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物的种类
利用抗癌药物治疗癌症抗癌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利用抗癌药物治疗癌症抗癌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癌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
目前,有各种各样的抗癌药物可供选择,但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有效治疗癌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利用抗癌药物治疗癌症时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了解抗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在使用抗癌药物之前,首先要对不同种类的抗癌药物有一定了解。
常见的抗癌药物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 化疗药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癌药物,通过破坏癌细胞的DNA和RNA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2. 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定的作用机制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传播,例如抑制癌细胞的血供或靶向癌细胞的异常信号传导等。
3. 免疫治疗药物可以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力,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杀死癌细胞。
正确理解抗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庭选择适合的抗癌药物治疗方案。
二、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用药方案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该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用药方案。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抗癌药物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按时按量服药。
患者应该准确计算和按时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和频次。
如果出现忘记服药或误服药物的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处理。
2. 注意饮食禁忌和相互作用。
一些抗癌药物在用药期间会有一定的饮食限制,例如不可与某些食物同食或避免饮酒等。
此外,一些抗癌药物还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失调或副作用加重。
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要注意避免与这些食物或药物同时使用。
3. 定期复查和监测。
用药期间,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复查和监测癌症的进展情况以及身体的反应。
这些监测结果有助于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和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三、正确处理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抗癌药物治疗中常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功能下降等。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了解并学会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1. 与医生密切沟通。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那么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你了解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肿瘤药物分类一、抑制核酸(DNA和RNA)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羟基脲、甲氨蝶呤、6-巯嘌呤等。
二、直接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铂类制剂和抗肿瘤抗生素等;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等;四、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如长春碱类、紫杉醇;五、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抗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六、抗肿瘤辅助治疗药物:如昂丹司琼、亚叶酸钙等。
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在合成的过程中,从其前体形成核苷酸,此后按一定顺序聚合成核酸。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认为DNA是模板,以DNA为模板形成信使RNA(mRNA) 及各种转运RNA(tRNA) 共同在核蛋白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同时生成的某些酶又负责合成DNA和核苷酸,这一较为复杂的过程就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靶点。
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1.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如烷化剂、部分抗生素、铂类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位点是DNA,主要影响DNA的解旋和复制,同时可使DNA单链或双链断裂,使其细胞分裂无法进行,以控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2.影响核酸(DNA、RNA) 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抗代谢类药物:甲氨喋呤、氟脲嘧啶、阿糖胞苷等。
主要影响肿瘤细胞的酶系,使DNA或RNA的前体物合成受阻,最后达到DNA或RNA形成障碍,影响核酸生物合成,致肿瘤细胞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促使细胞凋亡。
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药物:放线菌素-D、阿克拉霉素等。
选择性作用于DNA模板,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影响RNA合成。
4.影响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如植物类药:紫杉类、长春碱类、鬼臼碱类。
研究抗癌药物

研究抗癌药物介绍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威胁。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癌症死亡。
为了控制这一疾病,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和开发抗癌药物,以期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抗癌药物的种类抗癌药物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主要对细胞周期中的某个阶段产生作用,如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柿子树素和紫杉醇等;2.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不仅对细胞周期中的某个阶段起作用,还对其他的阶段有一定的影响,如环磷酰胺等;3.免疫调节剂:这类药物主要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如白介素-2等;4.基因治疗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给予人体患处细胞带有特定功能的基因进行治疗,如基因治疗癌症的AVUB302等。
抗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抗癌药物的研发一般需要经历药理学研究、药物筛选、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等多个阶段。
对于药物的研发,国际上普遍实行` “靶向治疗” 音译,即根据癌症的发生机理,针对不同的癌症靶标,研制相应的抗癌药物。
由于不同的癌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癌症,需要采用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目前的抗癌药物研发中,“靶向治疗”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和前沿的研究领域。
抗癌药物的副作用除了自身的治疗作用之外,抗癌药物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包括:1.消化系统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2.血液系统副作用:如贫血、白细胞减少等;3.免疫系统副作用:如免疫功能下降;4.生殖系统副作用:如生殖细胞减少、月经紊乱等。
总的来说,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药物研发出来,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同时,为了减轻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科学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效果。
抗癌药的种类课堂PPT

.
