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是:1. 早诊断、早治疗。
2. 综合治疗、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 家庭参与、协作治疗。
4. 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其主动性。
5. 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步进行。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有:一. 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人体的运动大体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有基础性运动(抬头、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运动(翻滚、走平衡木等)。
精细动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压、拧、悬、揉、搓、翻、掀、折、曡、捆、绘、写等。
二. 常用的治疗训练方法;首先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顺序制定治疗计划,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规律。
第二不要给两个以上难题。
第三是运动和感觉训练同时进行。
早期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一) 头的控制:1. 眼球追視训练: 治疗师用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上下移动,完成眼球追視训练,为头的控制打下基础。
2. 仰卧位头部的旋转: 完成仰卧位时头部的上下左右旋转功能训练。
3. 肘支撑头抬起:俯卧位完成此功能训练,来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势及屈肌张力的亢进。
4. 仰卧位头部的上抬:脑瘫患儿常有仰卧位时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这种情况进行此项训练非常必要。
5. 俯卧位头部上抬与双上肢支撑 :这一动作主要是抬高头部的抗重力能力和双上肢支撑负重的能力。
(二)躯干的控制1.仰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通过调整双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还可以抓住膝、脚并放到口边,分离运动开始出现,腹侧肌肉发育达到高峰。
2.俯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这一训练来控制患儿肩关节上提和内收。
3.骨盆的控制训练:这是维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环节(三)上肢的支撑1.骨盆部位的负重及重心的移动。
2.侧方、后方支撑体重(四)保护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较好.(五)坐位的训练:这一训练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调整能力(六)爬行能力训练: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卧位、膝跪位、仰卧位的训练侧卧位、(七)站立训练:从跪到站立(四点跪训练、两点跪训练、蹲起训练)从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单腿站立、立位姿势等训练。
脑瘫儿童家庭康复PPT课件

• ②平衡能力训练。
7
二、康复护理
正确抱姿
脑瘫孩子多数时间由家长抱着,对其 应该根据病情,采取正确的抱法,以促 进头部、躯干的控制能力,纠正孩子的 不良姿势。
8
二、康复护理
1、痉挛性脑瘫:让孩子坐或卧于床上,双腿
分开,先把孩子蜷起来。成屈髋、屈膝状态,然 后把他抱起来,与母亲面对面的放在胸腹前,孩 子的双腿分放于母亲身体两侧,双手抱住母亲颈 部或肩,头可以枕在母亲肩上,也可以与母亲面 对面。
33
三、康复训练
家长帮助控制头部,使其一侧肘支撑,
辅助下肢完成从单肘支撑到俯卧位转换。
34
二、康复方法
下肢摆动带动身体 翻转,促进翻身动作, 注意:保持双上肢上举 上抬。
35
三、康复训练
利用斜坡使小儿做向下翻滚动作,以诱发主动翻身。
36
三、康复训练
37
三、康复训练
辅助小儿完成侧卧位 到单肘、单手支撑,到逐 渐坐起,从而完成由侧卧 位到坐位的动作转换,
(二)各型脑瘫儿童的治疗原则
1.痉挛型
• ①降低肌张力,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 ②防止关节变形; • ③抑制原始反射,促使自动反应,鼓励进行避免痉
挛姿势的自主运动。
4
一、康复原则
(二)各型脑瘫儿童的治疗原则
2.手足徐动型
• ①加压固定,静态制动为主,控制关键点; • ②减少过度刺激和过度活动; • ③强调保持对称姿势,控制
25
三、康复训练
球上头控训练
辅助孩子 双肩,做前后 左右倾斜, 以提高不同情 况下的头部控 制反应能力。
26
三、康复训练
双上肢无力,无法支撑上身体重,借助器材辅助完成手2支7 撑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的异常。
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瘫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运动和功能活动的练习,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肌肉拉伸、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瘫康复训练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痉挛和肌肉僵硬,减轻疼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脑瘫,只能缓解症状。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言语和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通过发音练习、听觉训练和口腔肌肉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说话的流利度和清晰度,提高沟通能力。
4.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主要关注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手部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5.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的方法。
通过电刺激,可以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6. 脑瘫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等。
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7. 水疗:水疗是一种通过水的浮力和阻力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
水疗可以减轻患儿的身体负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肌肉放松和运动协调。
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患儿锻炼肌肉和改善运动能力。
8. 脑瘫康复游戏: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增加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使用游戏化的训练器材、进行团队合作的康复游戏等,可以激发患儿的积极性,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综合运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功能电刺激、康复辅助器具、水疗和康复游戏等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小儿脑瘫的作业疗法

