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论1 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摘要】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高潮,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汇被启蒙思想家们记录下来。
研究中国是启蒙思想家们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因为距离遥远,资料有限,其内部产生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赞美派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批判派。
为探究他们对于中国不同解读的源起,本文将对其历史背景、生平经历和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藉此揭示中国研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即启蒙思想家试图从东方找寻促进法兰西民族觉醒的精神良药。
这种辩证的文化智慧对于中国处理当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极具借鉴意义。
[Résumé]La tendance de la « Sinomania » a atteint son apogée en France au XVIII e siècle. . All Rights Reserved.Cette rencontre des civilisations orientale et occidentale a été enregistrée par les penseurs desLumières. La sinologie a fait l’objet d’étude importante de ces penseurs, mais à cause de la longuedistance et des informations limitées, ils se sont divisés en deux groupes: les sinophilesreprésentés par Voltaire et les sinophobes représentés par Montesquieu. Afin d’étudier les originesdiverses de leurs interprétations sur la Chine, cet article va analyser et comparer le contextehistorique, la biographie et les textes concernés des penseurs, dans le but de dévoiler les liensinternes entre la sinologie et le mouvement des Lumières, c’est-à-dire que les philosophesde l’époque essayaient de trouver un remède spirituel dans l’Orient pour susciter l’éveil de lanation française. Cette sagesse dialectique en face des cultures pourrait servir d’exemple à la Chinepour résoudre les contradictions entre la culture locale et la culture étrangère.【关键词】中国热中国学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十八世纪不仅仅是欧洲启蒙运动发展的高潮时期,也堪称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蜜月期。
第三十一课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第三十一课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18世纪兴起的法国启蒙运动在规模和影响上都超越了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
(1.法国等级制度森严2.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3.英国革命已完成4.自然科学的发展)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著作:《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的精神。
他认为,存在着一种人的“根本理性”,“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彼此独立,相互制约,以防权利腐化和专制暴政。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的。
在政治上是温和的改良主义者,也是反教权的坚强斗士。
1.伏尔泰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信仰自由。
《论容忍》:”呼吁欧洲的良心“,呼吁其他学者为受迫害的平民仗义执言。
2.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实行政教分离3.倡导实行言论,出版自由,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伏尔泰把避免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能够实行改革的开明君主身上。
并推崇中华文化,赞赏儒家学说。
对伏尔泰的评价: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它使人类的理性寻思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也是教育学家和文学家。
他从探索怎样解决社会中的不平等,不自由的问题入手,最终得出革命的结论。
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1.天赋人权卢梭对社会做了深刻的思考,对人类的平等和自由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认为,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而是要求保护相对平等的小私有制)2.社会契约(政府权力的来源)卢梭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但是注入了新的内容。
认为个体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
(卢梭强调的“公意”是全体公民,至少是绝多数公民的意志。
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按照法律行动,法律是“公意”的运用)3.人民主权人民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纠正和撤换。
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的定义和特点引言在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
本文将探讨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的定义和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定义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是指在启蒙时代,法国作家运用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以及对知识和科学的追求,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强调人的理性和审慎思考的重要性,倡导人类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法国启蒙文学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压迫,主张人民的平等和自由。