5
➢ 阿霉素(羟基红比霉素、亚德里亚霉素ADM)
➢ 作用特点:本品的作用与柔红霉素相同,抗瘤作 用比柔红霉素强,抗瘤谱较广,毒性较底,化疗 指数较高.为周期非特异性药,对S期及M期作 用最强,对G1及G2也有作用。
➢ 表柔比星(表阿霉素)
➢ 本品为阿霉素的同分异构体,作用机制与阿霉素 相似,效力与阿霉素相等或略强,毒副作用较阿 霉素为轻。临床应用与阿霉素相同。
.
6
四 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 阻止原料供应的药物 ➢ 干扰微管蛋白形成的药物 ➢ 干扰核糖体功能的药物
.
7
干扰微管蛋白形成的药物
➢ 长春新碱(醛基长春碱VCR)
➢ 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的生物碱。
➢ 作用特点: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微管装配,影响纺 锤丝形成,从而阻断有丝分裂,使细胞分裂停止于M期, 是M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之间,结果阻断了RNA多聚酶对DNA的转录。此 外,亦引起DNA单链断裂。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 药物,为已知的最强的抗癌药之一。 ➢ 柔红霉素(正定霉素、红比霉素) ➢ 作用特点:能以其分子结构中的平面部分,嵌入到 DNA的双链中形成稳定复合物,影响DNA的功能, 阻止DNA复制和RNA的转录,抑制肿瘤细胞的分 裂繁殖。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期细胞 比较敏感还有免疫抑制和抗菌作用。
.
10
抗嘌呤药: 巯嘌呤、硫鸟嘌呤
喷司他丁
抗叶酸药:二氢叶酸 还原霉抑制剂, 甲氨蝶呤
嘌呤合成
嘧啶合成
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
抗嘧啶药: 氟尿嘧啶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如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剂 如阿糖胞苷
嵌入DNA中干扰转录DNA 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类、
化疗药物的概念

化疗药物的概念化疗药物(Chemotherapy drugs),又称为抗癌药物,是指通过化学物质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杀死癌细胞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使其不能继续增殖和传播,达到控制和治疗肿瘤的目的。
化疗药物的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激素类药物、免疫调节剂和靶向药物等。
细胞毒性药物是最常见的化疗药物,其通过靶向癌细胞的核酸、蛋白质或细胞分裂等关键环节来干扰癌细胞的生存和复制。
这类药物可以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的DNA或RNA结合,阻碍其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细胞毒性药物包括鹅膏寡肽、碱化剂和铂类药物等。
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或抑制激素合成、分泌或作用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常见的激素类药物有雌激素受体阻断剂、雄激素抑制剂和激素合成抑制剂等。
免疫调节剂是一类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来抗击肿瘤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增殖。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巨噬细胞激活因子等。
靶向药物是一类可精确识别、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标的抗癌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药物可以根据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选择性地给予肿瘤治疗,并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常见的靶向药物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和修饰免疫疗法等。
化疗药物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癌症,如乳腺癌、肺癌、胃癌、淋巴瘤等。
化疗药物可以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也可以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组成化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化疗药物虽然对癌细胞有较大的杀伤作用,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
