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分类

一、高校类型:

普通高校:专科,多科,综合——国家统招、委托代培、干部进修、教师进修、自费。

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广播电视、职工大学、函大、夜大、进修班提高班自学考试证书制度。

二、高校类别:

综合;

理工:附属科研生产开发基地;

农林:附属农林、畜牧、实验基地;

医药:附属医院;

师:附属实验中小学;

语文财经政法;

艺术:附属艺术展示、演出场馆;

体育:附属体育场馆;

其它

高校组织机构

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务长。

校级机关院系机构

1、各种常设委员会

2、校办、外办、教务、科研、生产、人保、财会、行政、基建、档案:

校刊、学报、编辑部;;;研究所;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技术、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校医院(医务室)、附中、附小、托幼。

3、继续教育学院

4、研究生院

5、图书馆

高校学制

国家统考,保送推荐。

校园规划的基本依据——事业规划主要容

一、有关上级部门批文及主要规划依据文件、规、规定。

二、学校性质(综合、多科、专科、住读、走读)。

三、学校类别(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大专、本科、研究生部)。

五、学校规模(折合全日制本科生学生人数、起始规模、长远规模)。

六、学校组织机构(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

七、教职员工编制。

八、重要固定资产估算。

九、建设资金来源,基建标准与控制总投资。

十、建设进度计划。

校园规划的广度与深度

一、广度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战略布局。

2.省、市、区、县高校校址选择。

3.校园总体综合规划。

4.校园局部详细规划。

5.老校园的重建、改建与扩建规划。

二、深度

1.规划期限及图纸比例

控制时间图纸比例

近期规划 5年 1 : 500

中期规划 lO年 1 :2000—1:1000

远期规划 15年 1:10000—1;5000

近期规划:管网设计、竖向设计、单体设计、环境设计。

中期规划:群体布局;道路座标定位、边缘线;分区建筑系数;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建筑红线划定。

远期规划:校园主要出入口、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近期、远期)

高校校址选择

一、校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学校——社区——社会的互利互补。

2.少投入、早建成。

3.少占或者不占用农田、尽量利用丘陵山坡。

4.为校园长期扩建留有可能性。

二、校址选择的具体要求

1.适宜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环境。

2.良好的自然技术条件(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

3.充足的土地面积与合宜的形状。

4.有利的基础设施:对外交通、运输、通讯水源、电源、三

废处理等。

校园与城市关系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学校附属于城市某栋建筑之中。

第二阶段:学校设于城市独立的建筑之中。

第三阶段:学校拥有多栋建筑或分散于城市街区或集中成城市形成

孤岛。

第四阶段:教学与居住分离

第五阶段:校园规模越来越大

1、城市保留校本部,郊区另建分部。

2、城区保留作分校,郊区另建校本部。

3、近郊形成大学文教区;

4、远郊新建科学城(研究机关一高校、研究机关;高校一研制

开发;高校一技术开发)

5、结合旧城改造,校园由郊外回归城市

高校校园规模

一、校园规模可分为起始规模、合理规模以及最大规模。

二、校园规模控制主要有两类基本参数:一是学生人数,二是校园

土地面积。

三、校园学生人数合理规模主要取决于事业规划、其规模参数指标

如下:

超大型>15000名(综合、理工)

大型 9000--15000名(综合、理工、师)

中型3000—9000名(理:12、师、农林、医药、财经、政法)

小型 500~3000名 (艺术、体育)

四、校园合理控制土地面积

理论依据:校园师生课间交往以步行为主,一般课间活动时间10—15min,校园中心合理课间活动半径为5min步距:

即80m/minX 5min=400m(r)

∏r2=3.14×(400m)2≈=50公顷

校园合理用地活动半径宜为10min步距:

即80m/minX lOmin=800m(R)

故校园占地面积应为

∏R2=3.14X(800m)2≈200公顷

在上述校园面积围,由于规划布局不当

(如教学区不够集中)或超出上述校园中心区面积围.师生将借助自行车交往活动。

五、某些院校特殊用地,如农林类院校实验用地、工程院校特殊科研实验用地、体育院校运动场地,以及附属高校的专门研究、开发、生产用地应特殊考虑。

六、校园园址中固有的河湖林地、文物保护或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应予特殊考虑.

