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习俗大全

合集下载

立春有哪些传统习俗_立春寓意

立春有哪些传统习俗_立春寓意

立春有哪些传统习俗_立春寓意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和立夏、立秋、立冬一样,表示着一个季节的开始。

也就是说,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春有哪些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立春的传统习俗1、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送春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

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3、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4、籍田礼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

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5、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6、鞭春牛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7、吃春饼、春卷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

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

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8、咬春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

24节气立春的民间风俗

24节气立春的民间风俗

24节气立春的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立春是第一个节气,立春的民间风俗包括句芒神、鞭春牛、咬春、祭祖、躲春、拜太岁等,而且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习俗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节气立春的民间风俗,希望大家喜欢!立春的民间风俗1、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送春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

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3、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4、籍田礼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

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搬家择日的正确方法,搬家宜忌5、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6、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7、吃春饼、春卷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

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

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立春节气有哪些习俗

立春节气有哪些习俗

⽴春节⽓有哪些习俗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间,春天是新⽣命新变化的开始,⽽⽴春所表⽰的就是春天的到来,⼩编在这给⼤家带来⽴春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家借鉴参考!⽴春节⽓有哪些习俗节令习俗⽴春到⽴夏前为春季,⽴夏到⽴秋前为夏季,⽴秋到⽴冬前为秋季,⽴冬到⽴春前为冬季。

⽴春前⼀天被称为节分,⼈们为了驱邪纳福,便产⽣了⼀系列活动。

古⼈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是天地信仰,⼆是祖先信仰。

古⼈深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神灵左右着⼈们的⽣活和命运。

古⼈重视祭祀⽂化,⽴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天象“⽃柄指寅”时,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个轮回已开启,在黄道吉⽇举⾏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丰收。

⽴春后⽓温回升,万物苏萌,春耕⼤忙季节在全国范围陆续开始。

民间习俗送春⽜汪曾祺先⽣在⽂章《岁交春》中,就记述了他的故乡⾼邮送春⽜的情形:“⽴春⽇有穷⼈制泥⽜送到各家,⽜约五六⼨尺许,涂了颜⾊,有的还有⼀个⼩泥⼈,是芒神……送到时,⽤唢呐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点赏钱……”推⽽⼴之,⼤约江南送春⽜仪式都差不多。

贴春⽜图有的地⽅是在堂屋墙上贴⼀幅画在黄纸上的春⽜图。

黄⾊代表⼟地,春⽜代表农事。

过去在农村,⽴春时节,农民都喜欢买⼀本⽼黄历,作为劳动⽣活地参考。

⽼黄历上⾯⼀般会印有“春⽜图”。

咬春北⽅⼀些地⽅⽴春⽇要吃萝⼘,谓之“咬春”。

吃⽣菜,⾷春盘。

《⽉令⼴义》卷五:“唐⼈⽴春⽇,⾷春饼⽣菜,号春盘。

”杜甫《⽴春》,春⽇春盘细⽣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这⾥的⽣菜就是我们常吃的⾲菜。

⽽在南⽅则是吃春卷。

春可咬可吃,有趣有诗意。

戴春胜“胜”,古时⼈们的⼀种头部饰物,有⼈胜、华胜、幡胜等多种形式,可⽤多种材料制成,其中纸制最为⽅便。

春胜各有地⽅特⾊。

唐宋时盛⾏制春幡,谓之“春胜”。

春幡为长条形,如凤凰展翅。

妇⼥⽤乌⾦纸或布帛剪制成燕⼦、鸡、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鸟⾍卉样式,⼤⼩男⼥,各戴⼀枝于⾸中,意在禳凶邪、求吉利。

立春的民间传统与祭祀习俗

立春的民间传统与祭祀习俗

立春的民间传统与祭祀习俗立春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农历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人们欢庆冬季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立春这一天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和祭祀习俗。

一、祭神仪式立春这一天,人们会组织祭神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也是对神灵的一种崇敬和感恩表达。

在祭祀时,人们会在庙宇或家中的神台前摆放供品,如水果、糖果、食物等,并燃香烛,以示敬意并祈求神灵的保佑。

二、踏春活动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进行踏春活动。

他们穿着新衣服,结伴而行,去郊外或公园欣赏春天的景色,追赶春天的脚步。

许多地方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表演、杂耍和传统民俗活动等。

三、祈福祭祀立春这一天,人们也会进行祈福祭祀的活动。

他们会在家中准备丰盛的年夜饭,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进。

在宴席上,人们会向神灵祈福,表达他们对来年好运和幸福的期望。

此外,也会进行各种祭祀仪式,如拜神、祭祀祖先等,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佑。

四、插柳枝立春这一天,人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是插柳枝。

柳枝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生机与希望,因此人们会在立春这天剪几条柳枝插在家门口、窗户或院子里。

