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料表观密度测试方法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方法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方法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方法1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
2仪具与材料(1)天平或浸水天平: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吊篮:耐锈蚀材料制成,直径和高度为150mm左右,四周及底部用1~2mm的筛网编制或具有密集的孔眼。
(3)溢流水槽:在称重水中质量时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
(4)烘箱:能控温在105℃±5℃。
(5)温度计。
(6)标准筛(7)其它:盛水容器(如搪瓷盘)、刷子、毛巾等。
3试验准备1、将试样用标准筛过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用4.75mm筛过筛,对2.36-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
在测定2.36-4.75mm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私丢失集料。
2、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应符合表1-2的规定。
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并适当搅拌,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以多次漂洗至水完全清澈为止。
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4 试验步骤1、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次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50m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
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
吊篮的筛网应保证集料不会通过筛孔流失,对 2.36-4.75mm 集料粗集料应更换小孔筛网,或在网篮中加放入一个浅盘。
3、调节水温在世界上5-25℃范围内。
将试样移入吊篮中。
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w)。
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较粗的粗集料可以直接将粗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
细骨料表观密度试验

细骨料表观密度试验(标准法)一、目的与适用范围用容量瓶法测定细骨料(天然砂、石屑、机制砂)表观密度。
二、仪具与材料1、天平:称量1 kg,感量1g。
2、容量瓶:500mL。
3、烘箱:能控温在105°C±5°C。
4、烧杯:500mL。
5、洁净水。
6、其它: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汁等。
三、试验准备将缩分至650g左右的试样在温度为105C+5C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
四、试验步骤1、称取烘干的试样约300g,精确至1g(m),装入盛有半瓶洁净水的容量瓶中,摇动容量瓶,使试样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
塞紧瓶塞。
2、在恒温条件下静置24h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精确至1g(m )。
13、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同样温度的洁净水(温差不超过2C)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精确至1g(m)。
2注:在砂的表现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期间的温差不得超超过五、计算1、细骨料的表观密度P .S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 3)。
r m 、-a x 1000(kg /m 3)17式中:m 。
一一烘干试样质量(g);m 1—一瓶+试样+水总质量(g); m 2—一瓶+水总质量(g);a t ——水温对水相对密度修正系数,见下表。
六、数据记录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 值大于20kg / m 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碎石的表观密度计算方法

碎石的表观密度计算方法
碎石的表观密度咋算呢?嘿,其实不难!先把碎石烘得干干的,称出它在空气中的重量,这就像给碎石来个“体检”,先知道它的基本“体重”。
然后把碎石放进水里,看看它排开多少水,这就好比碎石在水里“泡澡”,通过排开的水的体积就能算出碎石的体积。
接着用空气中的重量除以体积,不就得到表观密度啦!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不?那必须安全呀!只要你小心操作,别把碎石弄得到处都是,也别让水洒得到处都是,就没啥问题。
稳定性呢?只要你测量准确,结果就会很稳定。
那这表观密度计算有啥用呢?应用场景可多啦!比如在建筑工程中,知道碎石的表观密度,就能更好地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就像厨师知道各种食材的比例才能做出美味佳肴一样。
优势也不少呢!可以让工程更科学,质量更有保障。
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建筑工地,之前不知道碎石的表观密度,结果混凝土的强度不够。
后来一测量,调整了配合比,哇塞,那质量杠杠的!