七、非城市型校园应考虑校园用地就近扩充的可能性。

高校校园推荐土地利用定额(单位:m2/生)

学校规模校舍建筑用地体育用地集中绿地总用地

500~3000 48 15 7 70

3000~9000 46 13 6 65

9000~15000 44 11 5 60

>15000 42 9 4 55

高校校园推荐分区建筑系数、建筑面积系数:

分区用地比例建筑系数建筑面积系数

教学科研区 28~30% 20—25% 80一120%

教工生活区 28—30% 20一25% 80一i20%

学生生活区 15--18% 20—25% 80—120%

后勤生产区 8—12% 25—30% 30~60%

文体活动区 12~15%

校园布局

一、影响校园布局的主要因素:

1、校园与城市关系。

2、校址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

3、学校性质、规模、层次结构。

4、校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建筑思潮。

二、常见校园布局的四种形式:

1、辐射型:教学区位于校园几何中心,其它各区成环

状围绕教学区布置,呈辐射状向外发展。

特点:①布局集中紧凑。

②教学区发展受限制。

2、分区型:教学区位于校园一侧,其它各区相对独立,又与

教学区联系。

特点:①各区均可独立形成。

②便于发展。

③教学区偏于一隅。

3、分子型:设多中心教学区,其它设施分散于教学区周围。

特点:①教学与相关设施联系密切。

②各中心区之间交往减弱。

4、线型:教学中心区成带状布置,沿主轴向两端发展、教学

区两侧平行设置辅助设施。

特点:①教学区与其它各区平行发展。

②在发展各阶段校园相对完整。

③一定程度上受土地形状限制。

校园分区

按功能特征对校园按分区原则布局,是校园规划的方法之一,不同规模、层次的校园可按下列容分区。

一、教学区:包括校系行政办公楼、礼堂、讲堂、报告厅、图书馆、视听中心、信息或计算中心、教学实验室、研究室。

二、科研区:包括各类特殊科研设施(如占地多、产生污染、安全防护要求高,以及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大型科研设施)。

三、生产后勤区:包括教学实习工厂、校办工厂、技术劳动开发中心、后勤供应管理机构、水、热、电及各种特殊气体供应、三废处理、各类仓库及露天场地。

四、文体区:包括学生中心、俱乐部、博物馆、体育馆、运动场、

游泳池、集中绿地、河湖林地。

五、学生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公寓、学生食堂、俱乐部、户外

活动场地、绿地、福利与服务设施。

六、教职工生活区:包括教职工住宅、公寓、单身教工宿舍、食堂、

俱乐部、户外运动场与绿地、福利服务设施及招待所。

校园构成

一、全集中型:校园包括前述分区全部容形成完整系统。

二、主集中型:校园包括前述分区主要容,部分设施另设于校园外。

三、分散型:校园主要布置教学与校系行政用房,其它设施均分散

布置在校外。

城市校园宜分散构成,郊区校园宜集中构成。

教学中心区

一、教学中心区布置特征

1、教学中心区主要包括教学活动场所,如教学楼图书馆、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教学实验室、礼堂等,有时还可以包括科研区、校系行政区。

2、为加强学校向社会开放、服务,该区校行政、图书馆、科学报告厅、计算中心等设施应对外联系方便,易于识别。

3、为保证教学秩序安静、舒适,该区应与城市干道保持一定距离.不应为了城市干道景观要求将教学楼贴近干道红线布置。.

4、中心区布局力求紧凑,并留有扩展余地,凡与教学中心区无关的设施,均不宜设于该区。

5、凡产生噪音、振动、污染及其它有碍健康与景观。

6、一般情况下。建议该区建筑密度为20~25%,建筑面积密度为80~120%,故该区建筑多层为宜,以利师生换课时疏散便捷,在必需建高层建筑时、人员密度高、人流集中疏散的教学用房宜设于低层.高层部分可设人员较少的活动用房。

7、教学中心区交通组织步行为主,大型校园使用自行车代步时,必须在教学楼附近考虑自行车存车场地或车棚。区必须留有方便的消防车道以及适量客车停车场.服务性机动车道应设于该区区外。

8、教学中心区室外应设置各种类型、大中小相结合的交往与活动空间。为美化洁净环境,应有良好的户外环境设计.如铺地、绿地、水池、座椅以及雕塑小品等。

二、教学中心区的布局形式

1、中心广场式:

