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

合集下载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作者:张倩璐刘红权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2年第05期【摘要】文章结合《说文解字》的注解,总结《内经》相关理论,探讨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下“神、魂、魄”的含义、生理病理特点及该理论在中医脑病中的应用。

“神”无形无质,变化莫测,依托于有形實体而存在,安静、内守、节制,主宰、调控生命活动。

“神”又主导魂与魄,“魂”为阳神,辅助神调控人的思维、情绪、意识;“魄”属阴,与有形实体的关系更为紧密。

三者以先天之精和后天脾胃化生之气血为物质基础,起到沟通人体生理与心理的作用,可作为辨治中医脑病及心身疾病的切入点。

【关键词】黄帝内经;神;魂;魄;心身疾病【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9-0014-03A Discussion on Shen, Hun and Po in NeijingZHANG Qianlu1,2 LIU Hongquan1,2*1.The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2.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 Jiezi,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Neijing are summariz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Shen,Hun and Po’ under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cephalopat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 is invisible and unpredictable, existing on tangible entities. ‘Shen’ is quiet, self-contained and self-controlled.It dominates and regulates life activities. Shen commands the Hun and Po. ‘Hun’ belongs to Yang, which helps Shen regulate people's thinking,emotion and consciousness. ‘Po’ belongs to Yin, which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angible entities. These three are based on connate essence and acquired qi and blood witch produced by spleen and stomach, communicating huma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It can be used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reating psychosomatic diseases of TCM encephalopathy.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Shen; Hun; Po; Psychosomatic Diseases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心身疾病越渐高发,而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形神合一”之说,《内经》谓“五脏已成,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可以作为中医脑病辨证治疗的切入点。

《内经》“神“的含义

《内经》“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班级:xxxxxxx学号:xxxxxxx姓名:xxxxxxx2012年6月10日《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黄帝内经》关于神的思想有诸多论述,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指神在自然界的含义,神在自然界中的含义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总规律,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神,神明便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天空中的风、热、湿、燥、寒是无形之气,地下的木、火、土、金、水是五种有形的元素,形与气相合交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中万物的生化,神便寓于其中。

第二指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含义。

神一方面指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另一方面指人的精神活动,俗称“狭义的神”,包括七情、五志,均属于精神活动范围,意识、思维、情志、顿悟、智慧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

”指出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是对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作的描述,任物就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生思维的过程,说明精神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在心“任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情志也属精神活动,其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17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17

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人者,难著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人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翻译:所谓“易陈”,是指针刺的道理说起来容易。

“难入”,是说针刺的精微却难,以使人十分明了。

“粗守形”,是说粗医只知道局限刺法。

“上守神”,是说高医能根据病人的血气虚实情况来考虑可补或可泻。

“神客”,是指正邪交争。

“神”,是指正气,“客”,是指邪气。

“在门”,指邪气的入侵是循着正气的门户出人的。

“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

“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刺之微在数迟者”的意思,就是说针刺法的微妙之处,主要是在于掌握针刺手法中进针、出针的快慢速度。

“粗守关”的意思,就是指技术低劣的医生,在针刺时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而根本不懂得辨别血气的往来盛衰和邪正的进退动静等情况。

“上守机”的意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懂得观察和把握经气虚实的变化,并以此进行补泻治疗。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的意思,就是指气机的活动情况都会在腧穴上表现出来,懂得这一点,就可以根据诊查到的气机的虚实变化情况,而正确地运用徐疾补泻的手法。

《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

《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

《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独⽴守神,⾻⾁若⼀,。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术的⼀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独⽴守神,⾻⾁若⼀,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法只是被⼈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既济的功⽤,结合⾃⼰⼏⼗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于防病治病、健⾝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多年与⼈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于肠胃病、肝脏病、⼼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压、半⾝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就在于它既能保养⼼神,⼜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能增长体⼒。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细胞的功能,同时使肌⾁得到惰⼒性的体育锻炼,产⽣⼀种内向的冲动,从⽽给⼤脑以良性刺激。

再则未⼊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脑也是良性刺激;⼊静后,进⽽产⽣抑制性保护作⽤。

我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使阴阳相交,⽔⽕既济,⼜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

但站桩功⼜不同于⼀般的练功⽅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点:⼀、练功时嘴微张,⾃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任何副作⽤。

⼆、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完全可以和⽣活打成⼀⽚的功法,就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制宜、因病设式的⽅法,既可加速疗效,⼜易于提⾼疗效。

独立守神——《黄帝内经》(七)