这是因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导致不可避免地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例如,骨髓、消化道和头发等快速分裂的正常细胞也会受到化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血液、消化系统和皮肤等不良反应。
铂类抗癌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铂类抗癌药的作用机制研究癌症是世界各地医生和科学家长期以来都在努力钻研的疾病之一。
虽然目前医学的发展已经让我们能够治疗许多不同类型的癌症,但是完整的治愈仍然是一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其中,铂类抗癌药则是治疗许多癌症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通过特定的作用机制来阻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本文将探讨铂类抗癌药的作用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铂类抗癌药的种类铂类抗癌药分为两大类,即顺铂和卡铂。
顺铂是铂类药物的第一代,已经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实体瘤。
而卡铂是铂类药物的第二代,相比于顺铂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并被广泛用于治疗卵巢癌、肺癌等多种肿瘤。
铂类抗癌药的作用机制铂类药物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干扰了癌细胞DNA的复制和修复过程。
具体来说,铂类药物会通过与DNA中的亚硫酸根结合来形成交联物,从而阻止DNA长链的形成和修复。
这些交联物可以导致DNA损伤和死亡。
此外,铂类药物也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即促使癌细胞死亡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顺铂和卡铂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在顺铂作用下,铂与DNA反应生成加成产物,从而导致DNA断裂和交联,引起癌细胞的凋亡。
而卡铂的作用则是阻碍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铂类抗癌药的研究进展铂类抗癌药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对铂类药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例如,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了铂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且发现组合拟南芥胱氨酸转移酶基因(ATM)可以增强铂类药物的疗效。
此外,铂类药物也常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比如联用顺铂和5-氟尿嘧啶治疗大肠癌和联用卡铂和利妥昔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
未来研究方向尽管铂类抗癌药在目前的癌症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存在着阻碍其有效应用的难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提高治疗效果:研究人员正在寻求提高铂类药物的抗癌效果的方法,包括开发新型药物、增强铂类药物与其他治疗的联用疗效。
(2)减少毒副作用:铂类药物与其他抗癌药物相比,其副作用相对较小。
抗癌药物的种类-新版

抗生素类
鬼臼噻吩甙
阿糖胞苷 5-Fu
S
蒽环类 放线菌素类 丝裂霉素类
G0
植物类 铂类
氨甲碟呤 6-巯嘌呤
hkhuku
干扰素
杂类 生物调节剂 3
周期特异性药物的特点
• 作用弱而慢
– 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杀伤作用
• 剂量反应曲线为一条渐进线
– 小剂量时类似于直线,到达一定剂量后不再 上升,出现平波 – 在影响疗效的浓度与时间关系中,时间是主 要因素——时间依赖型
hkhuku
4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的特点
• 杀伤力较强,作用强而快 • 剂量反应曲线接近直线——浓度依赖型
– 药物浓度越高,杀伤作用越大 – 剂量增加1倍,杀灭癌细胞的能力可增加数 倍至数十倍
• 对G0期细胞有作用,即对增殖比率(GF) 低的肿瘤有作用 • 适用于常规化疗和超大剂量化疗方案
hkhuku 5
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1)
– 多量癌细胞处于非增殖的 G0期用法 药物组成 剂量 – 负荷越大,增殖比率越低, G0细胞越多 2 28天 氮芥 6mg/m Ⅳ 第1天 – 尽早治疗 长春新碱 1.4mg/m2 Ⅳ 第1天 重复 疗程 甲基苄肼 100mg/m2 口服 1~7天 • 肿瘤细胞的遗传异质性 强的松 40mg/m2 口服 1~14天 • 多次突变导致抗药瘤株出现并存活 共6个 阿霉素 35mg/m2 Ⅳ 第8天 • 肿瘤越大,抗药瘤株越多 疗程 平阳霉素 10mg/m2 Ⅳ 第8天 2 长春花碱 Ⅳ 第8 天 6mg/m • 联合用药或序贯交替治疗
