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一字师”

合集下载

“一字师”趣话

“一字师”趣话

张逸先正在旁边化妆 , 他说 : “ ‘ 你是 ’ 不如改成 ‘ 你 这’ 。 那就够味了。 ” “ 你是什么” 只是单独的叙述语 , 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或许是 “ 不是” 。而 “ 你这
什 么” 却是坚 决 的判 断 。郭沫 若 大受 启 发 ,在 后
妥,经过仔细琢磨 、 反复 推敲 ,最后 认 为把 “ 数
指风范人格本身 , 还意味着它们深远广泛 的影响。 “ 风”音节也 比 “ 德”更响亮 ,且上句有 “ 云山苍 苍, 江水泱泱” , 用 “ 先生之风, J J I 高水 长”来承接, 可免于局促,而使意境更为谐调。范仲淹当即表 示赞服,“ 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
宋代 的胡舜陟也 是一位很 有水平 的 “ 一字师 ” 。
更 是 超 群 出众 , 因 此 被
人们称为 “ 郑鹧鸪” 。他
的朋 友 齐 已 是个 和 尚,
也很 喜 欢写 诗著 文。有

次 , 齐 己 带 着 自己 的

首 《 早梅 》诗前 去请
教 郑谷 ,当郑 谷看 到 “ 前
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的 时 候 , 总 觉 得 有 些 不
诗显得确切 生动 ,于是 “ 人 以郑谷 为一字师” 。
后 来 ,一字 师也 泛指 诗文 的改 正者 。
洋叙这件事 .标题就是 “ 一 - 字之师” 。
2 0 世纪 5 0 年代 , 诗 人公刘写 了一首题 为 《 五
在我困占今 文学史上,这类 “ 一 一 字师”的故
事 也是很 多的 。
枝”改为 “ 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 。齐
己昕 后非 常佩 服郑 谷 的匠 心独 运 。当 时写诗 作 文 的人 ,都 佩 服郑 谷 只需改 换一 个 字 ,就能 使整 首

一字师文言文原文翻译

一字师文言文原文翻译

一字师文言文原文翻译一字师文言文原文翻译导语:想一个人,门廊斜风细雨霖铃,墨香氤氲声如许,衣带生风,打湿我的眉心。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一字师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一、【原文】:一字师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⑦膜拜⑧。

自是⑨士林⑩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

(选自《五代史补》〕【注释】:①郑谷:唐朝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②齐己:唐朝诗僧,本姓胡,名得生。

③谒焉:拜见他。

谒,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焉:他,代郑谷。

④矍(jué)然:惊讶的样子⑤兼:提起,整理。

⑥三衣:佛教僧尼的大衣、上衣、内衣三种法衣合称三衣,指衣服。

⑦叩地:头触地。

⑧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礼方式。

⑨自是:从此。

⑩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

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更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起三衣,举手加额,长跪而拜。

从这以后,读书人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启示】:咱们在写作中要注意精心推敲字句,能让句子更加生动传神。

