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经济学重点.教学教材
运输经济学重点

运输经济学重点第1章绪论1.运输经济学是怎样一门学科?答:(1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运输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2运输经济学是要用经济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已经分配用于运输部门的资源;(3也可以说,运输经济学研究特定范围内,即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经济关系。
2.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在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变化?答:(1研究范围扩大,综合性日益加强;(2过去一向以政策论和经营论为主的发展线索有所改变;(3强调运输需求分析;(4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5与经济学和地理学等主要学科的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3.运输经济学目前包括哪些主要研究领域?答:(1运输经济基本理论;(2运输需求与供给;(3运输成本;(4运输价格;(5运输政策4.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2运输经济规律(3运输需求与供给;(4体现上述理论、规律和供求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5.如何学习和研究运输经济学?答: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系统理论是学习和研究运输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第2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1.如何理解运输的涵义?运输有哪些分类?答:运输是一项范围非常广泛的经济活动。
从运输的对象来看,可以分成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从运输任务完成的主体来看,可以分成旅客或货主利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完成的“自有运输”和由专门从事经营性运输的运输工具完成的“公共运输”;从运输方式看,运输业可以分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不同的运输部门。
从运输涉及的经济空间范围看,又可以分成市内运输、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运输、城市间运输和乡村运输等;还有国内运输和国际运输之分。
此外,从生产过程来看,可以分成属于生产过程之内的“内部运输”和生产过程以外的“外部运输”。
2.运输产品是什么,它与“人公里”、“吨公里”这些统计单位有什么区别?答:(1运输产品是位移(2区别①位移是货物或旅客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而人公里和吨公里只是这种变化在人数/重量和距离方面的一个度量单位;②位移是具体的,而人公里和吨公里是抽象物,只表示共性内容;③位移包括运输的完整过程;而人公里和吨公里无法包括这些内容;④相同的位移可能产生出不同的人公里和吨公里数。
《运输经济学》教学大纲

《运输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运输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水运经济实践的科学概括,是研究水运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讲求经济效益,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门部门经济学。
它在水运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全面地、高效地、迅速地、低耗地组织水运生产,从而以一定的劳动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水运管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输经济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是从事运输管理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它是运输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而它所研究的客观经济规律又将来指导船舶生产、商务管理、港口装卸等工作,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建设的现实出发,用客观经济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运输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原理和规律在水运部门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悉和掌握水运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律性,掌握合理组织运输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对水运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信息、总结。
2.充分认识水运业的性质,重要性及优所在,掌握水运管理原理与体制、驼计划工作、客货流的形成及其变动规律、固定资产、基本建设、劳动工资、水运成本、资金盈利、经济核算等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课时分配五、教学主要内容1.绪论《运输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交通运输业的性质以及存在的多重属性,交通运输业的特点,水上运输的优点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交通运输业的性质、多重属性、特点,水上运输的优点。
2.水运计划工作水运计划工作的意义,水运计划的分类、组成和指标体系,生产经营计划的特点,水运生产经营计划的编制、执行与控制。
重点:水运计划指标体系,生产经营计划特点,水运生产经营计划的编制。
3.客货流的形成及其变动规律货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货流变动的规律,货物运输的不均衡性,货物运输的合理性,旅客运输工作,水运经济调查,规则产销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运输经济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17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 7、货运强度
• 货运强度是指单位经济产值所产生的货物周转量。 • 8、运输弹性系数 • 运输弹性系数是指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增长速 度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速度之比。
• 9、运输供给
• 运输供给是指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 能的运价水平意愿并能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的数 量。
例:
M地的