特点1.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启蒙作家认为人的理性是最高的权威,应该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他们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倡导人们用理性思维来看待世界,指导个人的行为和判断。
2.对知识和科学的热情追求启蒙时代被看作是科学革命的时代,法国启蒙文学反映了对知识和科学的热情追求。
启蒙作家鼓励人们通过教育和自学来获得知识,以此拓宽个人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他们相信科学的进步可以带来社会的进步,推动人类迈向更加文明和繁荣的未来。
3.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压迫18世纪的法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制度和教会的压迫。
法国启蒙文学作家批判了这种压迫,并倡导人民的平等和自由。
他们主张废除特权制度、取消贵族的特权地位,推动社会的平等和民主。
他们反对教会对知识的垄断,并主张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宽容。
4.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在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中,作家们运用了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散文、小说、戏剧等形式都被广泛使用。
其中,小说成为一种特别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例如蒙田的散文小说《人类的细微变化》和卢梭的小说《忏悔录》。
5.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作品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传递知识和思想,鼓励人们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智慧。
这些作品不仅给予读者新的思维方式和见解,还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并为他们提供实用的人生指导。
法国启蒙时代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法国启蒙时代对现代思想的影响18世纪的法国启蒙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法国的知识界和文化界呼吁以理性和科学为中心的新观念,对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反思和批判。
这些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西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今天仍然存在。
一、新的哲学观念法国启蒙时代对现代思想的最显著影响是哲学思想的变革。
启蒙哲学家们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自由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伏尔泰(Voltaire)、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和狄德罗(Denis Diderot)。
他们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对当时欧洲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批判,并推动了民主、人权和自由主义等新的政治思想的发展。
伏尔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提出了自由主义和人权的观念。
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宗教的压制,并强调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卢梭则强调了社会契约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并认为人民有权利并应该参与政治决策。
狄德罗则强调了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并参与了广泛的百科全书项目,以鼓励民众的阅读和批判性思考。
二、新的文学思潮法国启蒙时代也在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倾向于关注上层阶级和宗教主题,而启蒙时代的文学作品则更注重人类心理以及社会和政治关系。
文学作品引入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即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对随后几个世纪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田(Montaigne)的散文和拉封丹(Francois-Marie Arouet de Voltaire)的讽刺小说是法国启蒙时代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思想自由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理念——人性文学,即以描写人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出了启蒙时代的思想状况,并在欧洲文学中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三、新的艺术运动法国启蒙时代也为艺术运动带来了新的元素。
启蒙时代的艺术家强调了理性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并发起了一种新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
法国启蒙时代文学中的理性思维与自由精神的崛起

法国启蒙时代文学中的理性思维与自由精神的崛起一、引言在18世纪之际,欧洲迎来了一场知识和思想的革命。
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法国启蒙时代随着文化和思想活动的兴起而展开。
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以其对理性思维和自由精神的高度重视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法国启蒙时代文学中理性思维与自由精神崛起的背景、主要特点,并通过具体作品来进一步说明其影响。
二、背景1.文艺复兴思潮的推动:法国启蒙时代是在文艺复兴思潮之后产生的,其借鉴了人文主义和古典传统,强调人类理性能力和智慧的发展。
2.科学革命与新观念:随着科学方法论的形成,人们开始质疑传统观念,并逐渐尝试用理性去解释世界。
这种科学革命精神也渗透到了文学创作中。
三、主要特点1.理性思维的崛起:法国启蒙时代文学注重用理性的方式探索人类问题,强调对现实和社会秩序进行批判性思考,并通过知识来解决问题。
2.自由精神的强调:启蒙时代文学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创造力,并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统治。
这种自由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具体作品1.《危机论》- 让-雅克·卢梭这本著作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并批判了当时法国封建专制政治体系,呼吁人们要追求个体自由与平等的公正社会秩序。
2.《百科全书》- 迪德罗这部巨著集合了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以及推动公共教育,为推动启蒙思想做出了伟大贡献。