•长春碱类:抑制微管聚合,使纺锤体不能形成 •紫杉类: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微管解聚,细胞分裂停止 直接与DNA分子内鸟嘌呤的N-7位和腺嘌呤的 蒽环类、放线菌素类、光神霉素:嵌入 DNA,抑制 N-3位形成联结 RNA合成 与体内某些代谢物相似,干扰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和利用 • 一般用于降低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 • 甲基苄肼:活性甲基与 DNA起烷化作用 • 鬼臼毒素类:抑制拓扑异构酶 II ,阻止 DNA复制 在 博莱霉素:损害 DNA 和蛋白质之间形成交联 DNA模板,使 DNA 断裂 • 与 DNA 双链形成交叉联结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 改变体内激素水平,打破激素平衡,影响肿瘤细胞生长 • •左旋门冬酰胺酶:使蛋白质的合成缺乏必须的门冬酰胺 喜树碱类:抑制拓扑异构酶 I,阻止DNA DNA复制 复制 影响DNA的修复和转录 丝裂霉素:与 DNA螺旋交联,抑制
抗癌药物研究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抗癌药物研究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癌症一直是人类的心腹之痛,每年全球都有数百万人因为癌症而失去生命。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诸多治疗癌症的方法,但是有些癌症仍然是治疗难度极大的,而抗癌药物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
一、抗癌药物的研究现状1、目前使用的抗癌药物目前抗癌药物主要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两大类。
其中,化学药物包括多项成分,如细胞毒性药物(如紫杉醇、多柔比星等)、激素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地塞米松等)、DNA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和柔红霉素等)。
而生物制剂的种类比较少,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药物和疫苗。
虽然已有很多抗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一些抗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较大,对病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一些病人对现有的抗癌药物呈现出耐药性,导致治疗的失效,需要寻找新的药物治疗方式。
2、抗癌药物研究的挑战目前研究抗癌药物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癌症本身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疾病,不同类型的癌症病因不同,导致症状和治疗效果的不同。
其次,抗癌药物的研究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需要科学家们从事长期和较为复杂的研究工作,而研究风险比较大,一些项目可能会被砍掉。
同时,抗癌药物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药剂学研究等。
二、抗癌药物的研究前景1、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式,该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变人体的基因组,从而抑制或消灭癌细胞的生长。
一些前期的实验结果表明,基因治疗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癌症发展。
这一技术的优点在于创新性强,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增加治疗成功的率。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人体的免疫系统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是目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之一。
生物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目前主要包括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单克隆抗体和细胞疫苗治疗。
3、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是目前许多新型癌症治疗的主要基础之一,该方法是通过治疗宿主细胞来抑制恶性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策略(4)
• 综合治疗
– 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
• 先化疗后放疗 ——远程转移为主或晚期肿瘤 • 先放疗后化疗 ——局部蔓延、区域淋巴结转移为主或早期肿瘤
– 同时疗法(concurrent therapy)
• 局部化疗与放疗增敏结合 • 减少最佳剂量防止毒性相加 • 低铂用于放疗增敏而减少局部复发、高铂用于减少远程转移
使用止泻药、大便 软化剂和轻泻药 食物中增加纤维含 量和水份
治疗目的与治疗形式(3)
• 姑息化疗(palliative chemotherapy)