某商品
A(
成本:6元) (运价:2元)
(
成本:4元)
B
(运价:6元)
M
二、运价下降 2 / 3(66.7%): A地运价下降了: 1.33 元 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 6.67 元, B地运价下降了: 4元 M地该产品的总成本为 6 元 —— (低于A 地产品) 现运输成本占总成本 33.3% 。
例:
M地的
某商品
A(
成本:6元) (运价:2元)
(
成本:4元)
B
(运价:6元)
M
来自B地:原总价10元 运输成本占了60%。 运价下降了:3元 M地产品总成本为7元 (与A地产品相同 ) 运输成本占了总成本: 42.9%,比原来下降17.1%。
来自A地:原总价8元 运输成本占25%。
一、运价下降50%:
因此他认为对市场的约束——无论是由政府规定还 是由垄断者提出,也无论是关于生产还是关于外贸— —都会限制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行,并最终损害工人和 消费者的利益。
13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亚当〃史密斯关于具有自律性的“看不见的 手”的学说,是他对于现代经济学的不朽的 贡献。
14
运 输 经 济 学 (第一章 运输经济学概述)
《交通运输经济学》

《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教学⼤纲⼀、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2.课程代码:A3530393.学分/学时:1.5/244.课程类別:必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3年级(上)5.适⽤专业:交通运输6.先修课程:《⾼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运输⼯程学》7.参考教材:贾顺平.交通运输经济学.北京:⼈民交通出版社,2011.8.教学安排及⽅式:本课程共计12次授课,其中课堂理论教学11次、单元测试1次。
9.开课系部:交通运输系10.撰写⼈:武倩楠11.撰写时间:2016.712.修改时间:2017.3⼆、课程的总体要求1.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程知识):能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法。
毕业要求6(⼯程与社会):能够熟练运⽤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交通运输中的问题。
毕业要求10(交流与沟通):能够理解交通运输经济学与交通出⾏及交通⽅式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出⾏需求及出⾏特征。
毕业要求11(项⽬管理):能够了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特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构成,理解交通运输的资源配置、规划的本质与特征、交通运输规划制度,掌握建设、经营、移交模式(BOT),移交、经营、移交模式(TOT),公共部门与私⼈企业合作模式(PPP)。
2.课程的教学⽬标(1)掌握交通与运输的异同、交通与运输的关系、交通运输的含义、交通运输的产业属性,了解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掌握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需求数量与需求的变化,掌握需求价格弹性及其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其他需求弹性,熟练运⽤效⽤与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偏好与⽆差异曲线、预算约束下的消费者均衡等理论⽅法。
(3)掌握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供给数量与供给的变化,理解供给价格弹性与类型、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掌握⽣产要素与⽣产函数、短期⽣产分析、长期⽣产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运输经济学PPT课件

运输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派生性
运输需求是由其他经济活动派生出来 的,不是直接产生的。
多样性
不同货物和人员对运输服务的需求具 有多样性。
运输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时空性
运输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贸易状况 等。
运输组织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运输组织应遵循安全、迅速、准确、方便和 经济的原则,确保运输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满 足客户需求。
方法
包括计划运输、合理运输、直达运输、集中 化运输和联合运输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
市场定位策略
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条件,选择 适合的目标市场,明确服务对象和业 务范围。
01
02
03
04
运输供给的定义
运输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价 格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且 能够提供的运输服务数量。
不平衡性
由于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在空 间和时间上的不平衡,导致运
输供给具有不平衡性。
时效性
运输服务不能储存,因此运输 供给具有时效性,即运输供给 必须在需求产生时及时提供。
部分可替代性
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 可替代性,但受到技术经济特
财务管理策略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控 制和风险管理,确保企业财务状况良 好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01
02
产品策略
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输产品,包括 不同的运输方式、服务质量和价格等。
03
营销策略
通过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和客户关系 管理等手段,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 占有率。
运输经济学第2章PPT课件

客所需的运输费用。
• (5)运送时间和送达速度,又称流时和流速,前者是指货物或旅客发生
空间位移时从起始地至到达地之间的时间;后者是指货物或旅客发生空 间位移时从起始地至到达地之间单位时间内位移的距离。
• (6)运输需求结构,是按不同货物种类、不同旅客出行目的或不同运输
17
• 运输需求包含以下六项要素:
• (1)运输需求量,也称流量,通常用货运量和客运量来表示,用来说明
货运需求和客运需求的数量与规模。
• (2)流向,指货物或旅客发生空间位移时的空间走向,表明客货流的产
生地和消费地。
• (3)运输距离,也叫流程,指货物或旅客所发生的空间位移的起始地至
到达地之间的距离。
2.7 0
需求量变动说明图
50
a
100
b
150
c
200
50
100
150
200
250Q
16
二、运输需求的概念
• 1.运输需求
