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红楼梦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红楼梦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红楼梦研究》自学考试大纲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形成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教学任务和范围本课程以研究《红楼梦》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主,考生应充分重视学习并钻研这部现实主义杰作的思想价值,作用影响、及其卓越的艺术技巧,以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规律,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红楼梦研究的教材、学习方法和要求(一)考生应熟读《红楼梦》原著。

由于版本复杂和借书困难,指定两个读本: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0回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0回本。

教材选用华东师范大学版邸瑞平著《红楼撷英》(二)研究范围的四个方面要求如下:1.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将成为自学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应对这一专题有较深的理解和领会,在深入思考及钻研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能力及鉴赏水平,掌握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并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研究心得体会。

2.作者曹雪芹的研究。

这一专题有助于理解《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况,考生应根据大纲要求,阅读一定的专著和论文,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的研究概况,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其他如红学史的研究,成书过程及版本研究两个方面,考生可根据大纲要求,适当参考一些资料,了解这两方面研究之概况。

三、自学和考核内容(一)《红楼梦研究》基本分叙为二十二个专题1.红楼述略2.红楼梦一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3.方兴未艾的学科——曹学4.主题的多义性5.孤标傲世借谁隐6.贾宝玉论7.红楼梦心理描写新探8.封建末世女强人王熙凤9.红楼梦语言的魅力10.红楼梦的虚化艺术11.结构的宏观及微观12.千红万艳的悲剧形象13.光景常新说不尽14.肖像及细节15.红楼梦的共同美16.红楼梦的悲剧价值17.红楼梦中的男性形象18.大观园的春夏秋冬19.艺术的威力(《红楼梦》写情)20.红楼梦艺粹(精彩章节赏析)21.红楼梦和电视剧22.红楼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二)分述前15个专题的内容梗概,1至16部分自行涉略l.红学述略——《红楼梦》继承了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又加以创新和发展;这朵东方奇葩独步世界文坛,放射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美的光焰,人们面对它会油然而生起一种庄严的民族自豪感,毛主席曾把它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并列。

红楼梦研究大纲(自考)

红楼梦研究大纲(自考)

第一章绪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学问:“红学”。

《红楼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本教材就是介绍《红楼梦》研究的成果,指示《红楼梦》研究的途径,帮助大家进入《红楼梦》的艺术殿堂。

《红楼梦》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结晶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一部总结性作品,不仅融合了传统文学的精华,而且汲取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神韵和意境。

《红楼梦》的美学成就表现在开创了新的艺术世界。

研究《红楼梦》不仅可以领会中国古典艺术的神韵,而且更能欣赏作者天才的创造精神,以及小说展示的美的世界。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

研究《红楼梦》,可以对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国古代文化产生形象而又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展现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总体毁灭。

在《红楼梦》展示的世界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趋势,而且会提高对历史感性认识的能力。

《红楼梦》的伟大还在于它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

在曹雪芹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可以发现新的哲学、新的文化,即曹雪芹的哲学、《红楼梦》独特的文化。

《红楼梦》是伟大的,又是复杂的。

人们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永恒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的探幽索隐。

作者生平家世、版本、名物、风俗等方面的考证训释,都在“红学”中蔚为大观。

不仅如此,“红学”研究还集中各种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如哲学、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研究方法,使“红学”研究走向了现代。

“红学”是博大精深的,各种研究成果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课程主要从文学角度来研究《红楼梦》,有以下几方面应当重视:一,关于作者的研究;二,关于作品思想的研究;三,“红楼梦”人物的研究;四,关于《红楼梦》艺术创造的研究;五,关于“红学”历史的研究。

此外,有关《红楼梦》产生的时代,《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中的名物、风俗等方面的研究,也要予以重视。

红楼梦讲课提纲

红楼梦讲课提纲

从理论上说,《红楼猜梦》的作者赵同所做的, 是把考证派和索隐派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在 方法上,他是用考证的方法来达到索隐的目的。 他的结论是,《红楼梦》原稿的作者是曹頫, 曹雪芹只是个批阅增删者;书中内容是影射康 熙末年诸皇子争夺储位。
近年大陆也出现了索隐派的著作,如霍国玲等著的《红 楼解梦》1-3集,在1995――1997年间出版。 刘心武的新索隐。《红楼梦》是以康熙、雍正、乾隆三 朝严酷的权力斗争为背景,把皇帝及其拥护者称为日派,把 废太子胤礽,他的儿子弘皙及其追随者称为月派,日派和月 派为夺取皇位展开殊死搏斗。刘心武把对秦可卿的索隐作为 突破口,他认为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 太子胤礽的女儿。属于月派的贾家,把希望寄托在废太子胤 礽身上,如果废太子能摆脱厄运,当上皇帝,她就是一个公 主,贾家因为这种潜在的政治资本,冒险收留了“秦她将“秦 可卿”,并隐瞒其身世。贾元春原型从辈分上说是曹雪芹的一 个姐姐,选秀女选上了,被分到太子府,后又到弘历的身边, 当雍正去世,弘历登基时,卿”身世秘密向乾隆告发,造成 位落魄公主之死。而她则得到提升,“加封贤德妃”。
曹雪芹画像的真伪问题。曹雪芹画像的真伪问题。河南省 博物馆于1963年初从商丘县的郝心佛手中购得陆厚信绘的 “曹雪芹画像”。 所谓曹雪芹佚诗。敦诚《鹪鹩庵笔麈》:“余昔为白香山 《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数十家。曹雪芹诗末 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 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1973年左右,曹雪 芹《题琵琶行传奇》佚诗忽然出现,全后,考证派主要有冯其庸、 刘世德等人,主要争论曹雪芹的籍贯是 东北的辽阳还是河北的丰润。对版本作 了许多研究,如冯其庸发现已卯本避“弘 晓”的諱,说明已卯本出自怡亲王府;近 年还有欧阳健等人对脂砚斋的批语甚至脂 本提出怀疑,认为是后人假造的,最早最 好的版本就是程甲本。