呈周边围合或三边围合.长轴一端设教学主楼、图书馆或礼

堂,中央部分为广场、草地与水池.可作为全校庆典集会用。

特征:空间封闭、主次分明、端庄严肃、为早期校园常用布

局处理手法。

2、鱼脊式:

教学区建筑沿鱼脊周围布置。鱼脊可为风雨走廊亦可为露天

步行街。

特征:布局紧凑沿轴线两端自由发展.教学楼既可保持相对

独立又可通过鱼脊加强联系。

3、单元组团式:

根据学校教学与环境特征,将教学设施构成某种标准单元,

重复使用构成组团。

特征:体形标准化,有利于设计、施工.并使得形体获得

变化寓于统一之中。

的设施,均不得设于该区。

4、格网式:

教学设施按照统一模数构成网格。格网空间成为竖向交通、

管道服务空间。

特征:由于使用空间与服务空间相对独立,致使使用空间

具有较大灵活性。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郑州市财税学校扩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由业主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 2. 国家相关规范与规定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7.《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 8.《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 38—99)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10.《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 1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 1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 二、总体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区域位置:该项目位于郑州市金岱路以南,岗南路以北,尚庄路东西两侧区域。总征地面积67540平方米(合101.3亩)其中城市道路面积17540平方米(合26.3亩),建设用地面积50000平方米(合75亩)。 建设规模:本次主要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53810平方米,包括行政办公楼7946平方米(地上6176平方米,地下1800平方米),学生宿舍19500平方米,学生食堂783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0684平方米(地上9184平方米,地下1500平方米),体育馆5930平方米,体育看台1800平方米,锅炉房120平方米。 2、规划原则与设计理念: 规划原则: 1)分析周边环境,延续校园原有的肌理,做好扩建的衔接与发展。 2)提倡一种弹性规划思想,弹性的规划结构是一种规划的宏观结构和发展方向。一方面,这种规划具有开放性,尽量包含今后的发展可能。另一方面,规划结构具有清晰的空间逻辑,使空间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考虑校园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种分步骤,有弹性的空间需求。 3)合理分区,合理布局,集约用地。 4)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强调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为人的活动、停留、交往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如各种形式的庭院、入口灰空间、休息连廊、共享空间等,“围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间设计既有空间的围合感又具有层次丰富的室内外空间。 5)智能型校园是21世纪校园的必由之路,智能型校园的特征,校园即是交流信息的场所,又是教育生活的地方,同时校园的设施应多用途、频繁地、高效率地利用。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智能型校园的特征,为学校建筑的多功能和对外开放的半公共服务留有充分的余地,创造更多富有人性色彩的信息交流场所及设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规范》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规范 2009-09-18 15:55:38| 分类:建筑艺术设计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关于批准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通知 建标[1992]245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建委(建设厅)、教委(高教局):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7]2323号文和建设部、国家计委[90]建标字第519号文的要求,按照国家计委计综合[1989]30号文的安排,由国家教委负责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业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为全国统一指标,自1992年8月1日起施行。有关文化艺术院校的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可根据本规划指标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由文化部另行制订,并报建设部和国家教委备案。本规划指标的管理及解释工作,由国家教委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2年5月3日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内部发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规划建设的科学管理,改善教学工作条件,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适应普通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划指标。 第二条本规划指标是编制、评估、审批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设计任务书、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 据,也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规划建设标准 的尺度。 第三条本规划指标中的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适用于

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适用于新建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普通高等学校、以培 养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两地办学的普通高等 学校及有特殊需要的普通高等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酌情提高某些教学和生活用房的规划指标。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勤俭办学,切实提高教学科研 用房的利用率,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各项公用和生活福利设施应尽量利用当地提供 的社会协作条件。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改建、扩建学校的规划建设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 基础上进行。 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与建设除执行本规划指标外,尚应符合第二章大学、专门学院校舍规划建筑面积 指标(节选)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八条大学、专门学院的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包括下列各种用房的建筑面积: 一、每所学校都必须配备的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 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分类 一、高校类型: 普通高校:专科,多科,综合——国家统招、委托代培、干部进修、教师进修、自费。 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广播电视、职工大学、函大、夜大、进修班提高班自学考试证书制度。 二、高校类别: 综合; 理工:附属科研生产开发基地; 农林:附属农林、畜牧、实验基地; 医药:附属医院; 师范:附属实验中小学; 语文财经政法; 艺术:附属艺术展示、演出场馆; 体育:附属体育场馆; 其它 高校组织机构 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务长。 校级机关院系机构 1、各种常设委员会

