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风效应

结构风效应
结构风效应

结构风效应

主要内容

风对结构作用

风洞试验方法

桥梁抗风研究

建筑结构抗风研究

卢浦大桥抗风研究

1、风对结构作用

什么是风——风是空气相对于地球表面的流动

为什么有风——地球自转;太阳对地球表面不均匀加温风是一种力——大小;方向

风速随时间变化——平均风速;脉动风速(紊流强度)风速随空间变化——风速剖面(指数律)

空气流动中的旋涡——紊流尺度、功率谱密度风对结构的作用是一种复杂力的作用

1.1自然风特性

1、风对结构作用(续)

静力作用(平均风) ——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

结构变形或破损

外装饰(幕墙)、辅助设施破损、飞落

强迫振动(脉动风) ——顺风向抖振(疲劳)

横风向涡激振动(含扭转振动)

人感不适(起居、工作、行走)

1、风对结构作用(续)

自激振动(风与结构相互作用) ——自激性涡激共振

单自由度自激发散振动

弯曲颤振、扭转颤振、驰振

耦合自激发散振动(弯扭耦合颤振)

悬索桥、斜拉桥

尾流驰振(尾索、输电线等)

缆索雨振(斜拉索)

1.2风的作用现象(续)

1、风对结构作用(续)

环境影响——建筑物周围的风环境恶化(风干扰)

局部地区的风环境恶化(质量迁移)

污染物扩散(汽车尾气、有害工业气体)

风噪声(阳台、窗框、桥栏杆等)

室内通风换气不良

1.3风的作用现象(续)

1、风对结构作用(续)

科学研究——数理模型、实验室试验、现场实测

理论分析——只有极少数问题有解析解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

风洞试验——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方法

现场实测——最精确的方法,难于实时捕捉

1.4研究方法

2、风洞试验方法

什么是风洞——使空气按一定规律流动的管道风洞分类——按用途、风速、尺寸、结构型式大气边界层风洞

——模拟自然风特性

——试验区良好的流场品质

风洞中的自然风特性模拟

——被动式方法(尖劈加粗糙元;格栅)——主动式方法(具有可控调节功能)

2.1 大气边界层风洞

2.2 结构模型风洞试验

相似准则——基本条件

基于动力平衡方程

结构:惯性力、弹性力、重力、阻尼力

空气:惯性力、粘性力

相似参数——基本参数

模型与实际结构间的相似关系

2、风洞试验方法(续)

2.2 结构模型风洞试验(续)

2.4 结构风洞试验历史

1904年:第一次结构风洞试验,早于航空风洞

1940年:Tacoma海峡桥的风毁事故

1950年:F.B. Farquharson教授的Tacoma桥风洞试验

1960年:A.G. Davenport教授提出边界层风洞试验理论

1965年:第一座大气边界层风洞诞生(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90年代:大型大气边界层风洞建设

——日本土木研究所(筑波)40m×4m×30m

——中国同济大学15m×2m×14m

--------丹麦DMI(海洋研究所)13.6m×1.7m×15m

3.1 静力气动力测量

目的:测定作用在桥梁上的静力气动力

模型:刚体模型(主梁、塔柱、构件)

要点:避免三维效应(端板,辅助模型)

测量:应变式测力天平(三分力)

3.2 动力气动力测量

目的:测定桥梁的振动响应及动力气动力

模型:弹簧悬挂二元刚体节段模型

要点:避免流场中的干扰因素(外支架)

结构阻尼的模拟

测量:竖向平动与扭转运动

仪器:加速度计

位移计

应变计

3.3 三维全桥模型试验

目的:测定架设全过程及成桥状态的三维振动响应

模型:三维气动弹性模型

要点:满足结构力学、空气弹性力学相似条件

需要大试验尺寸的风洞

自然风场的模拟

测量:结构的振动响应

形态:颤振、涡激共振、抖振

3.4 桥梁抗风主要成就

大跨度桥梁设计关键问题——抗风设计

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里程碑

1990年:上海南浦大桥抗风研究(世界第三斜拉桥)1994年:上海杨浦大桥抗风研究(世界第一斜拉桥)1998年:江阴长江大桥抗风研究(世界第三斜拉桥)2003年:上海卢浦大桥抗风研究(世界第一拱桥)