– 用于无法治疗的癌症 – 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为目的 – 治疗形式:
• 全身性化疗 • 胸腔内、腹腔内、心包内给药治疗癌性积液 • 肝动脉介入化疗治疗晚期肝癌
• 减少损伤:肛管癌、膀胱癌、乳腺癌、喉癌、骨肉 瘤、软组织肉瘤等 • 改善预后: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胃癌、宫颈癌、 卵巢癌、鼻咽癌及其它头颈癌
治疗目的与治疗形式(3)
• 姑息化疗(palliative chemotherapy)
– 用于无法治疗的癌症 – 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为目的 – 治疗形式:
– 每个疗程至少应包括几个细胞增殖周期
• 增殖周期短的肿瘤 绒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细胞白细胞、非洲儿童淋 巴瘤、部分小细胞肺癌 • 增殖周期相对较短的肿瘤 恶性淋巴瘤、睾丸肿瘤
治疗策略(3)
• 联合治疗
– 选用单独作用时证明对该种癌症有效的药物 – 尽量选择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 –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与作用于不同时相的周期特 异性药物配伍 – 选择毒副作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配伍
• 全身性化疗 • 胸腔内、腹腔内、心包内给药治疗癌性积液 • 肝动脉介入化疗治疗晚期肝癌
– 适用肿瘤:
• 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胰腺癌、食 管癌、头颈癌等
毒副作用及其处理(1)
大类
骨髓抑制
症状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 低,少严重贫血
药物
III级以上:蒽环类、氮芥、鬼 臼毒素类、长春花碱、异长 春花碱、长春酰胺、氮烯咪 胺、卡铂 严重延迟性骨髓抑制:亚硝 脲类、丝裂霉素、甲基苄肼 血小板减少:乐铂 a)顺铂、氮烯咪胺、放线菌 素D、氮芥类;b)环磷酰胺、 亚硝脲、蒽环类、异环磷酰 胺、阿糖胞苷;c)博莱霉素、 5-Fu、长春花碱、长春新碱
甲基苄肼、氮烯咪胺、揽香烯乳注射液、安丫啶 甲状腺素 甲状腺激素链黑霉素、新制癌菌表 其它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1)
6-巯嘌呤 6-硫尿嘌呤 IMP IMP
dUTP
5-Fu 氨甲碟呤 dTMP
CMP CMP 羟基脲
dCMP
AMP AMP
GMP GMP
dAMP dAMP 阿糖胞苷 DNA
dGMP dGMP
抗癌药物的合理应用
• • • • • 药物治疗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 治疗策略 治疗目的与治疗形式 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药师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药物治疗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
• 肿瘤细胞增殖的特点
– 指数性生长 – 经30次倍增后,细胞数可达109,重约1g,直 径约1cm,形成可诊断的病灶 – 病灶的出现约需数月~数年 – 再经10次倍增,肿瘤负荷达1012,重约1kg, 多数患者致死 – 早期根治性治疗,治愈几率大
– 交替疗法(alternating therapy)——“三文治”法
• 化疗——放疗——化疗 • 急性毒副作用较少,病人耐受性提高,疗效相对较好
治疗目的与治疗形式(1)
• 根治性化疗(curative chemotherapy)
– 适用于需全身化疗的肿瘤
•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癌、绒癌
博莱霉素 鬼臼乙叉甙
卡氮芥 环磷酰胺 顺铂 左旋门冬酰胺酶
烷化剂 抗代谢类
甲基苄肼
阿霉素 柔红霉素 更生霉素
抗生素类 植物类 铂类 杂类
蛋白质
RNA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2)
长春碱酰胺 紫杉醇 长春花碱 长春新碱 左旋门冬酰胺酶 博莱霉素 鬼臼乙叉甙
M
G2
烷化剂 甲基苄肼 顺铂
亚硝脲类
G1
烷化剂 抗代谢类
– 癌基因bcl-2的过度表达 – 抑癌基因p53的缺失
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4)
• 剂量强度(Dose intensity)
– Hryniuk等(1986):不论给药途径、用药方案及 疗程中单位时间内所给药剂量如何,均以 mg/m2.w表示 – 剂量强度与疗效明显相关。剂量降低20%,疗 效将降低50% – 接受足量化疗的患者,复发率比低剂量化疗低 – 应尽可能使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强度进行治疗 – 必须要有预防毒性反应的措施
• 骨肉瘤、乳腺癌、头颈癌、胃癌、大肠癌、软组织肉瘤
治疗目的与治疗形式(2)
•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 用于手术或放疗局部治疗前 – 使局部肿瘤缩小,减少手术或放疗造成的损伤 – 使部分局部晚期患者也可以手术治疗 – 清除或抑制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灶,改善预后 – 适用肿瘤:
膜外
药物
细胞膜
药物进入细胞
膜内
P-糖蛋白