3.《哲学沉思录》- 蒙田这本作品阐述了作者在理性和人生目标上的思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并反对盲从和信奉权威。
五、启蒙文学的影响1.开创了许多社会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对法国和欧洲的政治、教育和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激发了人们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
3.引领了后续文化运动,如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思想上延续并发展启蒙时代的理性与自由精神。
结论法国启蒙时代文学中理性思维与自由精神的崛起不仅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人类思想解放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其强调理性,并注重个体权利与自由的观念成为后世思想家们探索自由、平等与公正的基石,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社会。
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2014年第6期(总第137期)/十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62014/GeneralNo 137/November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张西平【摘要】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第一次真实相遇是16-18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由此,开启了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重要的思想来源。
但当下中国学术界在理解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思想的关系时,要么从后现代主义出发,否认中国文化对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把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说成一个自我成圣的过程;要么将启蒙思想与中国跟传统思想对立起来,无法揭示二者之间的历史和思想的联系,从而赋予儒家思想以现代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历史与思想的角度说清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启蒙运动;中国热;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6-0057-10一、全球史观下新的思考在19世纪后由西方所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西方文化是人类思想的中心,它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其根据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思想都是由西方人所确立的。
西方所以取得现代化的显著成就,获得这样的地位,那是因为西方有一整套的思想文化传统。
文化的优越导致了发展的优越,文化的先进导致了社会的先进。
这样,西方文化的这种地域性的经验就成为全球性的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西方文化的自我表述就成为全球各类文化的统一表述。
西方成为所有非西方国家的榜样:希腊、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西方的道路应是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应成为全球所有国家的制度和的理念。
于是就有了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东西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别”的二元对峙的模式。
东方是落后的,西方是先进的;西方代表着现代,东方或者非西方代表着传统。
这样东方或者非西方国家如果希望走上现代之路,就一定要和传统决裂,就一定要学习西方。
《法国启蒙时代文学与社会变革》

法国启蒙时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一、介绍法国启蒙时代是18世纪欧洲思想运动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兴起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文学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还成为了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法国启蒙时代的背景及其对文学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法国启蒙时代背景法国启蒙时代发生在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当时欧洲社会正面临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经过长期的专制统治,在路易十四统治下,人们开始怀疑传统权威体系并追求个人自由和知识解放。
这个时期见证了科学与理性在思想领域中的崛起。
三、法国启蒙时代文学特点1. 反对神权和封建传统法国启蒙文学强调个体权利和平等,并批评教会及封建贵族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作家们呼吁人们放弃迷信和追求真理,主张通过理性思维解决社会问题。
2. 文学形式的革新在法国启蒙时代,文学的表达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德伏尔、卢梭等作家开创了小说和散文的新篇章,同时写作风格更加简洁明快,并以人物典型和情节丰富来传播理性思想。
3.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法国启蒙时代文学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许多作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运动,用他们的笔调批评政府腐败、铲除不平等现象,并提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
四、法国启蒙时代文学影响1. 对知识普及的贡献法国启蒙时代文学推动了普通民众对知识和教育的追求。
通过提供易于理解和读者友好型的作品,人们获取到了先前被限制在少数特权阶级内部享受的知识。
2. 对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推动法国启蒙时代文学呼吁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社会契约论》等著作触动了人们对于民主、平等和自由的认识,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对艺术和文化的创新法国启蒙时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们以独特而创新的方式创造着文学、艺术和哲学。
这些作品成为后世的重要参考,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法国启蒙时代是欧洲思想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其对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启蒙时期的文学思潮与大思想家