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未来

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抗风研究(世界第一斜拉桥)2008年:舟山西堠门大桥抗风研究(世界第一悬索桥)4.1 表面风压测量

目的:幕墙设计、结构风荷载(积分得到)

模型:刚体模型

周围地貌和环境的模拟

测量:压力扫描阀

电子式、机械式

消除管路腔体谐振影响

4.2 基底反力测量

目的:建筑物整体或局部荷载

模型:刚性模型

脉动风力测量时,轻质刚性

测量:六分力应变式天平

脉动风力测量时,高频测力天平

分段测量时的模型及天平安装

4.3 振动响应测试

目的:结构的动力稳定性

舒适度

等效风荷载

模型:单自由度模型(顺+横风向振动)

二自由度模型(顺+横风向振动)

多质点系模型(考虑高阶振动)

气动弹性模型(三维多振型耦合振动)

测量:加速度、位移

4.4 风作用其他问题

高层建筑物间的风干扰(群体试验)

建筑物的尾流效应(尾流测量)

建筑物的风噪声(风噪声试验)

质量迁移——堆积荷载(雪、沙)(地形试验)

4.5 高耸结构抗风成就

高耸结构设计关键问题——抗风和抗震

高耸结构抗风研究里程碑

1988年:上海广播电视塔(青海路)抗风研究

1995年:上海东方明珠塔抗风研究(世界第三高塔)1999年:上海金贸大厦抗风研究(世界第三高楼)

高耸结构抗风研究未来

200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抗风研究(世界第一高楼)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抗风研究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抗风研究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

凉州区2013年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2013年6月) 2013年,全区种植结构调整以节水高效为中心,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两个全覆盖,一个零种植”(区域化种植全覆盖、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全覆盖,井水灌区小麦零种植),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强化服务等配套措施,全区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强,节水增收作用进一步凸显。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3.7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其中:小麦9.6万亩,较2010年减少28.9万亩,减幅达75%,井水灌区乡镇小麦“零种植”全面落实。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35万亩,较2010年增加8.35万亩,新增饲用型甜高粱2.01万亩。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10年的40:60调整为14:86。全区2010-2013年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317万亩,其中:2013年推广116.5万亩,占任务97万亩的120%,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农业用水占比由2010年的82%调整到目前的75%,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比表

2010-2013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一、结构调整的特点 (一)粮食面积夏减秋增 1、夏粮面积逐步下降,秋粮面积明显增加 2013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6%,较2010年下降5.8个百分点。夏粮14.4万亩,较2010年减少32万亩,减幅达69%;秋粮面积90.01万亩,较2010年增加24.03万亩,增长36.4%。 2010-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对比表 单位:万亩

最新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类4.35万亩。 2020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