2、校办、外办、教务、科研、生产、人保、财会、行政、基建、档案: 校刊、学报、编辑部;出版社;设计院;研究所;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技术、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校医院(医务室)、附中、附小、托幼。 3、继续教育学院 4、研究生院 5、图书馆 高校学制 国家统考,保送推荐。 校园规划的基本依据——事业规划主要内容 一、有关上级部门批文及主要规划依据文件、规范、规定。 二、学校性质(综合、多科、专科、住读、走读)。 三、学校类别(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大专、本科、研究生部)。 五、学校规模(折合全日制本科生学生人数、起始规模、长远规模)。 六、学校组织机构(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 七、教职员工编制。 八、重要固定资产估算。 九、建设资金来源,基建标准与控制总投资。 十、建设进度计划。

校园规划的广度与深度 一、广度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战略布局。 2.省、市、区、县高校校址选择。 3.校园总体综合规划。 4.校园局部详细规划。 5.老校园的重建、改建与扩建规划。 二、深度 1.规划期限及图纸比例 控制时间图纸比例 近期规划 5年 1 : 500 中期规划 lO年 1 :—1:1000 远期规划 1:10000—1;5000 近期规划:管网设计、竖向设计、单体设计、环境设计。 中期规划:群体布局;道路座标定位、边缘线;分区建筑系数;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建筑红线划定。 远期规划:校园主要出入口、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近期、远期) 高校校址选择 一、校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三期)

第一部分规划说明 1.总则 1.1规划依据 1.2规划原则 1.3规划指导思想 1.4 规划用地面积及范围 2.浙江师范大学现状及发展规模2.1学生、教职工规模 2.2校园用地规模 2.3 学校现有建筑规模 3.浙江师范大学现状分析及评价3.1校园土地利用及建筑评价3.2校园环境评价 4.规划布局 4.1规划布局构思 4.2功能分区规划 4.3教学区规划 4.4学生生活区规划 4.5体育运动区规划 4.6集中绿化区规划5.校园环境、绿化景观规划5.1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 5.2 校园绿化景观规划 6.道路系统规划 7.竖向设计 8.给排水规划 9.电力、电讯规划 10.建筑面积指标 第二部分图纸1.规划总平面彩图 2.交通分析图 3.景观绿化分析图 4.功能分区图 5.景观节点图 6.总平面图 7.给水总平面图 8.排水总平面图 9.电气总平面图

第一部分规划说明 1.总则 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浙江的教育事业也面临大好的发展时机。抓住机遇发展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省”,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浙师大地处浙江省金华市北郊风景秀丽的芙蓉峰下。其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发展成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搬迁至金华,1985年改名为浙江师范大学。现校园占地1913亩,担负着培育全省中学骨干教师的重任。学校现有16个学院,46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达19,208人。其中,研究生374人,专科生2618人,本科生16,216人。2004年下半年,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20,708人。预计到2005年以后,在校学生人数将稳定在25,000人。 浙江师范大学于1956年建校,至今已走过48个春秋,期间历经学校迁址、撤销、恢复、合并等曲折发展过程,一度造成学校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遵循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教育机构的重要性显著突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浙江师范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与日常教学、生产、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个优秀的校园总体规划,对校园从建设到使用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以及对今后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物质环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迫切需要一个能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在2001年《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二期)》的基础上,特制定《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三期)》。1.1规划依据 1.1.1《城市规划法》 1.1.2《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1.1.3《浙江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办法(试行)》 1.1.4《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 1.1.5《浙师大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三期) 1.1.6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计社会[2003]815号文件《关于浙江师范大学校园三期扩建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1.2规划原则 1.2.1规划应具有超前性与可行性 规划设计在浙师大发展规模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和定额指标,充分吸取国内外大学规划的精华,同时结合浙师大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使之具有可行性及可持续发展性。 1.2.2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 学校的发展是连续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最终的理想状态,因而要求考虑充分,对校园规划保留建设余地。学校建设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 1.2.3因地制宜和合理发展相结合 校园建设基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校园形态的构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地、科学地、巧妙运用这些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塑造浙师大独具特色的校园形象,使校园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1.2.4协调发展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 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 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 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 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城市大学)校园总体规划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城市大学) 校园总体规划 设计说明 一、现状分析 1.项目背景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是天津市重点发展的高校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情况下,高等学校面临着全面培养对城市发展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全新城市经营思想和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和综合人文科学素质的城市建设人才的历史重任。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是一所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拥有独特个性的大学,具备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大学”的优越条件,随着学校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必将在为天津、以至全国培养城市建设所需各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现状条件分析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外环线外津静公路北侧、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天津市第三高教区内。规划用地范围东至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与天津农学院之间的规划路、南至津静公路、西至滨渠路、北至大学道延长线,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100,000平方米(约110公顷)。根据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规定,可以满足规划15,000在校

