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环境公约
关于环境的国际公约

关于环境的国际公约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开始意识到单个国家的努力已经无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为了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国际社会相继达成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
这些公约旨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确保人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公约,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影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环境公约之一。
该公约于1992年通过,并于1994年生效。
该公约的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来遏制全球变暖。
公约的核心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不同的责任。
该公约还为各国提供了一种机制来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如制定国家行动计划、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等。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另一个重要的国际环境公约。
该公约于1992年通过,并于1993年生效。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确保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该公约要求各国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建立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和推动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等。
此外,公约还要求各国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合作和经验分享,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巴黎协定》是一项历史性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于2015年通过,并于2016年生效。
该协定的目标是通过全球减排措施,将全球变暖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承诺制定国家减排目标,并定期报告减排进展。
该协定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以帮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
除了以上提到的公约,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环境公约。
例如,关于国际跨境污染的《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和《维也纳公约》等。
这些公约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也为各国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环境的国际公约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及国际公约的目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及国际公约的目录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各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及国际公约,以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全球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保障环境的基础,是国家和政府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环保法规,根据国情和环境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
在中国,最早的环境法律法规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现在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经十分完善,包括气、水、土壤、噪声、固废等多个方面,涵盖了环保的方方面面。
除了国内的环保法律法规,各国也认识到环保问题的全球性。
因此,一些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了环境保护协议,共同维护环境。
比如,联合国环境公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要用于防止有害气体的排放,促进全球气候稳定。
2.《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环境。
3.《国际水源公约》:用于保护全球的水资源,防止地球上发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量化环境污染程度和影响的指标,是环境质量保护的基本标准。
环境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国情和环境现状,即不同国家制定的标准可能不同。
例如,国家对于大气质量的标准有所不同。
在中国,大气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六项污染物,即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
这些污染物的浓度与人们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国家层面的环境质量标准,还有一些国际性的环境标准。
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水质标准,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水质标准。
三、国际环境公约国际环境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所制定的协议法规。
其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合作。
环境经济学11环境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环境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 环境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
第一节 经济全球 化的环境影响
CONTENTS
01 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02 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 03 外国投资与环境
一、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0
1
作用与增长,通过增 长影响环境
0
2
改变经济结构,进而 改变资源使用和污染
0
3
促进资本和技术扩散
0
4
使某些人群边缘化
0
5
生产标准国际化, 环 境标准国际化
0
6
改变市场和政府的关 系,市场失灵增加
0
7
国际环境合作增强
二、国际贸易的 环境影响
CONTENTS
01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正效应 02 产品 03 规模 04 资源配置 05 专业化生产 06 资源环境容量
二、国际贸易的 环境影响
无合作行为和合作 行为
无合作行为
A
合作行为论方法分析国际环境问题
01
合作解
02
无合作解
二 酸雨
三 臭氧
四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五 国际环境合作
六 南北矛盾与环境公平
跨国公司与环 境
第二节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添加标题
国际环境问题
添加标题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添加标题
酸雨
添加标题
国际环境合作
添加标题
臭氧
添加标题
南北矛盾与环境公平
(一) 污染的国际 一 国际环境问题
外部性
第一种情况: 没有污染外流
X
Y
第二种情况: 污染单向流动
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

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危害的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变化1.1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使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气候变暖导致的后果有: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
1.2 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包括干旱、洪水、热浪、寒潮等,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上升趋势。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2.1 生物种类减少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2.2 生态系统退化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碳汇减少、水资源涵养能力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等,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三、水资源短缺3.1 水资源分布不均全球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地区却面临严重干旱。
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加剧水资源危机。
3.2 水资源污染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
水资源污染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
四、大气污染4.1 颗粒物污染颗粒物(PM2.5、PM10等)污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等是主要污染源。
4.2 臭氧污染臭氧层破坏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体皮肤、眼睛等造成伤害。
制冷剂、溶剂、化肥等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因素。
五、土壤污染5.1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如铅、镉、汞等)污染影响土壤质量,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工业排放、废弃物堆放等是主要污染源。
5.2 有机污染有机污染物质(如农药、化肥、石油等)损害土壤结构,影响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
农业、工业活动是主要污染源。
六、海洋污染6.1 塑料垃圾污染塑料垃圾污染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第11章国际环境法

