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合集下载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沟通【课程标准】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中国与欧洲开头直接沟通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沟通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头直接沟通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沟通史上的地位、熟悉“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育和提高观看概括力量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同学回忆张骞出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现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同学了解和把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争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沟通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熟悉国家、地区间的沟通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熟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沟通;难点:甘英出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预备】老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同学: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读课文引言。

2.老师引导同学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沟通,同时也为这种沟通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拓一条通道。

3.同学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明白张骞出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拓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沟通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拓道路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知同学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同学整体感知。

(同学:仔细看课件,在老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2、演示课件,向同学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学问。

(同学找出来并回答)3、组织同学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学问点,并了解相关史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 13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课堂练习+课后巩固)

七年级历史上册 13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课堂练习+课后巩固)

第十三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1、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体走向;中国和欧洲开始交往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汉倭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3、运用: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两汉”的含义、甘英出使大秦的及其意义合作探究(一)、丝绸之路1、起点:2、走向:从出发,经过和地区,翻越,通向和。

3、作用:(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1、汉与朝鲜的交流:2、汉与日本的交流:时,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时,中日交往增多。

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王朝通好,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1、甘英出使大秦:公元年,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今。

2、大秦遣使来汉:年,大秦人来到中国,向皇帝赠送礼品,这是。

探究讨论美丽的丝绸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民的浓厚兴趣。

西方人民得到丝绸,视为无上珍品,一位罗马作家称赞说:“丝国(称中国)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象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象蛛网一样纤细”。

塞里斯(seres,丝国)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曾穿著豪华的丝织衣服。

约公元一、二世纪,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西域商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就日益增长增多地运往罗马帝国。

年复一年地将东方的丝绸和西方的物品运往对方,使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的商品。

请回答:(1)在公元一、二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2)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请你画一条简图来说明。

(3)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请你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课后巩固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A. 长安B.成都C.洛阳D. 西域都护府2、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

(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营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过程及影响。

2.秦汉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秦汉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经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三、课堂讲解1.两汉经营西域(2)过程: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影响: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2.秦汉对外关系(1)特点:以和亲、通关、互市为主要形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两汉经营西域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分析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思考: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了解了这方面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T(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汉武帝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吗?”S(学生):“因为想要开辟丝绸之路,加强和西域的联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川教版历史七年级第一册第13课《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教案重庆师范大学蒋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理念】以课标为指导,构建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的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学生对于本课所学内容,平时通过电视,网络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材分析】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代。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和《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因果关系,在整个章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知识点不多,子目清楚,要点明确,整体比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丝路》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采用讲述法、讲解法、图示法等进行教学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一、目标要求1,记住四周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欧直接交流开始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3,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文化的促进作用。

二、自学探究〈一〉、探究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和方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利”指商人们做生意的利益;外交家们经营国家的利益)根据从材料中指出,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和方式?〈二〉、探究两汉时期对外交流的条件(三条通道的开通)1、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1)开通时间:汉武帝时期(2)开通人物:(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汉书)(3)起点和走向:一条以 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 和今 地区,翻越 ,通向 和 。

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 ,所以叫“丝绸之路”。

(4)作用:“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商业通道,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2、南方丝绸之路:以 为起点,经今四川南部和云南境内,通往缅甸、印度,以及更远的地方。

3、海上丝绸之路:从乘船出海,经过漫长的航行,到达今、、斯里兰卡的一些地方。

〈三〉、列举两汉时期对外交流的史实1.汉朝时,一些中国人从海上或渡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半岛。

他们带去了先进的 和 。

在中国去的工匠的帮助下,当地人掌握了 技术2、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

东汉政府接待了来使,汉光武帝赠给“ ”金印一枚。

3.汉与欧洲的往来(1)公元97年,正在西域的东汉官员 派部属 出使大秦,到达了今 后没有继续前行。

(2) 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向 赠送象牙、犀牛角等礼品。

这一事实说明 。

〈四〉、知识总结:(制作本课知识树)三、讨论,两汉时期对外交流的意义材料:对外交流,一方面可以增进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以我为主,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参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影响,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帮助世界认识中国,传播中国的科技、文化和价值观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名师精编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名师精编学案 川教版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导学案【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致走向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2.能力与方法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相关史料图片的识读,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交流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预习导学】1.一条以_______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_______和今________,翻越_______,通向西亚和欧洲。

