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电是满足能源供给与保护环境的需要

合集下载

核电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

核电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

核电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

而核电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式,在新能源的大家庭中有着独特的定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核电,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燃料的裂变反应所释放出的热能来发电。

它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具有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角度来看,核电表现出色。

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同,核电不受天气、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能够稳定地输出电力。

这对于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当其他可再生能源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无法稳定供电时,核电可以作为坚实的后盾,确保电力的持续供应,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工业生产的连续性。

其次,核电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减少碳排放成为了紧迫的任务。

相比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核电在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和污染物。

这意味着核电的大规模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重要贡献。

再者,核电的能量密度极高。

少量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

这使得核电在同等占地面积和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能够产生比其他能源形式更多的电力。

这对于土地资源紧张、能源需求巨大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优势。

然而,核电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安全问题一直是核电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尽管现代核电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采取了多重安全防护措施,但一旦发生核事故,其后果往往是极其严重的。

例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也导致了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忧和质疑。

因此,确保核电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是核电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挑战是核废料的处理。

核废料具有放射性,需要妥善处理和存放,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目前,核废料的处理技术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如何安全、长期地处理核废料是核电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浅谈中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

浅谈中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

3922018.9MEC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CULTURE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大核电建设力度,主要是因为核电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相同功率的发电厂,核电厂燃料使用量仅为燃煤电厂的约十万分之一,这既能有效降低企业发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能降低污染物排放,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为了发挥核电的综合效益价值,以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应大力发展核电。

一、发展核电是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现阶段,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中火电比重过大,这种格局不仅受到资源储量和开发的制约,而且受到环境容量和运输能力的限制。

由于我国一次能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部,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却缺乏常规自然资源,因此加快核电发展,构造“北煤、西水、东南核”的国家能源新格局,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运输压力,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7台,装机容量达到3580.716万千瓦(额定装机容量)。

2017年全年,我国核电站总发电量超过2474.69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发电总量62758.20亿千瓦的3.94%。

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7646.7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0034.6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65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56.59万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发展核电极大缓解了我国的供电压力,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如美国、法国),我国核电占比仍偏低。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不断提高对核能发电的重视,在《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大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沿海核电项目建设。

这为我国核电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

二、发展核电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一)发展核电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大多数发电厂为燃煤火电厂,每天煤炭资源的消耗量巨大,这加重了我国的资源危机问题;煤炭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CO2、SO2等气体,加重温室效应或形成酸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核电的燃料能量密度高,仅消耗少许核燃料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电能,这能降低煤炭的使用量,进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就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将分为五个部份,分别为:一、我国核电发展的背景;二、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三、我国核电发展的挑战;四、我国核电发展的前景;五、我国核电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我国核电发展的背景:1.1 能源需求与环境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份,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1.2 能源安全与战略需求: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向来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核电作为一种自给自足的能源形式,能够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性。

1.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核电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提升核能技术水平,还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二、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2.1 发展规模与装机容量: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为了一批核电站,核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国家。

2.2 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我国核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3 运营安全与环境保护:我国核电站的运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核电站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我国核电发展的挑战:3.1 安全风险与公众关切:核能的安全问题向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增强公众对核电的信任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3.2 废弃物处理与放射性废料:核电站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和处置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3.3 技术瓶颈与人材培养:核电技术的发展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如何推动核电技术的突破,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核电人材是当前的挑战。

四、我国核电发展的前景:4.1 供给侧改革与能源转型: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将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核电政策及最新情况

国家核电政策及最新情况

国家核电政策导向,最新核电规划情况2007年10月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我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对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发布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了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为了优化能源开发布局,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

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均表态不会动摇发展核电的决心,将在确保核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执行核电发展计划。

美国在2011年-2016年能源规划中提出,要研发小型堆和新一代舰船用核动力堆,并声称要继续在核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提出了四项决定:严格审批核电新项目;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暂停审批核电新项目。

中国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核电的政策并未动摇,因为从化石能源逐步枯竭和昂贵趋势,以及从气候与环境的承载力看,中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发展核电是不可替代的选择,否则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难以达到承诺的15%。

2011年9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动员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重申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核电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14台,在建机组27台,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

此外,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项目装机容量约1600万千瓦。

2012年2月,据业内人士透露,《核电中长期规划》已上报发改委,《核安全规划》则在上报国务院后被要求再度修改,预计四月下旬两大规划将获通过,届时,核电新项目审批将会重新启动。