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20.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20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20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20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20年增加2.57万亩,增幅29.47%;园林水果面积4.71万亩,较2020年增加1.48万亩,增幅45.82%。二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20年粮食、经作(含蔬菜、水果、瓜类)、饲草面积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20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调整为70.39:27.61:2.00和26.16:73.84。粮食比重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一)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一)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史实,针对知识经济下跳跃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论述了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及其生成机制,提出满足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最优均衡、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制度变迁和宏观调控的弹性均衡等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标准,说明了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路径。 关键词: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报酬递增机制自增强机制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针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提出“大推进”均衡发展模式和“突击式”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理论是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的新变化。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形式 1.聚合效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已不同于传统物质经济: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物质投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制度、政策等稀缺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经济增长机制除市场机制外,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等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速度的主要机制。稀缺要素越密集,区域经济发展中“聚合效应”越显著,外部规模经济性越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发展水平越高。 2.极化效应。由于各区域在制度改革权力、政策供给等方面享受的优惠待遇不同,对技术、人才、信息等稀缺要素的占有不同,加之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价格机制引导生产要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率向最优区位或发达地区集中,推动发达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由于技术、资本、人才净流失,制度、政策供给不足,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3.扩散效应。传统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等物质投入,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产业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缓慢,传统产业或城市发展规模有限,生产要素通过双向式平面传递,“扩散效应”易于实现。知识经济下,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区域或产业通过要素有机聚合,产生集聚经济性,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只会强化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弱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 4.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区域或城市规模经济与产业规模经济两方面。规模经济性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是一个历史范畴。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规模经济弹性越大,经济增长曲线向上移动;反之,科技发展水平越低,规模经济弹性越小,经济增长率越低。因为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专业化报酬递增,其边界扩张具有无限弹性,知识技术密集产品生产具有高沉没成本、低复制成本、规模经济显著、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 5.邻近效应。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目标的产业集聚具有“邻近效应”。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和公共基础设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知识、经验、技能传播,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便于企业在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树立企业声誉和产品信誉,加速市场资本积累,形成本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互补,减少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形成持续发展能力。 6.网络效应。企业“扎堆”和密集的城市群体构成一种高效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可以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知识、信息交流,降低交易费用;以众多的城市群体为“发展中心”,以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为增长点,以立体交通通讯网为依托,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服务化和生态化为目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的网络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必要条件。 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它通过价格

记叙文写作六种结构模式

记叙文写作六种结构模式 一、冰糖葫芦法 葫芦本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这种果实两头粗,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小买卖人为了招徕顾客,把冰糖着色加工成葫芦状,并以小棒穿插成串,这种东西既是可吃的食品,也是可供观赏的手工艺品。借用这个名称用于快速作文的构思,意思是说,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那么众多的材料(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种方法之所以快速,是因为构思时思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只要找到能贯穿全文的?小竹棒?,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就能把全文的布局安排好。 【例文一】 昔日雄风横扫战场的老军人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耳听着外屋儿女们争家夺产的吵闹声,他无限悲哀,头一歪撒手西去。 儿女们分完家产,对老军人留下的那件破军大衣不屑一顾:?这劳什子怎么还没扔啊?!?理所当然,垃圾箱成了那件军大衣的最好的归宿。 夜里,寒风刺骨,一条野狗颠儿颠儿地四处找食,待垃圾箱里可吃的所有?美味?填入它腹中之后,它发现了?蜷缩?在箱边的军大衣。它嗅了嗅,大概觉得还算可以御寒吧,它钻到军大衣里做起了美梦。梦里它被一个贵妇人收养,锦衣玉食,只是它偶尔闯了次祸,被贵妇一顿好打,?啪!啪!?它感觉身上剧痛,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人拎着一只大麻袋,正用她手中的棍敲着军大衣。冷不防其中蹦出一条野狗,她吓了一跳,野狗看了看她手中的粗棍,觉得不太好惹,于是一抖身,撒腿溜走了。 ?一件破大衣……兴许能卖几个钱……?捡垃圾的女人嘴里嘀咕着,她捡了起来,掸了掸大衣上的灰,塞进麻袋,蹒跚地走了。 收购站,一个眯着眼的中年人,反复掂量着军大衣的价钱,他指着密密匝匝的补丁,傲慢地说:?这种破烂货,至多值个5块。?捡垃圾的女人争辩:?你看,多厚实,怎么只值这么多呢??中年人哼了一声:?太破了,你不愿意就算了,我们还不想要呢。? 一个考古学者经过,他习惯性地用?瓶底?后的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当他看到收购站柜台上的军大衣时,眼睛发亮。他冲进去,连声对那女人说:?卖给我吧。?中年人奇怪地看着考古学者,低声说了句?神经病?后对女人说:?那你卖给他好了。? 最后以50元拍板。女人拿着手中的五张?大团结?发愣:?值那么多吗??考古学者如获至宝的样子更令他惊讶。她搔了搔头,说着什么就飞快地走了——生怕考古学者反悔。 ?这质地,这颜色,分明是当初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布嘛。我要送到延安军事文物博物馆去。对,马上就去!?考古学者快步跨上自行车离开了。 一日,延安军事博物馆展览,一个女人领着她的孩子来参观,边看边教育:?你爷爷当初就是一个大英雄……?忽然,她愣住了:那件破军大衣不就是当初她亲手扔掉的吗?千真万确,当初就是她拎着那个带补丁的领子扔掉的! 【简评】文章以一件破军大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矛头直指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现实,曾几何时,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抛到了九霄云外,当权者以权谋私,身为子女者铜臭熏心,对父母漠不关心。结尾卒章显志,丢弃军大衣的人最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二、波澜跌宕法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回环,方可引人入胜。很多人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注意叙事条理、线索结构的分明清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铺直叙、水平如镜,看不到曲折错落、起伏回环。这种文章虽然也使用了相应的叙事手法,叙述能概括具体,但缺乏点情趣,少了点波澜,仍不能算好文章。 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吊起读者紧张的心情,以吸引读者。例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段,可谓波澜起伏。作者写武松打虎过程时,先如平地一声惊雷,?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局势何其紧张;随后写武松惊出一身冷汗,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气氛暂时得到些缓和;然后波澜又起,当武松抡起哨棒直打老虎时,却将哨棒劈在树枝上,以致断为两截,这险至极处可令读者紧张至极。当赤手空拳之时,读者为武松也提心吊胆到了高峰;乃至武松与老虎最后殊死搏斗,令人跟随武松经历了一场生死斗。这一波一伏,如浪撞礁石,似海波叠起,真正扣人心弦。 总之,文章的曲折起伏:一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曲折起落,因此,写作时一定要研究生活;二是作者对所描写事件的参差错落、跌宕起伏要深刻地体验,尤其对处于事件情节中心的人物形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省际旅游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本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

