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的思考
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的新思考

l n a ayig t aiu oln h oa oen n h ud i l n , a d cn f e te a m ns ai i , n l n e v r sw r g te l lg vrme tso l o z h o d c mpe t n of n d iit t n me i i h r o c s , s u a vn ae ted v lp n s g t o it a d e o ( l, e b rt g t i ee t t n o ls a 0H d a t . h eeo me t t e o sce e n l g a yn  ̄ y l oai e df rn ai f a n h i o telc l oe n n okn . h o a g vmle t ri w g
(ntueo iha oiyadSine hnd 10 1 C ia Isi t f cunSc t n cec ,C egu607 , hn) t S e
Ab ta t T e at l OlII t sr c : h r ceC nT 1  ̄ i lB C tem c so i b c g n f el a gv rme t okn a i h a r c pc a k mu d o c l o en n rigp ・ o h t o w s
背景。
Hale Waihona Puke 府职能转变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管理创 新的中心任务 。 中央政府率先进行 的机构改革 以 ” 及 温家宝 等政 府首 脑对政 府 职能转 变 的重视 和他们 的一系列讲话 ,对地方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 化机构改革具有借鉴 、指导和指示作用。
2 .当前我 国社 会处 于转 型 时 期 ,整 个 社 会 正 处 于一 种从农 业 社会 向工业 社会 、从 传统社 会 向现 代社会 的转 变时 期 ,社会 主义 市场经 济体 制虽 已初 步建立 但 尚未完 善 ,在 社会 转 型过程 中存 在着 一定 的震荡 。比如社 会转 型 中人 们普 遍存 在 的过渡性 心 理 失衡 、国企 改 革 中存 量 和增量 资产 的分 配和处 置 的不公 、城 市 化 过 程 中农 民 的土 地 征 用 问 题 ,等 等 ,由此 而造 成 的社会 问题 及社 会震 荡均需 各级 政
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

2、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①.决策职能。决策职能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职能。
▪ 战略性决策(隆中对) ▪ 执行性决策 ▪ 一位老处长工作能力强,曾因业绩突出而
受过表彰,但总与下属人员发生冲突,并因此 而多次调换工作部门,现在其下属又纷纷向你 反映他的问题。作为该部门的领导你将如何处 理这个问题。
三、法国市政府的行政职能。
▪
(1)城市建设
管理 (2)城市社会管理 (3)城市文教卫生管
理
四、日本市政府的行政职能
▪ (1)公安行政 ▪ (2)服务行政 ▪ (3)设施行政 ▪ (4)开发行政
▪ 官员点菜银行买单,于是出现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有商业银行法吗银行行长知道信贷资金不安 全时,可以不贷呀其实,银行行长有很多苦衷,能提拔与否,当 地主要官员的意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制约机制下,银行 行长敢逆当地主要官员的意见而不予贷款么而贷款发放出去,上 亿资金形成沉淀,迄今为止,还没见真正追究过哪个银行行长的 责任。
公正等。
③.文化职能
▪ 文化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的思想道德建 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 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
▪ 具体内容是:
▪ 制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并负责具 体实施;
▪ 颁布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政策、法令和规定; ▪ 指导、监督、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组织协
调的事情,比如组织会议、参观、聚会、旅 游等等,请举一个你在工作或生活中做得比 较成功的例子,谈谈计划、组织、协调方面 的情况。
关于我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 乡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关于我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乡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关于我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20xx年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我县乡镇政府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各乡镇党委、政府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围绕“三农”搞好服务。
但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近期按照省市统一安排,我们针对全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原因乡镇政府是联系“三农”最为密切的基层政府,其职能转变,不仅是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实施的要求。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应该按照基层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而进行,服务型与公共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基层政府的本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境:1、部分镇职能还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现象。
一是越位问题。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对镇政府的职权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实际落实不太理想,乡镇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镇政府在某些领域存在职能越位现象;二是错位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
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花钱办错事,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三是缺位问题。
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推向市场。
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
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乡镇干部队伍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观念有待更新。
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乡镇干部认为以前事好做、民好管,干部地位高;现在乡镇干部没地位、事难办、民难缠。
“民可所使之,不可所知之”的思想还影响了一些干部,缺少公仆意识、服务观念;二是素质有待提高。
中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朝向成熟的方向迈进,但仍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形势不相适应。
需要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优化。
一、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理论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它既受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内发展规律的支配。
总体而言,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与职能相适应,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机构设置要具有系统性,并依法进行。
(一)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从根本上要适应职能的需要中国各级地主政府发行具体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能,诸如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领导和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民政、公安、监察、民族事务、国防建设等工作。
要承担这些具体的工作,就必须合理地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
(二)机构设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地方政府机构变化的总趋势是职能不断扩展,机构不断增多,结构日趋复杂。
(三)机构设置具有内的在系统性地方政府机构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具有内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地方政府要充分履行政府职能,必须构成一个功能齐全、机构协调、运转灵活、效率较高的行政管理体制。
只有作为有机整体,机构才能发挥整体效益。