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价格水 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 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 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愿 望和具备支付能力,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 构成现实的运输需求。
19
• 货物运输需求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
局与资源产地分离。
• (2)生产力布局与消费群体的空间分离。 • (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
上的差异。
20
三、运输需求的类型
• 1.按运输对象种类不同,可分为货物运输需求和
旅客运输需求。
运输经济学

1)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2)一个坐标平面内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 线,离原点越近效用水平越低,而离原点 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3)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并且凸向原点。 4)无差异曲线的每一点的斜率表示两种商 品的边际替代率。
运输经济学第2版
产品替代
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在X商品和Y商品 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 边际替代率MRSXY : MRSXY=-△Y/△X 在一般情况下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运输产品替代 运输业的各种运输方式都具有替代性的特 征。
运输产品效用: 1)满足消费者“位移”的需要。 2)运输产品效用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的约 束。 3)运输产品的效用本身就是一种派生效用。 运输的效用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合 适的方式,将合适的货物,送到合适的地 方”,当然还要 “以合适的价格”。
运输经济学第2版
效用的基数度量
用效用单位来计量效用大小的效用分析理 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 。如10个效用。 可以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两个指标来衡量 效用。 总效用指从消费一定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总 满足程度,TU(Total Utility)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 加的满足程度,用MU(Marginal Utility)
运输经济学第2版
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 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 同数量组合的曲线。 I1是一条无差异曲线, I1上的A与B分别代表 了X与Y两种产品的不 同数量的组合,效用 相同。 I3> I2> I1
Y
10 I1 A I2 I3
4
B
2
X 2-8 无差异曲线
4
运输经济学第2版
无差异曲线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运输经济学第2版
运输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ppt详述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产业 论
3.运输业在第三产业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第三产业发挥着基础产业 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商 品的价值是通过需求与供给的结合来实现的, 它的实现形式是交换,它不仅包括物资产品的 交换,还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知识、信息 的交换。在所有这些交换中,运输业起着特殊 的作用。
2
第三产业论
3
基础设施论
1.物质生 产部门论
1.运输业的物质生产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实现 及使用价值的变换要求商品实现从所有者 到使用者的转移,但商品生产和消费存在 着地域上的分隔,运输成为实现商品在空 间上流通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将运输 归属于生产过程。另外,还表现在: 第一,运输改变商品的使用状态,完成消 费的准备。 第二,运输业所出售的产品,是人和物在 空间场所的变动。
2.第三产业 论
1.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
根据产业发展顺序、需求、结构的变化和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等所作的一种经济统计 分类。
2.第三产业 论
2.第三产业的服务特性
按其服务对象分为两大类,即为生产服务的 部门和为生活服务的部门。 服务劳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不是去制造 物质产品,而是通过提供服务直接去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 第二:服务同样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 第二:服务业劳动者付出劳动形成服务产品的 过程,在一般情况下与需要者消费这种服务产 品的过程同时进行,服务劳动所创造的特殊使 用价值和价值,是在消费过程中同时表现出来 的。
第一节
2.运输业的性质
运输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运输生产是一切经济部门生产过程的延续。 其次,运输业是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运输业可以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如何认识运输活动的性质,将运输业划归何种部门、产业 或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 运输经济学是怎样一门学科?答:(1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运输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2运输经济学是要用经济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已经分配用于运输部门的资源;(3也可以说,运输经济学研究特定范围内,即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经济关系。