省际旅游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本生产率增长效应 分析 摘要: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生产要素流动, 本文运用Shift-Share方法实证度量了2000-20__年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资本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从“结构红利”的角度解析了旅游业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发展潜力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计算数据显示,对大部分省份来说,旅游产业结构变迁有利于 旅游业资本生产率的提升和发展,但是对另外一部分省份来说,资 本要素转移的“结构红利假说”效应并不明显;与结构效应相比, 旅游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资本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关键词:旅游业结构变迁资本生产率 Shift-Share方法一、引言 生产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本作为旅游业发展投入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在不同行业间的配置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库茨涅茨(1979)认为没有各种要素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 充分流动,不可能获得人均产出的高增长率。遗憾的是,国内旅游 界针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曹新向(20__)通过构建相关指标和评价体系,对中国省域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旅游需求 潜力、旅游供给潜力以及旅游潜力保障力和旅游潜力支持力几个 方面展开了分析,但是忽略了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杨勇,20__)运用Shift-Share方法,

将旅游业潜力从产业结构变迁和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但是对于资本 在不同行业间的配置是如何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没有进行研究论述,为了填补此空白,本文在杨勇老师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本要素人手,对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和旅游业发展做出一个实证检验。基 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使用的是2000-20__年各省份的统计数据,数据全部来自20__-20__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涉及到的数据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固定资产等。本文所说的旅 游企业是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副本中的分类方法,把旅游企业分为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和其他旅游企业论 文下载。二、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旅游业资本生产率的 分解现代经济的增长既是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不 断调整的过程。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思想和等边际原理,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间实现最优化配置的结果表现为不同产业资本生 产率的趋同,在现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市场状态下,如果旅游业各 行业资本生产率存在差异,生产要素会从资本生产率低的行业向资本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最终实现各行业的资本生产率都相同的 均衡点,而在这样一个转移过程中,旅游业实现了发展。 Peneder(20__)认为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以及生产率增长速度,当要素由低生产率水平向高生产率水平的部门或者由生产率增长慢的部门向生产率增长快的部门流动的时候,就会促进经济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 篇).docx

