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生育习俗
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响丁、赏丁』

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响丁、赏丁』“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
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
所以在我们梅州客家地区"添丁、响丁、赏丁",其实就是"添灯、响灯、赏灯",而且虽讲法不同,其节日活动的意义却是大同小异。
源于中原的花灯,在我们客家人庆贺新生儿诞生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一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二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三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
赏丁又叫“上灯”,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
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上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
因而在客家宗族社会里,凡是男孩出生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也即上丁、添丁,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了,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添灯、升灯、吊灯”,是客家民间风俗。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七,最迟为正月二十一,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添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
“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当年升丁叫“添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来年再升丁的叫“顿丁”、“添老丁”。
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在梅州地区,各地的上灯形式又有所不同:兴宁响丁节其中以兴宁的正月半响丁节活动较为隆重热烈和持久,时间从正月初七至廿一;兴宁响丁节,内容较为丰富,比春节还要热闹。
节前当地族人须定做“花灯”,然后派人到县城或圩镇去请“花灯”,敲锣打鼓把“花灯”抬回来,悬吊在祖屋上厅栋梁下面。
陆河客家民风民俗

陆河客家民风民俗一、人生礼俗人生礼俗主要有生长、婚娶、寿诞及丧葬等。
1、诞生礼俗怀孕。
妇女怀孕,俗称“有喜”、“有身妊”等。
按封建习俗怀孕的妇女称为“四目”不能随便去看抱或抚摸别人的孩子,认为是“争花”,被“四目”抱了摸了会不吉利,别人的小孩会吃惊,夜间啼哭。
做月。
妇女分娩俗称“做月”产妇期间不能外出以防着凉,即使炎夏季节也关紧门窗不能打扇子,同时要吃姜、吃酒、吃鸡等热质食品、食物一定要煮熟,洗脸洗澡用山药水或热水,婴儿也不能轻易让人看,衣、吃、住都注意保暖。
外人不敢轻易进入“月间”至满月之日(又称“出月”),产妇才可抱婴儿出厅堂接受亲朋祝贺。
做三朝。
