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法讲解

合集下载

化学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化学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化学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法化学分析是对物质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化学分析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光谱学方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及其应用。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用于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的物理方法。

其原理是在一个高温的火焰或火花中,将待测样品原子的某一种能级的电子激发至高能级。

当这些激发态的原子回到基态时,会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线,这些光线称为特征谱线。

根据不同元素的特征谱线,可以确定待测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仪器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仪器一般由光源、样品入口、燃烧室、光谱仪等组成。

其中,最核心的部件是光谱仪。

光谱仪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一般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和大分子化合物等样品,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则用于空气、土壤、水等环境样品、药物、农产品、生物样品以及自来水的氯、铜、铅等微量元素的测定。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用于研究各种物质的元素含量,包括土壤样品、水样、大气样品、工业废气等。

常见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监测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用于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

比如空气污染物的元素含量测定,对于各种工业废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排放控制和室内空气污染的检测等。

2.农产品检测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密切相关。

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检测土壤及农产品中的微量元素,对于精准施肥、增加作物产量以及防止污染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3.生物样品检测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用于对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元素含量进行分析。

比如对于铅、汞等有毒元素的检测和盐基元素的相关研究。

总的来说,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种能够实现微量元素分析的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化学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准确地反映物质的元素组成和数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性。

原子吸收光谱法课件

原子吸收光谱法课件
一般分析过程
01
火焰
02
单色器
03
检测器
04
放大读数
05
助燃气
06
燃气
07
原子化系统
08
试液
09
空心阴极灯
10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二、基态原子和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一)基态原子的产生 MX试样溶液雾粒喷入高温火焰中发生蒸发脱水、热分解原 子化、激发、电离、化合等一系列过程 脱水 气化 1) MX(湿气溶液) MX(s) MX(g) 原子化 2) MX(g) M(g) +X(g)
压力变宽( △f L )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基本原理
压力变宽分为 Lorentz变宽和 Holtsmark变宽。其值与 火焰温度 的平方根成反比,却明显地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4)谱线迭加变宽 由于同位素存在而引起的变宽。 5)自吸变宽 在空心阴极灯中,激发态原子发射出的光被阴极周围的同类基态 原子所吸收的自吸现象也会使谱线变宽,同时使发射强度变弱。自 吸变宽随灯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三、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关系 一定火焰温度下,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火焰中基态与激发态 原子数的比例关系服从Bolzman分布定律: Nq/N0=(gq/g0)×e-(Eq-E0)/KT (1) 式中,Nq、N0:分别是激发态、基态原子数 gq、g0:分别是激发态、基态统计权重 Eq、E0:分别是激发态、基态原子的能级 K:Bolzman常数(1.38 × 10-16erg/K) T:热力学温度
第二节 基本原理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图2 钠原子的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图
波长(nm) 2000 1000 800 500 400 300

原子吸收光谱法课件

原子吸收光谱法课件
原子吸收光谱法课件
欢迎来到原子吸收光谱法课件!本课件将为您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义和 原理,并探讨其在科学实验室中的常见仪器,以及样品制备和操作步骤。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义和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吸收光谱来定 量分析该元素的浓度。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吸收特性,该方法被广泛应用 分析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和有害物质,确 保食品安全和质量合规。
3 药物研发
用于药物制剂中活性成分的浓度分析,确保 药品质量和疗效。
4 金属分析
用于金属合金、地质样品等材料中金属元素 的定量分析,检测材料成分。
优缺点分析
优点
高选择性和准确度,能够定量分析微量元素。适用于多种样品类型。
缺点
需要专用设备和经验操作,成本较高。对于某些元素和化合物可干扰。
技术的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了灵敏度和分析速度。未来的发展趋 势包括更小型化的仪器、多元素分析和在线监测技术的推广。
总结和要点
•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 不同类型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器适用于不同的分析需求。 • 样品制备和操作步骤对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 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药物研发。 • 优点包括高准确度和选择性,缺点包括设备成本和干扰因素。 • 技术的进展将进一步提高分析性能和便捷性。
常见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适用于常见金属元素的分析,如 铁、铜和锌。操作简单,常用于 实验室环境。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适用于痕量金属元素的分析,如 铅和汞。能够提高灵敏度和准确 度,但操作较为复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 射光谱仪
适用于多元素的快速分析,可检 测从微量到痕量的元素含量。具 有高灵敏度和低检测限。