学生的使用要求。 规划用地周围有津静公路、大学道延长线、城市外环线等交通干道,与城市中心和城市外部的交通联系十分便捷。校园东、西侧分别与农学院、宝德学院相比邻,西侧与南侧与华苑产业园区(环外)相临,东侧紧邻城市外环绿化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用地范围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650米,基地地势较为平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现有老校区位于规划范围的南端,占地约20公顷;本次规划扩大的校园用地位于规划范围的北部,现状为农田和鱼塘、沟渠,进行适当的平整后适于校园建设。校园西侧现有的水渠和校园用地内部的水塘为新校区的水景规划和水系整合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条件。 现有老校区的主要入口位于南侧的津静公路一侧,校园南部为教学、办公区,北部为学生宿舍区,中部为服务设施及水塘、球场等。校园内现状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可以满足未来的使用要求,因此在本轮规划中建议保留,并可以对部分建筑进行功能调整。现有一个400米标准运动场,条件较好,建议保留,作为未来南部老校区学生的体育活动场所。 南侧老校区内部的东侧和西侧分别有一条12米和6米宽的现状道路,通过适当的改造后可以与北侧的新校区联系。根据未来整个校园的使用要求,本规划建议对南部老校区的中部、现状保留运动场西侧的道路进行适当的改造、拆除部分建筑,以打通与新校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规划建设的科学管理,改善教学工作条件,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适应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划指标。 第二条本规划指标是编制、评估、审批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设计任务书、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规划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本规划指标中的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适用于新建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普通高等学校、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两地办学的普通高等学校及有特殊需要的普通高等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酌情提高某些教学和生活用房的规划指标。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勤俭办学,切实提高教学科研用房的利用率,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各项公用和生活福利设施应尽量利用当地提供的社会协作条件。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建设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改建、扩建学校的规划建设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 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的规划与建设除执行本规划指标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大学、专门学院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八条大学、专门学院的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包括下列各种用房的建筑面积: 一、每所学校都必须配备的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风雨操场、校行政用房、系行政用房、会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工住宅、教工宿舍、教工食堂、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共十三项。 二、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配备的有专职科研机构用房、夜大学函授部用房、研究生用房、进修生及干训生用房、留学生用房、外籍教师用房共六项。 本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中未包括下列八项用房。学校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报请主管部门另行审批: 一、工科院校的生产性工厂及其附属用房,农林院校的生产性农场、牧场、林场及其附属用房,医学院校及个别体育院校的临床实习医院,师范院校的附中、附小、附属幼儿园,各类学校附设的子弟中小学。 二、已离休、退休、调出教职工及已故教职工遗属所使用的教工住宅、食堂、浴室、医务所、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福利附属设施。 三、生产性工厂、农场、牧场、林场职工所需的住宅、宿舍、食堂、浴室、医务所、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福利附属设施。 四、个别学校的函授部因校外辅导站不足,必须在校内对部分学员进行集中辅导,需要增加建设的少量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及教室。 五、地方政府另有规定的住宅小区公共配套设施。 六、采暖地区的供暖锅炉房。 七、设防地区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八、自行车棚。 第九条大学、专门学院各项校舍的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应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 本指标中每校都必须配备的十三项校舍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风雨操场、校行政用房、系行政用房、会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工食堂、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等

大学校园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意义与作用大学校园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目录 一、历史与现状分析 1、校园历史与发展 2、现状基地与评价 二、规划设计思想 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 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 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 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 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 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 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 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 1、功能分区与布局 2、道路交通组织 3、绿地空间系统 4、景观风貌规划 5、建筑群体设计 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规划 2、排水规划 4、电力规划 5、电信规划 7、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网络 8、环境卫生保护 六、经济技术指标

