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政治讽喻

合集下载

古诗:政治讽喻诗

古诗:政治讽喻诗

观乞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本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1、对比。 前两句写农民春旱乞雨的场面,惟恐不雨; 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犹恐春阴。前者 深忧,后者取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2、作者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贵族阶级奢 靡生活的愤慨之情。
赏析: 1、这首诗曾在抗日战争中让无数爱国男儿热 血沸腾。请问这首诗的哪些情感打动了他们?
2、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 合诗歌简要分析。
赏析:
1、这首诗曾在抗日战争中让无数爱国男儿热血沸腾。请问这 首诗的哪些情感打动了他们?
①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怒谴责。②对朝廷大臣不顾 国家安危,醉生梦死行径的无情鞭挞。③将士们报国无 门的苦闷,百姓渴望恢复中原。④忧国忧民、渴望统一 的爱国情怀。
骄纵豪奢有恶政,
凄惨艰辛是民情
政治讽喻诗
讽喻诗:
概念:作者对世态、人生进行探索,或从正面 做出评判,或从侧面进行讽刺而作的诗篇。
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有政治上的美刺作用,能够 “为民请命”。 B.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 感和责任感。
1、表现农民与官府的对立;
2、揭露统治阶级剥削残害人民的本性; 3 、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 恨。 4 、反对穷兵黩武,表现战争或徭役造成的亲 人分离; 5、表现宫女的哀怨,失去自由和爱情的痛苦。 ……
形象: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死了丈夫,孤苦伶仃, 贫困痛苦,饱受欺凌的山中寡妇形象。 内容:写出了官府的残酷无情和百姓的深重苦 难,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地荒芜 了,百姓无以为生,可官府却不顾人民的生命, 照旧逼税,把百姓逼上绝路,真是“苛政猛于 虎”啊。 主题:揭露统治阶级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 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政治讽喻(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政治讽喻(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政治讽喻【主题解说】讽喻诗主要是借社会现实来表达讽谏之意,因而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诗歌的重要内容。

从这类诗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记述某个事件;三是描述某种现状。

调喻诗多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以达到边劝谏的目的,诗中的情理一般不是藏而不露的,而是在诗中有明确示的。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

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

④燔柴,语意为大火。

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1、B.“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错,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2、道理: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说:“倘不取大火和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

情感: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大火和明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译文: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赏析:“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各类型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教案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各类型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教案

各类型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一、边塞征戍诗1.留意时代背景特征。

边塞征戍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勇往直前。

到了中、晚唐,国力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2.边塞征戍诗人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表现如下: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主动进取的思想内容。

揭露斗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斗争、渴望团聚和安静生活的思想。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3、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4、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冲突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冲突;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冲突;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冲突;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二、爱情闺怨诗1.爱情怨女诗的思想内容:(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孤独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逍遥自由生活华蜜生活的憧憬。

(4)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5)对美妙爱情的憧憬以及得不到爱情额凄婉。

2.留意怨女诗中的比方与象征意义。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方君臣关系。

详细分为两种:一是干脆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考向阐释】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

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及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如下:1、渲染和烘托首先是概念,渲染,指的是对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手法。

而烘托指的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过程。

接下来是判断方式,虽然概念中说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侧面。

但是实际上,渲染和烘托都是侧面描写时使用的手法。

无论是描写场景,还是描写其他陪衬事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

所以很明显的,两者都是侧面描写。

2、衬托和对比同样是先说概念,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3、比兴比兴实际上就是比喻,只不过比喻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就叫做比兴。

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前面说的,诗歌当中的比喻就叫比兴,所以说,只需要在诗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万别说找不出比喻哟。

4、象征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

简单举个例子。

比如说蜡烛,蜡烛在燃烧的时候可以带来光明,同时也在焚烧自己。

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就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和比兴其实很像,如果通篇贯穿着一种比兴的意象。

就形成象征。

5、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多为浪漫主义诗人采用。

比如说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中大篇幅的描绘了梦境,仙境,仙人。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2(1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