另外,要像齐己一样虚心听取接受别人的建议。

二、知识拓展故事1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

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

李相奇怪地问他:“您经常读这书!”回答:“是的”。

“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

”李相一听,说:“不对。

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您错了。

国民党法西斯蒂的白色恐怖

国民党法西斯蒂的白色恐怖

2019年第6期党史诗词DANGSHISHICI 一字之师》一文中特地记载了这段修改佳话,附在《屈原》剧本之后,盛赞张逸生为“一字之师”。

6月26日,郭沫若应邀从重庆天官府到北碚去观看《屈原》演出。

他抱起自家插花用的大瓷瓶,准备给剧中的婵娟当道具用。

途中不巧遇雨,赶到剧社,诗兴顿生,脱口吟出一首打油诗。

诗曰:“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沉阴竟未开。

敢是抱瓶成大错?梅霖怒洒北碚苔。

”演员们听后,有人风趣地向他建议说:“两个‘抱瓶’重复了,不太好。

不如把第三句改为‘敢是热情惊大士’。

”理由是郭“把观音大士惊动了,所以才下雨啦”。

饰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也插嘴道:“这‘怒’字太凶了一点。

”郭马上高兴地表示:“好的,我要另外想一个字来改正。

”趁演员出场之际,他提笔沉吟:先是将“怒”字改为“遍”字,似觉不妥;继而改为“透”,仍感不好;最后决定改为“惠”字。

张瑞芳下场一看,连连称赞说:“对啦,这个字改得蛮好蛮好。

”过了不久,雨停了,《屈原》顺利地演出五场。

郭非常高兴,风趣地说:“农人剧人皆大欢喜,惠哉,惠哉。

”一个“惠”字很好地表现了观音大士赐予的恩惠,这样与第三句的感情基调协和。

“作诗安能落笔便好?”郭沫若精心选词的改诗逸事,再次为“好诗是改出来的”作了一个形象注脚。

1962年夏,郭沫若收到四川省中江县(现属德阳市)黄继光纪念馆筹委会邀请其为烈士题词的信函。

收到邀请函的他很快完成了对联创作:血肉作干城,烈忾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

上联的最末两字原为“永在”,写好后作者发觉上联里出现了两个“在”字,不妥,需要改。

郭老感到“永在”是死字眼,而英烈是永远活着的,永远在呼啸前进,于是改作“长啸”。

这一改就使全句变活了。

郭老对此修改还比较满意。

对联写出来了,匾额写什么呢?郭老为此煞费苦心,颇费周章。

他起先想用“永垂不朽”“浩气长存”“气壮山河”等现成词语,觉得这些太俗套、缺乏新意,弃而不用。

接着想了个“藩翰中朝”,又感到“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虽典雅,但生僻,圈去未用。

什么是修辞

什么是修辞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

如果说语法是研究语言表达的对不对的问题,修饰则是研究语言表达的好不好的问题。

修辞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一) 词语的锤炼所谓词语锤炼,是说运用词语要精益求精,使文章简明扼要,既言之有物,语言又鲜明生动。

各类词语只要恰当选用,几乎都能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动词是句子的关键,动词的锤炼尤其能收到好效果,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动词“闹”字则意境全出,有色有声。

再加“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

作者连用“抢、扯、裹、塞、抓、捏、去”等几个动词,形象有力地揭示了康大叔凶残,贪婪的面目。

宋代张回《寄远》诗中有“蝉鬃凋将尽,虬髭白也无?”齐已看后把“白也无”,改为“黑在无”前者有盼人胡须快白之嫌,后者有怕人胡须白之忧,两个形容词一黑一白,用词不同,效果各异。

因此张回拜齐已为一字师。

郭沫若在《一字之师》中曾谈到过一个代词的锤炼过程。

他在剧本《屈原》里婵娟斥责宋玉时,原用“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彩排时一同志建议把“是”改为“这”。

郭沫若认为改得好,用“这”更有力,且余味不尽。

数量词的锤炼选择也很普遍,像“一轮明月”与“一弯新月”,同是写月,因用词不同而形态,月色不同。

山东民歌“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如删去数量词,歌的诗情画意就会大大喊弱。

同义词的交替使用,修辞效果也十分明显。

如“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直面”与“正视”本是同义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真正的英雄气概。

梅花题款诗句

梅花题款诗句

梅花题款诗句梅花绝句宋陆游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唐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再和杨公济梅花宋·苏轼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赠岭上梅宋·苏轼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江梅唐·杜甫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山园小梅唐林和靖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梅花唐·庾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雪里觅梅花唐·萧纲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唐·蒋维翰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赠范晔陆凯南朝宋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早梅南朝·谢燮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2017-2018梅岭初三期中语文解析