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________,所以叫“丝绸之路”。

2.汉朝时,以______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3.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

东汉政府接待了来使,汉光武帝赠给“____________________”金印一枚。

4.公元97年,在西域的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_____出使_____,到达_______,没继续前行。

5._____年,____________派使臣访问______,这是_____与______第一次直接交往。

【问题探究】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请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例题精析】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A.大秦遣使来汉B.张骞出使西域C.班超出使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时间“西汉”二字,A、C、D三项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

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第5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文化交融;2.掌握两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使节、文化交流等基本知识;3.分析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两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了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丝绸之路。

十分遥远的西方国家与中国通过这条路线进行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贸易。

这不仅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 两汉时期的使节两汉时期,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外交代表——使节。

使节在境外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王朝的意志、表达尊敬、进行贸易等活动。

两汉时期的使节除了到达汉朝和周边地区,还有往更遥远的国家派出的情况。

3. 两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两汉时期,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大大丰富了自己。

先进的思想、哲学、医药以及科技,被带到了中国本土。

同时,中国文化也影响着周边的国家。

比如,大量的佛教书籍被翻译成汉语,传统的医术、占卜、农业方面也得到了很多发展。

教学步骤1.在课堂上介绍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文化交融,给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选取贸易、使节、文化交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历史关系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讨论小组。

讨论小组中的学生可以围绕两汉时期的一些对外交流活动展开讨论,了解丝绸之路、使节、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发放课堂作业,让学生人们写下对于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理解,从中挑选出最好的文章发表在班级内部网站或公告栏上面,作为课堂上的收获。

教学效果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中,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商贸交往的情况。

学生可以从中深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让中国历史的普及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深刻的文化意识。

同时,学生还能对历史文化和现代经济的联系加深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有关本国或各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川教版历史七年级第一册第13课《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教案重庆师范大学蒋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理念】以课标为指导,构建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的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学生对于本课所学内容,平时通过电视,网络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材分析】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代。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和《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因果关系,在整个章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知识点不多,子目清楚,要点明确,整体比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丝路》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采用讲述法、讲解法、图示法等进行教学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丝绸之路;示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

那么同学们通过刚才视频中的解说词,同学们知道了丝绸之路的哪些信息呢?比如丝路有几条呢?生:各种回答师:从视频的解说词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丝绸之路有两条—路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还可以知道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中外的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两汉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

请大家翻开课本72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

新课:(25分钟)一、丝绸之路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那么请大家想一下,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叫“丝绸”之路呢?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一个字目及教材77页的史海拾贝的文字,请同学们找一找“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生:阅读教材内容,寻找问题答案师:好了,同学们,你们找到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了吗?我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

请一位同学回答生:回答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师:嗯,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丝绸之路之所以叫丝绸之路,就是因为在这一条商道上运送的最重要的物资就是“丝绸”,那么丝绸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我给大家找了丝绸的一些图片,请大家看图片,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什么呢?生:看图片,回答教师问题,各种回答师:华美、颜色艳丽…..师:刚才我们在看视频的时候,我们听到主持人解说,有两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那么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严格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是有三条的,陆上丝绸之路有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一条。

那么请下面请大家看教材72页及73页的内容,找一找三条丝绸之路各自的起点在哪里?书上的地图也要关注哦,然后我们一起来完成丝绸之路线路图的填写生: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地图师:同学们,大家已经都把书上的内容看完了,你们现在知道是哪三条丝绸之路了吗?有没有同学愿意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看书得到的结果呢?生:学生回答三条丝绸之路师:总结学生的答案。

引导学生完成丝绸之路线路图的填写,并为学生总结三条路线图,可在黑板上板书三条路线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填图生:同学们,通过丝绸之路的中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那么外国给我们又带来了什么呢?这里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看过之后,大家就明白了生:看图片师: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与水果,我们现在还叫这些胡..、胡..,之所以带胡字,就是因为它们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还有马匹。