小儿脑瘫的作业疗法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
它会使儿童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导致步态和姿势异常、肢体运动能力受限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作业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
本文将针对小儿脑瘫患者的作业疗法,进行详细介绍和。
作业疗法的定义作业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日常活动、训练和锻炼,帮助小儿脑瘫患者提高肢体运动的能力和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作业疗法主要应用于小儿脑瘫、脊髓损伤、神经损伤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
作业疗法的优点作业疗法具有以下优点:•适用范围广:作业疗法不受年龄和疾病类型限制,对于各种患者都可以进行康复治疗。
•简便易行:作业疗法不需要特殊的治疗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技能,可以在家庭和医疗机构中进行。
•经济实惠:作业疗法费用较低,负担小,可以通过锻炼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康复治疗费用。
作业疗法的原则作业疗法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作业疗法要考虑治疗的安全性,确保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会带来任何伤害和危险。
•个体化原则:作业疗法的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进行个性化制定。
•地址性原则:作业疗法的实施应该与实际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治疗目标。
•积极性原则:作业疗法需要激发患者的兴趣,建立积极的情绪状态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作业疗法的实施方式作业疗法的实施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一种有趣的作业疗法,它通过游戏来激发患者的兴趣,建立起与治疗相结合的积极快乐的情绪状态。
游戏疗法主要分为物理游戏和认知游戏两种类型。
物理游戏主要通过肢体动作的训练和锻炼来强化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认知游戏主要通过智力游戏、益智游戏等来锻炼患者的认知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疗法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是最常见的作业疗法之一,包括如洗脸、洗手、穿衣、拆卸、组装等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的各种动作。
通过训练这些日常活动的技巧和动作,帮助患者提高肌肉力量、灵敏度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对患儿的生活和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
康复训练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以期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首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
对于幼儿期的脑瘫儿童,重点应放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上,如翻身、爬行、站立等。
对于学龄期的脑瘫儿童,则需要更加注重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如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
对于青少年期的脑瘫儿童,需要着重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根据脑瘫儿童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强度。
对于轻度脑瘫儿童,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训练和康复理疗,以促进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对于中度脑瘫儿童,需要加大训练强度,可能需要借助辅助器具进行训练。
对于重度脑瘫儿童,训练内容可能更多地侧重于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辅助技能的培养。
此外,康复训练计划还需要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脑瘫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将家庭成员纳入其中,让他们了解训练内容和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的来说,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脑瘫儿童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希望每位脑瘫儿童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健康快乐地成长。
(完整word版)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一、小儿脑瘫概述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 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
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
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型表现;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③脑炎后遗症.诊断要点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检查: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2、IQ检测。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治疗-同济:陈勇

同济医院康复科 陈勇
一、概 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出 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一个月内,由 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受到各种损 害或损伤所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 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障碍综合征。病 因:发生于出生前,也可发生在出生 时,发生于出生后。 康复基本的目的就是帮助脑性瘫痪的 患者获得或学会新的运动功能及生活 的能力。
(二)伴随障碍 常有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 力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 等。
三、康复治疗护理措施
(一)目的 对脑瘫患儿进行功能训练的目 的是:提高运动功能,提高日 常生活能力,提高交流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之能重 返家庭、重返社会。
(二)治疗方法
1.运动疗法