婴儿出生第三日称“三朝”,这日要给婴儿用山药、石头或称砣给婴儿洗浴,名为叫做“洗三朝”,同时,要宴请邻里妇女吃“三朝茶”,而祝贺者带着鸡、鸡蛋、婴儿衣饰等礼品前往。
做满月。
即婴儿出生满月的一个较隆重的礼俗。
此日,外婆家要送衣服、项圈以及“长命富贵”银锁(玉锁)等,亲朋送红包、衣物祝贺。
主人家则大摆宴席,敬拜祖宗,给婴儿命名。
之后,婴儿可逐日被抱出月间与亲戚朋友见面。
做四个月。
即孩子出生满四个月时的庆贺活动。
外婆家及亲朋应各办衣物及大饼等礼品,谓为给孩子“收口水”。
主人家请别人吃茶,也叫吃“四个月茶”。
做对岁。
即孩子出生满一周时的庆贺活动。
外婆家或亲戚朋友送新衣新鞋等礼品,主人家设宴接待亲朋一起庆贺。
2、婚嫁习俗客家婚嫁旧时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假、迎亲六礼。
“纳采”,即男家备礼请媒人向女家提亲求婚,需用大帖;“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月、日、时、(俗称“八字”);“纳吉”,即男家将女方姓名、八字归家问卜,称为“对年庚、查八字”,然后决定是否“定婚”;“纳征”,即是定婚后男家带聘彩(即彩礼)向女家正式下聘;“请假”,即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征求意见,请假需用大贴;“迎亲”,即新女婿登门女家迎娶,客俗礼仪较为繁锁,现代嫁娶大致经过说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送嫁妆、接亲送亲、拜堂成亲等六礼。
广西客家人生育观念探析

广西客家人生育观念探析摘要:客家人对生育十分重视,既有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也有诸多禁忌。
本文对客家人的历史发展,生育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西客家;生育;观念一、客家人的生育观念及其表现1.生育信仰上崇尚多子多福生育信仰起源于民众对生命现象的崇拜。
它是古时候人们由于对生育现象的不理解而产生的一系列以人类自身生育、繁衍行为为对象的崇拜以及相关的仪式。
一般的生育信仰包括孕体崇拜、女性崇拜、图腾崇拜、男性崇拜、生育神崇拜,甚至还包括求育巫术等。
在广西的客家地区,生育信仰的内容主要以女性崇拜为主,也有男性崇拜等其它的崇拜。
在生育信仰上,广西客家人有多子多福的观念。
所以,在广西客家聚居的地方,很多村里都有祠堂,大多数祠堂里都供奉有观音。
在民间信仰中,观音的法力是无边的,她可以给家庭送子,可以操持胎儿的性别,也可以保佑母亲的平安。
妇女们每年庙会的时候会去进香上供,为自己或者儿孙祈求多子多孙。
除了祈求神灵或菩萨保佑,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方面,也会特别讲究对生育的影响。
例如,在传统一些的客家地区,特别是农村,给新婚夫妇布置新房时,安床的时间不是随意而定,必须先请地理先生选择吉日良辰,再根据新婚夫妇的生辰八字来决定床铺在新房中的位置、朝向,据说这样可以使床神保佑新娘婚后儿女双全,多子多孙。
2.客家人特有的生育习俗在广西,从产妇怀孕时起,就把孕妇称为“四眼婆”(大肚婆,因为里面的孩子也有两只眼睛,所以算起来是四眼),把其夫称为“四眼佬”。
客家妇女怀孕后,家人一般都会十分体贴孕妇,重活、累活不让她干,担心累坏了身体。
有好吃的东西,也先让给孕妇,以免造成胎儿营养不良。
生下小孩后,家人迅速杀只老公鸡用高山茶油炒熟,然后放些姜用黄酒煮沸(俗称鸡子酒),给产妇滋补身体。
此后一个月,产妇开始“做月”(即我们常说的“坐月子”)。
产妇一个月内不从事劳动,也尽量不让外出,在床上静卧休息,老人甚至会吩咐连窗帘都要放下,以免着凉。
客家人生孩子习俗

客家人生孩子习俗在农村历来重男轻女,过去要生男孩才有送酒请客。
孩子一生下来大家欢喜,长辈记时辰、排八字,求神保佑。
亲戚朋友与邻里送阉鸡、鸭蛋、猪肉,也有送红包的。
男家也要向女方娘家送酒(糯米酒壹壶,加三五斤猪肉)。
