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李 岩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受到国家和各大高校的重视,只有落实到课程建设实践中,才能探究出现存的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和启发。
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下,西安欧亚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依据线下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双标准进行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反向设计,结合OBE、POA和社会认知理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培养兼具德育、能力和技能全方位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长为目标,创新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总结性学习“五段式”实践教学设计,重视与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最终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打造高质量课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教育部在2016年首次正式提出“一流本科教育”,自此学术界围绕一流本科教育的话题层出不穷。
一流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政策性的口号,其核心内涵在于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这里所指的“一流”和“高”并非指代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而是根据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定位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分类建设。
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不同类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覆盖。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调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重视与企业产教融合,培养能直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西安欧亚学院作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代表院校之一,一直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和效果,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调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重视与企业产教融合,培养能直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得到了政府、同行的高度认可。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
不重 实践教学 内涵
力, 增加学生在社会上 的就业竞争力 。加 强校企 合作 ,通过 引入企业
资源,推荐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集 中实 习或 毕业实习 ,企业负责 指导学 生实习并参与实 习考核 。学生 在企业学 习企业 文化 、融 人企业 生活 , 既培养 了学生适应工作 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 三 、创造学生科研平台 。培养实践创新能 力 学生可 以 自行 申报学生课题项 目,高校在设立 学生课题方 面都给 予很大 的支持 。学生 在经过 一定 的专 业知识 学 习后 ,根 据 自己 的兴
2 0 1 3 年 ・ 6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代衾 善
应 用型 本 科 院 校 工 科 类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改 革探 讨
朱 晓娟 ( 浙江树人大学
摘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5)
要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基 础扎实、有较 强 实践能力和创 新创 业精神 、身心健 康的工科 类高级 应用型人 才,是 我国 高校发展 的普 改革
例 ,综合性 、设计 性实验是结合 专业 多门课程 系统地设计一个 完整 的 实验 , 使 学生将 分散的知识联 系起来 ,综合地理 解巩 固专 业知识 ,更 系统地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 及解决 问题 的能力 。2 . 开设专业课课 程设计 类课 程 , 让 学生在学习了某一 门课后 ,系统地运 用书本理论 知识 ,结
目前高校在实验室建设 方面投 入了大量 的人 力 、财力 、物力 ,尤其是
遍趋势。本文结合浙江树人 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 学院实际 ,探 讨应用型本科 院校 工科 类专业如何加强 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 词:应用型 工科 类专业 实践教 学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建设为例

结构,深化内容改革;强化实践训练,注重能力培养”的总体思路,在 “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建设思想指导下,在强化学生的设计
能力和制造工艺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运用 电控技术、数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培养;以实践性环节 为桥梁,密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完成人才培养的基本训练。
针对上述的定位和目标,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 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 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 —— —— —— —— —— —— —— —— 具体措施,尤其创造性的在机械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机电产品实物制作实践环节,对推动应用型本科机
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im of train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problems and shortages of practice teaching
科生的培养,又区别于单纯技能型高职学生的培养,必须强调在基 学生适应工作能力明显下降,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缺乏工程意识和
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基础上,加强知识应用性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与研究型高校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相比均
因此,一方面要掌握比较厚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又必须强化实践教 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学生实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mechanical specialized;practice teaching
中 图 分 类 号 :G642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深化探索

过校 门 , 教学方法 上不 能突破传 统教育 。 在
( ) 项 投 入 不 足 , 训 基 地 流 于 形 式 二 各 实
因财政投 入和 产权 的问题 , 习基地建设 是实践 实
教育 的一个老 问题 。 近年 来各 类 高校 做 了 大量 的工 作, 20 但 0 7年 以来 , 由于金 融 危机 的影 响 , 企业 经营 受 到 明显 影响 , 实训 人数 的接收 明显减少 。学校没 对 有 自己的经济 实体 , 要寻 找外部企业 。而 大型企业 需 往 往难 以接洽 , 难成 为学 生 的实 训基 地 , 很 即便 有 也
第2 3卷 第 5期
V0 . 3 No 5 12 一 .
