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隆地冬”——南京方言不得了.doc
天长方言

天长方言板凳叫爬爬,报应叫该阴,变态叫走头六怪,表扬叫呱呱叫,不负责任叫搭浆,不屑叫井干,潮湿叫湿侉侉的,吃叫顺,医,搭浆(掺假、马虎)搭手(开始动手)搭住(不告而取、逮住);打把势(做把式强行索取)打当(打点、收拾)打短腿(截留代为赠送的礼物)打高肩(搭人梯)打花连叉(翻筋斗)打连枷(gāi))(打豆类用的农具、轮流做)打两头瓣(阻碍、干涉)打麻油(哭鼻涕、流眼泪)打马虎眼(遮掩)打滂滂(自由泳)打喷嚏叫打屁饭,打拼伙(各自出钱合伙聚餐)打平伙(凑钱下馆子)打时(找人预测遗失东西的时间和方位)打死老婆入死屄(办事呆板不灵活、办事教条)打头(提成)打娃翻(说话不算数,毁约)打万年桩(长期计划和打算)打鸭气(打喷嚏):打牙(阻拦、设置障碍)'大板瓣(大板凳)大屄六谷(故意耍派头)大大(dādā)(爸爸).大而佯真(三心二意)大耳朵(平民百姓)大红花(傻瓜、呆子)大后儿(大后天)大话谣天(夸口)大荒一目(约莫、估计)大家伙(大家、大伙、大的东西)大脚装小脚(充小)大搅神(非常不讲理的人)大口条(耍官腔)大老老(明明白白、冠冕堂皇)大老爷(打摆子)大芦秫(玉米)大路货(一般、普通)大卵泡(男人生殖器、对头颅的贬称)大派(摆谱子):大砰掆(用语言或行为先镇住对方)大朋友(讲义气的人)大撇子(大篾篮)大气(大方)大人(长辈)大人有大量(德高望重的人有度量)大天是亮(天亮了)大头儿子(长子)大头马(粗心的人)大头脑(关键性的人)大腿不离框(差不多、差距不大)大早星(早晨)"大众势(群众、大家)大嘴(麻将中的八万)呆巴若鸡(呆若木鸡)呆头鹅(呆子、傻瓜)呔(喂)歹怪(难沟通、吝啬))歹哪(厉害、数量多)带舵(暗中帮助人)带劲(厉害、水平高)带女人(娶妻)带人(男人结婚)掸(眈)着眼(不情愿地被看见)蛋鳖子(荷包蛋)蛋墱子(煮熟的禽蛋蛋黄和蛋清摇晃后的混合物)当紧(立即,马上)当事(珍惜、重视、当事人)刀螂(螳螂)叨手动脚(指男人对女人动手动脚)倒打钉耙(栽赃陷害)倒赌(毁约、推翻已经成交的买卖)倒喊的(倒说)倒霉叫回呼,倒腰包(倒头来)倒栽葱(头朝下跌倒)倒站门(男到女家成婚)捣蛋虫(爱拨弄是非的人)捣鼓(研究、揣摩)捣颡子(已经吃饱还强迫自己吃)捣袖笼(暗箱操作)到临了(最后、结束)到哪块拉(到哪里了)道小紧(道歉、陪不是)得(没有)得得了(丢失了)得点子扣(没办法)得屌劳(得吊劳)没事干、没有事得屌用(没用)得够子(没有)得鬼调(实在、不玩假)得过生(安生、安宁)得话说(很好)得家数(没规矩、无教养、无修养)得名堂(没结果、没收获、好处不大)得穷劳(没事做)得事(没事)得玩(没戏)得为(特意)'扽(dèn)(拉,扯)等杯口(暗中举报、打小报告)等于(相当于、也就是、即)戥(用秤称)戥子(有托盘的秤)滴滴刮刮(指水等液体从器具里滴下来的样子)滴滴呱呱(拖泥带水)嗲嗲(秦栏一带对父亲的称呼)电驴子(摩托车)垫背的(代替的、替死鬼)刁角子(圆滑的人)屌不打鼻梁子(不理睬)!屌蛋尽光(一无所有)屌得了(不好了)吊嗓子(自缢、练歌)!吊死鬼搽粉(死要面子)爹爹(祖父)跌软(道歉、陪不是)揲(diè)(折叠、盯住、拔)叠钱(折叠冥炒、东西叠加层数多,语速快)丁尕(尕)(很少)丁尕大(很小)丁个子(一丁点儿)顶针(较真)东刮(之类、等等)动达(行动)洞大离框(破洞)兜上门(上门推销)斗(核对、拼凑、凑数)斗斗鸡(单腿着地,一腿盘屈相斗的游戏).抖卵子(颤抖)抖屑子(用语言故意挑衅、装腔作势)陡起古鲁(突然)毒怪(恶毒、厉害、凶狠)独巧(碰巧)笃定(一定)赌东东(打赌)赌推(相互推诿).肚里(里面)对对子(对对联)对幅时(相隔24小时)对刮(针对某人故意找茬),对头(正确、相互有成见者)多承了(承蒙了、多谢了)多晼了(几点了)多暂了(什么时候了)挅(dà)墙(用木棍锤泥墙)'挅牌(打麻将时和牌前的听牌)躲墙猫(躲猫猫)饳(duò)(长时间熬煮)尮(duò)(跛、脊背弯曲、慢慢挪动)讽刺叫陆绝,感叹叫六鬼,观牌叫看斜(qia)头,喝汤叫灌鼓,黑色叫黑鼓六毒的,很不负责任叫瞎糗,叫睡叫望屋梁,今天叫交个子,惊讶叫"(jia,四声)蛆”,惊讶叫乖乖隆地咚,哭泣叫抽千,夸奖叫刮子(子读“在”扬州话都这样读),还有一种夸奖叫斩,累叫痿死了,乱讲叫胡大-说,骂法叫活德,内向叫窝边秀,内向叫不出趟,奇怪叫陆妥,前天叫瞧个子,生气叫起毛,什么情况叫抓,睡觉叫挺尸,讨厌的人叫贰⑤卵子^^天气叫雷打霍闪的,徒然干姑(突然)沰(duó)(被雨水淋、一团)问时间叫多晚子哪,问题的出现叫糗糟了,膝盖叫格机头,洗澡叫刮尸,小孩叫小老爹,遗憾叫咙,硬币叫铅角子(读:刊、旮、在),姿态叫神支舞支的,走路叫充军,。