所以呀,碎石的表观密度计算真的很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哦!。
石子密度试验实施细则

石子密度试验实施细则1.1 表观密度1.1.1 试样处理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下表规定的数量,风干后筛除小于4.75 mm的颗粒,然后洗刷干净,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表观密度试验所需试样数量1.1.2 试验程序取试样一份装入吊篮,并浸入盛水的容器中,液面至少高出试样表面50mm。
浸水24h后,移放到称量用的盛水容器中,并用上下升降吊篮的方法排除气泡(试样不得露出水面)。
吊篮每升降一次约1s,升降高度为30mm~50mm。
测定水温后(此时吊篮应全浸在水中),准确称出吊篮及试样在水中的质量,精确至5g。
称量时盛水容器中水面的高度由容器的溢流孔控制。
提起吊篮,将试样倒人浅盘,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5g。
称出吊篮在同样温度得水中的质量,精确至5g。
称量时盛水容器的水面高度仍由溢流孔控制。
注:试验时各项称量可以在15℃~25℃范围内进行,但从试样加水静止的2h 起至试验结束,其温度变化不应超过2℃。
1.1.3 结果计算与评定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 /m 3: 水ρρ⨯⎪⎪⎭⎫ ⎝⎛-+=12000G G G G (0ρ --- 表观密度,kg/m 3; G o --- 烘干后试样的质量,g ;G l --- 吊篮及试样在水中的质量,g ;G 2 --- 吊篮在水中的质量,g ;水ρ --- 1000 kg/m 3)。
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 3,须重新试验。
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超过20kg/m 3,可取4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1.2 体积密度与空隙率1.2.1 试样处理取样烘干或风干后,拌匀并把试样分为大致相等两份备用。
1.2.2 试验程序松散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小铲将试样从容量筒口中心上方50mm 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二、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

六、粗集料表观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网篮法〕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料的吸水率,判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并为计算试样的孔隙率及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二、试验依据1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试验方法:T0331--2005三、试验仪器设备1.天平或浸水天平:可悬挂吊篮测定集料的水中质量,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吊篮:耐锈蚀材料制成,直径和高度为150mm左右,四周及底部用1~2mm的筛网编制或具有密集的孔眼。
3.溢流水槽:在称量水中质量时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
4..烘箱:能控温在105±5℃。
5.温度计。
6.标准筛。
7.盛水容器〔如搪瓷盘〕。
8.其它:刷子、毛巾等。
四、试验准备1.将试样用标准筛过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采用4.75mm筛,对2.36mm~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那么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或分料器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根本上保持原由的级配。
在测定2.36mm~4.75mm 的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丧失集料。
2.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质量应符合表2-6的规定。
筛分用的试样质量表2-6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仔细洗去附在集料外表的尘土和石粉,经屡次漂洗干净至水清澈为止。
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五、试验步骤1.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瓷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于试样2c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挂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
3.调节水温在〔15~25〕℃范围内。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网篮法)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
2 仪具与材料(1)天平或浸水天平: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吊篮:耐锈蚀材料制成,直径和高度为15 0mm左右,四周及底部用1~2mm的筛网编制或具有密集的孔眼。
(3)溢流水槽:在称重水中质量时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
(4) 烘箱:能控温在105℃±5℃。
(5)温度计。
(6)标准筛(7)其它:盛水容器(如搪瓷盘)、刷子、毛巾等。
3 试验准备将试样用标准筛过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用4.75mm筛过筛,对2.36-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