(四)机构设置须依法进行当代许多国家对设置地方政府机构的性质、地位、职权、编制、工作程序等,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使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防止随意设置机构的现象。
二、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中国地方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一个长期、令人困扰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机构过于庞大。
中国地方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顶峰时期的机构设置:省政府达80-90个;市政府机构达60-70个;县政府机构达50-60个;乡镇一级也达20个左右。
虽然其后几经改革,但机构设置处于精简------膨胀的循环之中,至今各级政府的机构仍然偏多。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评价和现实思考

外贸和国际经济合作, 其工作范围相当于我们十几个 部委的工作。 澳大利亚在近几年的改革中把大量职能 相近的部委加以合并, 使中央的机构数量大大削减, 也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目前条件下, 除按照市场经 济体制要求加强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和一些监督、服 务机构外, 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坚决予以精简, 职能 目标消失的要坚决撤销, 职能目标转移的要及时转并, 需要改组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要尽快改组。 只有这 样, 政府的机构规模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控制和精简。 其次要切实精简领导者的职数。 翻开中国历史可 以看出,“官冗”一直是各封建王朝头痛至极的问题。西 汉近 6000 万人口, 官僚骨干队伍不过 7500 人。 明初, 全国总人口大致相同, 但官员比西汉扩大了 2. 29 倍。 到清初发展到 2. 7 万人, 是西汉的 3. 6 倍。[5] 清朝后 期, 一个县的胥史高达 3000 人之多。由于冗官庞大, 封 建统治内部门户纷争, 妒贤忌能, 假公济私、贿赂公行, 致使人们不断发出“治民难、治吏尤难”的感叹。历史发 展到二十世纪末, 冗官现象同样成为我国政治稳定和 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据有关资料报道: 一些省级机关 厅、处级干部数占全部干部总数的 40% 左右, 某县的乡 镇干部中, 副乡级以上者占 65% , 县直机关副乡级以上 干部占 55. 7%。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形态已开始倾斜、 倒置。 人们普遍认为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已不再 是精兵简政, 更确切地说是要精“官”简政。要彻底改变 副职多、闲职多、兼职多的“三多”现象, 为领导者的职 数设定一个适中的数额。 第三, 要精简机关工作人员数量。R. B 苛希纳公式 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在编人员超出实际所需人员的 3 倍, 工作时间就要多耗费 2 倍, 管理成本就要加大 6 倍。 我国编制管理中所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则, 就是“任 务大于编制”,“一个人的饭可以供三个人吃, 但一个人 的活绝不能交给三个人来干”。这都是在告诫人们冗员 过多会给组织职能造成严重危害。 国家统计局的材料 显示, 本已拥有近 4000 万在职干部职工的机关、事业 单位, 1997 年上半年竟比上年同期增加 135. 2 万人, 上 涨幅度为 3. 8% , 增加的人数比国有企业减少的人数 (126. 9 万人) 还多。 其中事业单位涨势更猛, 上半年增 加达 107. 9 万人。[6“]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矛盾日益 加剧。为此,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发出要 “坚决裁减冗员”的警示, 同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富余人 员”的表述相比, 语气重, 态度坚决, 精减的决心勿庸置 疑。 第四, 要精简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这是简政的重 要内容之一, 也是体现组织功效的根本所在。行政程序 繁杂、办事环节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事业和社会 发展进步的桎梏, 它使得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无法充 分发挥, 经济规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市场干预代替市 场调节; 使得政府部门陷入审批和一些具体微观的管 理环节, 无力去抓宏观调控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 也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2010-02-01湖南省常德市编委办何斌县级政府在整个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基层的位置,接近群众,其运行效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位置,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新形势下,搞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推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合理进行县级政府机构设置和进行人员编制规范管理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目前县级政府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5次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历次改革都部分实现了特定时期的改革任务,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条件制约,许多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导致县级政府机构运行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党政职能重叠。
目前我们县级政府还习惯用传统的目光看待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变成了具体领导,除了重要的干部任免外,县委与政府几乎管理相同的事,例如文教卫,县委有常委、宣传部长分管,政府有副县长分管,政法委代表县委管理全县的政法工作,设立了维护稳定办公室,与信访局的职能重复,职能交叉。
由于县委和政府几乎管理着同样的事,党政职能的重叠不可避免的造成工作效能低下。
在县里调查中我们就听到这样的反映:推动一项工作,由于党政两套班子都要过,职能部门的汇报次数常常不下10次。
(二)职能转变滞后。
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政府职责和功能为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转换、变化和发展。
[1]受传统全能主义、大一统思想和利益驱动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县级政府还是习惯于审批和管制,不愿分权,导致政府无限制地侵入和管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全能政府造成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第三部门对政府部门的“依附”,缺乏独立自主意识,习惯依赖政府部门组织处理一切公共事务,导致政府仍然管着许多“管不了、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事务,职能转变困难,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普遍,主要表现在政府习惯干预企业活动、统揽社会事务,政事和政市不分等。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市场机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政府机构的设臵却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职能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封闭、半封闭、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受到众多的婆婆”的干预,这就使市场在配臵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被削弱。
同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庞大的政府机构,由于分工过细,权力过大,以致造成了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政企不分,滋生出了官僚主义,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正是要破除现行政府机构的种种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格局的需要,是把现行的官本位色彩较强的行政机构变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是一场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刻革命。
一、膨胀———欲拨不能的困惑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该体制借鉴了原苏联的政权建制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