药物被 排出膜外
P-糖蛋白
拮抗剂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异博定(2mmol/L)、硫氮卓酮、硝苯吡啶 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氯丙嗪、奎尼丁、利血平
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3)
• 肿瘤抗药性(2)——多药耐药蛋白(MRP) • 谷胱苷肽代谢致抗癌药物的失活 • 靶点酶(拓扑异构酶、吲哚满还原酶)的上 游调节 • 药物治疗后细胞凋亡(apoptosis)减少
药物治疗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
• 药物剂量与肿瘤细胞存活呈线性关系,符合“一 级动力学”规律
– 一定量的抗癌药物杀灭一定比率、而非固定数量的恶 性细胞(在无细胞耐药情况下) 1010——99.9%/疗程——5个疗程 – 临床完全缓解指标为<109,并非治愈,若停止治疗, 将复发 – 剂量高低与残留细胞数密切相关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的特点
• 杀伤力较强,作用强而快 • 剂量反应曲线接近直线——浓度依赖型
– 药物浓度越高,杀伤作用越大 – 剂量增加1倍,杀灭癌细胞的能力可增加数 倍至数十倍
• 对G0期细胞有作用,即对增殖比率(GF) 低的肿瘤有作用 • 适用于常规化疗和超大剂量化疗方案
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1)
– 适用肿瘤:
• 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胰腺癌、食 管癌、头颈癌等
•长春碱类:抑制微管聚合,使纺锤体不能形成 •紫杉类: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微管解聚,细胞分裂停止 直接与DNA分子内鸟嘌呤的N-7位和腺嘌呤的 蒽环类、放线菌素类、光神霉素:嵌入 DNA,抑制 N-3位形成联结 RNA合成 与体内某些代谢物相似,干扰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和利用 • 一般用于降低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 • 甲基苄肼:活性甲基与 DNA起烷化作用 • 鬼臼毒素类:抑制拓扑异构酶 II ,阻止 DNA复制 在 博莱霉素:损害 DNA 和蛋白质之间形成交联 DNA模板,使 DNA 断裂 • 与 DNA 双链形成交叉联结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 改变体内激素水平,打破激素平衡,影响肿瘤细胞生长 • •左旋门冬酰胺酶:使蛋白质的合成缺乏必须的门冬酰胺 喜树碱类:抑制拓扑异构酶 I,阻止DNA DNA复制 复制 影响DNA的修复和转录 丝裂霉素:与 DNA螺旋交联,抑制
– 诱导化疗(induction chemotherapy)——完全缓解(完 全响应,complete response) – 联合化疗——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
• 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
– 用于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后 – 针对微转移病灶,防止复发转移病)
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2)
• 肿瘤抗药性(1)——多药耐药(MDR)
– 接触1种药物,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 多出现于天然来源抗癌药和蒽环类抗生素 – 多药耐药特点:
• 亲脂性药物,分子量300~900D • 药物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 • 药物在MDR细胞中聚集较敏感细胞少,胞内药 物浓度低 • 编码细胞膜上P-糖蛋白(P-glycoprotein)的MDR 基因明显扩增
抗生素类
鬼臼噻吩甙
阿糖胞苷 5-Fu
S
蒽环类 放线菌素类 丝裂霉素类
G0
植物类 铂类
氨甲碟呤 6-巯嘌呤 干扰素
杂类 生物调节剂
周期特异性药物的特点
• 作用弱而慢
– 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杀伤作用
• 剂量反应曲线为一条渐进线
– 小剂量时类似于直线,到达一定剂量后不再 上升,出现平波 – 在影响疗效的浓度与时间关系中,时间是主 要因素——时间依赖型
1.5g——残留5.5×107 0.75g——残留2.4×109 药物剂量降低50%,残留细胞增加98% 1011肿瘤细胞:环磷酰胺
– 根治性治疗必须分阶段
• 诱导缓解治疗阶段:使肿瘤细胞数<109 • 巩固与强化治疗阶段:完全杀灭(total kill),需重点考虑抗药性
治疗策略(2)
• 时间的制定——多疗程
处理
GM-CSF G-CSF 粒细胞和血小板
胃肠道反应
1)恶心和呕吐
镇吐剂:5-HT3受 体拮抗剂、 Ondansetron、 Granisetron、 Tropisetron、 Dolasetron 局部对症治疗
2)粘膜炎 氨甲碟呤、放线菌素D、丙眯 口腔炎、唇损害、舌炎、 腙、5-Fu 食管炎、口腔溃疡 3)腹泻和便秘 5-Fu 、阿糖胞苷、放线菌素 D、羟基脲、氨甲碟呤、长春 碱类
抗癌药物的种类
根据性质和来源分 烷化剂 抗代谢类 抗生素类 植物类 激素类
根据作用机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