预计《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在7000万千瓦至8000万千瓦之间选择,不会调至7000万千瓦以下。

核电税收优惠政策:项目投产后的15年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的财政补贴,返还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

发展核电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发展核电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发展核电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发展核电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导读:“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是当前我国能源建设和核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是当前我国能源建设和核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核电建设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涉及产业多,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011年我国核电总发电量达87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9%,核电生产运营产出(销售收入)约为375亿元,拉动的总产出约为832亿元,GDP约为442亿元。

假设到2020年核电在运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在建3500万千瓦,2020年我国核电生产运营产出约为1994亿元,拉动的总产出为4423亿元,GDP约为2351亿元。

截至2011年底,我国大陆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

根据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态势,按照建设一座200万千瓦的核电站需要294亿元投资计算(以岭澳二期为参考电站,2台100万千瓦建成价位285亿元,1/3的首炉料为9亿元,共294亿元),并假设到2020年3500万千瓦在建核电站共完成一半的投资,则平均每年需要投资建设615万千瓦,投资额为906亿元,拉动总产出增长2754亿元,GDP增长934亿元,可以使经济增速提高超过0.3个百分点。

核电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乘方效应。

一座装机规模500万千瓦核电厂,总投资可达650亿元。

按7800小时计算,规划装机投产后,年发电约390亿度,售电收入近200亿元,核电厂建设期每年可增加5000万左右的建安税,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直接纳税30亿元。

核电的优势及我国发展核电的政策

核电的优势及我国发展核电的政策

核电的优势及我国发展核电的政策摘要:哥本哈根会议并不完美的结局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温室效应加重的忧虑,缓和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使用清洁洁净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核电作为高效清洁的新能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核电。

制定积极的政策是降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优化能源使用结构的必然选择。

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及危害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召开。

会议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控制和升温幅度上。

对—个国家来说,碳排放量几乎可以与经济发展速度对等,任何—个国家放缓经济脚步都有很大困难,碳排放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到升温幅度的控制问题。

对于我们而言,燃煤利用率低,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但同时经济的稳步快速增长导致能源需求迅速增长,缺口不断扩大。

能源面临严重安全威胁。

如按目前趋势发展,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将达35亿吨标准煤。

中国面临能源和环境双重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供应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解决温室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在2015到2020年问开始减少排放。

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就一定要改变国家的能源消耗结构,选择清洁能源。

中国现在将近70%的能源消费依靠煤,这样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很大压力。

作为—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以核电为主的高效清洁能源。

二、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优势(一)无温室气体排放与传统煤电相比,核电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以及其他废气、废物方面是最清洁的,因为核燃料发电过程中本身并不排放温室气体。

核能源链中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各种材料的制造过程。

从我国具体情况看,即使不忽略核电链中那些微小因素,煤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要比核电高出两个数量级。

如果扣除这两种发电方式中类似设施建设的间接排放,核电是最清洁、最有效率的能源。

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

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

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逐渐受到各国的青睐。

然而,核能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环境保护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核能利用的优势显而易见。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零排放的特点。

与化石燃料相比,核能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

核能发电高效。

据统计,核能发电成本低于其他许多能源,这对于缓解全球能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核能供应可靠。

核电站一旦建成,可以长期稳定地供电,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核能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核电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水和冷却水,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料,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虽然核能发电高效,但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给周边环境和居民带来巨大伤害。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责任。

核能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在处理放射性废料和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方面,仍需严格遵守环保要求。

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为了在利用核能的同时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核能安全和放射性废料处理技术研发,降低核事故风险和废料对环境的影响。

重视核能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估,确保核电站在环保方面合规运营。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严格的核能安全和环保标准,推动全球核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寻求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到核能利用的潜力。

例如,通过开发先进的核反应堆技术,提高核能的利用率和安全性;结合可再生能源,实现核能与太阳能、风能等形式的能源互补,降低能源依赖和环境影响。

公众对核能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认知也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核能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使其了解核能利用的优缺点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能源决策和环保行动中来。

核能发展辩论辩题

核能发展辩论辩题

核能发展辩论辩题正方,核能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保意义。

首先,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核能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最干净的、最安全的能源之一。

”因此,发展核能可以有效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核能发展对于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传统能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化石能源的储量有限,价格波动大。

相比之下,核能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稳定地提供能源,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正如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曾经说过,“核能是法国能源独立的基石。