法国启蒙时期的文学思潮与大思想家法国启蒙时期(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是欧洲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大思想家和文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引领了法国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从文学思潮和大思想家两个方面探讨法国启蒙时期的重要性。
一、文学思潮法国启蒙时期的文学思潮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反思旧有的专制体制,提倡自由、理性和人权,这种思想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政治和哲学领域,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
1. 理性主义启蒙时期的法国文学家倡导理性主义,强调人类通过理性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文学家维尔贝尔,他的作品《塞辛芬娜》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呼吁通过理性来改善自身和社会。
2. 指导性文学启蒙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致力于启迪读者的思想和道德。
例如,小说家蒙特古在其作品《波尔图加历险记》中揭示了政治权力的腐败和社会不公,呼吁人们要勇于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批评和反抗。
3. 风格多样性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
一方面,许多文学家注重通过散文和小说的形式来传达思想。
另一方面,诗歌也保持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文学家卢梭通过诗歌表达了自然和爱的情感。
二、大思想家启蒙时期的法国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发展。
1. 卢梭卢梭是一个多产而又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教育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对后来的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蒙田阿方索·蒙田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和文人,他以他的《论怀疑》和《随笔集》而闻名。
他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使他成为法国启蒙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
3. 狄德罗狄德罗是法国启蒙时期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观点涉及到政治、文化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百科全书》致力于收集和传播知识,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郭丽娜/康波【英文标题】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 and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作者简介】郭丽娜,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康波,中山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国礼仪之争/东学西传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the spread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o the West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宣扬自然神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提出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政治主张或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启发。
“中国礼仪之争”是东学西传的起始,从17世纪下半叶起,它的进展就与法国早期启蒙主义思潮的发展相互作用。
传教士的文本争论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学典籍及其负载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和宋明理学在法国的广为传播,并进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影响法国文学;但是,中国古典文学并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对法国启蒙文学产生过影响。
比较研究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advocating deism or atheism and advancing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separation of powers, was, to some extent, inspired by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 was the origin of thespread of Oriental literature in the West.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is process began to interact with the early Enlightenment ideological trend in France. The controversy over missionaries' texts contributed to the wide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France, thereby enabling Confucianism and the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o influence French literature ideologically, though no Chinese influence in literary genre and style was seen in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学形式,全面诠释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主张,批判封建社会,宣传社会理想,宣扬自然神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以其深刻的思想性风靡欧洲。
国内文学界一致认同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法国文学产生过影响,“对于一些作家,中国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国度”,①但怎样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却鲜有探究。
“中国礼仪之争”是欧洲文化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东学西传的起始。
本文认为,“中国礼仪之争”是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思想催化剂。