娘家有几兄弟,就要每人一壶酒。
娘家收到酒肉,要送三五只阉鸡,其他兄弟每人送一只,还要送一套小孩的衣服、帽子、被子、背带和一付手镯脚镯、银项链等。
孩子弥月那天,娘家挑上礼物来吃喜酒,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
一担堆得满满的礼物,表示娘家的庆贺。
"弥月"又称满月。
主要形式有"孩子穿上外婆送来的穿戴,在房间丢个不大不小的石头"咚"一声,以作练胆识吧!然后把小孩抱下楼拜天地,烧纸放炮出大门,边走边喊"鹞婆"(老鹰),以壮其胆,开眼见天,指望象老鹰一样雄健,腾空飞翔,有的喊"廖婆,廖婆......"民间传言"廖婆"是孩童的保护神。
满月之时,要在自家厅堂贴上新丁名字,挂上写有"添丁"两字的灯笼,还要到祠堂报丁,请来亲房叔伯吃满月酒。
孩子满月要"开斋"。
孩子由祖父或外公抱到酒席上,用一双筷子把煮熟的鸡、鱼、肉、豆腐、葱、米糕等,往孩子嘴唇碰一下,一边比一边分别念"金鸡报晓"、"年年有余(鱼)"、"有食有禄(肉)"、"大富大贵"、"聪明智慧"、"步步高升";针对每样菜取谐音说好话。
开了斋,母亲抱着孩子,每个喝酒的人送红包给孩子作为祝贺。
产妇都是吃麻油炒鸡、姜、冲酒送饭,很少吃猪肉和青菜,月内也不能出房门大小便与洗澡(只用温开水擦身)。
门窗挂帘以防风,产妇还要用黑纱巾包头,不能洗冷水,以防中风。
孩子四十天以后可以下楼同大人一起生活,产妇也可以解掉黑纱头巾,下楼吃饭、洗澡了。
客家传统生育习俗

的时候受孕 ,以免造 成后代 残疾 。 怀 孕 的 妇 女 ,有 的会 有 强 烈 的妊 娠 反 应 ,呕 吐 、畏 冷 、身疲 ,俗 称 “ 病子 ”。此 时 ,孕妇 宁可 吃 了吐 、吐 了再 吃,也 不 能不
孕妇 体形 圆则主 男 ,体形 宽则主 女 ,谓 “ 圆 男 宽女 ”;肚尖 生 男 ,肚 圆生 女;左 腹动为 男 ,右腹 动为 女 。孕 妇朝南 走 时 ,从 后面 叫 她 ,孕妇 ( 无 意识 )从左 回头看 ,腹 中胎儿 为 男,从 右 回头 看 ,腹 中胎 儿则 为女 ;孕妇 ( 无 意识 )进 门或 出 门过 门槛 时 ,先 跨左脚 生 男,先跨 右脚 则生 女 ;如 孕妇 左乳 房硬生 男 ,右乳 房硬生 女 ;从孕妇 后背 看不 出怀孕
实 际 需要 确 定 的 ,有 一 定 的合 理 性 和 科 学
性 。现将 客 家地 区传 统 的生 育习俗分 “ 怀 孕 时 ”和 “ 生 育后 ”两 大时 间段 ,分别 摘录 如
下。
一
藤 ) 、枫 树 叶 、布 荆芽 等 。各村 采集 的品种 成分 不尽 相 同 。采 摘后 捆成 小扎 串成 串 ,挂
需 早 吃 用 的 ,蒸 软 点 ) ,然 后 将 “ 饭蒸” ( 为 糯 米 蒸 饭 的 俗 称 )盛 至 大 簸 箕 中 吹 凉 后
扒酒 。
缩 头 ,带来 婴儿分 娩 出后又缩 回去 … …凡此
种 种 ,多属 借某物 的特 性 引 申出来 的饮 食禁
忌 ,实 为 古 代 感 应 巫 术 的 遗 俗 。 不 过 , 像 忌
● 古 韵 遗 风
●
C l a s s i c He r i t a g e
赣州客家生育风俗

十天后,小孩父亲备礼物报谢岳父母,俗称“报姜 酒”。随后,岳父母和其他亲戚备礼探望小孩,俗称 “送姜酒”。此时主要是开始准备做月子,重点照顾 产妇
一个月时,设宴请客,俗称“做满月”。目前, 在农村中,“送姜酒”、“做满月”等习俗仍 存。
每逢生日,小孩喜爱吃染红鸡蛋,俗称“红蛋” 或友赠送衣服、鞋、 帽、挎袋(俗称“肚兜”)、糕、蛋等物祝贺,小孩 家设宴款待,称之“做趸岁”。
赣州客家生育风俗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 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 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 条等物。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和吉祥的喜庆色彩,加之成礼时间最早,可 谓人生第一道庆贺礼仪。其中蕴含着对婴儿的祈愿和祝福情
