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章末总结优化课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ppt课件

题的能力.
实验四:验证牛顿第二 定律
2.本章复习关注两点: (1)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历程、牛顿运动 定律、惯性、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辨析.
(2)以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关的命题
背景,考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际问
题的能力.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考点阐释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
2.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定律中的“总是”二字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 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
考点二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考点阐释
不同点
(2)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若一个产生或消失, 则另一个必然同时产生或消失.
D.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 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
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转弯的目的 里倾斜,调控人和车的重心位置,但整体
答案 解析
的惯性不变,选项D错误.
考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题组设计
3.(2014·高考北京卷)伽利略创造的
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
用细绳把小球悬挂起来,当小球静止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小球的拉力是一 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小球对细绳的拉力是一 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小球的拉力是一 对平衡力
D.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小球对细绳的拉力是一 对平衡力
答案 解析 图片显/隐
考
考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点 考点二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3单元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广东专版)

超重和失重
广东卷8,安徽卷 17
浙江卷14
上海卷1
实验:验证牛顿 运动定律
山东卷23(1)
浙江卷21,重庆卷21
第三单元 │ 使用建议
使用建议
1.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通过 加速度这个物理量,将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联系起来,运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未知力或确定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 等.
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第12讲 │ 考向互动探究
[解析] 甲、乙两人在冰面上拔河,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 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A选项错误;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 绳的拉力都作用在绳上,故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选项错 误;由于绳子质量不计,且冰面可看成光滑,绳对甲、乙的作 用力大小相等,若甲的质量大,则甲的加速度小,相等时间通 过的位移小,后过分界线,故甲能赢得比赛的胜利,C选项正 确;是否赢得比赛主要看两人加速度的大小,跟收绳的速度大 小无关,故D选项错误.
第12讲 │ 考向互动探究
[解析] 火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箭体与被喷出的 气体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火箭向下喷气时,喷出的气体同 时对火箭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即为火箭上升的推力,此动力 并不是由周围的空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提供的,因而与是否飞 出大气层、是否在空气中飞行无关,因而B、C选项错误,A项 正确;当飞船进入轨道后,飞船与地球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吸 引力,即地球吸引飞船,飞船也吸引地球,这是一对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故D项正确.
第12讲 │ 考向互动探究
[解析] 当摆锤在虚线位置时,摆锤、车具有向左的加速度, 汽车的运动情况可能为向左加速行驶或向右减速行驶,选项A 错误、B正确;当汽车匀速运动时,无论向哪个方向,摆锤均 处于竖直位置不摆动,选项C、D错误.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第十六页,共31页。
项目 情景3 情景4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3)可能一直匀速 (4)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一直匀速 (3)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速
B.若传送带逆时针方向运行(yùnxíng)且保持速率不变, 则物体可能先向右做匀减速运动直到速度减为零,然后向左加 速,因此不能滑过B点
C . 若 传 送 带 顺 时 针 方 向 运 行 (yùnxíng) , 当 其 运 行 (yùnxíng)速率(保持不变)v=v0时,物体将一直做匀速运动滑 过B点,用时一定小于t0
D . 若 传 送 带 顺 时 针 方 向 运 行 (yùnxíng) , 当 其 运 行 (yùnxíng)速率(保持不变)v>v0时,物体一定向右一直做匀加速 运动滑过B点,用时一定小于t0
第十九页,共31页。
[解析] 传送带静止时,有12mv2B-21mv20=-μmgL,即 vB = v20-2μgL,物体做减速运动,若传送带逆时针运行,物体 仍受向左的摩擦力 μmg,同样由上式分析,一定能匀减速至右 端,速度为 vB,不会为零,用时也一定仍为 t0,故选项 A 对, 而 B 错;若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运行,当其运行速率(保持不变)v =v0 时,物体将不受摩擦力的作用,一直做匀速运动滑至 B 端, 因为匀速通过,故用时一定小于 t0,故选项 C 正确;当其运行 速率(保持不变)v>v0 时,开始物体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 做加速运动,运动有两种可能:
第四页,共31页。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yīnshù)μ1及小物块与木板 间的动摩擦因数(yīnshù)μ2;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章末总结优化课件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章末总结课件