分区用地表: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建设内容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正文 一、历史与现状分析 安徽大学是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学校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84所接受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1、校园历史与发展 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在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市,1958年于合肥市重建,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时,亲笔题写了安徽大学的校名。建校70多年来,安徽大学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十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现在有教职员工2295人,在校研究生850多名,普通教育本、专科生近14000名,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6000余人,共有15个学院,34个系科和30多个科研机构,52个专业。 安徽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100亩,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计划主要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某地,兼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功能,它将成为安徽大学的主校区,最终学生规模可达3万人。 2、现状基地与评价 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大学城的中西部,翡翠路以北,九龙路和汤口路以东,容城路以南,丽人湖环湖西路以西,西侧怀抱丽人湖及公园景区。用地与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开发区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略有起伏由丽人湖伸展出的三道低凹湿地似指状自东向西插入基地,形成起伏相间的地貌。基地内最大高差约11、50M,零星散布许多池塘,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的丽人湖的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利用地形,将伸入基地的低凹湿地转变为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的宝贵条件;正确处理新校区与大学城的整体关系,合理规划校园与周围道路交通、开发区的关系,以及组织具有安徽大学传统特色与未来精神的校园空间。 二、规划设计思想设计依据: ①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招标说明书 ②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 ③安徽大学新校区地形图 ④安徽大学新校区市政管线设计资料和环保意见书 ⑤安徽大学新校区岩土工程地质初勘报告 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 (2012级)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学生姓名:童尚政 学生学号: 12142113 指导教师:陈峰 完成日期:2016年1月5日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评价表 学生姓名童尚政学号12142113 班级建筑121 学年论文题目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城市规划与设计 论文所属方向 [ ]建筑技术科学 [ ]其他 一、自我总结及论文评价 本论文在陈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构思和内容,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近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二、指导老师评语及论文评价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三、答辩记录及论文评价 记录人签名: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组长签名2016年月日 三、学年论文成绩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童尚政※ 摘要:为了改变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功能混乱、忽略使用者心理情感的现状,从庭院空间的概念特征出发,探讨庭院空间在大学校园内应该具有的功能与空间形态。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来将庭院分为教学区等四种庭院类型,分析其人流情况、空间布置手法与特点、尺度问题等,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此重视师生群体的心理,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空间塑造 Research on the space form of campus courtyard Tong Shangzheng Abstract:In order to change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ce design in the presence of chaos, ignore the status of psychology of users, from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tyard space of of courtyard space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should have the function and space form.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to the courtyard divides the teaching area and so on four courtyard types, analysis the stream of people, space layout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scale issues, tha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this atten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mot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 aim.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tial form, Space creating 1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教育受到重视的环境下,大学校园改扩建十分火热。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却不成熟,校园建设没能考虑人的需求等原因,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而庭院作为校园内亲近自然,促进交往的重要空间也没能例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人的需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校园庭院空间形态,提升空间品质,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本文是对于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研究,运用了查找文献、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大学校园庭院的概念特征开始,到分类汇总一些经过实地考察的大学校园庭院,总结他们的空间 ※童尚政,男,1994-02,建筑121,491061642@https://www.360docs.net/doc/3d8541504.html,. 指导老师:陈峰,176619711@https://www.360docs.net/doc/3d8541504.html,.