说得好听,动得得体——演讲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表达

说得好听,动得得体——演讲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表达单元大纲一、“说的比唱的好听”——演讲有声语言的表达二、“无声胜有声”——演讲态势语言的运用正文生活中有这么一句话:“说的比唱的好听”,这句话往往是作为贬义使用的,但是在演讲中却是我们的追求,演讲的那一刻,说的,就应该比唱的好听!一、“说的比唱的好听”——演讲有声语言的表达演讲必须通过说话来表现,怎样让你的有声语言更具魅力1.语音准确——音准调对可杂糅(1)说好普通话,通顺流畅,不念错字、别字平翘舌音区分r、l区分n、l区分前后鼻音区分学会儿化音把握轻声(2)杂糅它种语,恰到好处所谓杂糅,是指在运用一种有声语言的同时,夹杂其他语言,以起到加强理解、增强亲切感和幽默感的作用。
在演讲中运用得比较多的是在开场的问候语和结尾感谢语中运用现场听众的母语,往往会引来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
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北大演讲”中杂糅四川话:“小平先生讲到,改革开放路线要管一百年。
用他四川话讲‘动摇不得’。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南京、上海演讲中就杂糅了苏北话、上海话:“乖乖隆地冬”,“阿拉是自家人,大家都是自家人。
”“看到噶许多朋友狭气开心!”这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吐字清晰——字字清楚不含糊(1)字正腔圆(咬紧字头、发响字腹、收全字尾)(2)开口略大(开口太小,声音出不来,不清晰)(3)气流集中(有力向前,不要散射)(4)句尾不弱(“我们朝着新的目标前进”宾语重读)(5)不吃字、吞字(语速不宜过快)(6)克服过重鼻音、喉音(声音闷暗、压抑、浑浊,让人听着费力)3.声音响亮——音调音量要合适(1)用气发声科学发声过程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喉原音→经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胸腔等共鸣放大→发出声音。
正确吸气呼气学会深吸、慢呼、稳呼、匀呼。
演讲时语速不要过快,注意有意识吸气。
打开喉头把嘴张大,撑大口腔后部,向小舌头上方顶,似“托着下巴打哈欠”,这样你会觉得口腔后部很松弛,气流出来很顺畅。
南京话漫谈

南京话漫谈造就南京在东南一带都市中,能杂糅南北文化,融汇东西习俗的原因很多,南京话就是很好的佐证。
南京是十朝故都,至今建城已两千多年。
由于地处要冲,山水之势险峻,易守难攻,便于政治家们一展雄才大略,加之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富蔗的物产,王者之气尽收。
所以历代的豪门望族唾涎不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政权屡更,致使人们遭受战乱苦楚不堪,为生存而颠沛流离,造成人员聚散频繁,语言因此也多次发生剧烈的变化。
东吴以前,南京地区的语言本属江东吴语区,晋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史称建康,洛阳,山东,安徽等北方世家大族纷纷南下,在建康和周边地区建立了许多州,郡,县,南北方人们从此并居京邑,不仅影响到当地土著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同时也第一次深刻的改变了当时建康纯江南语言音色。
南唐时期及北宋末,以汴洛人为主的人口迁入,元代蒙,维,藏,回南下进驻,明代朱氏政权江淮集团融入,历史上暂时的稳定与繁荣,一时间万邦来朝,举世交贺,推动了政治,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南京的语言在同外界不断交往,相互影响,缓慢渐变之中,融会贯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语音,从此形成了南京地方话特有的基调。
清代统治集团带来的江淮官话以及太平天国时期闽,粤,汕,赣地方话随后穿插其中。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大肆屠杀,为避战火,南京人口锐减,纷纷逃散江北各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大批军,政,商,学各界以及外国使领馆人们大举涌入,一时间南腔北调云集,造成南京的方言更加复杂,特定的词汇,多重意义的语句,以及约定俗成,五方杂处的字音,成为辨别是不是南京人特有的乡音。
