、皮疹、头痛、恶心、口干、溶血。
综上,甘油果糖不良反应小,经肾排泄少,肾脏负担小,因此肾功能不全病人亦可应用,且对肾功能损害性明显低于甘露醇,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或老年动脉硬化及隐性肾脏损害的病人。
3. 治疗效果甘油果糖起效较甘露醇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慢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血栓、脑内出血等脑病,能更有效地改善脑梗塞后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具有改善微循环、安全有效降低颅内压的特点。
对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来说,使用甘油果糖比使用甘露醇更为有利,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甘油果糖在体内代谢后产生能量,生成CO2和水排出体外,对于需长期脱水或伴肾功能损害的脑转移瘤患者更为适用。
甘露醇发挥降颅压效应的时间、降颅压高峰出现时间比甘油果糖快,适用于急诊抢救大面积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脑梗塞致急性颅内高压,或发生脑疝的危急情况。
4. 价格经济甘油果糖价格高于甘露醇。
研究结果显示,甘油果糖联用甘露醇与单用甘露醇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且两药联用还能可避免甘露醇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

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疾病,患者往往伴有高龄、多种合并症和较高的并发症风险。
甘露醇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治疗的渗透性利尿剂,其具有降低脑组织水肿和颅内压的作用。
然而,对于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来说,不同剂量甘露醇的治疗效果尚未明确。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一、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及优势甘露醇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多羟醇,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和渗透压效应。
在脑梗死患者中,脑组织通常会受到缺血缺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胞内液体外溢,形成细胞水肿和脑组织水肿,最终引起颅内压升高。
而甘露醇可以通过渗透的作用,将液体从脑细胞内向血管外排出,减轻脑组织水肿,并有效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脑血流灌注和营养代谢,保护受损脑细胞。
此外,甘露醇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多种作用,可以减少脑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在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甘露醇可以有效改善疗效,减少并发症风险。
二、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1. 低剂量甘露醇治疗:低剂量甘露醇通常为0.25-0.5g/kg,能够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颅内压,改善脑血流灌注,但其渗透作用较弱,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有限。
2. 中剂量甘露醇治疗:中剂量甘露醇通常为0.5-1g/kg,具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血管和肾功能不良等不良反应。
3. 高剂量甘露醇治疗:高剂量甘露醇通常为1-1.5g/kg,具有极强的渗透作用,能够快速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但由于其毒副作用明显,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心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不同剂量甘露醇在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耐受性等因素合理选用。
在实际临床中,低剂量甘露醇适合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中剂量甘露醇适合于病情中等的患者,而高剂量甘露醇则适合于病情急重的危重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甘油果糖
【摘要】目的研究甘油果糖对脑梗死后脑水肿的治疗价值。
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4年1月~10月)60例分为甘油果糖组30例和甘露醇组30例。
两组患者其他治疗相同。
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无显著性,但甘油果糖较甘露醇对肾功能影响小,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对原有肾功能损害或合并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应用甘油果糖较甘露醇更有利。
关键词甘油果糖甘露醇脑梗死
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发生,常使颅内压升高,升高的颅内压力一方面进一步妨碍脑灌流,使梗死灶扩大,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1]。
因此,对脑梗死患者除积极溶栓、扩容改善脑血液循环外,防治脑水肿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措施,以往常用的甘露醇虽具有强有力的脱水作用,但因其具有反跳效应且对肾损害较明显,使之临床使用受限制。
近年来临床使用的甘油果糖注射液具有较明显降颅压作用,本文旨在比较二者治疗脑梗死后脑水肿对神经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4年1月~10月)中筛选60例满足如下条件:首次发病,起病在24h以内;年龄≤75岁;颈内动脉系统受累;意识清楚;肝肾功能正常;肌力2~4级;临床表现、ct、mri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
1.2 方法入选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甘油果糖组和甘露醇组各3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甘油果糖组30例,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250ml静点,2次/d,5%葡萄糖500ml加入舒血宁10ml静点,1次/d。
甘露醇组30例,将甘油果糖注射液改为甘露醇125ml静点,2~4次/d,其他治疗不变。
连续用药7~10天,两组补液均为2000ml/d。
1.3 疗效评价每例均于治疗第1、3、7、10天测定血肌酐和尿素氮,并在治疗前后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t 检验、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t=0.778,p&0.05,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在高颅压指标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ct密度改变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略)
干部三病房(通讯作者)后有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异常(肌酐132μmol/l,尿素氮8.1mmol/l)。
甘露醇组30例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均正常,治疗后有9例出现肾功能异常(5例轻度,肌酐平均119μmol/l,尿素氮平均7.8mmol/l;4例中度,肌酐平均143μmol/l,尿素氮平均8.9mmol/l),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 2 =6.38,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