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

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人生经历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秦观①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5.14 政治讽喻诗

5.14 政治讽喻诗

【创作背景】
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 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 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 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 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 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 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 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3、委婉含蓄,讽刺性强。
第一句景中含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 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 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虽未直接写“农夫 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但诗人的同情 与愤慨已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伤田家
聂夷中前疮,剜却心头肉。
•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二 满卖面炭尘得灰钱烟何火所色营,?两身鬓上苍衣苍裳十口指中黑食。。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解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词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句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醉吟先生。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 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白 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时常与名诗 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他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 “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
• 烧炭——运炭——炭被抢
石 壕 吏 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 经离乱,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思想深刻,风格 沉郁。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 “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 表作品: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 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登高》。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李纲(宋)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陆师(清)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2.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再经胡城县[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催租行[宋]范成大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3.《再经胡城县》一诗中“加朱绂”的意思是,运用的是借代手法;《催租行》题目中的“行”指4.试分析两首诗揭露讽刺手法的异同。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叹世元·曾瑞罗网施①,权豪使,石火光阴②不多时。

劼活③若比吴蚕似。

皮作锦,茧做丝,蛹烫死。

[注释]①罗网施:指设圈套害人。

②石火光阴:形容如石火迸发,转瞬即逝。

③劼活:忙碌。

5.请将曲中最后三句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这首元曲是一首讽刺世态之作,请结合这首元曲的主要修辞手法来进行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

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考向一炼字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一首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字词,体会诗歌中某一个字的深刻含义,鉴赏一首诗或一句诗中精练含蓄的关键词。

(2)命题规律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例:【2024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纳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实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留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

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点睛】炼字题是诗歌语言类题考查最常见的一种,它须要考生能够:1.正确推断所考之字在诗中的意思(考生可在原诗基础上通过“组词法”确定该字在诗中的意思)。

2.了解不同词性的字在诗中可能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动词,使诗中所写内容表现更生动,更有动感,用词显得新奇,不落俗套;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精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特殊是表色调的形容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调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词,舒缓语气,增加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营造特定意境等;数量词,精确详细表现所绘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政治讽喻【主题解说】讽喻诗主要是借社会现实来表达讽谏之意,因而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诗歌的重要内容。

从这类诗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记述某个事件;三是描述某种现状。

调喻诗多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以达到边劝谏的目的,诗中的情理一般不是藏而不露的,而是在诗中有明确示的。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

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

④燔柴,语意为大火。

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1、B.“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错,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2、道理: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说:“倘不取大火和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

情感: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大火和明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译文: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赏析:“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颔联两句都是用典。

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

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

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

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

”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

照乘,指明珠。

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

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

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

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

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

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

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3—4)题。

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

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

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

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

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

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 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 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 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D. 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4、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6分)【答案】4、C。

C. 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5. ①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②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修辞、语言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

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汴河亭①许浑②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注】①隋场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

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待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着历史教训。

6、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

(6分)答案:5、B.诗歌第二句意为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而非“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并且该句也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6、①想象(或者虚写)。

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

想象奇丽,描绘生动。

②夸张。

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

③妙用动词。

“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

④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解析:“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中从遣词造句看,“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

从手法的角度看,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想象奇丽,描绘生动;运用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形象鲜明。

译文: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赏析:《汴河亭》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律。

这首诗描绘了隋炀帝杨广东游广陵的盛况,凭吊古迹,婉转劝讽,抒发感慨。

前三联写隋炀帝游幸江都豪奢情状。

先写兴起游兴,再写劈昆仑、修运河,前拥后簇的奢侈豪华场面。

尾联卒章显志,以四海义师蜂起,天下终至归唐,隋炀帝的“迷楼”恰如陈后主的“景阳楼”作结,点出其国亡身灭的可悲下场。

全诗笔力劲健,气势雄壮,语言华美,意境阔大,且感慨深沉,讥讽无情。

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