原子吸收光谱法精讲

原子吸收光谱法精讲

燃气 C2H2 C2H2
C2H2
H2 H2 H2 丙烷
助燃气
燃烧速度 /cm.s-1
温度/oC
特点
Air
158-266
2100-2500
温度较高,最常用(稳定、噪声小、 重现性好,可测定 30 多种元素)
O2
1100-2480
3050-3160
高温火焰,可作上述火焰的补充, 用于其它更难原子化的元素
旦发生重叠干扰,则要求仪器可分辨两条波长相差0.1Å的谱线。
消除:另选分析线。如V线(3082.11Å)对Al 线(3082.15 Å)的干扰;
多谱线的元素产生的谱线之间的干扰等。
2. 非吸收线干扰:来自被测元素自身的其它谱线或光源中杂质的谱线。
消除:减小狭缝和灯电流或另选分析线。
3. 火焰的直流发射:火焰的连续背景发射,可通过光源调制消除。
(类似样品容器)、分光系统及检测系统。
原子化器 空心阴极灯
切光器
单色仪
检测器
燃气
样品液
助燃气
雾化器
废液
原子化系统
原子吸收仪器结构示意图
一、流程
1.作用
二、光源
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光源应满足如下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
种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它们
都简称共振线)。
2、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原子吸收光谱线线宽~0.001nm
原子发射光谱线线宽~0.0005nm
(有谱线展宽现象) 因此,光谱测定的特征谱线会有区别:
测定元素 吸收分析线波长 发射分析线波长
Al
3093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用于测定物质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应用以及比较。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吸收能力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利用原子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时会发生能量跃迁的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吸收的强度来确定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是基于原子的量子力学原理,当金属元素处于基态时,外层电子具有特定的能级跃迁能量,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

通过测量光线透过样品之前和之后的强度差,可以计算得到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广泛,尤其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用于评估水质的安全性;还可以用于监测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从而保护农作物的品质。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

它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吸收的强度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的特点,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线吸收的强度来确定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定量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样品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可以准确计算得到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高灵敏度、准确度高以及分析速度快的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中。

例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如铜、锌等,帮助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比较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但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1. 灵敏度: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更高,可以检测到更低浓度的金属元素,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相对较低。

2. 准确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准确度更高,可以通过建立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准确度相对较低。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化学技术,用于定量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利用了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吸收特定能量的特性。

本文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应用及其在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 一、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基于原子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过程。

当样品中的金属元素被蒸发成原子并通过火焰或电热等方法激发后,特定波长的光被通过样品,吸收特定能量的光线被原子,其吸收量与原子浓度成正比。

利用测量被吸收的光的强度,可以推断出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 二、仪器构成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仪器通常包括光源、样品室、单色器、检测器等部分。

光源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线,样品室用于蒸发样品中的金属元素成原子,单色器用于选择特定波长的光线,检测器用于测量被吸收的光线的强度。

这些部件共同作用,构成了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样品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定量分析。

## 三、应用领域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监测环境中的有害元素含量,确保环境质量安全。

在食品安全方面,原子吸收光谱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确保食品质量符合标准。

此外,在医学诊断中,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用于分析生物样本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四、优势与局限性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精确度和宽线性范围的优势,能够准确测定样品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

然而,它也有局限性,例如不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需要事先了解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成分,且对样品制备要求较高。

## 五、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子吸收光谱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近年来,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其他分析技术相结合,如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纳米材料分析方面也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使用教程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使用教程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使用教程导语: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于确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它通过测量待测溶液或固体中的金属元素产生的特定吸收能力,从而推断出其浓度。

本文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处理和实验步骤等,帮助读者了解和运用这一分析技术。

一、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现象。

当金属元素处于高温火焰等离子体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中时,激发态的原子能量会上升。

当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样品时,如果存在待测元素,它会吸收这些特定波长的光。

通过测量被吸收的光的强度,我们能够推断出待测元素的浓度。

二、仪器设备:进行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石英坩埚、样品溶液和标准曲线。

1. 原子吸收光谱仪:选择具备较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原子吸收光谱仪。

其主要部件包括光源,波长选择装置,样品池,光电倍增管和信号处理系统。

2. 火焰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离子源。

火焰常用于常规元素分析,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则用于微量元素或痕量元素的测定。

3. 石英坩埚:为了保持火焰或ICP中的样品载体,需要使用耐高温、耐腐蚀的石英坩埚。

4. 样品溶液和标准曲线:准备待测元素溶液和多个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用于建立标准曲线以推断待测样品中的元素浓度。

三、样品处理:在进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之前,需要对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

1. 溶解样品:将待测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如酸、氧化剂或还原剂。

2. 过滤:用滤纸或滤膜将溶液过滤,去除可能干扰分析的杂质。

3. 稀释:根据样品的预期浓度选择适当的稀释方法,以保证浓度在分析范围内。

四、实验步骤:1. 校准仪器:使用标准样品系列,根据不同浓度下的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量:将经过处理的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一同输入原子吸收光谱仪中,选择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记录被吸收的光的强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简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简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简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

它的原理简述如下:
当金属原子处于基态时,它们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这一特性来测量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首先,样品被转化成气态原子或原子的气态化合物,然后通过光源发出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

如果样品中含有被检测的金属元素,这些原子会吸收光,使得光源透过样品时的光强度减弱。

测量光源透过样品前后的光强度差异,就可以确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基于不同金属元素吸收光的特性。