”。

最后,从经济角度来看,核能发展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同时,核能发展也可以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成本,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核能发展具有重要的环保、能源安全和经济意义,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

反方,核能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不应该大规模推广。

首先,核能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核能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事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核能是一把利剑,一旦失控就会带来灾难。

”。

其次,核能发展对于核废料处理和安全存在着严重挑战。

核废料的长期储存和处理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将给后代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核废料的处理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成本高昂。

因此,核能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和经济负担。

最后,从经济角度来看,核能发展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了更加经济和可持续的选择,核能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核电是满足能源供给与保护环境的需要csh能源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不可缺少的要素。

现代社会是一个能源的社会。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基本推动力。

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中国一样,面临着共同的能源问题: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超过能源供给。

全球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对能源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工业化国家。

中国人口多,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人均能源消费只有美国(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消费的1/4左右。

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4.8亿吨标准煤,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亿吨标准煤,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40亿吨以上标准煤。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第二大?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天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使用能源。

能源的使用正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核心所在。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对能源提出快速增长的要求,能源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

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能源供需失衡的问题。

能源需求量增长大的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其它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同时也在不断增加,而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供给则是不可再生的,总量有限的。

二是共同面临对国际能源的高价位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都同样关注当今进口能源的高价位、主要是碳氢能源的高价位问题,能源的高价位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是能源、特别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形式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的注意力集中在能源使用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

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就是解决能源使用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焦点问题是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共担”,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这次会议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

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以下四点问题并达成协议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

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

图表1温室气体的排放世界能源发展50年的经验表明,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

(一)发展核电是满足能源供给的需要1、化石能源储量有限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有百分之九十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经历了上亿年的时间才得以形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从探明的储量看,现在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总储量分别为:石油1万亿桶天然气120万亿立方米煤炭1万亿吨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石油45-50年天然气50-60年煤炭 200-220年就资源而言,化石燃料资源有限。

1997年全世界煤储量为10316亿吨,石油储量为1409亿吨,天然气为144亿吨。

按1997年的开采量计,煤还可以用200年,石油可用40年,天然气则为60年(上海环境科学第18卷第2期1999年2月)2、核能--无穷的能源核能来自于地壳中储存的铀、钚等核裂变产生的能源以及氘、氚等核聚变产生的能源。

这些物质在发生原子核反应时释放出能量。

原子核反应主要有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核裂变能的主要原料是铀、钍,世界上已探明的铀储量约490万吨,钍储量约275万吨。

如果利用得好,可用2400~2800年。

目前在世界各地运行的442座核电站就是使用铀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热量。

铀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相当广泛,地壳中铀的平均含量约为百万分之2.5(2.5ppm),即平均每吨地壳物质中约含2.5克铀。

在花岗岩中的含量就要高些,平均每吨含3.5克铀。

海水中铀的浓度相当低,每吨海水平均只含3.3毫克铀。

地球上自然存量最多的同位素是铀-238(99%),再者是可用作核能发电的燃料的铀-235(0.7%),丰度最少的是铀-234(0.2%)。

聚变反应主要来源于氘-氚的核聚变反应,氘来可大量自海水,氚可来自地球上的锂。

因此核聚变燃料主要是氘和锂,海水中氘的含量为0.03克/升,据估计地球上的海水量约为138亿亿立方米,世界上氘的储量约40万亿吨;地球上的锂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亿吨,用它来制造氚,足够满足人类对聚变能的需求。

这些聚变燃料所释放的能量比全世界现有能源总量放出的能量大千万倍。

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的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氚,能供人类使用上千亿年。

如果人类实现了氘-氚的可控核聚变,核燃料就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类就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这正是当前核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所以。

聚变能源不仅丰富,而且安全、清洁。

聚变产生的放射性比裂变小的多。

伊朗原子能组织2011年2月10日宣布,伊朗已经掌握核聚变技术。

伊朗原子能组织当天在其网站上说,伊朗采用“惯性静电约束法”(IEC),在核聚变领域成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并研制出可产生激光核聚变的装置。

但该组织未透露伊朗方面是否成功进行了真正的核聚变实验。

尽管伊朗核聚变研究的商业化“需要20年到30年时间”,但伊朗将倾全国之力,加快核聚变研究进程。

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爆炸。

但要想有效利用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必须能够合理地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

目前在法国卡达拉舍正在进行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为人类寻找清洁新能源,中国也参与其中。