2. 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在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变化?答:(1研究范围扩大,综合性日益加强;(2过去一向以政策论和经营论为主的发展线索有所改变;(3强调运输需求分析;(4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5与经济学和地理学等主要学科的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3. 运输经济学目前包括哪些主要研究领域?答:(1运输经济基本理论;(2运输需求与供给;(3运输成本;(4运输价格;(5运输政策4. 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2运输经济规律(3运输需求与供给;(4体现上述理论、规律和供求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5. 如何学习和研究运输经济学?答: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系统理论是学习和研究运输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第2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1. 如何理解运输的涵义?运输有哪些分类?答:运输是一项范围非常广泛的经济活动。
从运输的对象来看,可以分成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从运输任务完成的主体来看,可以分成旅客或货主利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完成的“自有运输”和由专门从事经营性运输的运输工具完成的“公共运输”;从运输方式看,运输业可以分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不同的运输部门。
从运输涉及的经济空间范围看,又可以分成市内运输、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运输、城市间运输和乡村运输等;还有国内运输和国际运输之分。
此外,从生产过程来看,可以分成属于生产过程之内的“内部运输”和生产过程以外的“外部运输”。
2. 运输产品是什么,它与“人公里”、“吨公里”这些统计单位有什么区别?答:(1运输产品是位移(2区别①位移是货物或旅客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 而人公里和吨公里只是这种变化在人数/重量和距离方面的一个度量单位;②位移是具体的,而人公里和吨公里是抽象物,只表示共性内容;③位移包括运输的完整过程;而人公里和吨公里无法包括这些内容;④相同的位移可能产生出不同的人公里和吨公里数。
3. 简述运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四个时期并说明各自的标志是什么?答:三个阶段:(1)手工业生产阶段;(2)工场手工业阶段;(3). 机器生产阶段。
四个发展时期:(1水上机器运输业发展时期标志是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提出用蒸汽机作为船舶动力方案,起名叫轮船“克莱门号”在纽约纽约哈尔逊河完成了纽约到奥尔巴尼的240公里的航行;(2陆上铁路运输业发展时期,标志是1825年英国人乔治.斯蒂劳森在斯道克顿—达敦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的公共铁路;(3陆上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和航空运输业发展时期,标志是1866年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理铺设成功,管理运输从此产生;1886年世界第一辆四冲程汽油机的四轮汽车在德国诞生,经过改进以后,1890年在欧洲大批生产,特别是经过美国人福特改进以后(T型车)于1908年在美国大批生产,从此公路运输也就很快发展起来;1903年,美国的赖特兄弟实现了用轻型汽油发动机驱动螺旋浆作为动力的飞行,从此航空运输就开始了。
;(4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时期,标志是各国都积极开展综合运输,调整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的分工和协作,要求形成均衡﹑衔接﹑协调的现代化运输体系。
4. 简述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运输业的发展总方针。
答:(1当代水路运输发展的总趋势是货物运输船舶的专业化、大型电子化和航行安全系统电子化。
(2当代铁路运输发展的总趋势是:①牵引动力内燃化、电气化;②铁路客运高速化;③大宗散货运输重载化;④信息技术电子化。
(3当代公路运输发展的主要趋向是:①干线公路高等级化;②汽车运输高效化。
当代航空运输发展的趋势主要有:①干线飞机巨型化、超高速化,安全性、舒适性进一步提高;②安全保证系统自动化;③空中交通管制现代化。
(4当代管道运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原油管道发展缓慢,成品油管道发展趋势明显;自动化程度高。
(5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总方针为: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充分发挥水运、包括内河、沿海和远洋航运的作用,积极发展航空运输,适当发展管道运输,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
5. 如何理解运输业的性质及其经济特征?答:(1性质:它是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是公益服务业;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属于第三产业(2经济特征:①运输业的劳动对象是货物或旅客,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属性或形态,只改变其空间位置;②运输生产过程和运输消费过程同时进行;③运输业具有隐性社会贡献的特性;④运输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国家利税和运输对象所有者身上;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全局性,但其效益具有滞后性且不容易被客观地认识到;⑤运输业具有特殊的时空特性;⑥时间和空间的不可替代性;⑦运输产品的非实体性和非储备性;6. 简述运输业的基本理论。
答:(1)运输位势理论。
主要论述运输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输特征理论。
主要论述有别于工农业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经济特征,这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我们展开运输经济研究的起点。
(3)运输生产要素组合理论。
主要论述运输生产要素的质态组合﹑数量组合﹑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的规律﹑原则和方法。
(4)运输场景理论。
主要论述运输与社会﹑国民经济的关系,即以社会﹑国民经济为背景和舞台,来论述运输经济运动的规律和原理,离开这个场景,运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运输系统理论。
运输与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运输业本身是一个系统,我应用这个系统观来论述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组织和运行。
(6)运输供求理论。
主要论述运输的需求与供给,他是国民经济供求平衡的一部分,是运输经济学全书的基本内容。
(7)交通流理论。
主要论述客货流形成﹑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论述运量预测﹑分配﹑布局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8)运输市场理论。
主要论述运输市场的特征﹑细分﹑营销系统﹑影响因素﹑竞争形式和市场管理。
(9)运输控制与协调理论。
主要论述运输宏观控制与协调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包括运输生产调节方式﹑行业管理和运输经济管理体制等。