4、防止倾倒污染 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 (简称《伦敦倾倒公约》)给倾倒的定义是从船舶或航 空器或从其他海上人工结构有意地向海上倾倒废物或其 他物质的行为,但不包括在正常操作中的处置废物。
它把废物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毒害最大的废物(“黑名单”),应禁止 倾倒;
第二类是毒害较大的废物(“灰名单”),应事先 获得特别许可证才可倾倒;
2、特点
(1)调整范围的全球性
(2)调整方法的综合性
(3)法律理念的生态性
(4)法律规范的技术性
4
3、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国际环境条约+国际习惯) (1)框架公约:是指只对有关目标原则作出规定、
而对具体的权利义务事项则留待事后通过议定书或 附件等形式来明确的公约。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为 “框架公约+议定书+附件”模式。 (2)国际习惯: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影响评价、 不得损害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 的原则 (3)软法:它是在严格意义上不具有法律拘束力, 但又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国际文件。像国际组织和 国际会议的决议、决定、宣言和建议标准等绝大多 数都属于这一范畴。
制订和执行国家计划和区域计划; (二)促进合作发展与应用各种用来控制、减少或防止温室气体人 为排放的技术; (三)向缔约方会议提供有关履行的信息。
19
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 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温室 气体净排放量具体减排目标,此外它还允许三种减排折算 方式: (1)集团方式,即只要有关国家集团达到减排总额,可 不管集团内部成员国的排量增减; (2)排放权交易,排量超过其额度的发达国家可以向排 量低于其额度的发达国家购买其低于限额部分的排放量, 使总量仍然达标; (3)绿色交易,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助在发展中国家营 造森 林或转让有关绿色技术,相应地抵消其部分排放量。
maporl公约

maporl公约maporl公约是一个旨在促进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
该公约于2015年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于2016年正式生效。
其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和协调行动,推动各国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maporl公约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等。
各国签署该公约后,需按照公约规定的目标和时间表,制定并实施国家行动计划,以达成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共同目标。
maporl公约的重要性在于,环境问题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合作应对。
通过maporl公约,各国能够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推动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
同时,maporl公约也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合作、协调的典范,展现了全球环保合作的力量和意愿。
在实施maporl公约的过程中,各国需要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资金问题,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金来源和分配仍存在不平衡。
其次是技术和经验的不足,有些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较少,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共享资源。
再次是国际合作的难度,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环保政策和利益诉求,如何在国际层面达成共识和合作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为了有效实施maporl公约,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同时,各国也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国内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总的来说,maporl公约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环境公约,旨在推动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各国应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愿各国共同努力,共同为美好的地球家园努力奋斗!。
世界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国际合作

世界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国际合作1. 引言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世界主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国际合作,以供参考。
2. 世界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2.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UNFCCC是最重要的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协议之一,于1992年通过。
该公约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
各国通过定期会议和谈判,商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策略。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巴黎协定》,于2015年达成,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2.2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通过,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公平分享遗传资源所带来的利益。
该公约通过各项国际行动计划和战略,推动各国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2.3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球各国在2015年至2030年期间追求的目标,旨在解决贫困、不平等、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
其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目标包括:确保可持续发展,改善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确保公平、公正、包容性的社会和经济增长,以及加强全球 partnership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4 各国国内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同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因国情而异,但都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美国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负责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包括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控制等。
此外,美国还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燃油经济性标准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国际环境公约