第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类4.35万亩。 2014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1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4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14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14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14年增加2.57万亩,增幅29.47%;园林水果面积4.71万亩,较2014年增加1.48万亩,增幅45.82%。二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14年粮食、经作(含蔬菜、水果、瓜类)、饲草面积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4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调整为70.39:27.61:2.00和26.16:73.84。粮食比重略有下降,经作、饲草比重增幅较快,分别达到34.41%和178.48%,夏秋作物调整中,秋粮增幅较大,“压夏扩秋”效果显著。三是经作内部结构变化大。通过经作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蔬菜(含地膜早熟洋芋)、籽瓜、枸杞、瓜类等四大特色产业格局。其中:蔬菜、籽瓜、枸杞、瓜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18.1:4.5:0.2:1.6提高到2014年的23.7:7.2:4.4:3.9,增幅分别为31.25%、57.74%、1846.23%和140.48%。调整力度最大的是蔬菜,2014年蔬菜面积较2014年增加了10.12万亩,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枸杞,增幅1846%。 (二)特色农业产业壮大,优势农产品向区域化经济发展。一是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县蔬菜(含洋芋、复种等)种植面积达30.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达到5.18万亩,新发展蔬菜1.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13%,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乡镇达到7个,形成了以东湾、三滩为主的万亩茄子生产基地,以北湾为主的5千亩密刺黄瓜生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游静06国经2006020236 道格拉斯·C.诺思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诺思的模型有三大基石:能够激励个人的和集团的产权理论、能够界定产权的国家政府、能够影响人们对可观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思形态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 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显然,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在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很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诺思认为,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但是,如果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理解国家。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并且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利集团收益最大化。然而,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诺斯指出“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对此,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即如果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如果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其一是,国家为了获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由于国家提供这些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因而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这些服务的组织,国家由此得到的社会总收入要高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自己保护自己拥有的产权所得到的收入。 其二是,国家为了使自身收入达到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在这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 其三是,国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一潜在竞争来源于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正是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促使国家在行使其职能时不得不做多方面的利益权衡,并防止被潜在竞争对手所替代的可能性的发生。 其次国家还有两个目的:(1)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2)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 但由于在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的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由此也就产生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又由于技术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市场的拓展等等,改变了相对价格与选民的机会成本,最终导致与产权的基本所有权结构

4大现代农业种植模式13种栽培方式

4大现代农业种植模式13种栽培方式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也在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 模式,也出现大批量的新型农业经济体,即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这些新 型农业经济体采用的是何种农业种植模式呢? 新型农业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无土栽培、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四大模式。选对 模式和方法,无疑可以让农业经营事半功倍。接下来,带大家一起来了解现代化新型农业种植的4 大模式和13种栽培方式。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据了解,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一般而言,从事设施农业种植需配备由计算机控制的可自动开启天窗、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升温系统、湿窗帘、喷滴灌系统或滴灌系统、移动苗床等自动化设施,从而提供农业“智能”温室。智能温室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种植,还可以在实现农业观光、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以及广大群众最为熟悉的生态餐厅功能。设施农业运用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随着蔬菜农药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安全型温室建设成为

无毒农业、设施农业、蔬菜标准园建设的核心设施。使用这种设施可以生产出没有农药污染的蔬菜瓜果,是今后设施农业重点发展的对象。从事农业相关种植的人士或许可以尝试下。 1 生产型温室 生产型温室主要以生产种植为主,可以在温室内种植蔬菜、花卉、水果以及育苗组培等功能。 2

生态餐厅 生态餐厅是综合运用建筑学、园林学、设施园艺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以设施调控技术、农艺栽培及管理技术来维护餐厅的优美环境,形成以绿色景观植物为主,蔬、果、花、草、药为辅的植物配置格局,结合假山、瀑布、小桥流水、竹木亭阁等园林景观,全方位立体展现绿色、优美、宜人的就餐环境。一般生态餐厅需要具备的条件为:智能控制温室、天然环境、生态食品、节能、节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生态温室餐厅是将现代设施农业和绿色餐饮完美结合的产物,我们认为做休闲农业旅游的农 场或农庄可以参考,用特色吸引游客。 农业观光