这些东西的传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所以,同学们,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促进了我们对外的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使外面的东西传入了中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意义。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对西亚方向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在东亚地区,在对外交流上又做了些什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国家的东边,在东亚地区有哪些国家吗?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地图,请同学们观察地图,来找一找在我们东边的国家生:观察地图,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师:总结学生答案,现在在我们的东边有朝鲜、韩国、日本三个国家,而朝鲜与韩国在以前是统一一起的,是在1948年,两个国家才独立建国的。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与朝鲜的交流,是古代统一的朝鲜。

我们来看一看汉代与朝鲜的交流,请大家看教材74页的内容,请大家思考一下,汉与朝鲜的交流,是谁对谁的影响更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大家看完书后,前后两桌为一小组讨论交流我的问题,稍后,我请同学回答。

生:看教材内容,讨论交流老师的问题师:请同学发言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汉与朝鲜的交流,主要是汉给朝鲜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是朝鲜对汉朝的学习师:同学们,汉与朝鲜的交流,需要跨国鸭绿江,而这就需要一种工具,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没错,是船,请大家看到这两幅图片。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历史信息呢?生:看图片师:图片说明汉造船业发达,有利于中国人渡船到朝鲜,汉朝经济文化对朝鲜有深远影响:铁器制造、漆器传到朝鲜。

刚才我们了解了汉与朝鲜的交流,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汉与日本的交流,请同学们看教材75页的内容,总结一下汉与日本交流的方式是什么?师:请同学发言,总结汉与日本交流的方式—日本派使节,东汉光武帝赐金印。

同学们,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与日本的交往,主要的是在东汉时期。

那么历史上的汉朝,我们将它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西汉,二是东汉,它们名字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它们的都城不一样,西汉是在长安、东汉是在洛阳。

一个在西、一个在东。

因此而得名。

大家可以在地图75页的地图上找一找洛阳的位置三、汉与欧洲的往来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两汉时期与朝鲜、日本的的交流,那么现在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欧洲。

我们一起来学习汉与欧洲的交往。

请大家阅读教材的最后一个子目,在看书的同时,找出汉与欧洲的往来的历史上出现的几个关键的历史人物以及很重要的两个历史时间点,稍后,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看书,寻找历史人物、时间。

师:好,那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刚才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人物:班超、甘英、安敦尼王朝皇帝,时间:公元97年、公元166年),那么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班超的典故—投笔从戎…..,那么同学们,听了这个典故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呢?生:各种回答师:总结,要有远大的志向,应当立志报效祖国。

刚才我们讲了甘英到了波斯湾,那么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历经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他这样做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请大家前后为小组,交流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稍后请同学来说一说生:思考,交流讨论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生:各种说法师:总结,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对于当时中外先进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本课的题目是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两汉的对外交流十分频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两汉的对外交往如此频繁呢?请大家根据我提供的资料,再充分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请前后同学为一小组进行交流,稍后,我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生:阅读材料,交流讨论师:请同学发言,总结分析归纳。

①对外交往积极主动,政府重视,政策开明。

②两汉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

③两汉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师:同学们,那么这一课的新课,我们已经学完了。

那么本节课的重点是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请大家在课后,对这些内容在进行复习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跟本课相关的练习题。

1、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哪一位皇帝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A、汉武帝B、汉光武帝C、汉献帝2、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A、长安B、广州C、成都3、两汉指的是西汉与东汉,那么两汉的都城分别是()A、长安、开封B、长安、洛阳C、临潼、洛阳师:同学们,我们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在课后请大家完成本课的相关练习册上的题目。

好了,下课【板书设计】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一、丝绸之路1、名称由来:因为主要运送的是“丝绸”而得名2、三条路线3、作用:“丝绸之路”是中国和西方的重要商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1、汉与朝鲜具体方式:汉朝人给朝鲜半岛带去先进的技术与工具,朝鲜人掌握了铁器制造技术。

2、汉与日本表现:派使节、赠金印三、汉与欧洲的往来1、时间:公元97年、公元166年2、人物:班超、甘英;大秦人3、意义: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对于当时中外先进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