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全)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全)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使用说明】1.利用导学案充分预习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2.认真书写,按时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登高》【知识链接】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甫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代表作“三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4.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比一比:谁读得更好?二、合作探究1.诗歌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颔联写了哪两种景物?它可以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3.“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导学目标】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共3课时)《秋兴八首》(其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并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悟诗人晚年复杂情怀。

二、课前预习1、美文选读诗宴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寓居成都草堂。

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家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

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上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

过了一会儿,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

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甫当即对客人抱拳发话:“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

”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2、知识积累(1)近体诗:与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 学生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 学生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望岳》导学案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dài_____宗青未.了______生曾.云_______凌绝._______决zì_______sāo_______更短不胜zān_______夫.如何_____2.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1)齐鲁青未了( )(2)阴阳割昏晓( )(3)造化钟神秀( )(4)城春草木深()(5)会当凌绝顶()(6)浑欲不胜簪( )(7)荡胸生曾云( )(8)家书抵万金( )3.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______之雄,西岳______之险,南岳______之秀,北岳______之幽,中岳______之峻。

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春望》一、预习检测。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语。

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春望所见:,。

触景生情:,。

思念亲人:,。

不堪愁苦:,。

二、合作探究。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三、拓展延伸:积累杜甫的古诗名句。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石壕吏》导学案一、给下列有括号()的字注音,有冒号(:)的做出解释。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讲课用正式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讲课用正式版)

——————————————————————————————————————————————————————————————————————————————————————————1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把握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借助“课下注释”,从整体上理解内容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前预学】中的自测题目和【整体研学】中的问题3、将预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如有其它问题一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习】(一)走进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又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凉”。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丽人行》、《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秋兴八首》、《登高》等。

(二)背景资料《秋兴八首》写于公元766年,是杜甫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759年,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妻儿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离开成都草堂,漂泊夔州。

此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战争依然接连不断,国家仍旧动荡不安。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石壕吏》。

2. 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
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2. 《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导学过程:
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兴趣。

2. 分发《石壕吏》的诗歌原文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石壕吏》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技巧。

5.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或评论,展示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判: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杜甫这位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学生能够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学生能够通过写读后感或评论展示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石壕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水平。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课题:《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学习重点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预习案※知人论世:关于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746年起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他颠沛流离,一度为叛军所俘,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759年弃官西行,辗转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后来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也争斗不休。

765年,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途中流滞夔州两年,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本课三首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768年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代,769年死于赴郴州的船上。

杜甫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预习训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萧()森暮砧()万壑()环珮()青冢()朔()漠省()识渚()清潦()倒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⑴江间波浪jiān()天涌⑵白帝城高急暮zhēn()3.文学常识填空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他亦被称为“”作品集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陈群编写时间:2014年3月20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相关的诗歌知识2、文学常识简介3、自主学习《秋兴八首》【资料链接】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2、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步骤:(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辨知作品的字面意义。

(3)分析作品的层次脉络。

(4)分析诗中的形象、意境、语言。

(5)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6)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倾向。

3、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盛唐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他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为4个时期。

(1)35岁以前,读书游历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期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间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未深)(2)35-44岁,困守长安。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的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代表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3)45-47岁,陷贼,为官及贬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历尽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48-亡,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继续住了五年。

764年,入成都尹严武幕。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可以说,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诗人,“穷年忧黎元”是其中心思想。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相关写作背景秋兴八首(其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秋兴八首》自主阅读1、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2、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民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

“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

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

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

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

砧即捣衣之石。

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

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第二课时【咏怀古迹】学习目标:1、把握王昭君的形象。

2、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初步学习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昭君故事】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