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下语文课内阅读总复习
鄂教版六下语文课内阅读总复习修订稿

鄂教版六下语文课内阅读总复习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阅读练习(一)一、《花脸》阅读理解(一)儿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
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
1、里打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面的课文内容回答:“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是什么缘故呢?3、4、这篇文章是着名作家()的作品,他擅长描写中国传统民俗。
《花脸》写的是()的时候,“我”买了一个大红的()花脸,还配上一把(),成了全家主角的故事。
(二)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
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买的花脸是什么样子?2、3、这“花脸”的特别之处是4、作者是怎样写出“这花脸”的特别之处的?5、二、《我爱篮球》阅读理解(一)我把我的爱,投进了了篮球筐,装进了篮球筐。
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奔突。
能够这样去爱的人,永远青春年少,追求美好,渴望创造,不管他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
1、从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索取——畅通——年老体衰——胆怯——虚伪——临阵退缩——2、画“”的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3、请仿照画“”的句子写一段话。
4、这篇课文不仅表达“我”对篮球的()之情,还表达了()。
5、作者的感受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或我们的成长中应该有怎样的追求)6、三、《延安,我把你追寻》阅读理解(一)像______________的燕子,在追寻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光;像__________________的小树,在追寻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七)第六单元课内阅读复习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七)第六单元课内阅读复习总复习(七)第六单元(一)课文练习一、填空:2、《美丽的晋祠》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文。
“晋祠的美,在,在,在”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方法,体现出由到的观察顺序。
课文2——5自然段,采用构段的方式。
每个段落都是先后地来说明事物特点。
二、体会下列句子A、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小时候住过的地方,花儿会红着脸笑,青草会细声细气地说话,蟋蟀会跳上窗台轻轻地问候你。
2、在我的梦中,故乡是一座古老的场面,裹着温馨的绿,倚在西山脚下。
3、那宽阔的湖面上架着玉色的十七孔桥,远远地伸出臂膀,去拥抱碧霄,最后一起融进淡淡的云雾中。
4、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5、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6、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B、写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1、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2、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机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3、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4、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5、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6、我一向热烈赞成一天24小时的制度,因为这跟我们睡眠的习惯配合得恰到好处。
你想一想,地球如果转得像土星一样快,每10小时自转一次,情形又怎么样?你就要不断地上床下床了。
()7、有些人批评过地球的重力,说它太强,从一米左右高的地方跌下来,就能摔断腿。
不过也有一个优点足以相抵:房子不会轻易被风吹走。
()C、写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1、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
鄂教版语文六下13课二泉映月

藤萝摇曳 月光如银 静影沉璧 双目失明 升腾跌宕 享有盛誉
生字词
泯灭 萦绕 坎坷 跌宕 不朽 饱经风霜
词语理解
泯灭:消灭。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 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 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 辛。
学习课文
理解了文中生词的意思,清楚了课 文的脉络后,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 的学习,一起来探讨一下阿炳是怎样谱 写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构造分析
第一段
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 局部,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局部〔a〕, 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局部〔b〕。第一主题的旋 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展,消沉压抑,音域不宽,曲 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 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比照鲜明, 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 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表达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简介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195 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 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 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 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 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 其妻董彩娣病故。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 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 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 华,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安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 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文内容及阅读专项训练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语文课文内容及阅读专项训练第一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句描写了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的诗句是:,。
