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劝学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doc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doc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而)、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习难点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思想。

2.注音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跤()楫生()畦()鸳()锲()镂()躇()螯()3.熟读课文1-2段(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木直中绳:其曲中规: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虽有槁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糅以为轮:通,释义:。

虽有槁暴通,释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合作探究】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果检测】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古/今)劝学:糅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翻译(注意特殊句式)温馨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糅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复习感知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第9课劝学2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第9课劝学2

劝学?导学案其次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重要词语与句式。

2、把握比方论证的强大说服力并学习使用这一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学问。

2、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三段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行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方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答复了“学不行以已〞?〔用原话答复〕二、诵读与理解末段风雨兴.〔〕焉无.以.〔〕至千里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专心躁.〔〕也2.翻译重点句子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3、文段理解: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用了十个比方。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假如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比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打算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方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三、课后读一读1、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分散,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美;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胜利的此岸。

2、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埋怨生活赐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埋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假如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假如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丽,人生假如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文学文化知识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

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 )刻跬()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够已 (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声非加疾也().非能水也().锲而舍之 ().3.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 ().( )吾尝跂而望矣 (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蚓无帮凶之利 ()..虽有槁暴 ( )( )君子生非异也()4.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专心一也()..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 ()..5.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专心一也 ().6.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 (无标记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获得)2.倒装句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题解】①荀子其人。

(A、时代,B、学派,C、传人。

)□时代:姓荀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曾在齐国讲学,后为楚国兰陵县令(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终老于楚。

生卒年有二说:1)前313-前238。

2)前330-前230。

其享年当在75岁至100余岁之间。

(孔曾思孟皆长寿者也。

)□学派: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孟的基本思想,又进行了批判性的发展,并吸收了墨、法、道诸家的学术见解,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体系。

(此亦青于蓝的身体力行的展示。

)如孔子称仁政礼治,荀子发展为礼治与法治并重的观点;孟子称性善,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见《荀子》第二十三篇《性恶》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荀子以大儒、雅儒自命,与所谓俗儒、腐儒相对,正见其思想特色。

□传人:荀子的两位著名学生,韩非、李斯,皆为法家。

一代大儒而培养出两个重要法家人物,亦见其人之特异处。

②荀子其书。

(A、篇数,B、内容,C、版本。

)□篇数:32篇。

□内容:含散文、歌谣、辞赋、诗章等多种形式,而以散文为主。

□版本:《荀子集解》二十卷,唐杨倞注,清王先谦集解(此为最佳之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收入第二册)。

③劝学名义。

(A、训诂,B、背景,C、宗旨。

)□训诂:劝,勉也,从力雚声(见《说文》)。

□背景:宋王应麟谓:“春秋时诸侯急攻战而缓教化,其留意学校者唯鲁僖公能修泮宫,卫文公敬教劝学,他无闻焉。

郑有《子衿》城阙之刺,子産仅能不毁乡校而已。

”(《困学纪闻》卷三)春秋时尚且如此,战国期间则更是每况愈下,故荀子遂有《劝学》之作,冠于首篇。

□宗旨:勉励学者终身勤学,以成君子之道。

(即论述治学的重要性,及途径、方法,最后阐明所要达到的目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②,輮③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④,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⑥乎己,则知⑦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著名的古代名篇,它在现代也一直受到广泛阅读和推崇。

这篇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等诸多价值观,为读者指引了一条学习成长的道路。

本文将从导学案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使用《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收益。

第一步:阅读理解首先,学生需要进行阅读。

我们可以提供适合年龄段的版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或由老师为学生逐段解读。

在阅读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精髓。

通过此部分的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劝学”的含义,从而激励自己为学习而奋斗。

第二步: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老师可以以例句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使用的言语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此部分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心灵修炼的强化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将文章所反映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发挥出文章对于心灵修炼的正面影响。

他们需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这些精神。

此部分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信心、建立自我认知,让他们的心灵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成长。

结语通过以上三部分的训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并从中获得收益。

《劝学》所反映的许多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的应用和指导意义,具有启示和引导学生奋斗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的深远意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借鉴古人之智慧,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更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心灵修炼的强化,学生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

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学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

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

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1. 扩大文章主题。

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

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 阅读相关文献。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或互联网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劝学》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古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和教育。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班组:___姓名:___组评:_【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勤记、多写【相关链接】1、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了解背景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自主预习】1.注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跬.步( ) 骐骥.()埃.土()螯.()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还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鼓励。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輮()有()槁()暴()磨砺( ) 参()省() 知()明须臾() 跂()望舆()马舟楫()生()蛟()龙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镂()刻爪()牙蟹()螯()蛇鳝()洞穴()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君子..(古义:)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句式:),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荀子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作用。

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渐趋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为统治阶级辩护。

荀子则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劝学格言警句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车柔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又论证了什么问题?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靛.青( ) ②中.绳( ) ③槁暴..( )④参省.( ) ⑤须臾.( ) ⑥舆.马( )⑦舟楫.( ) ⑧跬.步( ) ⑨骐骥.( )⑩驽.马( ) 二螯.( ) 跂.而望(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2.多义词(1)于①青,取之于.蓝 (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2)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蟹六跪而.二螯 ( )(3)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圣心备焉.(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通假字(1)车柔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4.古今异义词(1)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 )(4)下饮黄泉( )(5)车柔以为轮( )(6)用心一也(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登高而招(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用心一也(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车柔以为轮(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2.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请谈谈本文在设喻方面的特点。

3.除了比喻论证,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那么他到底勉励人们学习什么呢?喻巧而理至——谈比喻论证要说一个人身材瘦小,如果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她好瘦!”或者说,“她好瘦好瘦!”这样没用,我们还是不知道她到底有多瘦。

夏衍在《包身工》里只说:“(她的)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像一根芦柴棒,这个女工到底有多瘦,也就清清楚楚了。

这种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修辞手法叫比喻。

同理,要证明在学习上,积累很重要,光说“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那没用。

如果能说成“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大家就明白了,大儒学家荀子说得更高雅一点,他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种以常见的现象设喻,阐述道理的手法,就是“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证明论点。

用容易为人理解的事物来说明不易为人理解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深奥的事理,“喻巧而理至”,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生动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

如鲁迅为了说明对外来文化要进行合理取舍,用人应该如何对待一所大宅子来比喻,大家一听就懂。

如果为了证明我们要正确对待前人留下的一所房子,先大谈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那就让人越听越糊涂了。

二是比喻要贴切、自然,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比如为了证明人需要不断学习来自外部的知识,可以用草木需要阳光来设喻,如果说成屎壳郎也需要牛屎,就通俗得过分了,这叫“引喻失义”。

三是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必须把比喻和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结合起来使用。

这就像装修房子的瓷砖,不能只堆叠在房子里,要用水泥、胶水等把瓷砖组合起来,与门窗、灯光、天花板等相互映衬,才能让人赏心悦目。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成语中的“备”与“圣心备焉”中的“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求全责备.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办法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用刀雕刻C.蚓无爪牙之利.利:利益D.用心一.也一:专一3.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试作划分并概括层意。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①而言,蠕而动②,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③。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

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响矣。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选自《荀子·劝学篇》)【注】①端:微言。

②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③禽犊:小的禽兽。

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可以为法则一:全,都B.故.不问而告谓之傲故:特意,故意C.不临.深溪临:靠近D.教使之然.也然:这样6.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下列各句,能用来代替文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句的是( )。

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