智慧校园项目总体规划

智慧校园项目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1.2.建设目标 (3) 第二章、总体规划 (4) 2.1.建设原则 (4) 2.2.总体架构 (5) 2.3.分阶段实施规划 (6)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经过多年发展,我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校园网络基本普及,信息化应用已逐步深入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日益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智慧校园改造的信息化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信息化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信息化教学探索不足; ?适切性信息资源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并未建立; ?校园信息需要统一整合分析,促成智能化校园管理。 1.2.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并探索如何促进基于大数据模式下的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实现形式,逐步解决校园教学的全向交互、校园环境的全面感知、校园管理的高效协同、校园生活的个性便捷,最终实现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具体目标就是实现“五个智慧化”和“一站式服务”: 智慧教学 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智慧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智慧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智慧管理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智慧教务 构建综合教学管理的智慧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分类 一、高校类型: 普通高校:专科,多科,综合——国家统招、委托代培、干部进修、教师进修、自费。 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广播电视、职工大学、函大、夜大、进修班提高班自学考试证书制度。 二、高校类别: 综合; 理工:附属科研生产开发基地; 农林:附属农林、畜牧、实验基地; 医药:附属医院; 师:附属实验中小学; 语文财经政法; 艺术:附属艺术展示、演出场馆; 体育:附属体育场馆; 其它 高校组织机构 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务长。 校级机关院系机构 1、各种常设委员会 2、校办、外办、教务、科研、生产、人保、财会、行政、基建、档案: 校刊、学报、编辑部;;;研究所;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技术、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校医院(医务室)、附中、附小、托幼。 3、继续教育学院 4、研究生院 5、图书馆 高校学制 国家统考,保送推荐。 校园规划的基本依据——事业规划主要容 一、有关上级部门批文及主要规划依据文件、规、规定。 二、学校性质(综合、多科、专科、住读、走读)。 三、学校类别(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大专、本科、研究生部)。 五、学校规模(折合全日制本科生学生人数、起始规模、长远规模)。 六、学校组织机构(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 七、教职员工编制。 八、重要固定资产估算。 九、建设资金来源,基建标准与控制总投资。 十、建设进度计划。 校园规划的广度与深度 一、广度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战略布局。

2.省、市、区、县高校校址选择。 3.校园总体综合规划。 4.校园局部详细规划。 5.老校园的重建、改建与扩建规划。 二、深度 1.规划期限及图纸比例 控制时间图纸比例 近期规划 5年 1 : 500 中期规划 lO年 1 :2000—1:1000 远期规划 15年 1:10000—1;5000 近期规划:管网设计、竖向设计、单体设计、环境设计。 中期规划:群体布局;道路座标定位、边缘线;分区建筑系数;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建筑红线划定。 远期规划:校园主要出入口、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近期、远期) 高校校址选择 一、校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学校——社区——社会的互利互补。 2.少投入、早建成。 3.少占或者不占用农田、尽量利用丘陵山坡。 4.为校园长期扩建留有可能性。 二、校址选择的具体要求 1.适宜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环境。 2.良好的自然技术条件(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 3.充足的土地面积与合宜的形状。 4.有利的基础设施:对外交通、运输、通讯水源、电源、三 废处理等。 校园与城市关系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学校附属于城市某栋建筑之中。 第二阶段:学校设于城市独立的建筑之中。 第三阶段:学校拥有多栋建筑或分散于城市街区或集中成城市形成 孤岛。 第四阶段:教学与居住分离 第五阶段:校园规模越来越大 1、城市保留校本部,郊区另建分部。 2、城区保留作分校,郊区另建校本部。 3、近郊形成大学文教区; 4、远郊新建科学城(研究机关一高校、研究机关;高校一研制 开发;高校一技术开发) 5、结合旧城改造,校园由郊外回归城市 高校校园规模 一、校园规模可分为起始规模、合理规模以及最大规模。 二、校园规模控制主要有两类基本参数:一是学生人数,二是校园 土地面积。 三、校园学生人数合理规模主要取决于事业规划、其规模参数指标

小学学校整体规划设计方案

学校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师生为主体,以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创建和积淀厚重的校园文化,营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建设目标 构建以师生为主体,具有时代特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校设与布置,绿化美化工作等,进一步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 (二)广泛宣传学校精神、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文明守纪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并形成系列。(五)富有人文情怀的学校制度,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愿望的融合,使校园充满和谐。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师生可持续发展出发,充分考虑师生的身心需要,重视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充分发挥和培育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 (二)导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三)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最大限度的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践生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体验中冶学生的情操。 (五)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等特点,需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并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 (六)创造性原则。社会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会随之而变化,并体现出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与时俱进,在容上坚持时代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在形式上开拓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按照“清新、和谐、开放”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让校园充满艺术性、教育性,体现出学校独有的文化气息。 1、优化学校人文环境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Design 设计, 2018, 3(2), 44-5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d8541504.html,/journal/design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d8541504.html,/10.12677/design.2018.32008 Reform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Zijingang Campus, Zhejiang University Yuan Sun1, Fangyuan Chen1, Wenxuan Sun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2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y 28th,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 Abstract In the view of the users of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authors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ublic spac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of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Also, with screening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the reform object, we try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bring students better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and living. In the case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sche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should be promoted. Keywords University Campus, Public Space, Reform Design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孙源1,陈方圆1,孙文瑄2 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8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 摘要 笔者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者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体验、观察和切实需求,探究大学校园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筛选不同尺度的改造对象,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期以带给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改造方案与特色成果加以推广。

