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辙作品精选精练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200710267

文言文阅读在江苏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考生的正确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文言文翻译题和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
考生在作答翻译题时得分寥寥,甚至连大意分都能丢掉。
这其中固然有基础不牢、知识面狭窄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考生在积累已基本定量的前提下,没有强化应具备的翻译意识,不会合理规避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失分点,从而造成失分。
而对概括分析简答题,考生则常因读不通文本、概括提炼能力欠缺而无奈放弃。
本专题特设3讲,专攻文言文阅读的这2大易失分题型。
第1讲强化文言文翻译4个意识——保高分1.根据以往阅卷的经验,在翻译句子时,有好多同学居然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作实词甚至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
如《缅甸土司传》中的卜刺浪、莽得刺、马者速、那罗塔等人名。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下面[例1]中的传主“沈通明”,后面就成了“通明”。
有时在行文过程中,根据人物表述,还会改用“名”或“字”来代指人物,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很多学生缺少人物意识,不知“籍”为何意,造成理解障碍。
强化人物意识,可以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有利于所译句子的翻译。
二、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主要是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
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文段中所有与该词语相关的文句。
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
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其含义。
1.利用语境补出省略成分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主谓宾,甚至句子都可能被省略,成分被省略的句子如果要求翻译,语境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省略成分。
江苏专用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二颜太初杂文序含解析

单文精练二颜太初杂文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薄。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注],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
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
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 5 分)
【参考答案】
10.A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
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
11.B (宰相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 )
12.B (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是出自己意,并不是受众人委派。
)
13.( 1)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 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 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
宣仁后 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 、《书新义》考试天下 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 “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 决。诗赋虽小技,
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
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 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
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 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 王安石
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 苏辙详尽地说了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
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 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 春天发放秋天收还,
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
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
”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 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 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
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
、《春秋传》、《古史》、
《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3
2020年最新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 《宋史 ·苏辙传》
(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练习:文言文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巧用标志,选准实词义项练前提示关于如何答好实词解释题,考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技巧。
在这里,结合考场环境,要重点讲一下实词解释的几种错误标志:①直接拿加点字组词;②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③代入原句翻译读不通或有矛盾之处;④代入原句发现词性有问题。
利用这些错误标志,可以快速判断解释有误的选项。
另外,特别生僻的词或词义往往是正确解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华容县学重修记李东阳岳州华容县学,在县治南,旧地苦水。
国朝洪武初,始迁于北一里许,久乃浸圮..。
天顺间,知县许杰尝修庙庭,备祭器,有意于学,未逮也。
成化己亥,湖广按察佥事李公文中,行部..至县,知学久不治.。
慨然曰:“吾事也,吾不以烦民。
”乃取赢.于官,得白金数百两,命府知事吴正董.其役,剔朽除秽,易为坚完..,焕然大新。
于是县官、师儒合而言曰:“李公之功,吾徒曷敢忘。
惟.刻石纪事,昭于后世,俾引.而无穷者,吾徒事也。
”兵部郎中刘君时雍上京师,则以诸君意属.予,请为记。
予惟.士之学,将以为世用也,然必养而后成。
故其平居,穷理明义,使中有定见,而力足以守之。
于是出而应世酬物,庶几不失其正。
盖必断于取舍得失之际,然后不为利害生死所移易.。
自易及难,由恒达变,涵养成就,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国家之养士,知其不可易而成也,故学校以居.之,师傅以教之,堂庑斋室之居,廪给馔食之制,课.之以书史文艺之业,肄.之以祭祀饮射之礼,申.之以孝悌忠直廉耻之义。
日涵月泳,使学成而德立,然后禄.而官之。
其勤且厚.,固如此。
士之庐居.而馔食者,念夫养我者之厚,必畜德积学以称为士,曰:“其无负兹馔与兹舍也。
”于是出而有守与责,则念夫爵我禄.我者之重,必致志竭力建功业以称为臣,曰:“其无负此爵与此禄也。
”然则士之养于国者,恶可不思所以自养哉!华容文献地,多奇才伟器,登巍.科,名列卿者踵相属.。
方圣天子谒贤图治.,贤有司又振而承之,兴学明教,亦进德修业之基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非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之苏辙散文 新人教版

非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之苏辙散文(一)【福建师大附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黄州快哉亭记(节选)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②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
②揖:拱手行礼,这里引申为“观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独:仅仅B.而人有遇不遇之变遇:遇到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穷尽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经得起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范镇感到为难。 (入, 1 分,翻译为“送达” 、“呈上”均可;见, 1 分,翻译为“被” ;黜, 1
分,译 为“罢免” 1 分。难, 1 分,翻译为“对…感到为难” 、“认为…很为难”均可。大意
1 分。)
( 2)苏辙将书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把罪名施加给
他。(抵, 1 分,翻译为“送达” 、“送给”“给”均可;力, 1 分,翻译为“竭力” “全力”均
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
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
相迫。所著《诗传》 、《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020年最新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 《宋史 ·苏辙传》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苏辙, 字子由, 年十九, 与兄轼同登进士科, 又同策 制.举.。仁宗春秋高, 辙虑或倦于勤, 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
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 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 而以直言弃之, 天下其谓我何?” 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 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因为激切地谈论
B. 苏辙为国为民, 劝说王安石。 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 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 财利。人们对此颇有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信劝说王安石。
【精品】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精准训练二

精准训练二翻译的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双重强化练前提示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一关乎语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二关乎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二轮文言文复习最需要精准强化的一块。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所谓理解,就是把握译句的语境,参透句子的意思,透视句子的结构。
翻译中要准确判断出关键词句,保证译准词义、译准句式、译准语气。
同时要避开常见的误区:抛开语境,强行翻译;对象缺位,语意错误;遗漏缺失,文白夹杂。
总之,复习时特别强调的两种意识——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必须予以强化,并把这两种意识转化为良好的习惯。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顾成,字景韶。
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
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
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自文其身,欲入水以御龙罔象①。
有盗入其舟,同舟震去,成独持短兵斗盗,盗披靡走。
事张士诚不乐,归,常持伞盖,待上出入。
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奋斗入城,众不继,为其所缚。
成绝缚,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
青军②据扬州,成以母在扬州,往说之降,不得,以计将母亡去。
历从中山、开平战功,升金吾卫副千户。
建文初,为右都督从长兴侯耿炳文北伐,败真定,被执。
燕王解其缚,命辅世子居守北平。
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
燕王即位,封镇远侯,镇贵州如故。
(选自查继佐《罪惟录》)注①罔象:传说中的水怪。
②青军:元末,张明鉴在淮西聚众,以青布作为旗号,称为“青军”。
(1)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以母在扬州,往说之降,不得,以计将母亡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
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
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
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
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
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
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
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
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
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
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
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
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
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
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
”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
汉文因之遂罢肉刑。
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
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
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
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B.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C.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D.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辙作品精选精练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劳动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美景2. 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2)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译文:(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答案: 1.C2.C3.D4.(1)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2)采摘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3)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1.劳:慰劳。
2.③⑥句不属于。
3.并非以乐景写哀情,也并非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意绪,而是表现旷达超然的心境。
【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
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
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
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
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南康直节堂记①[宋]苏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
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5.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揭:高举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C.然后委曲随物委曲:屈曲变弯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特立:与众不同6.下列各组加横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府史之所蹲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惟杉能遂其性其孰能讥之乎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君以客饮于堂上久之,能以足音辨人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
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5.D6.C7.A8.(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1.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2.都是连词,表转折.3.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参考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
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
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
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
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
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
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
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
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
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
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
《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