福建农作物种植结构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大部分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中北部部分山区冬季有雪相。南部地区冬季温度较高可全年进行农业生产。???福建主要经济作物以果树,茶叶,蔬菜和烟草为主。果树主要以柑橘类比较的多(柑橘、蜜柚和橙)。其次是荔枝香蕉龙眼枇杷部分地区也还有葡萄桃枣和梨等。茶叶在福建的种植面积比较的大。年用药量也比较的大,而且很多地方的用药水平也比较的高,部分地区以主要销茶叶的产品为主。大田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的种植在内陆地区比较的集中,沿海地区比较的分散而且面积也比较的小(宁德地区水稻面积也比较的大)。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福建各个地区的农药市场的特点。??? 一、漳州地区。漳州为福建省最大的农药市场。年销量要占福建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是漳州本身市场比较的大全年都在用药,而且很多大客户辐射的面积也比较的大,很多的客户做到了厦门泉州龙岩)。漳州地区全年都在用药,种植作物也比较的多杂淡旺季不明显。漳州用药主要集中在果树蔬菜和茶叶方面。果树主要是以蜜柚香蕉荔枝龙眼枇杷为主。蜜柚用药比较的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杀螨,杀蚧和杀菌。蚜虫飞虱果实蝇类用药也不少,但因年份不同用药变化比较的大。杀螨剂全年都在用药,杀蚧从4月份开始8月底基本结束。杀菌以溃疡炭疽疮痂烟煤杀皮等比较的多。从年初开始用药到采摘结束。采摘后用保鲜剂比较的多。保鲜以咪鲜胺为主.香蕉用药主要还是杀菌为主,主要针对的还是香蕉叶斑病。荔枝龙眼用药主要以钻心虫的为主,枇杷用药较少。茶叶用药主要

以杀虫的较多,年初时用一 些催芽剂,杀虫主要以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蚜虫飞虱为主。部分季节跳甲用药也比较的多。蔬菜漳州种植面积也比较的大,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和年初,从9月份开始持续到来年的3月份。水稻在漳州种植面积较小主要以单季稻为主,水稻收获后很多地方种植水稻。????二、厦门地区。厦门地区在福建属于面积较小的市,但蔬菜面积较大,种类也较多,是中国八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全年基本都在用药且用药水平较高。厦门由于和漳州较近所以很多漳州经销商在这边都有辐射。???? 三、泉州地区。泉州在福建省内也是农药大市场。重要作物集中在果树(柑橘)、蔬菜、茶叶上面,水稻面积要比漳州大。果树以柑橘为主,主要集中在永春县,柑橘用药与漳州蜜柚相同也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泉州茶叶面积较大重要集中在安溪,安溪茶叶用药在福建是最大的而且用药水平也比较的高。茶叶用药种类与漳州基本一致再不赘述。泉州其他县市以蔬菜水稻为主。部分地区也有荔枝龙眼枇杷但种植面积都不是很大。???? 四、福州莆田地区。福州莆田以蔬菜果树水稻为主。部分地区好有少量的茶叶。蔬菜全年基本都在用药。尤其是莆田地区最近几年蔬菜的种植面积都在不断的增大,用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蔬菜沙虫也主要是以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等较多,还有跳甲地下害虫蚜虫蓟马等也比较的多。果树面积不大但比较的杂有葡萄荔枝龙眼枇杷柑橘等。????五、宁德地区。宁德主要还是以茶叶和水稻的用药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调研报告.doc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调 研报告 第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

类4.35万亩。 2014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1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4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14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14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14年增加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自然条件分析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河网密度达 4.8 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 4 000~6 500 ℃。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福建农作物种植结构教案资料