客家人生养习俗

客家人生育习俗求育:民间结婚时,用红纸写上“螽斯衍庆”四个大字贴在花轿顶上,预祝男女媾和之后,繁衍茂盛。
女孩出嫁,要带上茶叶、花生、黄豆、芝麻、红蛋等,亦是预祝繁衍的信物。
客家有些地区娘家还陪送一对“公婆鸡”、“报生鸡”,婚后送灯,打甑盖等等,都是一些求生、催生的预祝。
这些都表示男女双方在结合之际,各自父母就寄予“传宗”、“发家”的美好心愿和强烈企望。
完婚之后,一旦新家庭迟迟不能添丁,当父母的便着急万分,而妇人似有愧父母、丈夫和祖先,在人前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
于是拜神祈育。
古人不明生育道理,生子被认为是神灵赐予,所以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神庇佑。
客家人崇拜的子嗣神有:送子观音、九子圣母、送子娘娘、吉祥菩萨、花公花婆、葡萄老爷、佛母娘等。
各地又有不同的敬仰,如广东主要崇拜送子观音、九子圣母等,闽西、赣南客家人主要信奉送子观音和吉祥菩萨,许多地方寺庙都设有一尊“吉祥哥”或称“吉祥菩萨”,民间把他尊为生殖之神,大多用木头雕刻,高一尺许的小男童,有的裸体,有的穿花衣,下着开裆裤,阳具露在外。
女人祈子必请他庇佑。
祈子时,母女或婆媳往往是先朝拜大菩萨,如观音、弥勒,然后走到“吉祥哥”前,虔诚地加以顶礼膜拜,拜毕,女儿站在旁边,面颊飞红,母亲(婆婆)代为祈祷(或自己),念道:“吉祥哥,吉祥哥,聪明伶俐福定多;请您勿在厅中坐,保佑捱女(捱新妇)生个靓阿哥。
”边念边抚摸“吉祥哥”的“雀雀”(阴茎),搓下一些粉末,用红纸包好带回家里冲水给女儿(新妇)饮用,从此期望得到生育,有的大胆妇人,求子心切,母亲已过世由婆婆陪同,也顾不得害羞,照样祈求。
“吉祥哥”的“雀雀”被刨之殆尽后,寺庙住持便请人用粘土补上。
“吉祥哥”胸前有的挂着一个红兜兜,为的是让人献“香火钱”,这是寺庙的一笔收入,对祈育者也是十分情愿之事。
就是求所不得,也绝不后悔,只怪祖先风水不好,命运注定。
这位“吉祥哥”不知哪路神灵。
佛教二十天神中有一位“吉祥天女”,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命运、财富女神,后来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是位身着后妃衣裳,极为端庄、深受民间爱戴的女神。
赣南客家人的“添丁炮”盛事

赣南客家人的“添丁炮”盛事宁都县石上镇放“添丁炮”阵容异彩纷呈的年俗,是赣南客家人的盛事。
每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民俗研究学者相约赣南,不辞劳累,游走在赣南的围屋、乡村田园,寻觅独特的客家年俗,而独特的客家“添丁炮”场景更是他们不会错过的。
“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
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迎兴旺,也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
人们燃放“添丁炮”,更多要表达的是对国富民强、兴旺发达、迎春接福的喜悦之情。
“添丁炮”,这一传统民俗,正在以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响彻赣南的村落,寄予着希望与幸福。
放“添丁炮”,喝“添丁酒”。
这一大家族团聚多喜庆。
龙南县田心围的“添丁炮”农历大年初二这天,龙南县武当镇田心村的村民们聚集在田心围前,燃放撼天动地的“添丁炮”。
田心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盘龙状客家围屋的经典建筑,具有完善的防卫设施,围屋内有叶氏宗祠——“茂松堂”。
田心围规模十分宏伟,梁柱构架紧实精致,仓厨齐备。