在测定2.36-4.75mm 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私丢失集料。
2、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应符合表1-2的规定。
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并适当搅拌,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以多次漂洗至水完全清澈为止。
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4 试验步骤4.1 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次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50m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
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
吊篮的筛网应保证集料不会通过筛孔流失,对2.36-4.75mm集料粗集料应更换小孔筛网,或在网篮中加放入一个浅盘。
3、调节水温在世界上5-25℃范围内。
将试样移入吊篮中。
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 )。
w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较粗的粗集料可以直接将粗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
石子表观密度简易检测新方法探讨

在标准的试验检测方法中,需要用到的一起设备为液体 天平、孔径为 2mm~3mm,高 15cm 的吊篮、带有溢流孔和阀门 的盛水容器和其他辅助的实验设备。在实验过程中,首先对 石子进行筛选,去除粒径小于 5mm 的颗粒,并将筛上的石子进 行缩分,缩分的数量大于表 1 所示不同粒径石子试验最少数量 的两倍。将缩分完成的石子清洗干净分成两份备用。取一份 试样在水中浸泡 24h,液面高于试样 5cm 左右。然后将试样装 入吊篮中,放入水槽中,通过调整水槽去除气泡,测量石子在 水中的质量 m2,将石子取出烘干称量质量 m0,然后用同样的方 法测出在与室温相同的水中质量 m1,利用公式规范中的计算 公式,获得石子的表观密度 ρ。
3 溢流水槽法实验流程及评价 3.1 溢流水槽法实验流程
溢流水槽试验方法实验设备相较标准法省略了吊篮。在 实验股工程中,以同样的方法选择试验材料,洗净后浸泡 24h。 然后将准备好的石子放入带有溢水孔的水槽中,此时水槽的 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将石子放入水槽中,通过晃动去除气泡, 当气泡完全消除之后,将水槽中的水加满。然后开启水槽的 阀门放水,使液面与阀门高度一致后,关闭阀门。此时称量试 样、水和水槽的总质量 m1。将石子取出烘干后称量质量 m0,然 后将水槽清理干净,重新注水,使其达到阀门高度后,关闭阀 门。称量水和水槽的质量 m2。
通过公式: ρ=[m0(/ m0+m2-m1)-α1]×1000
计算出石子的表观密度。
3.2 溢流水槽法评价
以上述试验过程开展多次试验,得到如下结论。溢流水 槽方法过程要比标准法相对简单,并且解决了容积问题,可以 满足大量试验样品的检测工作。但还在监测过程中,这种方 法测得的数据灵敏度较差,而且测量过程中的试验数据结果 不稳定,对于微小的数据变化灵敏度较低,虽然能够一定程度 程度上反应表密度,但是参考性补强,容易错误[2]。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执行标准:SL352-2006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砾石等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
2、本方法测定的结果不适用于仲裁及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计算理论密度时使用。
二、仪器设备1、天平或浸水天平:可悬挂吊蓝测定集料的水中质量,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
2、天平:称量2000g,精度2g;容量瓶1000ml(也可用广口瓶,带玻璃片)。
3、烘箱:控温在105℃±5℃4、刷子、毛巾等。
三、试验操作1、将试样用5mm(圆孔筛)或4.75mm(方孔筛)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缩分至表1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2、将试样浸泡在水中,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干净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3、将试样装入容量瓶(广口瓶)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高出试样,轻轻摇动容量瓶,使附着在石料上的气泡逸出。
盖上玻璃片,在室温下浸水24h(水温应控制在15℃-25℃,2h内相差不得超过2℃)。
4、向瓶中加水至水面凸出瓶口,然后盖上容量瓶塞,或用玻璃片沿广口瓶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玻璃片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
5、确认瓶中没有气泡,擦干瓶外的水分后,称取集料试样。
水、瓶及玻璃片的总质量(m2)。
6、将试样倒入浅盘中,稍稍倾斜搪瓷盘,倒掉流动的水,再用毛巾吸干漏出的自由水,需要时可称取带表面水的试样质量(m4)。
7、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干颗粒的表面水,至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即为饱和面干状态。
当粗集料尺寸较大时,可逐颗擦干。
注意拧湿毛巾时不要太用劲,防止拧的太干。
擦颗粒的表面水时,既要将表面水擦掉,又不能将颗粒内部的水吸出。
整个过程不得有集料丢失。
8、立即称取饱和面干集料的表干质量(m3)。
9、将集料置于浅盘中,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浅盘,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烘干质量(m0)。