2.《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织女劳动情景的诗句是:,。
3.读了《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我知道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的事情是:流落荒岛→→畜养种植→→。
4.变成小狐仙的尼尔斯由一个的孩子转变为一个的孩子。
5.《匆匆》一文的作者是。
课文紧紧围绕着“”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表达了作者对之情。
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积累,如:。
6.《那个星期天》一文的作者是史铁生。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童年的一个星期天的回忆,课文是按“我”——的心理变化顺序来写的。
7.《马诗》中表现作者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的诗句是“,”;\《石灰吟》中“,”表现了作者不怕牺牲、立志做纯洁清白的人的志向;《竹石》借竹子的坚韧顽强表现自己的正直不屈,正如诗中所言“千磨万击还坚劲,”。
8.《十六年前的回忆》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的顺序来叙述的。
9.《为人民服务》一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待“死”——强调“”;如何对待批评——强调不怕别人;如何对待困难——强调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强调不管是谁,都要给他,开。
10.《学弈》一文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不能。
(2分)11.《两小儿辩日》一文体现了两小儿和孔子的品质。
(2分)12.《表里的生物》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的孩子。
(2分)13.“插柳之恩,。
”我还会用诗句来赞美我们的老师:,。
(4分)14.爷爷告诫我读书时要认真、用心,更要下一番苦功夫,他常说:“读书须用意,。
”15.听了教授的讲座,爸爸由衷地说:“真是,胜读十年书啊!”16.时间可以检验一切,正所谓“路遥,日久”。
17.我们热爱古诗词,因为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寒食节到来,我们想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象;七夕节时,我们感受到“,脉脉不得语”的意境。
遇到艰难坎坷,我们可以用《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激励自己;遇到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可以借用苏轼的《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 ”劝慰他。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_空城计》小学语文-有答案- 同步练习卷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空城计》小学语文-有答案- 同步练习卷一、我夯基•我达标1. (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1.(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
2.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________(2)言讫,拍手大笑。
________(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________(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________3. 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________(2)威震长坂坡________(3)赔了夫人又折兵________(4)白帝城托孤________二、我综合•我发展阅读理解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_花脸》小学语文-有答案- 同步练习卷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花脸》小学语文-有答案- 同步练习卷一、解答题(共13小题,满分0分)1. 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2. 请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3.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欣赏观赏玩赏(1)当我敲门进去的时候,他正在________一幅书法作品。
(2)我正在________刚买的遥控飞机,妈妈喊了我好几声,我都没听见。
4. 精挑细选。
破折号常见用法:A 表示声音的停顿或延续。
B表示意思的转折。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解释说明。
(1)“今天好热呀!﹣﹣﹣你的东西准备好了吗?”小李对刚进门的小刘说。
________(2)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________(3)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________5. 读句子,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花脸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
叫我看得直缩脖子,要是把它挂在脸上,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
我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从对花脸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花脸的________之情;而对作者的动作、语言描写,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6. 我能补充词语。
7. 我会积累。
写一句惜时的名言警句:________8. 我能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9. 根据课文《花脸》回答问题。
为什么在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我”惟独喜欢这个“大红脸”?(找文中语句并加以说明)10. 《杨柳》节选作者:丰子恺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èwù);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_沿着红军走的路》小学语文-有答案- 同步练习卷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沿着红军走的路》小学语文-有答案- 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1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 看拼音写词语。
2. 我会查字典。
“掐”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掐”的解释有:(1)用手指用力捏,截断。
(2)用虎口和手指紧紧握住。
(3)量词。
一掐韭菜中的“掐”的意思是________3. 比一比,再组词。
4. 把词语补充完整5. 我会给句子化妆(扩句)。
(1)孩子们嬉闹。
________(2)小鬼们摘豌豆吃。
________6. 给下面句子加标点。
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7. 按要求改写句子。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锁桥。
(缩句)________8. 结合课文《沿着红军走的路》理解词语。
9. 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有庙住也比蹲在山野地里好。
于是,他们壮着胆往里走。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
