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综放开采条件下的煤层顶板涌水,是指在煤矿综采作业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煤层中水文条件和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煤层顶板产生大量的水涌出。
煤层顶板涌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危险性评价,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煤层顶板涌水的危险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涌水量评价:根据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开采水平,评估涌水量的大小。
涌水量大时,可能对矿井的综放作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充水、冒水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2. 预测涌水时间评价:通过分析矿井开采历史数据和煤层水文地质情况,预测煤层顶板涌水的时间。
及时准确地预测涌水时间,有利于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事故。
3. 涌水来源评价:分析涌水的来源和渗流路径,判断煤层顶板涌水的可能性和潜在危险。
确定涌水来源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对涌水区域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安全生产。
4. 涌水深度评价:评估煤层顶板涌水的深度,即涌水发生的位置。
涌水深度是确定涌水危险性的重要指标,涌水深度大时,可能导致井下的积水现象,威胁到工作人员的安全。
5. 应急预案评价:根据涌水危险性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煤层顶板涌水的处理方法、人员撤离的路径和方法、救援资源的调配等内容,以应对涌水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煤层顶板涌水危险性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煤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煤层开采技术和矿井的工作状态等因素。
还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矿山、智能化设备和数据分析等,辅助进行涌水危险性评价,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透水危险度评价

透水危险度评价透水危险度评价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和事故树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
1.透水预先危险分析透水危险度评价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见下表4-2-6。
表4-2-6 透水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表矿井透水危险度评价采用预先危险分析法,共分析透水危险、有害因素3个大项,见表4-2-4。
其中,IV级:危险的2项,占67%;III级:危险的1项,占33%;II级:危险的0项,占0%。
2.事故树分析1)突水伤亡事故树图朝阳煤矿井下突水事故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突水水源;水文地质预报;隔水煤岩柱;探放水工作失误;人员处于危险区。
现采用事故树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事故树的建造,分析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事件的关系,求出最小割(径)集和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为预防突水事故提供依据。
突水伤亡事故树图如下图4-2-3所示。
2)事故树的分析(1)最小割集的求解事故树结构函数式为:T=M1M2=M3M4 M5M6 M7 X20 M2=(X1+X2+X3+X4+X5)(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X23+X24+X25+X26)(X6+X7+X8+X9)由事故树的结构函数式可知该事故树共有3840个最小割集,所以,宜采用最小径集进行分析。
(2)最小径集的求解成功树结构函数式为:T/=M1 / + M2/=M3/ + M4/ + M6/ + M7/ + X20/ + M2/=X1/ X2/ X3/ X4/ X5/ + X10/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 X20/ + X21/ X22/ X23/ X24/ X24/ X26/+ X6/ X7/ X8/ X9/得出最小径集P:P1={X1,X2,X3,X4,X5}P2={X6,X7,X8,X9}P3={X10,X11,X12,X13}P4={X14,X15}P5={X16,X17,X18,X19}P6={X20}P7={X21,X22,X23,X24,X25,X26}(3)结构重要度分析因为X20是单位最小径集的事件,所以I(20)最大。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煤层顶板涌水,又称为煤矿煤层顶板突水,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灾害,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科学评价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水的危险性,需要从矿井地质条件、开采工艺参数、煤层水文地质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评价方法。
需要对矿井地质条件进行评估。
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发生与矿井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地质构造、断层、岩性及厚度的变化等对涌水量和涌水性质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地质勘探、岩层划分以及水文地质调查等手段,获取矿井地质条件的详细信息,对矿区内的地质构造是否复杂、存在断层等进行评估,综合分析确定矿井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需要评估开采工艺参数对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影响。
包括开采方法、工作面推进速度、煤层瓦斯抽放措施等工艺参数的选择对煤层顶板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回顾历史开采经验、实地调研、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开采工艺参数进行评估,确定其对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的影响程度。
需要对煤层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估。