红楼梦研究教案

红楼梦研究教案

红楼梦研究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1. 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它以其复杂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和研究《红楼梦》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具有极大的意义。

2. 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a) 对《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的了解;b) 熟悉《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c) 理解《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主题和象征意义;d) 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技巧,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诠释能力;e)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教学活动:1. 活动一:导入与背景介绍(预计时间:15分钟)a) 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强调他的地位和作品的意义;b) 简要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包括它是如何反映清朝社会现实的;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2. 活动二:人物分析与角色扮演(预计时间:30分钟)a) 列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背景和关系;b)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和探讨该角色的性格、行为动机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c)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该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角色的性格和情节线索,创造性地演绎角色的一段对话或场景。

3. 活动三:主题理解与讨论(预计时间:3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主题,如命运、爱情、权力等,以及这些主题的象征意义;b) 让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分析和探讨该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并举例说明;c)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互动讨论。

4. 活动四:文学鉴赏与创作(预计时间:40分钟)a) 介绍《红楼梦》中的一些著名章回,如《薛宝钗挂帅》、《抄袭才女儿作才子儿葬》等,并解读其背后的文学技巧和意义;b) 分发学生一些选定的章回,让他们仔细阅读和理解,并就其中的一个情节或描写进行分析与创作;c)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进行文学鉴赏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

《红楼梦研究》教案

《红楼梦研究》教案

《红楼梦研究》教案(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郑海涛)绪论一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

由于此书难以用语言来概括它、赞誉它,对之惟有感到惊奇,故称之为奇书《红楼梦》“奇书”,不算是过誉。

它确有不少奇异、奇特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一部文艺作品如《红楼梦》那样,始终传诵不衰,如日月常新,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罕见的。

《红楼梦》问世迄今,二百余年,风靡传诵,几乎代不衰歇。

乾嘉以还,各个时代都有记载说明此书的盛传状况.经学家郝懿行《晒书堂笔录》(卷三)说:“余以乾隆嘉庆间人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

”在郝懿行的这条记载里,可以看到乾嘉间《红楼梦》传诵的盛况。

西清《桦叶述闻》哉:“《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

”缪良《文章游戏》载:“《红楼梦》一书,近世稗官家翘楚也。

家传户诵,妇竖皆知”这些,都与郝的记载相互印证、不过,郝懿行也还说到:“今二十徐年,此本亦无矣。

”似乎《红楼梦》的传诵也有过一个低潮时期。

可是,从另外的一些记载看,《红楼梦》的盛传,始终没有衰替。

李慈铭《越漫堂日记补》记咸丰十年事,说:“《红楼梦》甫出,旧名噪一时,至今风流不绝,裙屐少年以不知此者为不韵”李慈铭的话,并非是想当然(从一粟的《红楼梦朽录》记载《红楼梦》的梓刊情况看,说明“百徐年,风流不绝”一语是有根据的。

《红楼梦》的诸多刻本,大多数是刻于嘉庆以后,到光绪间,还有易名为《金玉缘》《大观琐录》等而刊刻的。

易书名付梓,据某些资料说,这是为了应付官方的禁令。

这样做,固然是书贾出于牟利的目的,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红楼梦》深受读者的欢迎。

以此,书贾才挖空心思,出此“高招”。

到今天,读“红”又形成了一个热潮,甚至还可以说是空前的热潮。

近二十多年来,《红楼梦》各种版本的总印数,达几百万册,在读书界真正出现犷“家置一编”的盛况。

甚至,连文化水准还达不到阅读此书的人们,也能通过舞台、银幕等来了解《红楼梦》,为宝黛的不幸抹一把眼泪。

01103017王冉冉-《红楼梦》研究教学大纲

01103017王冉冉-《红楼梦》研究教学大纲

《红楼梦》研究课程名称:《红楼梦》研究(Studies 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一、课程目的、任务:(1)在“全球化”背景下,凸显民族文学的经典之作,了解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地位与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纠正将“全球化”沦为“西方化”的错误倾向。