独立守神——《黄帝内经》(七)
无恒心的人,家族有精神病史的人。
本文由: 戒撸 / 整理
到了高中也讲力学,大学物理
还讲力学,每个阶段都讲力学,但讲的深度显然
不一样。今天我们就重点讲其中的四个字:“独
立守神”!过去医家教徒弟,光这四个字就要讲
个一年半载。很多人盼望遇到明师,真要遇到明 师,你得问问自己,如果有人拿四个字跟你讲半
年,你还能不能谦恭有礼求“教”
若渴一如最初?一个徒弟如果不能时时刻刻不忘
平行线(有别于不少桩法,不内八字也不外八
字),两脚平吸。两膝微曲,站好之后,两手从
自然下垂的最低位起来做“抱一”。b)抱一:两手 像要往外拉似要点:a)整个过程脊柱正直。b)头部:像眼镜蛇
似的,往上顶,下颌微收,仿佛要把喉咙给“藏”
起来似的。面带微笑。c上肢:肩膀略高于上肘部,
比如医家秘传的“神针大法”,
给人随便扎一针,多年的沉疴往往能不翼而飞,
其“内力”就来源于这个“独立守神”的训练。
没有三五年的“独立守神”傻站,就算把患者给
扎成刺猬,也很难见效。所以在医家来说,出来 混,是迟早要站的:)独立守神的方法:1)体态
形式及要点:体态形式:a)站
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足在两条
最近一直有人抱怨2012年的文章开始变得很难懂,
有一位朋友甚至怀疑这是胡涂医要在这个“特殊
的年份”过滤掉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网友。其实,
从《黄帝内经》及《周易》的道理来看,2012年 也不会有啥大灾难。大家不要被电影或大师们骗
了,更不要被胡涂医
医忽悠了,2012是正常的一年,只是从医道的角
度看,木运过盛而已(参见《德全不危——《黄
帝内经》点滴1》)。大家谨记德全不危就好。这
篇文章,咱就讲点至简至易的。大家再来复习一 下《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里的这段话:“黄帝

论“守中”

论“守中”

论“守中”作者:薛艳丽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2年第03期老子《道德经》中讲:“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对这两句话注释纷纭,且玄色浓重,难以理解。

“负阴而抱阳”以人体奇经八脉来说,任脉是阴脉之海,督脉是阳脉之海。

修炼道家“内丹术”通大小周天,任督两脉在人头顶心“百会穴”相交。

《黄帝内经》讲“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这就是神与气抱,阴阳气交会。

“冲气以为和”。

“冲”字,古人当“中”字讲。

《广韵》讲:“中即冲也。

”《说文》讲:“守神”即“守中”。

元朝丹家李道纯著《中和集》说:“圣人只书一个中字示人”,“中字是乾坤之交所生成”。

《周易》六十四卦基础是乾坤两卦,乾代表阳,坤代表阴,一阴一阳对立统一,所以就产生阴阳互根,相互转化,阴阳消长,阴阳平衡。

“冲气以为和”,这个“和”字即阴阳平衡。

《汉书律历志》说:“准正则平衡。

”“和”字可以讲是“中和”,“中和”即“中正”,“中正”即是平衡。

修炼气功就是要达到调畅其气,清和其心,使人体气机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百病生于气,气能治百病。

前者是失衡,后者是平衡。

所以气功修炼中,“守中”极为重要。

清朝丹家黄元吉讲:“我向传功,只将守中一步功夫教之。

”“中”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山海经》载尧帝传舜时说,世界上最难做到的是一个“中”字,而最紧要的也是一个“中”字。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过,才叫作“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抱一”、“守一”、“讲气以为和”,讲明了“一”、“中”、“和”三者的辩证哲理,内在联系,相互转化。

《南华经》中广成子对黄帝开示:“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

”广成子讲得很明白,“守一”即“处其和”,“处其和”即是变化,“和”就是从“守一”转化,“和”即是平衡,平衡即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即为“中”。

世界上任何事物居“中”才能产生力能,车轮轴居“中”,故旋转为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翟奎凤 卢金名【摘要】“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黄帝内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神”及其相关词语“精神”“神气”“心神”“神明”“形神”“守神”“全神”“神机”等构筑了中医哲学的形上之道,也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道理所在。

阴阳不测之神明,是天地动静、万物生化的主宰与统一性所在。

神在阴阳之上,又在阴阳之中,此为在天、本体之神。

在人主体之神,与本体之神是贯通一体的,但其功能活性之展现,就客观而言,与水谷精气、五脏特别是心所主之血脉、肺所主之呼吸,以及大脑等身体机能和饮食呼吸都有密切关联;就主观而言,通过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神守天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修养方法可以得神、通神明,使主体心神与本体神明融通,从而神全则形全,得以益寿延年、长生久视。