10、将瓶洗净,重新装入洁净水,盖上容量瓶,用玻璃片紧贴广口瓶,瓶口水面,玻璃片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确认瓶中没有气泡,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取水瓶及玻璃片的总重(m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料表观密度测试方法
一、实验意义和目的
在土木工程各类建筑物中,材料要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力学因素单独及综合作用。
因此,对土木工程材料性质的要求是严格和多方面的。
材料基本性质的实验项目较多,如密度,表观密度,孔隙率和吸水率等,对于各种不同材料及不同用途,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视具体要求而有一定差别。
通过此项实验,使学生掌握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其测试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以石料为例,介绍材料的几种常用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其基本性质包括密度,表观密度,孔隙率和吸水率等。
石料密度是指石料矿质单位体积(不包括开口与闭口孔隙体积)的质量。
表观密度是指石料在干燥状态下包括孔隙在内的单位体积固体材料的质量。
形状不规则石料的毛体积密度可采用静水称量法或蜡封法测定;对于规则几何形状的试件,可采用量积法测定其体积密度。
孔隙率是指材料的体积内,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吸水性是指材料与水接触吸收水分的性质,当材料吸水饱和时,其含水率称为吸水率。
三、实验装置和仪器
李氏比重瓶、烘箱、干燥器、天平、恒温水槽、游标卡尺等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密度试验(李氏比重瓶法)
将石料试样粉碎、研磨、过筛后放入烘箱中,以100±5℃的温度烘干至恒重。
烘干后的粉料储放在干燥器
中冷却至室温,以待取用。
在李氏瓶中注入煤油或其他对试样不起反应的液体至突颈下部的零刻度线以上,将李氏比重瓶放在温度为(t±1)℃的恒温水槽内(水温必须控制在李氏比重瓶标定刻度时的温度),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恒温0.5小时。
记下李氏瓶第一次读数V1(准确到0.05mL,下同)。
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李氏瓶内零点起始读数以上的没有煤油的部分仔细擦净。
取100g左右试样,用感量为0.001g的天平(下同)准确称取瓷皿和试样总质量m1。
用牛角匙小心将试样通过漏斗渐渐送人李氏瓶内(不能大量倾倒,因为这样会妨碍李氏瓶中的空气排出,或在咽喉部分形成气泡,妨碍粉末的继续下落),使液面上升接至20mL刻度处(或略高于20mL刻度处),注意勿使石粉粘附于液面以上的瓶颈内壁上。
摇动李氏瓶,排出其中空气,至液体不再发生气泡为止。
再放入恒温水槽,在相同温度下恒温0.5小时,记下李氏瓶第二次读数V2。
准确称取瓷皿加剩下的试样总质量m2。
石料试样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g/cm3):ρt=(g/cm3)
式中:
ρt—石料密度,g/cm3;
m1—试验前试样加瓷皿总质量,g;
m2—试验后剩余试样加瓷皿总质量,g;
V1—李氏瓶第一次读数,mL(cm3);
V2—李氏瓶第二次读数,mL(cm3)。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试验结果相差大于0.02g/c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二)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实验(量积法)
(1)将石料加工成规则几何形状的试件(3个)后放入烘箱内,以(100±5)℃的温度烘干至恒重。
用游标卡尺量其尺寸(精确至0.01cm),并计算其体积V0(cm3)。
然后再用天平称其质量m(精确至0.01g)。
按下式计算其表观密度(体积密度):
(g/cm3)
(2)求试件体积时,如试件为立方体或长方体,则每边应在上、中、下三个位置分别量测,求其平均值,
然后再按下式计算体积:
(cm3 )
式中a、b、c分别为试件的长、宽、高。
(3)求试件体积时,如试件为圆柱体,则在圆柱体上、下两个平行切面上及试件腰部,按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量其直径,求6次量测的直径平均值d,再在互相垂直的两直径与圆周交界的四点上量其高度,求四
次量测的平均值h,最后按下式求其体积:
(cm3)
(4)组织均匀的石料,其体积密度应为3个试件测得结果的平均值;组织不均匀的石料,应记录最大与最
小值。
(三)孔隙率的计算
将已经求出的同一石料的密度和表观密度(用同样的单位表示)代入下式计算得出该石料的孔隙率:
×100
式中
P0—石料孔隙率,%;
ρt—石料的密度,g/cm3;
ρ't—石料的体积密度,g/cm3;
(四)吸水率试验
(1)将石料试件加工成直径和高均为50mm的圆柱体或边长为50mm的立方体试件;如采用不规则试件,其边长不少于40~60mm,每组试件至少3个,石质组织不均匀者,每组试件不少于5个。
用毛刷将试件
洗涤干净并编号。
(2)将试件置于烘箱中,以(100±5)℃的温度烘干至恒重。
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以天平称其质量
m1(g),精确至0.01g(下同)。
(3)将试件放在盛水容器中,在容器底部可放些垫条如玻璃管或玻璃杆使试件底面与盆底不致紧贴,使水
能够自由进入。
(4)加水至试件高度的1/4处;以后每隔2h分别加水至高度的1/2和3/4处; 6h后将水加至高出试件顶面20mm以上,并再放置48h让其自由吸水。
这样逐次加水能使试件孔隙中的空气逐渐逸出。
(5)取出试件,用湿纱布擦去表面水分,立即称其质量m2(g)。
(6)按下列公式计算石料吸水率(精确至0.01%):
×100
式中
Wx—石料吸水率,%;
m1—烘干至恒重时试件的质量,g ;
m2—吸水至恒重时试件的质量,g ;
(7)组织均匀的试件,取三个试件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组织不均匀的,则取5个试件试验结果
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