(2)学识与技能之外,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学习,熏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体会到精神的魅力、人文的丰采,把治学与做人统一起来,使心智与灵魂的成长皆得裨益。

(3)贯彻“大中文”的教学理念,打破人为的学科局限,以《红楼梦》为载体,打通文、史、哲,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评判能力与文化整合能力。

(4)将旧学与新知结合起来,及时吸收红学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以新思想阐释旧经典。

(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程的专业化与大众化能够得到很好的结合。

二、课程内容:重视《红楼梦》研究史,不是对《红楼梦》浮光掠影的简介,大而化之的通论,抽象空洞的评述,而是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开红学研究的误区,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之中,对《红楼梦》的真义精理进行有根有据、扎实具体的探讨。

勾勒《红楼梦》的传播史与影响史,突出《红楼梦》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经典意义。

在此基础上,以若干专题对《红楼梦》进行打通文史哲的精讲,以文化拓展、文学链接、前沿关注、问题点击、参考书目等栏目,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课外阅读要求,带动学生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理解《红楼梦》。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1)有丰硕的科研成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充足、优越的来源。

(2)经过多年积淀,课程体系精严合理,授课内容厚重扎实,教学资料齐全充盈。

(3)师资队伍形成了梯队,发展态势很好。

(4)在长期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寓教于乐。

(5)通过课程建设,力图将教材、教辅材料与网络、多媒体相结合。

《红楼梦》名著导读教学提纲

《红楼梦》名著导读教学提纲

《红楼梦》名著导读名著导读《红楼梦》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

②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③《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④了解贾府及四大家族主要人物。

2、过程与方法:阅读――探究梳理――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及其腐朽性。

学习重点:前五回的作用,画与判词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是否认真地考虑过这样两个问题: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明确: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

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

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

名著导读课《红楼梦》教案

名著导读课《红楼梦》教案

名著导读课《红楼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

- 分析《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 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 通过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课时:《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1个课时)1. 介绍《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的简介和第一回的内容。

第二课时:《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个课时)1. 分析《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小组讨论《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红楼梦》的主题和文化内涵(2个课时)1. 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2. 学生撰写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的短文。

第四课时: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2个课时)1.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

2. 学生撰写《红楼梦》的读后感或写一篇与《红楼梦》相关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述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学生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对《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有基本了解。

2. 学生能够描述《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够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4.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六、参考资料1. 《红楼梦》原文和相关研究资料。

2. 中国古典文学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红楼梦》研究
二 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二)目的: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研究现状,重新解读《红楼梦》,意识到它对于整个历史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对于整个人类精神的反省意味。

(三)开课对象:中文系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讲授
(二)考核方式:考查
四、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6学时
 学 分:2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红楼梦》概说
1.1 已成为显学的当代红学
1.2 简介红学大家
1.3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
1.4 红学的超学科特点
1.5 《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
重点难点:《红楼梦》的文化底蕴
学生掌握要点:所谓红学
第二章 红学概说
1.1 考证派红学的危机与生机
1.2 索引派红学的产生与复活
1.3 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
1.4 红学三派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重点难点:红学三派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学生掌握要点:红学三大流派
第三章 《红楼梦》总体结构及其存在意味
1.1 《红楼梦》艺术结构
1.2 《红楼梦》对情节冲突的特殊处理--解析宝玉挨打
重点难点:特殊情节处理
学生掌握要点:刘姥姥存在意味
第四章 贾宝玉形象还原及其死亡准备
1.1 宝玉生存状态的还原考察
1.2 宝玉的文化归属
重点难点:宝玉文化归属
学生掌握要点:宝玉形象特征
第五章 大观园内外的男人世界
1.1 由石而泥
1.2 父辈与子辈公子哥儿的互补
1.3 由石而玉形象系列
1.4 伟男扛枷贾雨村
1.5 宝玉"死党"茗烟
重点难点:由石而玉
学生掌握要点:贾雨村形象
第六章 《红楼梦》中的女性世界
1.1 提供一个参照系
1.2 《红楼梦》中的女性描写
1.3 是是非非宝丫头
1.4 莫怨东风写黛玉
1.5 晴雯之死袭人冤
重点难点:晴雯之死袭人冤
学生掌握要点:《红楼梦》中女性描写
第七章 余论
1.1 红学论争
1.2 红学公案
1.3 论大观园中人物原型
1.4 《红楼梦》中的象征主义
重点难点:红学论争
学生掌握要点:《红楼梦》中象征主义
六、教材与教参
(一)教材:(无)
(二)教参目录:
《周思源看红楼》 周思源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话说<红楼梦>梦中人》 韩三平 张强 刘德宏编著,崇文书局,2006年版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 《红楼梦论稿》(蔡和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