这不仅是一种装饰,还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如柳枝一样茁壮成长,旺盛生机。

五、喜神送春立春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也会在这一天举行喜神送春的活动。

他们会在鞭炮声中,迎接喜神的到来,并以热闹喜庆的方式送春。

这不仅是对喜庆和好运的期望,也是欢庆春天的到来的一种表达。

总结:立春作为中国农历的第一个节气,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和祭祀习俗。

从祭祀神灵、进行踏春活动、祈福祭祀、插柳枝到喜神送春,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来年好运的期望。

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时刻,人们通过这些传统习俗,庆祝冬天的结束,欢迎春天的到来。

祭祀、庆祝、祈福和装饰,使得立春成为一个独特而美好的节日。

立春南方的民间风俗

立春南方的民间风俗

立春南方的民间风俗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南方各地的民间有不少隆重仪式和风俗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祭祖神:传统上,人们在立春之日会扫墓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2、祭神牲口:把牲口安排在庙里举行仪式,祭拜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尊重;
3、祭火:把祭火放在火堆中,焚烧一些自己的物品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4、洒立春酒:把立春酒洒到祭坛上,来让神灵享受甜香;
5、放鞭炮:放鞭炮发出声音,以此来吸引神灵的注意力;
6、迎春游园:南方一些地区会举行迎春游园活动,人们在游园中聚集,吃零食,踩高跷比赛,游戏等等。

立春节气的民俗活动及寓意

立春节气的民俗活动及寓意

立春节气的民俗活动及寓意本文将介绍立春节气的民俗活动及其寓意,分别从习俗、饮食、祭祀和农事活动四个方面展开讲述。

一、习俗1.立春祭祖:立春节气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祭祖的好日子,一些地方将立春之日定为祭祖节,人们会回到故乡,祭拜祖先,表达对先辈的敬仰之情。

2.扫尘踩地:立春之后是春季的开始,民间有“春捂秋扫”的习俗,而立春之后,则有“立春扫尘踩地”的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会打扫卫生,将家里的积灰扫出,然后再在屋内踩几脚,意为将过去的霉气踩出房门。

3.吃春饼:在北京等地,人们会在立春这天吃春饼,这种饼是用面粉和豆沙做成的,外形像饺子,寓意着迎接大地的回春。

二、饮食1.吃元宵:由于立春之后便进入了农历的正月十五,也是元宵节,因此人们会在这天吃元宵,表示“福满人间”。

2.吃桂花糯米饭:立春后是春季的开始,也是桂花开放的季节,因此有一些地方会做桂花糯米饭来庆祝。

这种糯米饭用上好的糯米和桂花、蜜糖等食材制作而成,香气四溢,极富诱人力量。

三、祭祀立春节气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日,民间会将立春看作是“开春之始”,也是“开门纳福”的好时机,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运。

四、农事活动1.农历正月初二:立春之日,古代农民将立春视为农历正月初二,也是农民劳动的开始,人们从这一天开始催动农事活动,如耕田、施肥、种庄稼等。

2.特有的春耕节:在江苏省南通地区,立春节气一过,就会进入一个特有的节日——春耕节,其由劳心者、劳力者两部分组成。

在春耕节上,耕田队员肩挑锄头,手握耙子,穿行在麦田之间,完成一年一度的春播工作,既祭祀神明,也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技巧和勤劳精神。

立春节气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气之一,以迎春、祭祖、耕作等活动为主,是对农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些习俗和节日,让其影响力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立春的民间风俗以及习俗

立春的民间风俗以及习俗

立春的民间风俗以及习俗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在自然界,立春最明显的特点是万物开始出现复苏迹象。

立春历史悠久,有不少的民间风俗以及习俗流传下来。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立春的民间风俗以及习俗有哪些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立春的民间风俗01 打春牛打春牛就是在立春日用黄土造牛并鞭打之,寓意鞭策耕牛、辛勤耕耘。

古时皇宫内打完春牛之后,把黄牛搬至臣子府前,让臣子打春,而在府门前路过的行人也可以打春牛。

由于这种风俗,所以立春在民间又称为“打春”。

02 喝春酒喝春酒在我国古代就有,现在在部分地区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习俗。

有的企业,在新年开工的时候,也会有老板宴请员工喝春酒,一起热闹热闹的传统。

03 吃春饼古代每逢立春日,民间有吃春饼的饮食习俗。

春饼是用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

吃春饼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名为“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立春节气的习俗1、立春节气习俗: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