百 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BAI E S UNI VERS TY I
21 0 0年 1 0月
Oc . 0 0 t 2 1
应 用 型 高 校 实践 教 学 的 改 革 深 化 探 索
蒋神 州 , 素娟 林
争 的制约 , 多企 业也不愿 意接受 学生 的实习 很 ( ) 践课程构 建不 够科学合 理 三 实 当前 高校 的实 践教 学 课 程设 置严 重 滞后 于社 会
虽然在授 课过程 中大量增 加案例 分析 , 是案例 教学 但
收稿 日期 : 2 1 —o —1 OO 9 O 作者 简 介 : 蒋 神 州 (9 6 )男 , 西全 州 人 , 西 经 济 管 理 干 部 学 院讲 师 ; 素 娟 ( 9 5 ) 女 , 西 罗 城 人 , 西 17 ̄ , 广 广 林 16 ~ , 广 广 经 济 管理 干 部 学 院 教授 。
工程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01$21(3$&)%)()$%39工程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李逸仙4董桂华4舒扬4杨延华4张康智西安航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摘4要 基于当前工程认证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理念"本文分析讨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定位不明!理论实践脱节!思创融入生硬以及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等"并据此提出了建立基于6!8W循环的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专思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学生科技竞赛与教师教学竞赛双赛联动模式!探索多元化教学与评价方法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促进专业课充分发挥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多方作用"落实全面育人教育宗旨#关键词 专思创融合%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专业课<=>?1*+)A1@1@)G.C.B1*K1B I.+,G A@D Q12.1B5*1B.((A1@+?:1E*(.( A@&>>?A,+)A1@H1*A.@).27@2.*D*+2E+).:1??.D.(E@2.*)G.3+,J D*1E@21B<@DA@..*A@D:.*)A B A,+)A1@N A L A=A+@4U1@D Y E A G E+46G EL+@D4L+@D L+@G E+4T G+@D-+@DZ G AQ40/0J67:0/B84=/@M02848B86!<.//0P4Q40/0!*'$$**&'()*+,)(\Z C N@>-O LN"\<O N Z,L/-H,>-,N KO^-@N B O LN MZ,.H B>^-@>X,^B B N-O N-H/-N N B/-H,N B O/X/,Z O/>-N@^,Z O/>-"O L/C KZ KN B Z-Z?e k N C Z-@@/C,^C C N C,N B O Z/-KB>M?N T C/-,>^B C N O N Z,L/-H/-Z KK?/,Z O/>-2>B/N-O N@^-@N B H B Z@^Z O N,>??N H N C"/-,?^@/-H^-,?N Z B,>^B C N K>C/O/>-/-H"@/C,>--N,O/>-MN O A N N-O LN>B e Z-@KB Z,O/,N"B/H/@/-O N H B Z O/>->X,B N Z O/b/O e Z-@,B N Z O/b/O e"Z-@C/-H?N O N Z,L/-H Z C C N C C T N-O T N O L>@C&V N-,N"O LN N C O Z M?/C LT N-O>X Z,>^B C N c^Z?/O e T Z-Z H N T N-O C e C O N TMZ C N@>-O LN6!8W,e,?N/C KB>K>C N@%\^/?@Z-/-O N H B Z O2 N@O N Z,L/-H T>@N?>X u C KN,/Z?O L/-./-H Z-@/-->b Z O/>-u"KB>T>O N O LN?/-.Z H N T>@N>X C O^@N-O C,/N-,N Z-@O N,L->?>H e,>T KN O/O/>-Z-@O N Z,LN B O N Z,L/-H,>T KN O/O/>-"Z-@N f K?>B NZC N B/N C>X O N Z,L/-HB N X>B T T N Z C^B N C C^,L Z C@/b N B C/X/N@O N Z,L/-HZ-@N b Z?^Z O/>-T N O L>@C&6B>T>O N KB>X N C C/>-Z?,>^B C N C O>H/b N X^??K?Z e O>O LN T^?O/2KZ B O e B>?N>X.->A?N@H N O B Z-C X N B"Z M/?/O e,^?O/b Z O/>-Z-@b Z?^N H^/@Z-,N"Z-@/T K?N T N-O O LN K^B K>C N>X,>T KB N LN-C/b N N@^,Z O/>-X>B KN>K?N&-./01*2((#-O N H B Z O/>->X KB>X N C C/>-Z?"/@N>?>H e Z-@/-->b Z O/>-%=N X>B T>X O N Z,L/-H%W KK?/N@^-@N B H B Z@^Z O N%;KN,/Z?/k N@,>^B C N一 概述)%$(年0月"我国正式签订-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被引入全国各大高校"自此掀起了围绕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热潮*$+#在"\<理念导向下"应用型本科结合社会产业结构$专业知识体系和个人能力发展的多方面需求"以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尤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目标制定中"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明确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标准"除了培养学生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外"更加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确保学生有%专业&亦有%专长&"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现状+一,课程定位不明"内容同质化严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学生中心地位"体现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应围绕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展开#但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专业课程门类设置也大同小异"部分专业课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方面相似度较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或核心课"市面上各种成熟教材种类繁多"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数量丰富"极易导致教师陷入照本宣科的教学舒适圈"课堂教学以灌输式为主"启发$互动$反转等教学手段使用较少#课程内容##'!科技风"#"$年%月创新教学缺乏创新"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对课程知识的工程价值认识不清"课程意义定位不明"学习兴趣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除少部分对课程内容有较大兴趣爱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更无从培养"背离了当前工程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二,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大多仍处于建设初期"根据人才培养宗旨"往往直接在课时分配中增加实践环节占比"而压缩理论课时占比#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突出能力培养的目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理论课时短缺和实践设备紧张等较多问题"学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课堂教学中大多仍沿用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将实践内容过多的寄托于课内实验或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容易出现理论$实践教学相脱离#而实践教学中受仪器设备数量限制"学生大多采用分组式教学"又因学生个体自觉性差异等因素影响"同组内学生学习效果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大部分学生在个人思想觉悟和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尚未完全成熟"缺少对专业知识获取的主观能动性#+三,思政元素融入生硬")双创*意识体现不足根据国家全面育人教育目标宗旨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有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基础的理论课程"但二者与专业课程之间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互不交融"表现为思政课程脱离专业背景"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创新创业课程无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而专业课程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价值引领"未能实现全面育人的教学宗旨#学生在学习效果$意识提升$志趣培养多方面均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若专业课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政观念潜移默化地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自主形成"育人成效将获得全面提升#+四,考核方式单一!片面"缺乏素质能力考评大部分专业课考核方式因循守旧"课程的考核成绩仅由期末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大多为试卷考核形式"对实践能力评价不足)平时成绩则主要取决于学生课中的作业$课堂提问以及考勤等方面表现情况"考评方式较为单一#考核内容也多围绕课程专业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展开"对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均无从涉及#三 专思创 一体化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一,产出导向"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基于"\<教学理念"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建立学习质量管理体系)以学生学习质量提升为总目标"制定课程质量管理的6!8W 循环#课前认真做好教学设计"课中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及时检查反思"期末修订下期教学计划#通过周而复始的执行6'计划(,!'