A.F1=
33mg,F2=
3 2 mg
B.F1=
23mg,F2=
3 3 mg
C.F1=12mg,F2=
3 2 mg
12/9/2021 D.F1= 23mg,F2=12mg
第六页,共二十七页。
[解析] 对圆筒进行受力分析知圆筒处于三力平 衡状态,受力分析如图,由几何关系可知,F1′=mgcos
30°,F2′=mgsin 30°.解得 F1′= 23mg,F2′=12 mg,故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 D 正确.
12/9/2021
第八页,共二十七页。
A.木板的质量为 1 kg B.2~4 s 内,力 F 的大小为 0.4 N C.0~2 s 内,力 F 的大小保持不变 D.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2
12/9/2021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解析] 结合两图象可判断出 0~2 s 物块和木板还未发 生相对滑动,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此过程 力 F 等于 f,故 F 在此过程中是变力,即 C 错误;2~ 5 s 内木板与物块发生相对滑动,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 擦力,对 2~4 s 和 4~5 s 列运动学方程,可解出质量 m 为 1 kg,2~4 s 内的力 F 为 0.4 N,故 A、B 正确; 由于不知道物块的质量,所以无法计算它们之间的动 摩擦因数 μ,故 D 错误.
[答案] D
12/9/2021
第七页,共二十七页。
2.(多选)(2019·全国卷Ⅲ)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 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
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 时,木板开 始受到水平外力 F 的作用,在 t=4 s 时撤去外力.细 绳对物块的拉力 f 随时间 t 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 木板的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 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 10 m/s2.由题 给数据可以得出( )
高三物理总复习课件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离心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离心现象定义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 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逐渐远离圆心的一种运动 现象。
离心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离心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洗衣机脱水就是利用离 心现象将衣物上的水分甩干;离心分离器可以将不同密度的 液体或固体颗粒进行分离;离心泵则利用离心力将液体从低 处抽到高处。
05
牛顿运动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摩擦力与滚动摩擦现象分析
摩擦力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它们之间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现象
在滚动摩擦中,物体之间的接触点不断变化,使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 向也随之改变。这种现象在车辆轮胎、轴承等机械部件中广泛应用。
开普勒第二定律 (面积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 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 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 (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 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 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宇宙速度概念
宇宙速度是指物体从地球表 面发射出去,逃离地球引力 束缚所需的最小速度。第一 宇宙速度为7.9km/s,第二 宇宙速度为11.2km/s,第三 宇宙速度为16.7km/s。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天体绕中心天体做椭圆运动,且遵循开普勒 行星运动三定律。
天体运动的近似处理
对于近地卫星和行星等天体,由于其轨道偏心率很小,可近似认 为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
开普勒三定律及宇宙速度概念
开普勒第一定律 (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 一个焦点上。
物体沿曲线轨迹进行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其速度方向时刻改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备考指南]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__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水平方向没有外力维持其运动的结果。
(×)(3)运动的物体惯性大,静止的物体惯性小。
(×)(4)物体的惯性越大,状态越难改变。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以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1)伽利略利用“理想实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点,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1)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惯性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惯性小,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四点说明(1)明确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
(2)揭示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而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
在实际情况中,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与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表现是相同的。
(4)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是相互独立的。
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由牛顿第二定律来回答。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多角练通]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牛顿第一定律只是反映惯性大小的,因此也叫惯性定律C.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因此,物体在不受力时才有惯性D.牛顿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解析:选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故选项C错;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选项A错;牛顿第一定律还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选项D正确;牛顿第一定律并不能反映物体惯性的大小,故选项B错。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本章小结课件

因为a=10 m/s2>a0
故小球已离开斜面,斜面对小球的弹力N=0
细绳的拉力T= (=m2g)2N(ma)2 2 tan α= m g =1,α=45°,即细绳拉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角斜向上。
ma
答案 2 2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角斜向上 0
精选ppt
9
二、数学方法解临界极值问题 数学方法是指把物理问题中所涉及的物理状态和过程用函数、方程、不
浙江专用 物理
第三章 本章小结
精选ppt
1
专题归纳提升
专题三 解决临界极值问题的思想方法
在某些物理情景中,由于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两种状态的衔接、两 种现象的分界,同时使某个物理量在特定状态时,具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所以,临界问题通常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
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 一、物理方法解临界极值问题
答案 168 N 72 N
精选ppt
6
2.假设法 有些物理过程没有出现明显的临界问题的线索,但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出 现临界状态,也可能不会出现临界状态,解答此类问题一般用假设法,即假 设出现某种临界状态,找出临界条件,然后再把题设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 状态与临界条件对比,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典例3 一斜面放在水平地面上,倾角为θ=53°,一个质量为0.2 kg的小球用 细绳吊在斜面顶端,如图所示。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 行,不计斜面与水平面的摩擦,当斜面以10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细 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g取10 m/s2)
精选ppt
10
解析 设当力F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时,木块的加速度最大,如图所示,对木 块有
F cos θ-μ(Mg-F sin θ)=Ma 整理得:a= F(c-oμsgθμsin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