“神”无法理性化、逻辑化,是无法言说的整体性存在,需要以虚无、静漠、精诚之心去体会和参契,同时规律、法则又自然内含于其中。

【关键词】精神内守;形与神俱;独立守神;神守天息;积精全神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2-0120-09作者简介:翟奎凤,安徽亳州人,哲学博士,(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卢金名,河南南阳人,(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编中医哲学思想通史”(20&ZD032)“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先秦诸子对此多有精辟论说。

特别是《易传》、道家哲学中,“神”高度哲学化、本体化、主体化,其鬼神人格神意味几乎被完全去除,而且这些关于“神”的论述多有体道养生之义,通神、养神被认为是养生哲学的最高精神。

这些深刻影响了《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和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本经典,可谓是中医的“圣经”,其思想一般认为大致形成于战国末到西汉初期。

论_粗守形_上守神_朱杰

论_粗守形_上守神_朱杰

《说 文》: “形,象 形 也。 从 的盛 衰 均 反 映 了 神 的 变 化。《灵
如《灵 枢 · 本 脏 论》所 说: “志 意 彡”,“彡 ”则 是“毛 饰 画 文 也 ”。 枢 · 小 针 解 》曰: “神 者,正 气
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 可见,“形”的本义,当为容貌。如 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
工重形质,只看到皮肉筋骨脏腑器 念。“上”者,高也,形而上也。能 嘻,以 为 可 知,言 热 未 已,寒 病 复
官等形迹,局限于治疗“人的病”; 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抽象概括出 始”,不知抓住先机,认准时机,把
上工重气化,注重寻察神机的异常, 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在深层次的 握病机,而又自以为是,昂然自得,
树 冬 遗 著、其 孙 周 楣 声 增 损 重 订 相关,“神”遂从“申”这一神秘自 “俞”、“溪”、“谷”等,形象地阐明
的《金针梅 花 诗 钞》更 明 确 指 出: 然现象延伸到神祗崇拜的社会意 了 腧 穴 的 特 征,人 体 之 神 气 正 是
4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然。启发我们进一步继承与发扬祖 知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 之分。
国医学,真正领会中医经典的精髓, 更好地从事中医药临床实践,并拓 展于养生治未病等领域。
过程。
“粗守形,上守神”与下文中的
考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九 “粗守关,上守机”宜作互文看。关
针要解》中“上守神”作“工守神”。 者,弓 弩,机 关,关 窍,机 巧,喻 经
神 内 视 洞 见 体 内 脏 腑 之 意 而 外, 此。超越了守形之粗,取法乎上,
概括《内 经》中 的 神 的 内 涵,
还指医者通过移神之法,“必正其 那么,技 可 进 乎 道,艺 可 通 乎 神, 一是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摘要: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

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

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

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

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

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关键词:内经;守神;守机;守气在针刺法治疗中,其疗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病情的正确诊断和针刺选穴及手法的正误;第二是就是治神法。

前者通过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获得,而后者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用心揣摸之后才能够获得。

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患者精神调摄和医者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治神的理论根据来源于《内经》。

从现在的治神法概念来看,治神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医者的神,另一方面是患者的神。

《内经》中所涉及的治神主要是从对医者要求的角度来论述。

本文从《内经》的论述出发来论述“守神”、“守机”和“守气”。

1 “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

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神”可以说是血气的升华,是生命现象的总体反映,它体现了内脏的功能和气血的盛衰,即《灵枢·天年》所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神分布于全身,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

人的眼光有神气,面色有神气,脉象有神气,形体有神气,志意有神气。

人无病,则神气健旺,表现为脏腑和调,气血通畅,生机勃勃;人患病,则神气有衰,表现为脏腑失调,气血逆乱,生机减弱。

当然,神衰的程度还有轻重的不同,必须时刻关注其变化。

所以审察患者的神气盛衰,以决定针刺是补是泻,是医者针刺治疗的第一要务。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又如《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用针。

”都把患者的神气状态作为是否用针治疗和如何用针治疗的前提。

“粗守形,上守神”中的上守神是指上工以调神为要,上工能把握患者的神气变化。

如何把握患者的神气呢?望诊尤为重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

而其中目神最为重要。

《素问·针解篇》指出“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张景岳对此解释说:“目者神之窍。

欲正病人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神使,脉道易行也。

”明确指出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医者要注视患者的眼神,频频的目光接触可以使患者安定、平静地接受针刺治疗,引导其精神专一,意守病所,则经气畅达,阴阳平调。

2 “粗守关,上守机”《类经·针刺类·九针之要》注:“粗守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机即枢要、机道、巧门、时机。