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

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

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2、立春节气习俗: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传统习俗立春祈福辟邪的仪式

传统习俗立春祈福辟邪的仪式

传统习俗立春祈福辟邪的仪式立春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是我国许多地方有着悠久传统的节日。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仪式来祈福辟邪,以求带来好运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传统习俗中关于立春祈福辟邪的仪式。

立春这一天,我国各地有丰富多样的习俗来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气。

人们相信,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可以辟除厄运、祛除疾病,迎接春天的到来。

一、春祭:春祭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之一,它是人们向祖先祈福的仪式。

传统上,人们会将食物和祭品摆放在祖先牌位前,燃香烧纸,向祖先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幸福。

这个仪式也被认为是辟邪的一种方式,通过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驱除不祥之气。

二、扫尘:在立春这一天,人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扫尘。

扫尘被视为辟邪和清洁的象征。

人们会彻底打扫屋子的角落和灰尘,以去除旧年的晦气,让好运进入新的一年。

同时,也意味着迎接春天的到来,给家人带去新的希望和祝福。

三、祈福活动:传统上,立春这一天还有一些特殊的祈福活动。

比如,“祭灶”是人们祈求一年丰收和家庭安康的重要活动。

人们会在此时拜祭灶神,祈求他保佑家庭平安,使全家人健康快乐。

此外,有的地方还有燃放鞭炮、舞龙舞狮等形式的庆祝活动,来祈求一个繁荣和吉祥的新年。

四、着装习俗:在立春这一天,也有许多人会注意自己的穿着,遵循一些传统的着装习俗。

比如,有的地方会讲究穿新衣、换新鞋,以示新的开始和好运的预兆。

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在立春这一天,穿红色的衣服可以辟邪和驱鬼。

五、食俗习惯:在立春这一天,人们还会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

比如,“踏青”是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一种方式,许多人会选择在立春这一天外出郊游,享受春天的美好。

同时也会带上些许食物,以示身体健康和充足的粮食。

此外,还有人会准备一些传统的食物,比如赛黄豆、吃桃子等,寓意丰收和庆祝新年的开始。

综上所述,立春祈福辟邪的仪式是我国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春祭、扫尘、祈福活动、着装习俗和食俗习惯等形式,人们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迎接春天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春习俗大全本文是关于习俗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立春在每年的2月3、4日或5日。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下面是关于立春习俗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立春传统食物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吃春盘自唐朝起,民间还普遍流传有吃春盘的立春食俗。

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一书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就曾这样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

”到了宋代这一习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词人苏轼曾在其诗词作品中多次提及这一习俗,如“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愁闻塞曲吹芦管,喜见春盘得蓼芽”;而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这样的诗句。

到了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中载:“新春日献辛盘。

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引西晋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

”南朝诗人庾信的《岁尽应令诗》中也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这样的句子。

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

”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如李时珍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

按照现代科学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盘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春盘的内容已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变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时令菜为主,外加肉丝、豆腐丝等合炒成盘,也可酌加海参、香菇、鸡丝等原料,因人而异,随意搭配。

吃春卷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

这种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馅、用油炸制而成。

其具体制作方法为:面粉和成浆状,放些许在平锅底,用文火烧,时时旋转平锅,制成薄如蝉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馅,卷成约二寸长的长筒状,两头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

春卷皮一般用麦面,也有用鸡蛋皮、豆腐皮者。

至于馅料则分南北两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丝等,而江南则多用白菜、肉丝、虾丝、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这一食品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该书中曾提到过"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这两种春卷。

到了明清时期,春卷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

时至今日,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的春卷已成为许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风味独特、备受欢迎的名点。

现在人们吃春卷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时也经常可以吃到它。

但是,春卷在立春日这一天吃起来还是会别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尝春作为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原本是立春节庆习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是,现在这种节庆习俗已经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这一习俗了。

现在,人们更多地用吃面条和饺子代替了吃春盘、春饼、春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故民间广泛流传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

立春习俗1、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2、打春牛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

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

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

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

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3、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

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

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

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4、游春、报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

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

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

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

每来报者均有赏。

5、春社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

《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6、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

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7、戴春鸡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

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8、佩燕子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

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

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

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

“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

”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

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9、吊春穗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

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

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单贴在墙壁上,用来镇压驱杀毒蝎。

如写:“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

手执七星剑,斩杀蝎子精。

”白水县人民于谷雨节也有类似的活动,如在黄表上写:“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

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

”用以驱除毒蝎。

陕西西乡一带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刚亮时,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