国际环境公约《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1年5月22日于斯德哥尔摩通过2004年5月17日生效认识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毒性、难以降解、可产生生物蓄积以及往往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作跨越国际边界的迁移并沉积在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蓄积起来,意识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人们对因在当地接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感到关注,尤其是对因此而使妇女以及通过妇女使子孙后代受到的不利影响感到关注,确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作用致使北极生态系统、特别是该地区的土著社区受到尤为严重的威胁,并确认土著人的传统食物受到污染是土著社区面对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该议定书1978年2月17日订于伦敦。
它事实上包含两份基本文伴,即:《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
因此,国际上通常将二者合称为“73/8防污公约”,(73/78MARPOL)。
《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该公约通常简称“1972年伦敖倾废公约”或“伦敦公约”1972年12月29目订于伦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和华盛顿。
该公约于1975年8月30日生效,1985年12月15目对中国生效。
认识到海洋环境及赖以生存的生物对人类至关重要,确保对海洋环境进行管理使其质量和资源不致受到损害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同时认识到海洋吸收废物与转化废物为无害物质以及使自然资源再生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也认识到各国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有权依照本国的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并有责任保证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环境;海洋污染有许多来源,诸如通过大气、河流、河口、出海口及管道的倾倒和排放;各国有必要采取最切实可行的办法防止这类污染,并发展能够减少需处置的有害废物数量的产品和处理办法,以改进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性(区域性)环境问题(相关国际环境公约)
1.请简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情况。
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2.请介绍《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情况
答: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一项框架公约,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为此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未规定减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就减排途径提出了三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
我国政府于2002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3.请列举臭氧层保护的主要国际公约?
答: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通过共同努力,于1985年缔结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此后又于1987年缔结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4.请介绍《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基本情况
l985年3月,UNEP在奥地利维也纳组织召开了“保护臭氧层外交大会”,有2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一致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于l988年9月生放。
《维也纳公约》申明了臭氧层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有害的影响,指出保护臭氧层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行动,并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维也纳公约》要求各国采取法律、行政、技术等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减少臭氧层破坏的影响,并鼓励政府间在研究和有计划地观测臭氧层、监督CFC(氟氯烃)的生产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特别是,《维也纳公约》在前言中指出在保护臭氧层活动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要求,这实际上确定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共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合作原则,即以后里约环发大会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5.请简要介绍《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及修订情况。
l987年9月,由UNEP组织的“保护臭氧层公约关于含氯氟烃议定书全权代表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
会议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
《蒙特利尔议定书》具体规定了5种氯氟烃物质和3种哈龙物质的生产、使用控制时间表,并对缔约国中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赋予了不同的责任,是第一个反映发达与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同义务的国际环境公约。
此后,根据对臭氧层破坏情况的观测和预测,以及保护臭氧层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发展,缔约方大会对《蒙特利尔议定书》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修正”。
1990年、1992年、1997年和1999年缔约方大会分别通过了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哥本哈根修正案》、《蒙特利尔修正案》、《北京修正案》、《伦敦修正案》,主要是扩大了控制物质范围,加快了淘汰进程。
6.我国是否是《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
议定书》的成员国?何时加入
中国于1989年 9 月正式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6月加入1990年经修正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7.请简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情况。
答:《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项保护
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
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是全球履行该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一切有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大决定都要经过缔约国大会的通过。
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
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将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它们为保护生物资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应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从而为保护世界上的生物资源提供便利;签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护濒危的动植物;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使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
8.请简述《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的情况。
答:1989年3月2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制定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公约”的专家组会议和外交大会,签署了《制定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该公约生效时间为1992年5月5日,有104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
公约签定的目的是控制并把隶属公约管辖的废弃物越境减少到最小程度,把产生有害废弃物减少到最低程度,包括尽可能对废弃物产生源进行处置和回收;帮助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对他们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进行有利于环境的管理。
中国于1990年3月22日签署该公约。
9.请简述《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基本情况
答:《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控制有关的国际贸易而订立的国际公约。
该《公约》于1973年3月3日在华盛顿通过,对所有国家开放加入,并于1975年7月1日生效。
为了使其更加完善,先后于1979年和1987年对《公约》做了两次重要的修订。
其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采取许可证制度,保护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不至于因国际贸易而遭到过度开发利用。
10.我国签订的关于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的公约有哪些?
答:《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于1994年6月7日在巴黎通过。
11.请列举我国签订的核污染防治的公约有哪些?
答:1、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1986年9月26日)
2、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援助公约(1986年9月26日)
3、核安全公约(1994年6月17日)
4、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1980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