近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6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1992年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
六次机构改革,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思考

3 . 确保地方 的社会稳定 , 为当地的可持续发 展创 造条
作者简介 :王莎( 96 )女, 18- , 云南贡山县人,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外行政体制比 较。
I h o y Re e r hI e r s a c T
1 . 贯彻和执行国家 的各项法律法规 、 方针 、 政策和 区域 性 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并根据 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 , 在
一
定范围内进行补充。
2积极推进各项行政事务 , . 完善和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核心作用与协调功能 。
5实效性原则 。 . 讲求实效 , 有利于地方政府的运转协调 和行为规范 。各项行政工作 应以政府 的价值实现为 目标 ,
国地方政府具有双重性 。 按照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现的规律也很难表述 , 地 但是在
实现这些政府 职能 的时候 , 必须遵循 以下基本原则 : 1 . 合法性原则。 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 国策 , 地方政府职 能 的实现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 这样才能防止 和避免地方政 府职能的随意性 , 有利于依法行政 。
府” 的角度 出发 , 地方 政府应按 照市场经济条 件下实现 政
府 与市场的有机的结合 , 把政府 的作 用范围局 限到弥补市 场 的缺陷上 。从“ 限政府” 渡到 “ 无 过 有限政府 ” 。地方政府
利益的代表机关和 自身利益的代言人 , 面对不 同的经济环
境, 运用特殊 的“ 指挥棒” 干预着市场化韵实现 。“ , 政企分
创造一个 良好 的环境 , 为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居 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支持 。
5加强社会 主义的精神 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 造公 . 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本世纪我国最后一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拉开了序幕。
推进机构改革,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我们必须站在跨世纪的高度准确把握改革的基本目标,在这项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大举措中,下决心解决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力求逐步建立起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对我国机构改革发展方向的总体认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不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地进行着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调整。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经历了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配套进行;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由改革旧体制到建立新体制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机构改革在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中,既有着与国际上政府行政改革趋势一致的时代特征,又由于国情不同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别,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1、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是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过渡型、渐进式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但由于多年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无论从人的思想观念上,还是体制结构上,原有的传统模式,决不会在一两次改革调整后就轻易地脱胎换骨和退出历史舞台。
旧体制以其巨大的惯性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内依然表现出很强的滞碍作用。
在这种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体制依然发生作用的转轨并行时期,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
党的十五大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比重在国民经济中的成份越来越大。
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尚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市场体系远未发育成熟。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机构改革,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基础的发展提出来的。
它必须适应和同步于经济体制改革,即不能过于超前,更不能严重滞后。
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艰巨性、长期性,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
这也就是1982年以来的几次机构改革,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是一种阶段性的推进,改革方案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过渡性的根本原因。
因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几年一次的发展过程,正体现了这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不断调整、适应和完善的过程。
2、政府推进是改革进程的主要动力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对政府机构及其管理职能进行了重要改革,这些改革无论从政治需要还是经济所迫,无一例外都是从属和服务于其市场经济的价值需求。
从这一角度讲,世界范围内的政府职能调整和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则从一开始就肩负着转变政府职能与建立市场体系的双重任务。
我国是在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大背景下,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
从培育规范市场体系到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历史任务,只能由各级政府来承担。
如果说西方的政府机构调整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的话,那么,我们的政府机构改革,则始终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进行探索了。
由于我们的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是为了适应一个正在建立之中的市场经济,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的客体。
所以相对于其它各国而言,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其整体目标设计和推进力度上,都要显得沉重、艰巨的多。
政府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等多重角色。
尽管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完成由“台前”走入“幕后”、由微观具体操作者转为宏观间接调控者的转变,但在这一变革中,从国家责任和历史使命上讲,政府始终都是改革舞台上的主角,是推进改革进程的主要动力。
3、行政体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国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整个社会经济事务,都是由各级政府机构用直接和微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政府不仅是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人,而且还是具体事务的操作者。
这种面面俱到的大包大揽,不但压抑和管死了经济生产中的活跃因素,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的政府职能从范围内容到行使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着重转变经济管理职能。
把政府经济职能的重点转移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宏观管理上来。
二是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开始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自治组织和开发社区服务系统作为行政服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