在此是指开阖“关”的巧门、时机和机道。

何谓关?指针灸所需的腧穴和针具等。

而机则是对“关”进行选择的方法。

[1]其中包括对正确腧穴的选择,对经气来往时机的辨别与行针手法的选择等。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上工的高明之处在于,针刺时能仔细体会针下气机变化,通过针下感觉知晓经气的往来逆顺变化,随气行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

”针下的气感,清灵而微妙,倏忽往来,医者必须“心领神会”针下气感,运用纯熟的技巧,入针、行针、出针的出入进退不得有毫发之误。

否则,就会如箭在弦,当发不发,坐失良机。

3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当行催气手法出现得气感时,配合紧捏手法,即拇、食两指紧紧捏住针柄不动,令“气”聚于针下而不散,谓之守气。

《灵枢·小针解》篇说:“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明疾也。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说明守气在具体应用时,必须仔细辨认得气情况,得气时不要随便改变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宜手不离针,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之处,或用治神运气法,贯气于指,守气勿失;或用较轻柔平和手法,促使经气续续而至,绕于针下。

守气时医者同样要全神贯注,刺手及押手并用,体会经气的活动,即押手指下的冲动感,刺手针下的沉紧感,针体转动时有吸力等;两眼观察针穴处或针穴远处的肌肉跳动等。

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要想针刺得气,医者需心中有数,知何病何穴易得气,何病何穴不易得气;对不得气的患者,要有耐心,细细施行补泻手法或留针候气,切忌手法粗糙或强加刺激,使患者紧张而痛苦,反不易得气。

得气之后就应该守气。

名老中医黄鼎坚[2]认为,守气这一环节相当重要,守气可起到保持针感和加强针感的作用,从而使有效的刺激量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维持。

如果一获针感即松手,这样气散不聚则针感会很快消失,达不到有效的刺激。

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4 针道易陈而难入“守神”、“守机”、“守气”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医者在针刺过程中提出的最高要求。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病存亡”,此神指医者的神,医者的注意力。

要求医者行针治病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从而把握住患者的神态及病势的进退,以获得理想的疗效。

医者的持针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在《太素·知针石》篇中有“欲为针者,理通理神”。

《灵枢·官能》篇中也提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针艾,理血气调诸逆顺”。

由此而知,我们医者在诊疗时,对待病人要言语温和,态度和蔼,慈祥庄重,手法灵巧;同时又要细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才可以正确地运用针灸治疗,施以正确的方法来疏通气血,从而调理一切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诊疗时,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靳瑞教授认为[3]针前要定神、察神、安神、聚神;针刺中要持针入神、进针合神、行针和神(候气、辨气、补泻、)、留针实神;针刺后要嘱咐患者谨慎调养以养神。

靳瑞教授的治疗经验对我们学习研究针刺手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5 结语治神法是针刺治疗的高境界。

只有医者的诊疗技术达到较高的境界之后,方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发现一般针灸医生所不能发现的细微变化,运用娴熟的手法来驾驭经气,调和患者体内气血阴阳,而达到“针到病除”的神奇疗效。

“守神”、“守机”和“守气”三者是我们针刺所要追求的,也是对针灸医生的一个技能和医道上的要求。

针灸医生应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参考文献:[1]刘保延.“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别解[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6):1213.[2]董江涛.黄鼎坚针刺手法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1):5456.[3]余瑾,袁青.靳瑞教授针刺治神经验介绍[J]. 新中医,2006,38(10):1011.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Full Attention,Containing the Movementof Qi and Keeping UpAcupuncture Sensation in The YellowEmperor s Inner Canon of MedicineAbstract:“Treating Shen (spirit)” is the key to acupuncture. Doct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reating Shen (spirit)”,not just the acupuncture techniques. “Treating Shen (spirit)” is the core of acupuncture. It perme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administration. “Waiting for Qi”、“Adjust Qi” to“Adjust Shen (spirit)”、“adjust the body” by Shen(spirit)The principle of “Treating Shen(spirit)”,including “Full Attention”、“Probing the Change of Qi and Blood in the Meridian”、“Keeping Up Acupuncture Sensation”,has been described in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of Medicine. “Full Attention” means knowing well of the patients Shen (spirit);“Containing the movement of Qi” means knowing well about the opportunity of the arrival of Qi;“Keeping Up Acupuncture Sensation”m eans keeping up acupuncture sensation.These three are not just the demand for acupuncturists,but also the criterion used for assessing the level of acupuncturists. The principle of acupuncture is easy to state but difficult to penetrate.Acupuncturists should dig deep into acupuncture techniques and mental cultivation methods. Doctor should understand “Treating Shen (spirit)” in acupuncture tacitly to come to realization.Key words: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of Medicine;Full Attention;Probing the Change of Qi and Blood in the Meridian;keeping up acupuncture sens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