田心围里设置了5座炮角楼,有300多间房屋,门坪则是用河卵石铺成的。
我已连续几年到田心围拍摄放“添丁炮”的民俗活动了,但仍乐此不疲。
今年大年初二,我和摄影发烧友们驱车赶往田心围。
早上8时左右,车队到达田心村时,田心围里已经传来了断断续续的鞭炮声。
在赶往田心围的路上,不时遇到不少戴着头盔、穿着雨靴的男人,挑着爆竹,往祠堂里送。
我们一行人急匆匆地走到田心围,融入到祭祀的人群中。
在祠堂前,有一口方形池塘,寓意为留水存财,池塘周围站满了过来看热闹的村民。
人们用竹篮提着鸡、鱼和酒等贡品陆续进入祠堂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人丁兴旺。
祭拜结束后,一些村民在祠堂前用竹竿将鞭炮串起来,靠在墙根,做好燃放“添丁炮”的准备。
祠堂内,唢呐声、锣鼓声响起,6名年轻的村民挥舞着一条5米长的黄龙,翻腾起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人生育习俗求育:民间结婚时,用红纸写上“螽斯衍庆”四个大字贴在花轿顶上,预祝男女媾和之后,繁衍茂盛。
女孩出嫁,要带上茶叶、花生、黄豆、芝麻、红蛋等,亦是预祝繁衍的信物。
客家有些地区娘家还陪送一对“公婆鸡”、“报生鸡”,婚后送灯,打甑盖等等,都是一些求生、催生的预祝。
这些都表示男女双方在结合之际,各自父母就寄予“传宗”、“发家”的美好心愿和强烈企望。
完婚之后,一旦新家庭迟迟不能添丁,当父母的便着急万分,而妇人似有愧父母、丈夫和祖先,在人前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
于是拜神祈育。
古人不明生育道理,生子被认为是神灵赐予,所以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神庇佑。
客家人崇拜的子嗣神有:送子观音、九子圣母、送子娘娘、吉祥菩萨、花公花婆、葡萄老爷、佛母娘等。
各地又有不同的敬仰,如广东主要崇拜送子观音、九子圣母等,闽西、赣南客家人主要信奉送子观音和吉祥菩萨,许多地方寺庙都设有一尊“吉祥哥”或称“吉祥菩萨”,民间把他尊为生殖之神,大多用木头雕刻,高一尺许的小男童,有的裸体,有的穿花衣,下着开裆裤,阳具露在外。
女人祈子必请他庇佑。
祈子时,母女或婆媳往往是先朝拜大菩萨,如观音、弥勒,然后走到“吉祥哥”前,虔诚地加以顶礼膜拜,拜毕,女儿站在旁边,面颊飞红,母亲(婆婆)代为祈祷(或自己),念道:“吉祥哥,吉祥哥,聪明伶俐福定多;请您勿在厅中坐,保佑捱女(捱新妇)生个靓阿哥。
”边念边抚摸“吉祥哥”的“雀雀”(阴茎),搓下一些粉末,用红纸包好带回家里冲水给女儿(新妇)饮用,从此期望得到生育,有的大胆妇人,求子心切,母亲已过世由婆婆陪同,也顾不得害羞,照样祈求。
“吉祥哥”的“雀雀”被刨之殆尽后,寺庙住持便请人用粘土补上。
“吉祥哥”胸前有的挂着一个红兜兜,为的是让人献“香火钱”,这是寺庙的一笔收入,对祈育者也是十分情愿之事。
就是求所不得,也绝不后悔,只怪祖先风水不好,命运注定。
这位“吉祥哥”不知哪路神灵。
佛教二十天神中有一位“吉祥天女”,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命运、财富女神,后来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是位身着后妃衣裳,极为端庄、深受民间爱戴的女神。
女性是生育的象征,这位“吉祥哥”是否是“吉祥天女”演化,或是她的兄弟,或是她派生为人间的“香火”操劳之神?有的地方把自然物当作送子神灵而顶礼膜拜。
福建上航县紫金山上有一座麒麟殿,殿前有一块长条形的石头,竖立在天井边,当地客家人视之为送子神灵,称“摸子石”,常有一些求育心切的少妇前往祈育。
其祈育方式很特别:少妇们趁暮色降临之时,悄悄走到“摸子石”前,解开衣襟,肚皮在“摸子石”上轻轻摩擦几下,尔后扣好衣服,心里怀着受孕奢望悄然离去。
赣南兴国县等地客家人很信奉觋公,妇女不孕,请觋公跳覡“包花”,祈求生育;怀孕期怕小产,请觋公“藏海水”保平安。