执行(,8'检查(,W '处理(的系统循环"帮助教师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结合学生学情$专业需求$课程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实践能力反馈以及学生政治素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提升效果"对学生在价值$能力和知识多方面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对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循环往复的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持续改进优化"确保学生学习效果逐年稳步上升#+二,思创融合"重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效保障#课程建设中通过专业与思政教师的优势互补"实现师资共育$课程共建"形成%专思创&一体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体"思政元素和%双创&意识有机融入"全方面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育人宗旨#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思政与创新的融合要素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切入点"以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形式将思政理念和创新意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对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法律意识等思政要点的深入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科技兴国$创新强国$创业开路的创新创业意识#如下表所示"以机械类专业课%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为例"建立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对应关系#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对应关系表专业知识课程思政创新创业融入示例概述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科技创新通过介绍材料失效导致的重大事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材料结构批判质疑勇于探索创新思维以位错的发现过程启发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假设$严谨检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材料性能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爱国主义创新思维诚信意识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中自主研发%争气钢&的实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创新教学科技风 年 月续表专业知识课程思政创新创业融入示例制造工艺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可持续发展观成本管理结合古今同种热处理工艺的成本和技术难度差异"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改变"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和使命感实践应用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可持续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评估商机意识转化意识市场分析引导学生在合理选材和制定工艺过程中综合考虑性能$工艺$经济$环境和人文多方面因素"从而培养学生以人为本$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三,双赛驱动"推进教学改革借助学生竞赛和教师竞赛双向驱动课程教学改革"是保障课程质量持续上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鼓励在校学生和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行业相关的学科$技能竞赛#如机械类的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互联网G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课件竞赛活动"在竞赛中锻炼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拓展知识"开阔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也可结合课程内容"选取部分热点竞赛主题"转化为教学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设计让抽象理论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类各级教学技能竞赛"如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等教学竞赛以及教师实践技能竞赛等#在各类竞赛中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个人专业化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通过赛前的拓展提升$赛中的经验积累以及赛后的反思总结淬炼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建设高质量课程教学团队提供有力保证#+四,理论实践交融"探索多元化教学与评价方法应用型本科旨在服务地方经济"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应用特色#加大校企融合深度"鼓励课程团队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开发贴合企业行业需求的教学案例进行项目化教学)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深入企业开展实景教学"聘请企业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借助专业领域各类科技竞赛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僵化教条式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合理使用总结性评价*3+#考核内容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结合企业$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考核主体多元化"以主讲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专业导师协同参与"同时定期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加强平台数据的使用"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课中预警机制"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达成课程目标要求#结语在"\<核心理念的工程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等多方面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亟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据此"本文基于"\<理念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思路"制定6!8W 循环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制度保障)深挖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双创&意识的内在联系"构建%专思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落实全面育人教育宗旨的重要途径)实施学生竞赛与教师竞赛双驱联动模式"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深化理实融合"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是加强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参考文献 &$'谢娟"黄钢"王晓梅"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纺织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建设$$$以五邑大学)工程设计导论*课程为例&F '&纺织服装教育")%)$"(0+3,(()32()I&&)'唐雯&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思创融合*的实施&F '&江西教育")%))+(),(320&&('周燕"贾柠宁"王崇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多维立体化研究$$$基于"\<教学理念&F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3'杨丽娜"柴金焕"王丽丽&数据驱动的高校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研究与实践&F '&天津电大学报")%))")0+%),()I2(9&基金项目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8;`$$"))]8;`)3"))]8;`$',作者简介 李逸仙+$'I0$4,"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及材料微观结构量化表征#科技风 年 月创新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专创融合是指将专业领域创新思维和实践有机融合,以达到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创融合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产学研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将产业需求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
通过将学生引入真实的企业和社会问题,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为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手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果的创新性。
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成为一个具有实用意义的项目的方法。
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习如何将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项目,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自主创新实践自主创新实践是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不断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创新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现实问题和挑战,不断探寻自己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四、交叉学科教育交叉学科教育是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交叉学科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拓宽视野,形成全局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为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和实践,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这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搭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做出贡献。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作者:叶僖僖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4期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尤其创造性的在机械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机电产品实物制作实践环节,对推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01-020引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以应用于实践为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一般概念里重点高校本科生的培养,又区别于单纯技能型高职学生的培养,必须强调在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基础上,加强知识应用性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因此,一方面要掌握比较厚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又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温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作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我们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根据“企业需求牵引,学科发展推动;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向;优化课程结构,深化内容改革;强化实践训练,注重能力培养”的总体思路,在“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建设思想指导下,在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运用电控技术、数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培养;以实践性环节为桥梁,密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完成人才培养的基本训练。