煤层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估包括煤层的含水层位、水文地质参数、水样化验结果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开展煤层水文地质调查,获取含水层位所在的深度、煤层孔隙度、渗透系数、含水层位的吸水性等参数,并进行实地监测,获取水样化验结果,评估矿区煤层水文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将上述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等级。
根据矿井地质条件、开采工艺参数、煤层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危险性程度,可以将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以提供决策者对于矿井安全生产的参考。
煤矿矿井突水风险评价

娶
以对矿井突水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
最小径 集指 的是使 事故不发 生 的最低 限度的基本 事件 组
合 ’ 。求最小集径的方法是将基本事件转换为对偶事件,然后求 该对偶事件的最小割集 ,即为事故树 的最小径集 。分析最小径 集 的 目的:①最小径集代表预防事故发生 的基本事件组合 ,最 小径集 的数量越多 ,则预防事故发生的途径就越多 ;②可以根 据最小径集的个数评 ,评价防煤 矿矿 井突水事故的难易程度 , 最小径集个数越多 ,则越 容易防止矿井突水。 结构的重要度指的是基本事件对上层事件的影响程度。结 构重要度的分析方法 ,是根据最小割集 、最小径集确定基本 事 件结构重要系数 。根据结构的重要 度,可以判断 出煤矿矿井突 水的薄弱点 ,从而确定矿井防突水措施 的优选方案。
问题的实用性 、高效性 、准确性。 【 参考文献 】
【 1 】 郑 双 全. 企业 安全 评 价 方 法及 应 用I J ] . 辽 宁工 程技 术 大 学 学
报, 2 0 0 3 , ( 8 ) : 4 9 4 — 4 9 6
的不安全行 为。第 四类 ,主要包括防治水措施不 当 ,应急救援
一 害 一
4 事 故树 模型 分 析
事故树分析包括了最小割集 、最小径集 、重要度分析。
我国川南地区多数煤矿地质条件成因复杂 ,常年气候雨水 充沛 ,且与水体沟通的裂缝较为发育 ,导致煤矿矿井在建设或 生产期间常常发生矿井突水事故 。随着浅层煤矿资源开发逐步 枯竭 ,导致采空区和老窑积水逐渐增 多 ,这给煤矿带来了较大 的突水安全事故隐患 。如何有效 评价煤矿突水事故 ,找到影响 矿井 突水 事故的 主要 原 因 ,对于 预防突水 事故 的发 生尤 为重 要 。本文通过采用 “ 事故树分析 方法 ” ,绘制逻辑 图描述各个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可能会导致矿井水灾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对安全生产非常重要。
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水文地质条件评价:1.评价矿井所在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构造等,确定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开采的关系。
2.评价矿井附近的地质构造情况,如断层、裂隙等,这些地质构造可能导致地下水的集聚和静压力增大,从而引发顶板涌水。
二、煤层力学条件评价:1.评价煤层的采动性,包括煤层的厚度、倾角、岩层夹矸等条件,这些因素会影响煤层的稳定性。
2.评价煤层岩性、煤层顶板和底板的强度,确定煤层是否易于破裂和溃落。
3.评价采煤工作面的开采速度、煤柱宽度等因素,确定煤层是否承受了过大的载荷,导致顶板溃落。
三、矿井排水条件评价:1.评价矿井的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包括排水井、抽水泵等设施,以及排水管道的流量和水位。
2.评价矿井的排水系统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漏水点和阻水点。
四、冒顶理论计算:通过冒顶理论计算,确定煤层顶板的破裂和冒落概率,包括冒落的规模和速度。
五、历史数据统计:通过矿井历史数据和事件统计,分析煤层涌水事故的发生原因和规律,预测涌水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
六、工程措施评价:1.评价矿井的排水和防治措施,包括排水设施的完善程度、开采工艺的合理性等。
2.评价矿井的煤层顶板管理措施,如支护方式、支护材料的选择等,确定能否有效地防止煤层顶板的破裂和溃落。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可以对矿井进行分类和评级,确定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预防措施,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矿井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在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水(也称为煤层突水)会给矿井生产和工作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
对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进行评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一、煤层顶板涌水的危险性评价方法1. 体验法:通过矿井工作人员的经验和观察,评估煤层顶板涌水的危险性。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
2. 统计法:通过对煤层顶板涌(突)水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危险性。
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煤层顶板涌(突)水的情况,但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支持。
3. 数值模拟法:利用地质力学和水文地质知识,建立煤层顶板涌水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煤层顶板涌水的过程和规律,评估其危险性。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价煤层顶板涌水的危险性,但需要准确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参数。
二、煤层顶板涌水的危险性评价指标1. 涌水量:煤层顶板涌水的量大小直接影响矿井生产和工作面安全。
通常用每小时涌水量来评价涌水的危险性。
3. 涌水压力:煤层顶板涌水的压力越大,对矿井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威胁越大。
通常用水压来评价涌水的危险性。
三、煤层顶板涌水的危险性评价应用煤层顶板涌水的危险性评价可以应用于矿井生产安全管理中,帮助矿井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应用方式:1. 评估开采工作面的涌水危险性:根据开采工作面历史涌水情况和地质条件,评估当前工作面的涌水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评估煤层顶板涌水对工作人员的威胁:根据煤层顶板涌水的涌水量、速度、压力和时间等指标,评估涌水对工作人员的威胁程度,并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矿井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综述

用多源信息复合的方法评价底板突水.王长申、孙亚军等将
[13]
[12]
事故树分析应用于煤矿突水危险
评价。高延法等
[1]
开发了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专家系统,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具备了智能化特征。孟召