保胎:客家妇女有孕称为“有喜”、“有好事”、“有生养”、“有生妊”、“有哩子”等。
“有喜”,就要保“喜”,即是保胎。
民间的保胎措施,主观愿望是积极的,是为了保孕妇、保胎儿能够平安发育,平安出世,但具体的习俗,不少是由于迷信鬼神所至。
“客家人以为一个人生下后具备有‘精’、‘气’、‘神’三样于自身,神就是人的元神,也就是人的灵魂。
当妇女怀孕时,元神就存在于胎中,这时也就有了所谓胎神的存在。
胎神每天所占的地方不同,普通都明载在日历上。
因此,孕妇房中忌器物随便移动,忌打钉,禁止动针引线裁制衣服,否则触犯胎神,必致将来婴儿变成畸形、残废或流产。
”安胎的方法是:(一)向药堂购买“十三味”、“安胎散”,服用以保胎儿;(二)请“先生妈”写安胎符,把符少了与盐混合,循着触犯胎神的东西搬出的路线,沿途撒在地上;(三)买来安胎符放在身上、床上或棉被下;(四)把安胎符烧了洒在蚊帐上。
闽西一些客家地区,妇女怀孕十个月要“催生”,初三、十三、二十三、常有亲友、邻居送蛋和粉干给孕妇吃,叫“催生”,孕妇家要设宴招待送礼者。
孕妇禁忌很多,不许看入殓、不许接触棺柩、不许在亲友结婚时进入新房、不许在娘家住宿过夜等等。
民间认为人死要投生,孕妇碰上入殓,或“当煞“,胎儿可能发生不幸;或死者为投生而投胎。
孕妇接触棺柩,棺柩埋葬后,会长出白蚂蚁。
孕妇进新房,会“喜冲喜”,一方或双方不吉利。
长汀县等地的孕妇还不能随便去抱或抚摸别人的孩子,认为会“争花”,使小孩夜卧不宁。
客家妇女很会劳动,由于有劳动习惯,所以怀胎其间也不太节制劳动。
农村孕妇,往往临产前还挑水、砍柴。
可能也是由于他们体力劳动多,锻炼出一副好体格,自身保胎能力强,尽管干重活也不致流产。
饮食方面也不是很讲究,过去的客家地区都是比较穷的山区,妇女从事体力劳动,养成不娇弱的体魄和性格,所以孕期饮食并无十分特别,只是食一二个猪肚、猪心养养胎就是了。
分娩:客家人称“轻”、“落月”、“养子”、“养人”、“养崽”。
过去妇人分娩都在家里,多数在床上,也有坐在便桶上,由民间“产婆”、“接生婆”接生,生了几个孩子的妇女会帮助邻居接生,有的还能自我接生。
由于缺乏卫生知识,所使用的器具又未很好的消毒,因此婴儿和产妇经常出问题,产妇、婴儿死亡率很高。
产妇死去叫“阴生死”。
民间认为产妇“阴生死”后,会变成“阴生鬼”。
“阴生鬼”想要投胎再生,必须在婆家找人作替身,所以有“阴生鬼寻亲人”之说。
婆家为防止后人被害,常在产妇衣袋里放入一把芥菜子,让她老数不清而无法投胎。
而娘家又不愿女儿永远做鬼,所以在死去的女儿入殓时,要派人监视,怕亲家做“小动作”。
婴儿出世之后,胎盘要用纸包好,埋藏好,不能随便弃置,否则“血污冲染洸”,必然招来不幸。
这是由于自古相传“生产不洁”观念影响。
埋藏地方,是在自己屋内或屋边,一般喜欢埋在放便桶或放水缸的地方,因便桶或水缸压住,不易被老鼠、猫、狗挖掘。
所以客家人出生的地方叫“胞衣迹”。
宁化县等地的客家产妇,产后当天就要洗澡,没有婆婆或者婆婆不会服侍的,产妇自己起来烧水洗澡,洗澡水一定要烧开。
婴儿问世之后,如果是头胎,丈夫要上岳母家“报喜”。
“报喜”的时间各地不同。
广东一些客家地区是十二朝向岳家和媒人报喜,俗称“送酒”。
长汀县等地是十天左右,备办肉丸、红蛋、糖姜鸡、酒菜,送到外祖母家,叫“抱婆嫅”。
宁化县等地在当天或三日内“报喜”,备姜酒和鸡送到岳母家,岳母接过礼物,筛酒给家人和前来祝贺看望的邻里喝。
女婿吃过“点心”便可回家。
岳母回送鸡一只、红蛋一对、猪肉、红带子、婴儿的帽子、衣服、围襟、肚兜、尿布等,(也有待三朝才送衣服),姜酒退回一些,岳母家会送的东西称“送庚”。
赣南南康等地客家妇女怀孕时,生母要送鸡蛋,俗称“睄胎”。
分娩后,外婆家要送小孩的衣、帽、鞋、袜、棉衣、棉裤、棉裙、尿裙和火笼,以及产妇吃的鸡、蛋和鱼肉菜干做的“菜碗”。
分娩之后,亲朋、邻居纷纷前往祝贺,送鸡者,送鸡蛋者,送红包或衣物者,产家便要准备姜酒和红蛋,给前来送礼的每个人敬一杯姜酒,送一对红蛋。
有的地区生女的只送一只红蛋。
对不知道分娩的亲朋,要上门送红蛋,以示报喜,凡接到红蛋的都要回礼。
产家待满月时才宴请酬谢送礼者。
做月:亦称“做满月”、“做月子”、“做月日”。
生下的婴儿叫“赤孩子”。