高等学校校园总体规划

高等学校校园总体规划 高校分类 一、高校类型: 普通高校:专科,多科,综合——国家统招、委托代培、干部进修、教师进修、自费。 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广播电视、职工大学、函大、夜大、进修班提高班自学考试证书制度。 二、高校类别: 综合; 理工:附属科研生产开发基地; 农林:附属农林、畜牧、实验基地; 医药:附属医院; 师范:附属实验中小学; 语文财经政法; 艺术:附属艺术展示、演出场馆; 体育:附属体育场馆; 其它 高校组织机构 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务长。 校级机关院系机构 1、各种常设委员会 2、校办、外办、教务、科研、生产、人保、财会、行政、基建、档案: 校刊、学报、编辑部;出版社;设计院;研究所;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技术、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校医院(医务室)、附中、附小、托幼。 3、继续教育学院 4、研究生院 5、图书馆 高校学制 国家统考,保送推荐。 校园规划的基本依据——事业规划主要内容 一、有关上级部门批文及主要规划依据文件、规范、规定。 二、学校性质(综合、多科、专科、住读、走读)。 三、学校类别(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大专、本科、研究生部)。 五、学校规模(折合全日制本科生学生人数、起始规模、长远规模)。 六、学校组织机构(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 七、教职员工编制。 八、重要固定资产估算。 九、建设资金来源,基建标准与控制总投资。 十、建设进度计划。 校园规划的广度与深度 一、广度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战略布局。

2.省、市、区、县高校校址选择。 3.校园总体综合规划。 4.校园局部详细规划。 5.老校园的重建、改建与扩建规划。 二、深度 1.规划期限及图纸比例 控制时间图纸比例 近期规划 5年 1 : 500 中期规划 lO年 1 :2000—1:1000 远期规划 15年 1:10000—1;5000 近期规划:管网设计、竖向设计、单体设计、环境设计。 中期规划:群体布局;道路座标定位、边缘线;分区建筑系数;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建筑红线划定。 远期规划:校园主要出入口、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近期、远期) 高校校址选择 一、校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学校——社区——社会的互利互补。 2.少投入、早建成。 3.少占或者不占用农田、尽量利用丘陵山坡。 4.为校园长期扩建留有可能性。 二、校址选择的具体要求 1.适宜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环境。 2.良好的自然技术条件(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 3.充足的土地面积与合宜的形状。 4.有利的基础设施:对外交通、运输、通讯水源、电源、三 废处理等。 校园与城市关系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学校附属于城市某栋建筑之中。 第二阶段:学校设于城市独立的建筑之中。 第三阶段:学校拥有多栋建筑或分散于城市街区或集中成城市内形 成孤岛。 第四阶段:教学与居住分离 第五阶段:校园规模越来越大 1、城市保留校本部,郊区另建分部。 2、城区保留作分校,郊区另建校本部。 3、近郊形成大学文教区; 4、远郊新建科学城(研究机关一高校、研究机关;高校一研制 开发;高校一技术开发) 5、结合旧城改造,校园由郊外回归城市 高校校园规模 一、校园规模可分为起始规模、合理规模以及最大规模。 二、校园规模控制主要有两类基本参数:一是学生人数,二是校园 土地面积。 三、校园学生人数合理规模主要取决于事业规划、其规模参数指标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1 省XXXXX中等专业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学校走涵发展的重要面,是全面提升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管理保障,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 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特制定省XXXXX中等专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XXXXX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全面贯彻教育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 体目标,突出“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 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主题及宗旨 主题:经典传承文明习惯亮丽人生 宗旨: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成长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主题,挖掘和传承经典的文化底蕴,培养诚实勇敢守信,善于表达交往的人格特点, 有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创建和谐校园,形成初步既有传统特点又有创新 精神的现代人的共同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 学生的思想阵地。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 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1.建有文化校园,塑有思想教师,育有特长学生,办有特色学校。 2.创时代特色,办“五有”学校,实现科学发展。 2 五有:教育有爱,教学有法,管理有效,德育有行,服务有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