笔者试举一例,说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文革中的一幕。
和我母亲在一起工作的杨妈妈(南京话:音麻麻)是一个地道的南京人,叫杨胡氏,解放前是煤行老板杨玉麟的第三房太太,穷苦人家出身,什么原因嫁到杨家不详,一生不识字,为人率直,喜欢打抱不平,敢说敢当,口没遮挡。
解放后参加工作,还是那个作派(习惯),因此得罪不少同事,六六年正值文革初期,他们店主任小高,(其父原是杨家煤行看门,过称的)。
正宗的南京土话【范本模板】

正宗的南京土话首先教你问候语:“阿吃过啦?"当你想说:“干什么”的时候,可以说:“干么斯啊?当你征求别人同意时,可以说:“阿行啊?”注:以上的“阿”是南京话中“还”字的变音,类似的还有“阿好啦?”“阿有毛病啊?”……你觉得别人讨厌,可以说“犯嫌"你觉得什幺东西让你觉得恶心,可以说“癔怪拔辣地或者说“窝赖”你觉得很害怕时,可以对别人形容说“喝人拔辣地"当你觉得外面很黑的话,可以说“喝七麻乌地或者“乌七麻喝地”当你觉得别人很大方的时候,可以说他“胎器"当你觉得别人很小器的时候,可以说他“小儿阔”“没有”应该说“么的”“糊涂”应该说“胡里八涂”“一点”应该说“一得儿”“哪边”应该说“哪块”“找死”应该说“作死”“硬"这个字的发音是“恩"“轴”这个字的发音是“竹南京话里的“n、l”“sh、s”“ch、c”“zh、z”“ang、an”“eng、en”等音都是不分的。
物品的对应叫法:玉米——“包卢”勺子——“跳子”癞蛤蟆—-“癞古渣子" 鞋子——“孩子”厕所——“茅斯”膝盖——“磕七头" 扫把-—“条走" 簸箕—-“搓拨" 抽屉--“抽地" 脑袋——“老瓜子" 流鼻涕——“脱鼻龙”……活闹鬼——小混混,鼓惑仔的意思!一米多高--形容很过分,很严重的意思!甩子—-是指头脑不大正常的人!二胡——是指做事很失败的人,通常指男性!颠(形容词)—-指人很兴奋,有点兴奋过火的意思颠(动词)——指人溜掉了例如:“他颠掉了!”有时也用“蹿"这个字来形容烦不了——指做事不考虑后果的意思!活丑—-丢脸,献丑的意思!窝(第2声)—鹅耸(SONG)样-——---------——-—---——-——--——--么的(没有)还是的(不以为是的样子)靠实(肯定是)码不实(说不定)不作兴的杀(不应该这样)一塌加一抹(非常的意思)乖乖龙地冬,韭菜炒大葱(吃惊)吼扒扒地(急吼吼)木里实故(做事不动头脑,莽撞)兴的一头忽子(得意得头上长满包)来斯(了不起)猫猫了(哄小孩的话,没有了)脑子少根筋(做事不动脑子)昏头了(做事晕头转向)摊着了(遇到不顺心的人与事)翘辫子(死了)无事老(无所事事的人)鬼转经(没事干、乱转悠)省心(不操心)叮叮扛扛(不团结,闹磨擦)一惊一乍(说话很神秘,故弄玄虚)漏得了(一着不慎把事办砸了)马桶箍头(一种土气的发型)木匠头(中间分的头型)挑高箩(收破旧的)洋柿子(西红柿)小刀手(卖肉的)草纸(手纸)台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称乒乓球为台球)煤基(蜂窝煤)笤把(扫帚)叫油子(蝈蝈)蛐蛐(蟋蟀)炮仗(鞭炮)头儿、头头脑脑(领导)看西洋景(看新鲜东西)打饭(去食堂买饭)菜白儿(指东西不好,如:这本书菜白儿)脚踏车(自行车)丢三落四(做了这件事,又忘了那件事)上馆子(去饭馆吃饭)上“一号”(女同志上厕所)上茅斯(上厕所)打马虎眼(糊弄人)戴帽帽(对小孩说戴帽子,如:穿鞋鞋等)飞机包(上世纪六十年代,指一种很松散的包菜)撒鞋(拖鞋)去清凉山(过去人死后去清凉山火葬场焚化,后来泛指人死了)盘儿、碟子(盛菜的盘子)角角落落(指:边边角角)水咕牛(一种夏虫,长须,全身黑,背上有黑点,会飞)死壳螂(蜣螂)划蒙儿(儿童做游戏时,用翻手心,或用“包剪锤”决定玩的次序的一种方法)老拐子(拐卖儿童的人贩)毛娃(婴儿、幼儿)和事老(不得罪人的人)唬人(骗人)你作噢(找倒霉)犯嫌(讨人嫌)没得说的(很豪爽,答应别人的事很干脆,或者说某某人很好)腻腻歪歪(说话做事不爽快)左了(话说错了,事办差了)笃定(肯定)厚笃笃的(厚厚实实)胖嘟嘟的(形容人长得很胖)手冻拽了(手冻的五指伸不开)不吱声(不说话了)你发霉(指人做事异想天开)头脑里有一盆浆糊(做事、说话不清醒)瞎说(瞎,音读哈,乱讲话)拿乔(做事捏人一把)拖鞋趿袜(鞋袜穿得拖拉)打个卯(坐一下,或应酬一下)格登(心一惊,如心格登一下)索性(干脆)活络(干事门路很广)烂乌龙(没有本事的人)要饭花子(乞讨者)目毛子(眼睛近视的人)二丙(戴眼镜的人)今儿、明儿(今天、明天)味正(讲排场,办事说话很有趣味)黑漆麻乌、乌漆麻黑(形容东西,或者天很黑)蒙人(骗人)叽叽歪歪的(脾气古怪,闹别扭的意思)逮怪(奇异,没想到)和你(巴结你)。