(10)运输价值与效益理论。
主要论述价值规律﹑商品货币关系在运输中的表现形式和应用中的问题。
论述运输效益的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
(11)运输政策与法规理论。
主要论述政府运输政策与法规的制订﹑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 交通运输有什么经济意义和影响?答:(1)运输促进分工、大工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2)运输在经济发展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并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3)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之一;(4)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结构之一;(5)交通运输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6)交通运输是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7)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8)交通运输能改变资源的分配状况;(9)运输有利于降低与稳定物价;(10)现代运输业具有多种属性(11)交通运输有自己的经济活动规律。
9. 交通运输有哪些社会、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影响?答:运输业负责完成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与货物的空间位移, 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空间位移量的增加与人类自身完善和成熟,与经济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过程是一致的。
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人员和物质的流动,这有助于促进在语言、观念、习俗等方面差异很大的各地民族打破各自的隔绝状态,进行文化意识的交流,从而鼓励在饮食、卫生、教育、艺术、科技和一般生活方式上的互相交融,推进社会进步。
在政治方面,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广阔地理区域上的政治统一成为可能。
历史学家认为,是尼罗河的航运使古埃及在很多世纪以前就已经达到高度的文明;古罗马的建立则应归功于它早期形成的公路系统。
在近代,美国联邦政府批准并支持修筑的横贯铁路,部分促成了国内战争时期加利福尼亚州留在联邦内部;加拿大横贯铁路的修建同样有助于西海岸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不在政治上与加拿大分离;在19世纪后中期,俾斯麦把众多独立的小州和公国统一到现代德国的过程中,铁路也起了关键性作用。
人类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扩大、提高和完善在空间位移方面的本领,实现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水平一向反映着人类克服自然阻力的能力。
交通运输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在不断提高人与物位移能力的斗争中,运输进一步联系着代表未来的各种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有人总结说,历史上任何具有革命性的现代运输技术,都是依靠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持才出现的。
例如,近年超导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人们马上指出,超导技术可以用来建设高速低耗的轨道系统,提高运输效率;又如实现星际间人与物位移的航天技术也已经成为各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现代科技的大量成果都被很快地应用到交通运输领域,人类文明的成果一次又一次体现在交通运输上。
10. 运输业有什么经济意义和影响?答:(1)运输促进分工、大工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2)运输在经济发展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并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3)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之一;(4)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结构之一;(5)交通运输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6)交通运输是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7)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8)交通运输能改变资源的分配状况;(9)运输有利于降低与稳定物价;(10)现代运输业具有多种属性(11)交通运输有自己的经济活动规律。
11. 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哪些方面?答:(1交通运输业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2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和经济布局的重要因素;(3交通运输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4交通运输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5交通运输是现代工业化的先驱;(6交通运输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7交通运输有利于降低和稳定物价;(8运输在支持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
12. 运输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运输化过程有哪几个主要阶段?答:(1前运输化:资本主义前的货运主要是价格便宜的商品流通,运输对象主要是农业、手工业的成品和皮毛、烟草、香料等少数几类原料,所以运输业处于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2运输化工业化初期:开采业和原材料工业对大宗、散装货物运输的需求急剧增加, 促使轮船、铁路运输方式的发展; 机械加工工业发展时期:原材料运输增长速度减缓, 运输需求开始多样化,小批量货物、棚车和特种车辆运输的比重增加,对运输速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精加工工业时期:运输需求越发多样化,要求方便、快捷、小批量、低耗和环保后运输化:货物运输总量,从“吨”或“吨公里”角度衡量已基本停止增长,一些国家甚至出现连续下降的情况,平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引起的货运量和周转量明显减少; 经济对运输业的要求,是在运输质量方面提出更严格的标准,必须满足小批量和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满足“零库存”和全球生产体系的需要,运输速度和频率加快,小批量和特种运输的数量增加,运输服务更加方便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