福建农作物种植结构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大部分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中北部部分山区冬季有雪相。南部地区冬季温度较高可全年进行农业生 产。福建主要经济作物以果树,茶叶,蔬菜和烟草为主。果树主要以柑橘类比较的多(柑橘、蜜柚和橙)。其次是荔枝香蕉龙眼枇杷部分地区也还有葡萄桃枣和梨等。茶叶在福建的种植面积比较的大。年用药量也比较的大,而且很多地方的用药水平也比较的高,部分地区以主要销茶叶的产品为主。大田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的种植在内陆地区比较的集中,沿海地区比较的分散而且面积也比较的小(宁德地区水稻面积也比较的大)。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福建各个地区的农药市场的特点。 一、漳州地区。漳州为福建省最大的农药市场。年销量要占福建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是漳州本身市场比较的大全年都在用药,而且很多大客户辐射的面积也比较的大,很多的客户做到了厦门泉州龙岩)。漳州地区全年都在用药,种植作物也比较的多杂淡旺季不明显。漳州用药主要集中在果树蔬菜和茶叶方面。果树主要是以蜜柚香蕉荔枝龙眼枇杷为主。蜜柚用药比较的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杀螨,杀蚧和杀菌。蚜虫飞虱果实蝇类用药也不少,但因年份不同用药变化比较的大。杀螨剂全年都在用药,杀蚧从4月份开始8月底基本结束。杀菌以溃疡炭疽疮痂烟煤杀皮等比较的多。从年初开始用药到采摘结束。采摘后用保鲜剂比较的多。保鲜以咪

鲜胺为主.香蕉用药主要还是杀菌为主,主要针对的还是香蕉叶斑病。荔枝龙眼用药主要以钻心虫的为主,枇杷用药较少。茶叶用药主要以杀虫的较多,年初时用一 些催芽剂,杀虫主要以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蚜虫飞虱为主。部分季节跳甲用药也比较的多。蔬菜漳州种植面积也比较的大,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和年初,从9月份开始持续到来年的3月份。水稻在漳州种植面积较小主要以单季稻为主,水稻收获后很多地方种植水稻。二、厦门地区。厦门地区在福建属于面积较小的市,但蔬菜面积较大,种类也较多,是中国八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全年基本都在用药且用药水平较高。厦门由于和漳州较近所以很多漳州经销商在这边都有辐射。 三、泉州地区。泉州在福建省内也是农药大市场。重要作物集中在果树(柑橘)、蔬菜、茶叶上面,水稻面积要比漳州大。果树以柑橘为主,主要集中在永春县,柑橘用药与漳州蜜柚相同也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泉州茶叶面积较大重要集中在安溪,安溪茶叶用药在福建是最大的而且用药水平也比较的高。茶叶用药种类与漳州基本一致再不赘述。泉州其他县市以蔬菜水稻为主。部分地区也有荔枝龙眼枇杷但种植面积都不是很大。 四、福州莆田地区。福州莆田以蔬菜果树水稻为主。部分地区好有少量的茶叶。蔬菜全年基本都在用药。尤其是莆田地区最近几年蔬菜的种植面积都在不断的增大,用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蔬菜沙虫也主要是以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等较多,还有跳甲地下害虫蚜

游静-《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游静 06国经 2006020236 道格拉斯·C.诺思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诺思的模型有三大基石:能够激励个人的和集团的产权理论、能够界定产权的国家政府、能够影响人们对可观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思形态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 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显然,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在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很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诺思认为,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但是,如果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理解国家。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并且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利集团收益最大化。然而,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诺斯指出"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对此,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即如果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如果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其一是,国家为了获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由于国家提供这些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因而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这些服务的组织,国家由此得到的社会总收入要高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自己保护自己拥有的产权所得到的收入。 其二是,国家为了使自身收入达到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在这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 其三是,国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一潜在竞争来源于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正是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促使国家在行使其职能时不得不做多方面的利益权衡,并防止被潜在竞争对手所替代的可能性的发生。 其次国家还有两个目的:(1)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2)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 但由于在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的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由此也就产生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又由于技术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市场的拓展等等,改变了相对价格与选民的机会成本,最终导致与产权的基本所有权结构的矛盾。即导致了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性。至此,也就完成了诺思的国家理论的基本框架。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他曾经提到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这似乎也就是说,要了解制度变迁理论,就必须先要了解国家,然后通过国家来认识产权结构,继而来全面的理解制度变迁理论。但是按照上面的关于暴力潜能分配论的分析,这似乎又表明,先要看一个国家的权力在选民之间的分配情况(往往通过产权结构来反映),然后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国家,进而理解制度变迁理论。我总觉得这里似乎把因果的顺序给颠倒了。并且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教授在解释历史陷入困境时引入的,由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