南京地方相关的方言俗语大全

南京地方相关的方言俗语大全推荐文章潮汕方言经典民间俗语谚语热度:水的民间俗语谚语具有哲理性热度:地方谚语俗语大全热度:经典方言谚语大全热度:方言谚语大全热度:南京是历史名城,著名的古都城市,也是现代中国一座大城市,南京有哪些地方俗语,你们知道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南京地方俗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南京地方俗语摘抄活闹鬼——小混混,古惑仔的意思!一米多高——形容很过分,很严重的意思!(一bd糟)盼西——女朋友的意思小秆子——是对男孩子,或小年青的中比较邪头的人的称呼。
老杆子——。
不翻译了甩子(甩蛋,甩B)——是指做事冲动,不理智,做事喜欢胡干蛮干的人!二胡——是对实际能力与表象差距太大,象绣花枕头,中看不用的人的称呼。
通常指男性!照枝——会面,相见的意思!促馊——指人不地道,喜欢玩鬼花样的意思!(这个也没听说过)颠(形容词)——指人很兴奋,有点兴奋过火的意思颠(动词)——指人溜掉了例如:“他颠的哦!”有时也用“蹿”这个字来形容烦不了——指做事不考虑后果的意思!活丑——丢脸,献丑的意思!窝(第2声)—鹅耸(SONG)样(形容词)--是形容做人缩手缩脚,胆小怕事的样子。
(贬义词)高头,高面——上面的意思,挺土的现在好像没人这么说了粘几瓜(巴)达——形容东西上面有粘液杆儿——女人的老公或男朋友(要有性关系)杆子——俚语,男的对男的说相当于“hey,哥们”傻里吧唧的——说你傻的狠霍是的——不知道普通话怎么说跟bullshit差不多的意思,但文明一点(无意义的词,应该属于语气助词一类吧。
用于藐视对方或者反驳对方的语句开头。
吵架时常用。
)二百五,二五郎当的——同甩子啊是的啊--“是不是的啊?”的意思。
南京地方俗语推荐我也不能跟你急咯,不能急咯——前几年叫流行的一句没德feel咯——最近较流行,多指没有兴趣活比丑——指很倒霉塞——动词,指用拳头打人,如:你再跳老子蛮塞你咯!撤谎——撒谎老姘——姘头呲——指用水射,且必须是玩具水枪,高压水枪等射出的水柱犯嫌——讨厌,形容词“喝七麻乌地”(11245)或者“ 乌七麻喝地”(43315)——外面很黑胡里八涂——糊涂作死——找死包卢——玉米磕七头——膝盖条走——扫把搓拨——簸箕依怪——同广州话里的“核突”有恶心的意思目得--"没有"的意思五二带鬼——人不上路子来丝--形容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很厉害不对箍子--不对头南京地方俗语精选三天不吃青,眼睛冒金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债如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穷似热天直淌汗,越渴越吃盐;黑影子上墙,小孩子要娘;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是老三;儿子多烧小锅,女儿多桂圆蜜枣顺床摸;有钱无钱干干净净过年。
南京方言俚语拾零(三)南京话中的常用口语

南京⽅⾔俚语拾零(三)南京话中的常⽤⼝语“韶”:南京话中的主打⽅⾔代表词汇,它指的是话多。
⽐如某⼈“嘴呱呱屎呱呱”⼝若悬河,我们就来⼀句“你话怎么这么多,像韶⽼头、⽼太似的”;或者说某⼈“韶死了”、“韶的不得了”。
同时也是聊天的意思,⽐如说“我们⼀起韶韶”,就是“我们谈谈”。
“⾆搭⼦”:形容⼈饶⾆、话多、乱搭腔,也有“韶”的成份。
形象⼀点,就是说⾆头搭来搭去,遇到认识不认识的⼈都喜欢讲话。
也叫做“⼗⾥⼋达”,即四通⼋达、阡陌(乡间⼩路)交纵,夸张的表现出这类⼈的啰嗦兴趣之⼤、语⾔能⼒之强。
明代⽂学家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有⼀则趣闻,⼤意是:吴中有个姓⽯的⼈,长得像胡⼈(少数民族),⼤家都叫他“⽯鞑⼦”。
他好玩古怪点⼦捉弄别⼈。
他曾经使⽤计策,戏耍了⼀个僧⼈,占据了僧⼈休息的⼩楼。
后来,“⽯鞑⼦”就成了乱开玩笑寻开⼼⼀类⼈的代名词。
后来岁⽉久远,逐渐演变成了随便饶⾆,即“⾆搭⼦”。
“犯嫌”:讨厌的意思,如“这个⼈真犯嫌”。
与“犯嫌”相对应的就是“讨喜”:如“这个娃娃长的真讨喜”,就是这个⼩孩⼦真让⼈喜欢。
“活丑”:出丑、丢⼈的意思。
“夹⽣”:形容⼈⾮常难以相处。
“癔怪”:也讲“臆怪巴拉”或“臆⾥巴怪”:恶⼼、厌恶。
“胎⽓”:⼤⽅、讲义⽓。
“瘴乌:”:盲⽬的瞎搞“⽍怪”:碰巧、意外。