美国、以色列和一些国家一直怀疑伊朗发展核计划的真正目的在于发展核武器。

伊朗则坚称其核计划完全出于和平目的。

3、中国的核能燃料--不容乐观(1)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中国已经制定让国内核电装机容量到2020年增至4000万千瓦的目标,但政府也已暗示,这一目标有望翻倍,达到8000万千瓦,因核电的快速扩张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行方案之一。

《中国电力》杂志2010年12月曾刊发一篇研究文章称,如果2020年中国实现4000万千瓦的核电产能,国内对天然铀的需求将增至6000至7200吨。

每新建、扩建100万千瓦核电机组需要一次性装填100吨核燃料。

即使所有规划中的国内铀矿全部投入运营,且满负荷运转,中国届时也只能生产2400吨天然铀。

这意味着,短期内中国的核燃料进口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大致的概算: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厂年需要30吨核燃料,其中235U的富集度为3—5%,4000万千瓦核电厂需要富集度3—5% 的235U1200吨,天然铀矿中,235U的含量为0.7%(238U 的含量为99%,234U的含量为0.2%),235U的富集度为3—5%的核燃料1200吨需要提炼折天然铀矿约为6000—7200吨(5-6倍)。

(2)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当核燃料维持不了一定的功率时,便需要把原有的燃料退出来,进行更换。

这些被换下来的核燃料组件,就叫做乏燃料。

核燃料当前利用率仅1%。

中国的核燃料已经发展了20多年,拥有13个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080万千瓦),每年都产生大量的乏燃料组件(按100万千瓦需要核燃料30吨计算,每年产生高放射性乏燃料约300吨)。

对于这些乏燃料组件目前的处理方法只是把乏燃料组件存在特殊的水池里。

这种水池的特殊之处在于里面的水经过了特别处理,可以屏蔽核辐射。

根据乏燃料组件的不同,水深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

而且,乏燃料长期储存的费用也相当高。

所以要可持续地发展核电,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就必须突破。

中核集团四〇四工厂日前在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将核燃料铀、钚利用率提升60倍。

对核燃料进行后处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过程把核电站没燃烧完的核燃料,还有新产生的核燃料提出来,再制成核电所需要的燃料元件。

这是中国24年来自主研发的成果。

此前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俄罗斯、日本,中国是全球第八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目前仍在积极寻求该技术的国家还有韩国。

以目前的核电规模,中国已探明的铀资源大约可供国内使用50到70年。

根据最新突破的“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目前中国的铀资源储量可以使用约3000年。

但对此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该技术只是实验成功,需要过实现工业化与批量化这一关,距离大规模运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4、目前核能现状(1)世界核能现状到2009年底,全世界有442台核电机组。

目前世界总发电量约为33.7万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3.82亿千瓦,全年共发电5741.7TWh(5.74万亿千瓦时),占世界发电量的17%,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电力能源的三大支柱。

(2)中国核能状况截至2010年底,大陆有13台运营的核电机组,台湾有8台运营的核电机组.中国发电装机累计达到9.6亿千瓦,其中,水电2.1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0万千瓦(大陆13台核电机组),风电3107万千瓦。

全年累计发电量4.14万亿千瓦时,其中核电发电量约660亿千瓦时。

全国发电设备年累计平均利用小时达到4660小时,平均利用率55%。

其中,水电3429小时,平均利用率40.5%;火电5031小时,平均利用率59%;核电7924小时,平均利用率(能力因子)93.9%;风电2097小时,平均利用率24.4%。

(全年8460小时)附:来自运营公司的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12月31日24时,大亚湾核电站全年实现上网电量150.15亿千瓦时,能力因子为90.94%(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为89.08%,2号机组为92.80%);岭澳核电站一期全年实现上网电量152.20亿千瓦时,能力因子为92.42%(岭澳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为93.71%,2号机组为91.12%)。

两电站年度上网电量合计达302.35亿千瓦时,年度上网电量连续第三年超过300亿千瓦时.大亚湾核电站:96.4*90.9%*365*24*2=150.15亿千瓦时(大致的概算:1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70-75亿千瓦时;核电投资大致是1千瓦1万元,100万千瓦的核电厂约需要投资100万万元即100亿,按0.4元/度计算,100万千瓦核电厂发电产值是30亿元,按20%纯利润率计算,100万千瓦核电厂年纯利润6亿元,约16年回收全部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