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10.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4月的川北,暖风煦煦,春意盎然。
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秧已长得老高,可以掐尖吃了。
若在平日,他们这群稚气未消的孩子,一定会陶醉在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尽情地奔跑、嬉闹,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吃。
可今日不行,谁也没心思多观赏这春天的美景,一个个心急如火,只顾攒足劲儿往赶路。
(1)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平日的孩子们和今日的孩子么有什么不同?从中反映了什么?11. 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________(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
________(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5~8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5~8单元阅读理解总复习湖北教育版语文六年级第二册第5 ~ 8单元阅读理解第5单元第1节,“两泉映月”阅读理解(1)第一,钢琴(),如山泉自谷(),缓缓流淌阿炳似乎在欣赏惠山二泉的美景,缅怀他的老师,思考他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一步步升高,音乐达到了高潮凭借()的力量,它向命运表达()和向光明的未来表达()1.根据原文填空2,作者根据钢琴声的顺序()和()一起写()和(),使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3,用”“用”“来表达心声的句子4、Experience摘自作者描述阿炳抱负的句子(2)阿炳用这架感人的钢琴告诉人们,他热爱支撑他度过悲惨一生的音乐,热爱美丽富饶的家乡,热爱惠山清泉,热爱洒在清泉上的月光...1.这个句子的表达特点是什么?体验它的好处第二,阅读和理解(1)沿着波光粼粼的汴河,画面进入第二部分房子错落有致,古老的柳树参差不齐,桌子和凳子摆放在河边的茶馆里。
船只不停地在河里进进出出。
一座精致的拱桥,像一条飞翔的彩虹,连接着两边许多行人、车辆、人群、热闹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这时桅杆放下了,船夫正拿着杆子,盘着绳子。
在桥上和桥下,许多行人停下来观看。
从人们张开嘴挥舞手臂的动作中,他们似乎听到了船夫们的号声和人群的欢呼声。
1,“热闹”是什么意思?从等待中可以看出2年,从人们张开嘴挥舞手臂的动作来看,他们似乎听到了船夫们的号声和人群的欢呼声。
(1)请拓展你的想象力,写下“船夫的号声”和“所有人的欢呼声”1(2)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指2是(2)《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农村、汴河两岸和城市街道。
规模巨大,场景复杂。
作者巧妙地运用鸟瞰图将巨大而复杂的场景放在一张不超过两英尺长不超过一英尺高的图片上。
据统计,全图显示550多个人物,50或60多种动物,20多辆轿车,20多艘各种大小的船只,30多所各种房屋。
无论是物体还是画物体的人,笔和笔都是精确细致的,达到生动、准确、逼真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练习(一)一、《花脸》阅读理解(一)小闺女们闹着戴绒花穿红袄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
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
1里打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面的课文内容回答:“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是什么缘故呢3、这篇文章是着名作家()的作品,他擅长描写中国传统民俗。
《花脸》写的是()的时候,“我”买了一个大红的()花脸,还配上一把(),成了全家主角的故事。
(二)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
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买的花脸是什么样子2、这“花脸”的特别之处是3、作者是怎样写出“这花脸”的特别之处的二、《我爱篮球》阅读理解(一)我把我的爱,投进了了篮球筐,装进了篮球筐。
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奔突。
能够这样去爱的人,永远青春年少,追求美好,渴望创造,不管他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
1、从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索取——畅通——年老体衰——胆怯——虚伪——临阵退缩——2、画“”的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3、请仿照画“”的句子写一段话。
4、这篇课文不仅表达“我”对篮球的()之情,还表达了()。
5、作者的感受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或我们的成长中应该有怎样的追求)三、《延安,我把你追寻》阅读理解像______________的燕子,在追寻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光;像__________________的小树,在追寻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这段诗句用了()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追寻的()心情。
2、仿写:像,在追寻。
(二)追寻你,追寻你,追寻你,追寻你,1、这四句诗歌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追寻延安的这些地方,实际是在追寻()。
(三)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老牛破车”是指;“顶天立地的脊梁”指。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破旧的茅屋”指;温热的土炕代表。
3、这两行诗采用了()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四、《井冈翠竹》阅读理解(一)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__________,等待__________________、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待。
也等,也等,等了的20年。
20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那么,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1、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2、这句话里“等待……等待……等待……”一句用了()的修辞方法。
3、仿写一句这样的句子:4、“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5、文章赞颂的仅仅是翠竹吗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 。
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 ,不向... 。
. 烧了,还有..... ;. 断了,还有..... ;. 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出 的,依然是那 的青青翠竹!1、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2、带点的两句话分别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用的是唐朝诗人( )的诗句。
(三)1、在白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30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这两个带点的词是( )词,写出了敌人( )的情景,赞扬了井冈山竹子( )。