“挺⼫”:指睡觉;“刷⼫”:指洗澡;“流⼫”:指流氓;“烂⼫⽆⽤”:即⼀⽆是处。
“嚼蛆”:指胡说⼋道;“捂蛆”:指热天穿厚⾐。
“啊”:南京⼝语⾥最重要的语⽓词,如果没有“啊”,估计南京⼈就不会讲话了。
⽐如:“啊吃过啦(吃过了没有?);“⾰么斯啊(什么事啊?);“啊⾏啊(⾏不⾏?);“啊是哒(是不是?)等等。
南京曾盛传⼀则笑话,说⼀⽼外在路边摊吃馄蚀,⽼板娘问了句“啊要辣油(辣椒油)呀?”。
⽼外⼀听此话,丈⼆和尚摸不着头脑,寻思:咦,“I LOVE YOU?”,⼀时激动,忙不迭地说:“Meto!Me to!”。
“乖”:惊讶、赞叹。
扬州方言

扬州方言扬州话人的习性中,最顽固莫过于方言,哪怕你平常说普通话,可能在梦中都说方言,网上看到不少关于扬州话的帖子,今天也来续一点。
1.八怪:“八怪”这个词广为人知,是由于有八个扬州人合称“扬州八怪”;但“八怪”最初在扬州话里并不是指八个人,而是说一个人不遵守“八戒”,便称这个人为“八怪”,后慢慢演变成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合规范,便称这个人或这种行为为“八怪”。
而“扬州八怪”们贬为褒用,意指自己不合俗流,但细究起来我们应该称他们为“扬州的八个八怪”。
2. 辣子:《红楼梦》里林妹妹初进贾府时,贾母拿凤姐打趣,对林妹妹说,这(凤姐)是我们南边俗称的“辣子”。
“辣子”并不是说凤姐“泼辣”,扬州姑娘林妹妹心里明白,贾母是说凤姐是个“无赖”。
扬州人素称泼皮无赖为“辣子”,扬州评话里最著名的一出《皮五辣子》,讲的就是皮五这个“无赖”。
3.乖乖隆地冬,韭菜炒大葱:这是扬州另一个著名的“辣子”——金庸笔下的韦小宝(《鹿鼎记》的主人公)的口头禅。
“乖乖隆地冬”相当于“妈呀”,时髦一点讲是和“MY GOD”一个意思,是一句没什么意思的表示惊叹的感叹句,与“韭菜”的“大葱”扯上关系,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古时有个好揩油的私塾先生,到某学生家里去就赖着不走,想蹭顿饭吃,但是这个学生家里很穷,没办法,只好不断地爆炒韭菜和大葱,发出阵阵香气,引的这位先生谗虫饶心,始终不见菜上来,饿得慌的先生只好偷吃了一碗冷饭,学生惊呼那是老鼠药,先生这一惊可了得,边顾不上吃饭了。
当然这是学生的一计,从这个故事里亦可见扬州人真是有点“辣子”的本领的,只是本领高下不同罢了。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这真是“辣子”遇“辣子”,“乖乖隆地冬,韭菜炒大葱”,真个了得!4.现在多晚子啦:有个扬州人去北京,发现北京话没什么了不得的,只是卷着舌头说罢了,于是他卷着舌头凑上去问人家:“现在多晚子啦?”“现在多晚子啦”是句典型的扬州话,意思是现在几点啦,现在什么时间啦。
南京方言大全

南京方言大全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南京方言大全,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1、风的南京话读音?fen车的南京话读音?2、癔怪,曾见于《红楼梦》一书,南京话的两个意思分别是?癔里巴怪,又是什么意思?就是恶心,难看的意思3、公交车司机每到一个人少的小站会问:啊下……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南京话中‘啊’字是哪个字的变音?“阿”是“还要”的变音4、你到哪过ki啊……翻译成普通话为?你要去哪里?5、罗嗦用一个经典的南京字代替是?sao6、南京人说小婴儿用一个什么词?娃7、南京人如何说碗,用拼音打出来?waer8、你吃馄炖时最经典的一句问话是?是啊要辣油啊?9、伯伯,南京话如何念?BeBe10、哥哥,南京话如何念?GuoGuo11、你站着别走。
请用正宗南京话回答。
站住12、你喊奶奶,用一个字去喊,该如何念?nai13、对面。
南京人更爱怎么说?张爱玲的书里也这么说过。
对过14、宋楚瑜致辞通篇地道南京话:“我离开南京时还是”小三子”。
小三子是什么意思?这个不敢确定。
是家里行三。
和老巴子一样都是指排行。
15、黑漆吗乌是什么意思?黑南京话怎么念?就是很黑的意思。
读音为:HeQimawu16、二五是什么意思?二五郎当,意思是?头脑不好,神经兮兮,甩的意思17、舌(shi2声)答子是什么意思?十里八达呢?就是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说,初次见面的人,很容易就接近了,就很容易关系好了。
18、小炮子是什么意思?以广泛用于长辈对晚辈。