这具体表现在: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国礼仪之争”的发展就与法国早期启蒙主义思潮的发展密切交织在一起,法国传教士的争论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及其负载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和宋明理学在法国的广为传播;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宣扬的世界观和政治理论或主张,正是在一定程度上从中国文学典籍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受到启发,但中国古典文学并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对法国启蒙文学产生过影响。
一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750年以前是第一阶段,1750年至1789年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文学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新的启蒙思想逐渐出现和形成”,②而这段时期也正是“中国礼仪之争”的高潮时期。
“中国礼仪之争”作为东学西传的起始,从17世纪下半叶起,法国传教士成为辩论的主力后,它就与法国早期启蒙主义思潮相互作用发展到高潮。
在争论激化期间,法国传教士频繁翻译和解读中国古典文学,造成了儒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在法国的广为传播。
“中国礼仪之争”的触发源于天主教会内部对传教策略适应性的讨论。
天主教在东传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受到不少阻隔,16世纪下半叶,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采取补儒排佛的适应传教策略,在中国儒学和天主教义之间寻找共性和平衡点,才使天主教暂时得以立足于中国社会。
但由于耶稣会的传教策略明显违背天主教的一神主义原则,从而在17世纪初引发了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焦点是能否用汉语的“天”或“上帝”来指称基督教中的真神。
这一表现为术语之争的争论实际上已经触及中国人的信仰以及如何处理基督教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等深层问题。
为了在欧洲宗教界证实观点,争论各方都不约而同地翻译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并将成果刊行于欧洲。
17世纪后半叶,葡萄牙保教权旁落,法国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凭借法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强势相继入华,成为两支举足轻重的传教力量。
法国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本质上都是天主教修会,在信仰上并无二致,但在对待中国文化问题上却立场迥异。
法国耶稣会的主流人物继承利玛窦的适应策略,认为中国人是有神论者,他们研究儒学经典,指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正是基督教“爱人如己”理论的另一表达方式,还提出用索隐主义原则解决中国礼仪问题,主张将中国文明纳入基督教文明体系。
而巴黎外方传教会则要求维持教理的纯洁性,他们赞同利玛窦路线的反对者龙华民在《灵魂道体说》中的观点,认为中国宋明理学的“与物同之道体”和基督教的“与物异之灵魂”是根本对立的,基督教义与理学的物质主义特征绝对不相容,要求谴责中国礼仪。
由于法国传教势力的强大,法国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很快成为中国礼仪之争的辩论主力,而争论也开始逐渐与法国国内兴起的启蒙思潮相互作用,发展到高潮。
法国早期启蒙思想萌芽于16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后期阶段,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在其代表作《随笔录》中就将基于科学理性的怀疑论融入人文主义思想,用理性的批判代替理想主义的远古崇拜,提倡个人自由,要求承认君主与奴仆在精神与道德上的平等地位,摆脱封建等级束缚和教会的专制压迫。
此时,耶稣会士翻译的《四书》和利玛窦撰写的《天文实义》先后在欧洲出版。
蒙田怀疑论思想的继承者笛卡儿接触到这些书籍,在其哲学著作《方法论》一书中开始有涉及中国的记载,他的科学怀疑论思想“无疑地很受外来文化(指中国文化)接触的影响”,③但是痕迹尚不十分明显。
17世纪下半叶起,法国传教士直接介入礼仪争论,使中国文学典籍的译本和相关的解说论著在法国激增。
启蒙思想家贝尔从法国皇家图书馆获得有关宋儒理学思想的文本和《中庸》的法译本,阅读了关于中国礼仪争论的著作和文章,受到很大启发。
169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历史批判辞典》,书中指出“中国人所信仰的至高至善的存在‘神’,实为构成世界物质的中心,换言之,神即是世界尽美尽善之‘天’的中心而已”,并直接引用中国“孔教的无神论,来有意使读者去打倒基督教及以基督教为基础的专制政治”,④《历史批判辞典》的出版将法国的思想文化推向变革的边缘。
鉴于国内思想形势的变化,站在卫教立场的巴黎外方传教会认为有必要尽快结束争纷,以“使教会没有任何污垢和缺陷,保持神圣和纯洁”。
⑤在《历史批判辞典》发表的次年3月,福建宗座代牧、巴黎外方传教会士颜珰以教廷代牧的身份强行在福建长乐县发布和推行有关中国礼仪的七项禁令,不料此举将礼仪之争推向高潮。
在“中国礼仪之争”白热化期间,争论是以文本形式进行的,而且内容已经远远超出礼仪本身的范围,更多地涉及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习俗和伦理道德等内容。
巴黎外方传教会对法国耶稣会的指控“重点不是放在礼仪的本身”,而是以为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中国有一个时代久远超过基督文明的宗教-道德系统,而这个宗教-道德系统是超过基督教的”。
⑥法国传教士的文本争论使东学西传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呈现出量和质双重特征。
在量方面,一是中国文学典籍的译本或相关解读论著在数量上的增加,据统计,18世纪初期有关礼仪之争的“文本数量无论刊与未刊都处于峰值”,单1700年一年,“耶稣会士关于礼仪之争的文本有9部在欧洲出版,为其他任何一个年份远远不及”,《四书》、《五经》等耶稣会奉若至宝的中国典籍一译再译,单是《五经》一套,就“有10人翻译了15部”;⑦二是种类的增加,主要以先秦汉儒学为主,渐扩展至宋明理学,甚至旁及道家和诸子。
在质方面,争论双方对中国文学典籍的研究和对中国文化的思考都达到空前深入的程度。
儒学的鼓吹者法国耶稣会详细研究《四书》,反复撰写孔子传,他们的成果经过杜赫德整理,编撰成4大卷《中华帝国志》、34卷《耶稣会士书简集》和14册《中国杂纂》,这三部书被合称为当时法国“关于中国的三大名著”。
巴黎外方传教会则竭力批判宋明理学的无神论思想,反复上书罗马,指出“Dieu或欧洲人用于特指至高无上的主的词汇,并不能用汉字来表述,而且似乎任何汉字都无法使中国人真正理解我们想让他们理解的东西”,“中国文人所指的天是物质的天”,“中国各流派文人,几乎全部在情感上奉行无神论。
他们按自己的方式陈述或推崇某一学派的教义,至少五百年来,他们从未曾真正领会过诸如天或上帝的概念,顶多只知道他们所推崇的天的美德或万物的通则”。
⑧该会还借法国“偶因论”思想家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之手,撰写《一位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位中国哲学家的对话》一文,纠正中国儒家关于上帝本性的错误观点,阐述“中国哲学以‘理’为依存物质,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因此理不是永恒不变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指出“中国哲学是无神论”。
⑨“这篇议论中国哲学的著作虽然出自于一位对中国哲学并无多少了解的作者之手,却在东学西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⑩成为法国思想界了解中国宋明理学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