产妇做月,行动上不能吹风、不接触冷水、洗澡要用开水、不洗头、不能干重活、但贫苦人家,产后数天便要操家务活,十天半月便要下田劳动。
饮食方面,不能喝生水,碗筷都要用开水洗过,饮食习惯大体可以分两类,多数地区是吃热性、滋补食物,如雄鸡炒姜酒、炒米、焗鸡蛋、酒加红糖,桂圆干等。
而有些地区,如宁化等地,却要吃良性食物,鸡需是小母鸡、肉、蛋、豆腐等都要清燉,不能炒,怕“火气”,如此“做月”结果,母、婴体质都比较虚弱。
婴儿出世满月时,要“做满月”、“开斋”,宴请亲戚朋友。
有的客家人不在满月开斋,而是在两个月或三个月时才开斋。
有些客家地区,婴儿满四个月,要做“四个月”,外祖父母必须携带礼物来看外孙。
有的地区不叫“四个月”,而叫“一百二十天”,主要忌讳“四”字,因客语“四”同“死”谐音。
过周:客家人亦称“做对岁”,即是孩子的周年生日。
届时要祭祖祀神,设宴招待亲友,做“对岁红粄”,分送邻居、亲友;外祖父母照样馈赠礼物,其他亲朋也需送礼。
宴前,举行“试儿”、“抓周”仪式。
香案上摆上醴品,烧香点烛,在香案前,摆上一张桌,桌上放上弓箭、纸币、食品、珍宝、玩具、化妆品、算盘等物,若是女孩,还要加上剪刀、尺子、针线。
准备好后,孩子洗好澡,穿戴新帽、新衣服、新鞋袜,由父母抱小孩到桌边,让小孩选择一件东西,俗称,孩子抓了什么,便预示其将来干什么。
如抓了纸笔,便说其将来会读书、当官。
抓了算盘,会做生意,此俗不仅客家地区有,而是流传全国。
保育: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年代里,医疗保健条件极差,婴儿、孩儿死亡率很高。
一家人好不容易得“贵子”,所以极尽所能保护新生命“长命百岁”。
预示才去种种办法为之求生而不致夭折。
办法之中,有合理的、科学的习俗,如饮食方面、医疗方面,在没有西医或西医很缺乏的情况下,利用当地自然生态,采用青草药以及土法针灸术、按摩术、推拿术等。
然而更多的办法是求助于冥冥之中的力量,如用佩戴衣着驱凶辟邪,信奉神灵、巫术,甚至用命名、称谓以自贱求生。
命名:人的姓名,本来只是一个人的符号,但当父亲的往往不是那么随便给安上一个“符号”,而是非常重视、慎重,之所以如此,是相信名字会影响孩子前途。
所以在正式定名之前,先取个如命,待后才取正名。
命名方法最普遍的是按辈分,就是按照族谱所规定的辈分排列顺序,同辈的第一个字都一样,第二个字便可自由选择。
我国孔姓是全国统一的排列,而其他是以地区性宗族自行排列,一般是以单独修谱的宗族为一种独立排行。
如宁化县石壁村有两个张氏宗祠,尽管他们同一远祖,但各自单独修谱,因此,其字辈也是各自一套,并不相同。
第二种方法是以生辰八字推算。
缺什么补什么,互补而不犯冲。
一般请算命先生或有学问的人排八字,用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照推算,民间认为,每人最好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部分,忌讳冲犯,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
如命中缺水,就不能取火字为名,因水克火,而应补缺,可取水字,或有“水”偏旁的字。
命名的第一种方法,选第二个字时,就要根据第二种办法选字。
第三种方法,是以父母对孩子前途的向往,望子成龙,常常在名字中表现出来,如取贵、龙、斌等字,希望孩子富贵兼有,文武双全。
第四种是父母表现自身的祈望,如生女孩很多,想得一男孩,即称女儿为“满女”,意即生女到此为止,或称“招弟”等。
第五种方法是人丁不旺,或数代单丁,或前面所生夭折,往往以为父子相克,母子相克,便给取以贱名,如阿狗、阿猫、丑妹等等。
儿子不直称父母,而叫父亲为“邻舍”、“老伯”、“哥哥”,叫母亲为“大嫂”、“嫂嫂”、“姐”。
用此以避父子关系、母子关系。
客家人喜欢以上述方法选字,然后加上“阿”“妹”等字。
如女孩称莲妹、喜妹、宝妹……男孩喜欢加“阿”字,如阿财、阿贵、阿勇……同时喜欢用排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