每种金属元素都有特定的吸收光谱线,这些谱线对应着特定波长的光。

因此,通过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含量。

此外,原子吸收光谱法还遵循比尔-朗伯定律,即吸收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的变化来确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总的来说,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金属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对光的吸收来确定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这一方法在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AS的基本原理
赫鲁兹马克(Holtzmark)变宽(R或R): 同种原子碰撞,又称为共振变宽, R随着待测
元素原子密度升高而增大,在原子吸收法中,测定 元素的浓度较低,R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
自吸变宽:
光源辐射共振线被光源周围较冷的同种原子所吸 收的现象叫做自吸,自吸现象使谱线强度降低,同 时导致谱线变宽。
然宽度,它与原子发生能级间跃迁时激发态原子的 平均寿命(10-8-10-5 s)有关,寿命越长,则谱线宽 度就越窄,自然宽度造成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相比 可以忽略不计。
AAS的基本原理
多普勒变宽(D或D): 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引起的谱
线变宽,因而又称为热变宽。
或 7.16 107 T
AAS的特点
(1)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ng·ml-1级,石
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10-10-10-14g。
(2)准确度好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相对误差为小于1%,石墨
炉原子吸收法的相对误差一般约为3%-5%。 (3)选择性好
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对被测元素不产生干扰。
AAS的特点
激发态原子数Ni与基态原子数No之比较小,<1%. 可以用基 态原子数代表待测元素的原子总数N。
例题 计算2000K和3000K时, Na589.0nm的激发态 与基态原子数之比各为多少?已知gi/g0=2
解:
Ei
hc
4.136 1015eV s 3 1010cm s1 589.0nm 107 cm nm1
AAS的基本原理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O(峰值频率)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 中心波长λ(nm)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波长
半宽度ΔO(吸收线宽度):峰值吸收值一半处的频率
原子吸收线的宽度约为10-3-10-2nm(折合成波长)。
AAS的基本原理
3.吸收峰变宽原因
自然变宽(N或N): 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
AAS的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的吸收
线叫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所释放的光线叫共
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共振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AAS的基本原理
四、原子吸收法的测量
1. 积分吸收测量法
测量气态基态原子 吸收共振线的总能量称 为积分吸收测量法。它 相当于吸收线轮廓下面 所包围的整个面积。
AAS的基本原理
2.峰值吸收测量法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士提出采用锐 线光源,测量吸收线的峰值吸收。
三、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
在原子化过程中,多数原子处于基态,有部分原子成为 激发态原子。在处于一定条件的热平衡状态下,激发态原 子数Ni与基态原子数N0之间的关系可用波耳兹曼方程表示
Ni gi exp( Ei )
N0 g0
kT
gi和gO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Ei表示激发能。
温度越高,Ni/N0值越大。通常原子化火焰温度低于3000K,
AAS的基本原理
二、原子吸收光谱轮廓与谱线变宽
1.吸收定律
Iv=I0·exp( -Kvl )
A
lg I0 Iv
0.434Kvl
I0、 Iv分别是频率为v的入射光和透过光的强 度; Kv为原子蒸气对频率为v的入射光的吸收 系数;l 为原子蒸气的宽度。
AAS的基本原理
2.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 光谱吸收线。 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范围的辐射光照射 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透射光强度Iv 和吸收系数Kv与辐射频率v有关. 以Iv与v 作图, 以Kv与 作图:
第六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
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根据物质的基态原子蒸气对同类原子的特征辐
射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过程:
如欲测定试样中某元素含量,用该元素的锐线光源发射 出特征辐射,试样在原子化器中被蒸发、解离为气态基态 原子,当元素的特征辐射通过该元素的气态基态原子区时, 元素的特征辐射因被气态基态原子吸收而减弱,经过色散 系统和检测系统后,测得吸光度,根据吸光度与被测定元 素的浓度线性关系,从而进行元素的定量分析。
D
0A
r
T为绝对温度,Ar为相对原子质量。
温度升高,原子的相对热运动剧烈,热宽 度增大。即使在温度较低时,也比自然宽度要 严重,因此必须引起注意。
AAS的基本原理
劳伦兹(Lorentz)变宽(L或L):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量发生稍微变化。待测 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通常L为10-4-10-3,劳伦 兹变宽随外界气体压力的升高而加剧,有称为压 力变宽,随温度的升高谱线变宽呈下降的趋势。
AAS的基本原理
除上述的变宽原因之外,还有电场致宽、 磁场致宽。但在通常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吸 收线轮廓主要受多普勒变宽和劳伦兹变宽的影 响。当采用火焰原子化器时,劳伦兹变宽为主 要因素;当采用无火焰原子化器时,多普勒变 宽占主要地位。
谱线变宽往往会导致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 度下降。
AAS的基本原理
(4)分析速度快 用P-E5000型自动原子吸收仪在35min,能
连续测定50个试样中的6中元素。 (5)应用范围广
可测定的元素多达70余种,可以测定金属、 非金属和有机化合物。 (6)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多种元素同时测定尚 有困难,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2.107eV
T=2000K:
Ni gi exp( Ei )
Ng
kT
0
0
2.107eV
2exp(
)
8.618 105eV K1 2000KK:
Ni 5.78 104 N
0
Ni/N0值小于1%,基态占原子总数的99%以上,可以 用N0代表原子化器中原子总数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