骂的意思有一些,但并不很严重19、夹生的意思?指人不太好说话,小气的意思20、‘孤苏’的意思?尴尬的意思21、‘犯嫌’的意思?讨厌的意思22、‘胎气’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小气,大方的意思,一般用法于请客方面的,和钱有关系的23、‘老巴子’的意思?是家里最小的一个24、‘刷括’的意思?指动作快的意思25、‘搛菜’的意思?应该念:ji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乖乖隆地冬”——南京方言不得了“乖乖隆地冬”、“烦不了”……前面说的几句话对于南京人来讲并不陌生,或许有些外地人也能听得懂,但有些老南京话,“木里是故”(音)、“拿翘”这类老南京话,可能连在南京出生的年轻人都没听过,南京话带着亲切的“儿化音”韵味儿,让听过它的人都念念不忘,有时还忍不住学几句,以做回家后的谈资。
究竟南京话的源头、发展、魅力何在?记者专门寻访了几个精通此道的老南京人作了解答。
朱皇帝时,南京话散掉了南京话的特点是带有亲切的“儿化音”。
严格地讲,现在南京的年轻人所说的话已经不是地道的南京话了,因为他们的话多少带有点普通话的味道。
记者从资料中得知,尽管地处江南,但由于南京是在苏皖两省交界地带,相比之下,江淮各地的方言对南京话的影响远比吴越方言要大。
所以,在语言学中,南京话是应该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中的江淮次方言。
南京是历史名城,又是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任何一方面的改变都有可能使南京的人口发生变化。
人口的变动,自然会带来语言的交流和变化。
南京白话老演员卜俊保告诉记者,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兴建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墙,曾征调了全国百十个州县的近20万民工前来参加建设。
到了明永乐年间,当时居住在南京的40多万居民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从外地征调或强制迁来的,“从那以后,南京话就散掉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引进、外地经商工作人员大量流入,南京居民中,真正世代居住南京的,实在只占很少一部分。
老南京话时时处在被外地话改造的状态中。
幸而讲老南京话的市民大都聚集在秦淮区门东门西、城南及城西一带,还能勉强自成系统。
但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老城区改造工程的加快,老南京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倘若再过若干年,人们恐怕只有在舞台才能听到正宗的老南京话了!外国人追捧南京白话用南京方言说相声,被称为“南京白话”,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
南京还有两位赫赫有名的白话小子蔡冠宇和孙国卿两位小朋友,他们是表兄弟,在南京电视台《夺冠》栏目中一举夺得南京白话六连冠,在南京掀起一股南京白话热,记者联系到他们家长,孙国卿的母亲告诉记者:“两兄弟明年就要小升初了,蔡冠宇在小数报竞赛中夺得第一名,被南京外国语学校看中,两兄弟到现在还是喜欢‘南京白话’。
” 据卜俊保介绍,南京白话是最正宗的老南京话,上世纪60年代时,南京秦淮区有两位说相声的同志苦于普通话不好,便商量用南京话说相声,他们创作的《老相识》,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中国曲艺杂志》也专门找两位同志刊登作品,在给他们的作品定曲种时,他们就以“南京白话”作为名称。
卜俊保说,“南京白话和普通相声有区别,相声讲究抖包袱,包袱一定要扣好,一点都不能乱。
而白话一开口就逗人乐,开场就起效果,不管是歇后语还是什么,观众都有同感。
许多外地人也喜欢这门艺术,因为,南京话他们也听得懂”,“有些外国人,为了学习正宗的南京话,经常带着录音机和摄像机去看南京白话的演出。
” 这些南京白话老演员们正在筹备“白局、白话研究会”,争取把这个南京土生土长的曲种传下去。
“乖乖隆地冬”、“烦不了”……前面说的几句话对于南京人来讲并不陌生,或许有些外地人也能听得懂,但有些老南京话,“木里是故”(音)、“拿翘”这类老南京话,可能连在南京出生的年轻人都没听过,南京话带着亲切的“儿化音”韵味儿,让听过它的人都念念不忘,有时还忍不住学几句,以做回家后的谈资。
究竟南京话的源头、发展、魅力何在?记者专门寻访了几个精通此道的老南京人作了解答。