平等 提出的底板突水地质评价。 综合上述各种评价方法可以看出,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首先要确定控制突水的主要因素;然后应用现 代多源信息集成理论和数学理论,建立能够真实描述底板突水的数学模型和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将 评价结果可视化; 最后要使得建立的模型和评价方法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且概念清晰, 程序简单实用, 操作便利。
������ ℎ
[14]
。
式中,h 为开采煤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各泥岩厚度之和(m) ;H 为开采煤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总 厚度(m) 。根据 K 值的大小将煤层底板隔水岩层岩性分为三类,K≥65%为泥岩为主型,35%~65%为砂泥 岩复合型,K<35%为砂岩为主型。 根据煤层及其底板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和工程规模将煤层底板岩层划分为完整结构、块裂结构、碎裂结 构和松散结构四类。 一般来讲, 如果地层因受力弯曲变形越严重, 其破裂程度可能越大, 曲率值也应越高。 因此曲率可以评价因构造弯曲作用而产生的纵张裂缝的发育情况。计算曲率的方法很多,比如主曲率法。 过曲面上某个点上具有无穷个正交曲率,其中存在一条曲线使得该曲线的曲率为极大,这个曲率为极大值 Kmax,垂直于极大曲率面的曲率为极小值 Kmin,这两个曲率属性为主曲率。他们代表着法曲率的极值。其 中极大主曲率的计算方法如下[15]:
2
;
式中:A=2 dx 2 ;B=2 dy 2 ;C=2 dxdy ;D=dx ;E=dy ;z(x,y)=Ax 2 +By 2 +Cxy+Dx+Ey+F 是构造曲面方程。 基于极大主曲率划分煤层底板岩体结构见表 1。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涌(突)水危险性评价A.1 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三图双预测法”A.1.1 三图双预测法“三图双预测法”是一种解决矿井顶板充水水源、通道和强度三大关键技术问题的顶板涌(突)水预测评价方法。
“三图”是指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和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双预测”是指在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
A.1.2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是指矿层回采过程中诱发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加保护层总高度与矿层至含水层之间覆岩厚度之差图,它是矿层回采过程中顶板突水灾害发生的前提。
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受控因素多,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除了受控于矿层覆岩岩性组合、塑与脆性岩沉积厚度比值和其沉积位置、倾角和构造条件以及原岩地应力分布等自然影响因素外,开采工艺、采高和工作面斜长以及具体的顶板管理方式等人为影响因素也同等重要地控制其发育总高度。
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一般可采用经验统计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评价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确定。
A.1.3 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可通过影响控制含水层富水程度的厚度和岩性、地质构造、渗透特性、单位涌水量、钻孔岩芯描述和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抽(放)水试验和井下涌(突)水形成的地下水流场分析、地下水水化学场和地球物理勘探场分析等资料,根据多源信息复合原理,应用叠加功能编制形成。
A.1.4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是应用GIS的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功能,将前述的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与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复合叠加处理后编制而成。
A.1.5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是根据研究矿井具体的充水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建立地下水流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在反演识别基础上,根据回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骤,分别预测在天然和人为改造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
A.1 顶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A.1.1 导水裂缝带法
A.1.1.1 一般经验公式
导水裂缝带高度应当依据开采区域的地质采矿条件和实测数据分析确定;对于无实测数据的,可参考类似地质采矿条件矿井的实测数据、水体下开采成功经验或者依据表C.1的公式计算。
近距离煤层的导水裂缝带高度的计算,必须考虑上、下煤层开采的综合影响。
表A.1 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A.1.1.2 综采放顶条件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可采用表C.2的公式计算。
表A.2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单位为米
表C.2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续)
A.1.1.3 导水裂缝带法危险评价分区的建议
导水裂缝带法进行危险评价时,建议采用如下分区: a) 安全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加上保护层厚度的标高小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
标高; b) 过渡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加上保护层厚度的标高大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
标高,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的标高小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标高; c) 危险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的标高大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标高;根据顶板
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或单位面积静涌水量分为3个等级: 1) 一般危险区:q ≤0.01或Q 单静j ≤5
2) 中等危险区:0.01<q ≤0.1或5<Q 单静j ≤10 3) 高危险区: q >0.1或Q 单静j >10