(1)仰卧位的姿势控制训练: 头部控制训练。 身体的旋转动作训练:目的是提高翻 身坐起的能力。 骨盆的控制训练:决定今后爬行、坐 位、立位与行走能力的基础。如:桥 式运动。 髋关节的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
(2)俯卧位的姿势控制训练 俯卧位的头部控制训练及对伸肌进 行刺激的训练,俯卧在楔板上的 支撑训练,肘部支撑训练,爬行 动作的训练。
(3)坐位训练
(4)站立训练 从跪到站,四点跪训练——双膝跪 训练——蹲起训练
(5)步行训练
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3.言语功能训练
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1)语音训练 (2)发音矫正训练 (3)语句训练 (4)交谈式练习
四、康 复 教 育
1﹑预防措施 坚持优生优育,保 证胎儿健康发育; 2﹑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早期发现 可疑脑瘫的患儿是实施脑瘫康复 的关键,主要从运动、语言和进 食三个方面来观察。` 3﹑家庭治疗 对于脑瘫患儿,家 庭治疗非常重要。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1.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
2. 言语疗法:言语疗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脑瘫患儿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 家庭护理:家庭护理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需要协助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
5. 教育疗法:教育疗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提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常见的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康复训练方法,如物理疗法、化学疗法、营养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同时,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不断调整和改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任浩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1摘要:在两千多年前功能康复的概念就已经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兴办各种福利院,一些中医院。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引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康复医学在教育、临床、科研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卫生部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
在康复这门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康复功能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展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
特别是在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尤为突出,现代康复的发展让脑瘫儿童更快、更好的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关键词:成因;症状;手术;中医;综合治疗1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治疗的发展日益壮大。
但少数农村及乡镇未能普及。
并加上农村乡镇地区的新婚夫妇未能掌握一定的生育知识。
导致农村及乡镇是脑瘫儿童多发生地区。
但随着社会的关注,家庭的关注。
脑瘫儿童同样得到很大的帮助进行康复。
下面结合自身实习浅谈一下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2脑瘫定义及临床表现2.1小儿脑瘫的定义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
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
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2.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
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
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锥体外系或基底节有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动症、舞蹈症、肌强直;小脑有病变时出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大脑广泛病变时出现肌肉强直、震颤等。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1、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
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症,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
2、小儿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
3、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
4、运动发育落后。
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5、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个人提醒,如家长发现小儿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筛查诊断,必要时需进行智力测试。
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1、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2、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3、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那小儿脑瘫又有哪些康复手段?小儿脑瘫的康复手段总结如下:1、药物疗法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3、中医药疗法4、综合康复医疗。
下面就各种方法做详细的介绍3治疗方法3.1药物治疗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
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每次0.1g/1片,每日三次,能修复因外伤、出血、缺氧造成的脑细胞膜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加快神经兴奋传导,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
还可以选择能促进脑细胞DNA合成,促进脑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增强脑功能,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如古立西(脑酶水解片),每次1-2片,每日三次;螺旋藻片(胶囊)每次1-2片每日三次。
再就是积极补充多种维生素,如 21-金维他,每次1片,每日1-2次。