朱皇帝时,南京话散掉了南京话的特点是带有亲切的“儿化音”。
严格地讲,现在南京的年轻人所说的话已经不是地道的南京话了,因为他们的话多少带有点普通话的味道。
记者从资料中得知,尽管地处江南,但由于南京是在苏皖两省交界地带,相比之下,江淮各地的方言对南京话的影响远比吴越方言要大。
所以,在语言学中,南京话是应该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中的江淮次方言。
南京是历史名城,又是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任何一方面的改变都有可能使南京的人口发生变化。
人口的变动,自然会带来语言的交流和变化。
南京白话老演员卜俊保告诉记者,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兴建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墙,曾征调了全国百十个州县的近20万民工前来参加建设。
到了明永乐年间,当时居住在南京的40多万居民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从外地征调或强制迁来的,“从那以后,南京话就散掉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引进、外地经商工作人员大量流入,南京居民中,真正世代居住南京的,实在只占很少一部分。
老南京话时时处在被外地话改造的状态中。
幸而讲老南京话的市民大都聚集在秦淮区门东门西、城南及城西一带,还能勉强自成系统。
但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老城区改造工程的加快,老南京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倘若再过若干年,人们恐怕只有在舞台才能听到正宗的老南京话了!外国人追捧南京白话用南京方言说相声,被称为“南京白话”,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
南京还有两位赫赫有名的白话小子蔡冠宇和孙国卿两位小朋友,他们是表兄弟,在南京电视台《夺冠》栏目中一举夺得南京白话六连冠,在南京掀起一股南京白话热,记者联系到他们家长,孙国卿的母亲告诉记者:“两兄弟明年就要小升初了,蔡冠宇在小数报竞赛中夺得第一名,被南京外国语学校看中,两兄弟到现在还是喜欢‘南京白话’。
” 据卜俊保介绍,南京白话是最正宗的老南京话,上世纪60年代时,南京秦淮区有两位说相声的同志苦于普通话不好,便商量用南京话说相声,他们创作的《老相识》,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中国曲艺杂志》也专门找两位同志刊登作品,在给他们的作品定曲种时,他们就以“南京白话”作为名称。
卜俊保说,“南京白话和普通相声有区别,相声讲究抖包袱,包袱一定要扣好,一点都不能乱。
而白话一开口就逗人乐,开场就起效果,不管是歇后语还是什么,观众都有同感。
许多外地人也喜欢这门艺术,因为,南京话他们也听得懂”,“有些外国人,为了学习正宗的南京话,经常带着录音机和摄像机去看南京白话的演出。
” 这些南京白话老演员们正在筹备“白局、白话研究会”,争取把这个南京土生土长的曲种传下去。
“乖乖隆地冬”、“烦不了”……前面说的几句话对于南京人来讲并不陌生,或许有些外地人也能听得懂,但有些老南京话,“木里是故”(音)、“拿翘”这类老南京话,可能连在南京出生的年轻人都没听过,南京话带着亲切的“儿化音”韵味儿,让听过它的人都念念不忘,有时还忍不住学几句,以做回家后的谈资。
究竟南京话的源头、发展、魅力何在?记者专门寻访了几个精通此道的老南京人作了解答。
朱皇帝时,南京话散掉了南京话的特点是带有亲切的“儿化音”。
严格地讲,现在南京的年轻人所说的话已经不是地道的南京话了,因为他们的话多少带有点普通话的味道。
记者从资料中得知,尽管地处江南,但由于南京是在苏皖两省交界地带,相比之下,江淮各地的方言对南京话的影响远比吴越方言要大。
所以,在语言学中,南京话是应该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中的江淮次方言。
南京是历史名城,又是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任何一方面的改变都有可能使南京的人口发生变化。
人口的变动,自然会带来语言的交流和变化。
