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合集下载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小学语文必学的8种修辞方法详解!(附练习)

小学语文必学的8种修辞方法详解!(附练习)

小学语文必学的8种修辞方法详解!(附练习)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会不会用修辞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今天就跟着王老师一起来学习小学语文中的几种修辞方法吧!小学语文必学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排比(一)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1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呼告、通感、反语、互文、寄寓。

具体作用如下: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5、通感: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16、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1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8、寄寓: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

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14种,常见有八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
<2>暗喻(甲是乙)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三、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四、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五、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六、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七、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八、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九、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十、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即反诘。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十四、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6)拟人。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比拟。

(7))借代。

;用特征代本体;(8)详解:1.比喻:2.比拟:(1例句:1.2.3.(2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详细讲解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

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似的)、是、仿佛、犹如、成了”等。

详解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

详解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

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小学语文常用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夸张▣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四)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五、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三)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四)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六、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三)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四)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七、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二)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三)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四)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八、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二)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三)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

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陈述句:
1.花生的品质很高尚。

2. 这件事让人很感兴趣。

3.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4. 泪珠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

5. 你们都在忙忙碌碌地干活,我不能袖手旁观。

6. 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7. 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不能忘记。

8. 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

9. 信赖,往往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0. 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11. 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

12. 梅花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13. 每一个中国人都爱自己的祖国。

14. 我买不起这么贵的书。

15. 我们都喜欢看闲书。

改为反问句:
1. 花生的品质难道不很高尚吗?
2. 这件事怎能不让人很感兴趣呢?
3. 那些美好的印象,难道我会忘记吗?
4. 难道泪珠不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吗?
5. 你们都在忙忙碌碌地干活,难道我能袖手旁观吗?
6. 难道每个人都没有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7. 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难道我们能忘记吗?
8. 难道我的时装展得推迟吗?(出国留学网为您提供)
9. 信赖,怎么不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
10. 难道这清白的梅花能玷污吗?
11. 外公,这难道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12. 难道梅花的精神不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吗?
13. 每一个中国人怎么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14. 我怎么能买得起这么贵的书呢?
15. 难道我们都不喜欢看闲书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