d) j 单元单位面积静涌水量(Q 单静j 静)采用式(C.1)计算:
Q ij ij H μ=∑n
单静j i=1
................................... (A.1)
式中:Q 单静j —j 单元单位面积静涌水量;
n —直接充水含水层层数;
μ—给水度;
H —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厚度,单位为米(m )。
A.1.2 三图双预测法
“三图”是指通过多元信息的空间分析生成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和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双预测”是指在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
其中:
a)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是通过矿层回采过程中诱发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加保护层总
高度与上覆充水水源之间关系的空间分析图。
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一般可采用经验统计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评价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确定。
b) 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是反映含水层富水性的多元信息(一般有含水层厚度
和岩性、地质构造分布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单位涌水量、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水化学特征、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等)空间分析成果图。
c)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是由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与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
性分区图空间分析成果图。
d)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是根据研究矿井
具体的充水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建立地下水流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在反
演识别基础上,根据回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骤,分别预测在天然和人为改造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
A.2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A.2.1 安全隔水层厚度和突水系数 A.2.1.1 安全隔水层厚度
式(C.2)主要适用于掘进工作面,当底板隔水层实际厚度小于计算值时,就是不安全的。
p
t ................................. (A.2)
式中:t ——安全隔水层厚度,单位为米(m ); L ——采掘工作面底板最大宽度,单位为米(m );
γ—— 底板隔水层岩石的平均重度,单位为兆牛每立方米(MN/m 3
); K p ——隔水层岩石的平均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 p ——隔水层底板承受的水头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
A.2.1.2 突水系数
式(C.3)适用于回采和掘进工作面,就全国实际资料看,底板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系
数一般不大于0.06MPa/m ,正常块段不大于0.1 MPa/m 。
p
T M
=
....................................... (A.3) 式中:T ——突水系数,单位为兆帕每米(MPa/m );
P ——隔水层底板承受的水头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 M ——底板隔水层厚度,单位为米(m )。
A.2.2 脆弱性指数法
脆弱性指数法进行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基本步骤如下:
a) 根据对矿井充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建立煤层底板突水的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 b) 确定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
c) 采集收集各突水主控因素基础数据,并进行归一化无量纲分析和处理; d)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各主控因素的子专题层图;
e) 应用信息融合理论,采用非线性数学方法(如ANN ,证据权重法,Logistic 回归法
或其它方法),或线性数学方法(如AHP 等其它方法),通过模型的反演识别或训练学习,确定出煤层底板突水的各主控因素的“权重”系数,建立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的预测预报评价模型;即
1
N
i i
i VI S I ==∑ ..................................... (A.4)
式中:VI —煤层底板突水的脆弱性指数;
S i —第i 个主控因素对底板突水的“贡献”或相对权重;
I i—第i 个主控因素归一化后的无量纲值。
f)根据研究区各单元计算的突水脆弱性指数,采用频率直方图的统计分析方法,合理
确定突水脆弱性分区阀值;
g)提出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分区方案。
A.2.3 五图双系数法
五图双系数法基本内容如下:
a)所指五图为:
1)第一图。
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由于矿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煤层底板
产生一定深度的破坏,这种破坏后的岩层具有导水能力,故称之为“导水破坏
深度”,通过实验和计算可以获得该值的分布状况。
据此绘制“底板保护层破
坏深度等值线图”;
2)第二图。
煤层底面至隔水层顶面之间的这段岩层称之为“底板保护层”。
它是
阻止承压水涌入采掘空间的屏障,需查明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据此绘制“底
板保护层厚度等值线图”;
3)第三图。
煤层底板以下含水层的承压水头将分别作用在不同标高的底板上。
根
据计算绘制“煤层底板上的水头等值线图”
4)第四图。
把导水破坏深度从底板保护层厚度中减去,所剩厚度称之为“有效保
护层”。
它是真正具有阻抗水头压力能力且起安全保护作用的部分。
据此绘制
“有效保护层厚度等值线图”;
5)第五图。
最后根据有效保护层的存在与否和厚度大小,依照“双系数”和“三
级判别”综合分析,即可绘制带压开采技术的最重要图件“带水头压力开采评
价图”。
b)双系数为:
1)带压系数是表示每米岩层可以阻抗多大水压的指标;
2)突水系数是“有效保护层厚度”与作用其上的水头值之比。
c)三级判别为:
1)I级判别是判别工作面必然发生直通式突水的指标;
2)II级判别是判别工作而发生非直通式突水可能性及其突水形式的指标;
3)III级判别是判别己被n级判别定为突水的工作面其突水量变化状况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