2017-2018梅岭初三期中语文解析

官处理.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技艺天下无人能比,想要以此打动皇上的心意.适逢皇上到花
园中去,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安设了一个空座,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乐工们排列成队,
走上前来,环绕在皇上跟前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呀?”众乐工
向前来说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但是我们这些臣民们都
A.莱芜九龙大峡谷全长 20 多公里,谷内怪石嶙峋,溪水潺潺;两边奇峰突兀,层峦叠翠,
真可谓 巧 夺 天 工。
B. 据笔者观察,近年来我省小型剧目的创作一直比较活跃,涌现出了不少 脍 炙 人 口 的
作品。
C.摩拜单车一推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其 始 作 俑 者 胡玮祎受邀登上了央视朗读者的
舞台。
D.在第七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来临之际,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处 心 积 虑 让家庭医生走
现代文阅读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 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 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 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 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 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 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 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 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 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 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 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 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 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 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 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 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
在人的一生中,充满艰难险阻,即便是广纳
博采,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何况自负固执。所以, 要坚决杜绝这四种毛病,客观对待现实和社会上 发生的变化,争取使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更为合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 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 的。又好比在平地上,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 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学而时习之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
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
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 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 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 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懊 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官职 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贵在坚持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 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 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 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
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 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 恒的深刻道理。而且,他还一再鼓励自己和学 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 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 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真正为学的人,是永远走在路上,不知满足的 人。当他们走了一段路程,看到很多的风景时,他 们也不会满足。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所走过的这段 距离,只不过刚刚起步而已,前方还有更长的路在 等着他呢。而且,真正为学的人,对于那些用自己 的努力所换来的学问,也是倍加珍惜,还时常加以 温习,唯恐自己得而复失。

如何有效批改初中生作文

如何有效批改初中生作文

如何有效批改初中生作文浅议初中生作文评改能力的培养论文提要: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

作文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倍受关注。

近年来,“作文评改”这一语文教师的“苦差事”,业内也非议纷起。

本人就自己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教学尝试谈点浅见,旨在阐述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必要性、方法和意义,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作文评改主体性多形式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

作文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倍受关注。

近年来,“作文评改”这一语文教师的“苦差事”,业内也非议纷起。

本人就自己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教学尝试谈点浅见。

一、传统作文评改方法的弊端传统的精批细改方法以教师批改为主,是作文批改的基本方式,费力费神而收效甚微。

有老师戏言: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

叶老也曾发过这样的感慨:“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师唱主角的“精批细改”的缺陷所在——教师在日以继夜的“全批全改”中所付出的心血,学生却如此无动于衷,写作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在这种评改形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事事的地位,很自然的失去了写作的责任感,只是把作文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事而敷衍了事。

如此现状,谈何提高,谈何效率!为了未来,为了学生,作文评改应该尽快走出高耗低效泥沼。

二、培养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理论依据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评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十分重视学生的作文自改,他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能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得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一字师”
贵州普通话测评员遵义五中一级教师屠雯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咬文嚼字》一文举了一个炼字的范例: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
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处理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认为这两
种句法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
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而“你是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
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
这个例子一方面说明了郭老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另一方面又体现了郭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大家风范。

那么,是谁提醒郭老把《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呢?
查阅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演员百人传》金山、张瑞芳、白杨、顾而已专条,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呼唤春天的诗人(悼郭沫若)》载金山回忆文章《痛失郭老》,张瑞芳怀念文章《郭老,我们的一代宗师》,郭沫若自传《洪波曲》等资料得知:一九四二年,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发表后,中华剧艺社集中重庆著名电影、话剧演员,由陈鲤庭执导,金山饰屈原,张瑞芳饰婵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孙坚白、施超也分别扮演了角色)进行了精心的排练。

公演前,郭老把剧组人员邀至家中说戏。

婵娟扮演者,毕业于北平艺专,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张瑞芳认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语分量不够,不能充分表达婵娟对宋玉贪生怕死,卖师求荣行径的鄙夷和激愤,如果改为“你这没有骨
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郭老思忖片刻后含笑首肯,并戏称张瑞芳为自己的“一字之师”。

后来郭老根据这一启示,把他另一篇文章中“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语也改成了“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