有条件的医院的可交替选择如下注射针剂(作用与片剂一样):脑活素,脑多肽,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等。
3.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978年由意大利一名外科医生创立并很快在全世界推广。
因为大脑皮质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不能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某些神经纤维是造成肌张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术就是运用现代电生理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寻找出并切除这些神经纤维,令过分活跃的反射弧回复稳定,改善痉挛。
成功率大约在 50-80%。
手术后还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肌力平衡协调训练。
该手术的适应症是年龄 5-7岁,单纯性痉挛性脑瘫,智力基本正常,肌张力 3 级以上,有一定的控制运动能力,同时没有肌张力低下、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肉挛缩等情况。
3.3中医疗法祖国医学对脑瘫早有描述,将其归纳为五迟、五软、五硬范畴,认为主要是由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或受寒、阴气不运,肌肤失其温煦所致,其治疗原则以补益先天肾气、填精益髓为主,培育脾胃后天之气、调理饮食、祛邪为辅。
中医治疗脑瘫方法很多,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中药、按摩、针刺和穴位封闭等,不论方法异同,都将辨证施治这一中医理论贯穿于脑瘫康复治疗的始终。
1、针灸法:头针:选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语言区,百会透神聪,交替取穴,每日1次,留针30分钟,30次为一疗程;体针:选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伏兔、风市、足三里、委中、环跳、夹脊、肾俞、腰阳关、悬钟,太冲透涌泉。
若抽搐加人中,若惊吓加神门,交替取穴,每次取10穴,隔日一次,30日为一疗程;耳针:选穴神门、脑干、皮质下、心肝、肾、肾上腺、小肠,用掀针,留针胶布固定,留针 48小时,左右耳交替,30次为一疗程;耳穴压法:用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
取耳前交感、脑干、皮质下、心、肝、肾、脊髓;上肢瘫加肩、肘、腕;下肢瘫加膝、踝。
每次只贴一侧,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每日按压2~3次。
2.推拿法:患儿俯卧,沿脊椎方向从至阳到命门的督脉诸穴顺序点按,叩打;按、揉脊柱旁开一寸半的足太阳膀胱经诸腧穴。
患儿坐位,按、揉摩,点风池、哑门、天柱、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穴。
患儿仰卧,按、揉、捏、拿四肢,下肢在点阳陵泉、委中穴的基础上,拿、揉外侧、后部肌群。
上肢在点中府、肩井、曲池穴的基础上,拿、揉上臂前肌群、后肌群及前臂的前后肌群。
3.高压氧疗法:高压氧不仅可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血氧张力和血液弥散,而且还具有收缩血管和加速侧支循环形成的作用,提高脑组织的氧供量,改善脑缺氧,对损伤的脑组织和神经有促进再生的修复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脑瘫的作用。
4.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又称血液光量子疗法。
经紫外线照射后充分充氧的自血回输给患儿,可使红细胞携氧能力明显提高,提高脑部病变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和改善局部微循环,“唤醒”半暗带,促进脑瘫症状的改善。
3.4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如运动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PT)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现在这种专门化的医院或诊所在城市也有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但疗效一般。
下面主要为大家谈一下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运动疗法。
治疗脑瘫,运动训练必不可少。
注意主动的活动与被动的按摩神拉。
运动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过急、超量,否则也会造成损伤。
要耐心地按年龄教脑瘫患儿坐、立、走路、拿东西,家长自己不能着急,更要教孩子不能着急。
脑瘫患儿因有“剪步”,家长要特别注意将其两腿分开,睡眠时也要撑开垫好。
轻度屈膝、足尖走路而其他都正常的患儿,一般学龄前应该能够康复。
即使症状很严重的脑瘫患儿,经过运动训练也应见效。
训练脑瘫患儿走路、拿东西、说话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还有一套疗效评定的标准。
家长可以带患儿到专门的脑瘫医院或康复医院住一段时间,在护理人员的示范下学习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患儿做运动训练。
患儿肢体长期处于蜷缩状态造成肢体拉不开的挛缩,或是顽固性的肢体痉挛妨碍训练,则须请专家做手术。
但是,术后效果还要靠加强锻炼残余的肌力来保证。
有的患儿术前痉挛但能站立,手术后肌肉无力,因未锻炼好,反而站不起来。
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难,坐不住,手指及大腿等各关节都过度背届,当然也站不稳。
半年到两年为第二阶段,脑瘫患儿肌肉张力不稳定,关节活动开始有阻力.有时像折刀感。
最后阶段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痉挛。
如果患儿在脑瘫早期就明确诊断,应该尽早开始运动训练,因痉挛和畸形尚未发生,此时必须让患儿一直保持关节的充分活动,活动范围要达到正常的极限。
同时,两岁以内的孩子脑细胞分化尚未完全,有很大的可塑性。
此时加强运动训练,是预防恶化、恢复功能的有利时机。
即使已经发生痉挛,也要坚持在脑瘫患儿睡眠后为其进行充分活动,以免发生挛缩畸形。
脑瘫确实是难治之病,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一般能恢复满意。
严重广泛的脑瘫应及时去医院治疗,总会有所改进。
脑瘫虽然复杂难治,但能治好,至少应争取患儿生活自理。
根本的疗法是坚持长期耐心的运动训练,不要企盼一服药、一手术就能好,欲速则不达。
小儿脑瘫康复中心脑瘫患儿运动训练分为三个阶段:5~6月为第一阶段:坐位运动训练。
小儿双下肢分开、躯干前倾,双上肢前方支撑坐,也可练习靠坐。
每日练习5~6次,每次10分钟。
俯爬。
家长可在其前方用玩具逗引,后方抵住小儿足底帮助向前移动。
每次5~10分钟,每日练习7~8次。
主动抓握训练。
小儿坐位,将玩具放在身体前远近不同的位臵,让小儿练习从远近、高低不同的地方够取玩具。
每日练习5~6次。
每次10分钟。
7~8月为第二阶段:手膝位爬运动训练。
用手膝位支撑的姿势进行爬行训练。
要求每日爬50~100米。
拾取动作训练。
立位扶小儿的双膝防止膝屈曲,在脑瘫患儿前面放上玩具,让其练习弯腰拾取。
弯腰的幅度从高到低。
从易到难。
此动作每日练习2~4次,每次10~30个。
双手捏取的动作。
到7个月左右患儿能够使用拇指,此时可以给他一些小的玩具,让其练习使用手指,让脑瘫患儿从大把抓握到拇指与其他手指一起使用进行捏的精细动作。
9~12月为第三阶段:扶站、蹲起、独站和独行运动练习。
4小结同样在治疗的过程中对脑瘫儿童的心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总结如下:1、争取患儿有合作:在患儿兴致最高时教导患儿。
例如在他饿的时候,可以教吃东西,最好结合游戏进行,因为这时候患儿和家长都快乐,早期如爱抚、喂养、摸鼻子、接吻等。
或教唱歌、吹气、做鬼脸、藏猫猫等。
2、训练的时间一次尽可能不要太长:对患儿进行训练的形式要多样。
尽力诱发他的注意力,防止强迫。
3、不要有争吵发生:母亲训练指导患儿心情常常是急迫的,恨不得患儿一下就会走、会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