2、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这四个词带点的词都是( )词,表达了赞美之情,不仅赞扬了( ),更歌颂了( )。
(四)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
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1、这句话用了很多表示( )的词语,请把它们圈出来。
同时用了( )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 )五、《在山的那边》阅读理解(一)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1、“隐秘的想望”是指(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句话表面上写山的颜色 ,实际是用( )的修辞手法,写“我”爬上山顶以后并没有看到( ),心情( )3、这段话中的破折号是起( )的作用。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1、“山顶”的诱惑力在于()2、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3、最后两行诗怎样理解(三)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1、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山”实际指,“海”实际指。
2、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是因为,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
阅读练习(二)一、《小桃树》阅读理解(一)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这句话的含义是(二)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样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骨朵呢。
“我”感激小桃树是因为(三)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
1、这句话中“委屈”是指(),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
2、仿写一句话。
(四)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就在那俯下去的一刹那,我突然看见在树顶的高高的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花骨朵,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来,像风浪里海上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1、本文的作者是()。
“我”在小桃树身上寄托了()的愿望。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感:2、两个“千百次”的含义不同。
“千百次地俯下身去”表现了(),“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表现了()。
3、“竟还保留着一个花骨朵”中的“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最后一句话把()比作(),暗示着小桃树的给作者带来了(),表达了“我”()的思想感情。
二、《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阅读理解。
(一)你喜欢河边的卵石吗那些光滑滚圆的小石子,有的红红的像玛瑙,有的带着一条条水波似的浅绿条纹,有的纯净得像精盐一样雪白。
它们浸在清浅的水浪里是多么玲珑可爱。
1、这里综合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从()、()、()、()等方面写出了卵石的()。
(二)它们(卵石)在荡漾的浪花里不断眨动着眼睛,向你诉说着在人迹不到的深山里,所隐藏的一切矿产的秘密!这些故事必须用特殊的语言才能读出来。
1、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是用()的方法来揭示“矿产的秘密”,这样写的好处是()。
2、“特殊的语言”其实指的是()(三)它们像是屋顶的瓦片似的,层层叠叠地一块斜靠着一块,把身子倾斜的一面朝向上游,而把翘起的一头指着下游。
在古代干涸的河谷里,人们就是根据这种排列,来确定河流的方向的。
这一句中把()比作(),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四)河边的卵石,正是这样日日夜夜不停地向我们讲着自己的历史,总是这样娓娓动听地在水流声里讲述着它们奇妙的遭遇。
“娓娓动听”的意思是(),在这里表明卵石诉说的形式和内容是()。
三、《奇妙的田螺》阅读理解(一)作者按()顺序介绍田螺。
先写了第一天观察到田螺的(),再写第二天观察到它的(),最后写了又一天早晨看到田螺(),这是写它的()。
(二)那球球个子很小,只有绿豆粒那样大。
吐出来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飞机投下的小炮弹。
我一细看,缸子底已经有了五六个小球球。
我忙去找妈妈,把田螺吐“炮弹”的消息告诉她。
1、这句话里“炮弹”指什么为什么打引号2、这段话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用“”划出作比较的句子,用“”划出打比方的句子。
(三)第二天早晨,天刚放亮,我一骨碌爬起身又去看那田螺,一下子怔住了。
“一骨碌”形象地写出了()感情;“一下子”写出了()之情。
(四)1、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写出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田螺)重新把硬壳的洞口盖得严严实实,就像坦克手碰到了敌情,拉上了圆圆的铁盖板一样。
()我知道,青蛙、河鱼、小虾的崽儿都是从卵里孵出来的,怎么田螺就偏偏直接生出小崽儿来呢()原来,它圆锥形的角质硬皮已经掀在底部,硬壳口伸出了一个肉状的小躯体,头向上,顶端晃动着一对小触角,样子很像背了躯壳的大蜗牛,只不过蜗牛不能在水中生活罢了。
()头部,有个圆锥形的硬壳口,上面覆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像道结实而又严密的门户,时刻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
()四、《二泉映月》阅读理解(一)起初,琴声(),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
1、按原文填空。
2、作者按照琴声()、()、()的顺序,运用()、()的修辞手法,将()和()融合在一起写。
3、用“”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
用“”表现心声的句子。
(二)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着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1、这句话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其好处。
五、《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一)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画面进入第二部分。
屋宇错落,古柳参差,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
河中船只往来不断。
一座精致的拱桥,宛若飞虹,沟通两岸。
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
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1、“热闹非凡”是意思从等可以看出来。
2、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3、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二是(二)《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作者巧妙地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
据统计,全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
无论是状物还是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准确、惟妙惟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