南京白话老演员卜俊保告诉记者,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兴建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墙,曾征调了全国百十个州县的近20万民工前来参加建设。
到了明永乐年间,当时居住在南京的40多万居民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从外地征调或强制迁来的,“从那以后,南京话就散掉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引进、外地经商工作人员大量流入,南京居民中,真正世代居住南京的,实在只占很少一部分。
老南京话时时处在被外地话改造的状态中。
幸而讲老南京话的市民大都聚集在秦淮区门东门西、城南及城西一带,还能勉强自成系统。
但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老城区改造工程的加快,老南京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倘若再过若干年,人们恐怕只有在舞台才能听到正宗的老南京话了!外国人追捧南京白话用南京方言说相声,被称为“南京白话”,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
南京还有两位赫赫有名的白话小子蔡冠宇和孙国卿两位小朋友,他们是表兄弟,在南京电视台《夺冠》栏目中一举夺得南京白话六连冠,在南京掀起一股南京白话热,记者联系到他们家长,孙国卿的母亲告诉记者:“两兄弟明年就要小升初了,蔡冠宇在小数报竞赛中夺得第一名,被南京外国语学校看中,两兄弟到现在还是喜欢‘南京白话’。
” 据卜俊保介绍,南京白话是最正宗的老南京话,上世纪60年代时,南京秦淮区有两位说相声的同志苦于普通话不好,便商量用南京话说相声,他们创作的《老相识》,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中国曲艺杂志》也专门找两位同志刊登作品,在给他们的作品定曲种时,他们就以“南京白话”作为名称。
卜俊保说,“南京白话和普通相声有区别,相声讲究抖包袱,包袱一定要扣好,一点都不能乱。
而白话一开口就逗人乐,开场就起效果,不管是歇后语还是什么,观众都有同感。
许多外地人也喜欢这门艺术,因为,南京话他们也听得懂”,“有些外国人,为了学习正宗的南京话,经常带着录音机和摄像机去看南京白话的演出。
” 这些南京白话老演员们正在筹备“白局、白话研究会”,争取把这个南京土生土长的曲种传下去。
“乖乖隆地冬”、“烦不了”……前面说的几句话对于南京人来讲并不陌生,或许有些外地人也能听得懂,但有些老南京话,“木里是故”(音)、“拿翘”这类老南京话,可能连在南京出生的年轻人都没听过,南京话带着亲切的“儿化音”韵味儿,让听过它的人都念念不忘,有时还忍不住学几句,以做回家后的谈资。
究竟南京话的源头、发展、魅力何在?记者专门寻访了几个精通此道的老南京人作了解答。
朱皇帝时,南京话散掉了南京话的特点是带有亲切的“儿化音”。
严格地讲,现在南京的年轻人所说的话已经不是地道的南京话了,因为他们的话多少带有点普通话的味道。
记者从资料中得知,尽管地处江南,但由于南京是在苏皖两省交界地带,相比之下,江淮各地的方言对南京话的影响远比吴越方言要大。
所以,在语言学中,南京话是应该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中的江淮次方言。
南京是历史名城,又是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任何一方面的改变都有可能使南京的人口发生变化。
人口的变动,自然会带来语言的交流和变化。
南京白话老演员卜俊保告诉记者,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兴建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墙,曾征调了全国百十个州县的近20万民工前来参加建设。
到了明永乐年间,当时居住在南京的40多万居民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从外地征调或强制迁来的,“从那以后,南京话就散掉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引进、外地经商工作人员大量流入,南京居民中,真正世代居住南京的,实在只占很少一部分。
老南京话时时处在被外地话改造的状态中。
幸而讲老南京话的市民大都聚集在秦淮区门东门西、城南及城西一带,还能勉强自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