针对上述的定位和目标,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基本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1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当前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应工作能力明显下降,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与研究型高校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相比均没有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教育(中旬)2011.8近年,基于突出应用型、凝练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要内容,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原则和共识。
实践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涉及广泛的概念,实践教学改革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本文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对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立足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时空结构体系,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应试教育,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教育模式惯性巨大,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脱节、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弱、难以胜任实际工作等。
因此,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主要面向地方、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一线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理论以适用为标准,着重于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也应有更大的、突出办学特色的舞台和空间。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现状1.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形成强烈反差的背景下,许多同类院校都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如投入巨资改建改造传统实验室,重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管理模式,组建新的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室,着力丰富活跃第二课堂,积极创建实训、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参与纵向和横向工程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方案中要求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保持在6:4以上,扭转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人才的“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状况,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2.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题目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二是学生中学术氛围不浓厚,第二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外科技活动处于较低水平;三是课程设计环节被忽视,毕业设计质量低下;四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少,教师总体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五是产学研合作处于低水平,实质性合作亟待深化;六是部分软硬件资源设备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七是教学资源条块分割,缺乏有机整合。
三、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方案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已初步完成了第一阶段以硬件建设为主的实践教学改革,正面临着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制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注重软件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进而取得实践教学改革质的突破。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到新阶段,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稳定现有理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整体水平,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
具体方案是:建立与整体教学改革相协调、与理论教学环节互动沟通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学生、教师、院系、学校、社会全参与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立体教学体系。
在涵盖各教学资源要素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是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方案的核心和关键。
这个平台以本科院校院系建制和资源为依托,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实习见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产学研合作等模块,并通过这些基础实践模块的相互融合和互动,实现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的层次提升。
这个方案强调实践教学平台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单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为实现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行和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要在方案中组建收稿日期:2011-07-10基金项目:本文系许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编号:02009037)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方波(1973-),男,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王红艳(1980-),女,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装置及其应用。
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探索方波,王红艳(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当前实践教学改革应从注重外延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内涵提升的新阶段,建立立足专业建设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电气信息;实践教学28河南教育(中旬)2011.8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和协调。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和外围环境相互关系中体现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立体性,本文构建了实践教学金字塔结构。
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纵向从上到下划分为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包括第二课堂、电子科技竞赛、产学研合作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实习、见习、社区科技服务、三下乡等)三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形式与主要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之间有着基本的对应关系,即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1主要包括仪器设备调试使用能力、测量测试能力、操作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专业设计能力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2主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适应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3主要包括理解认知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金字塔结构横向由内到外展现的是实践能力的包含性,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培养目标是目标1,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目标除主要目标2外,也包括目标1,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目标除主要目标3外,也包括目标1和目标2。
实践活动层次越往金字塔底部,培养目标就越多,综合性也就越强;越往金字塔顶部,培养目标就越单一,专业性也就越强。
从实践能力的划分上看,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涵盖目标1和目标2,一般实践能力主要涵盖目标2和目标3,而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则涵盖目标1、目标2和目标3。
从实践活动形式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看,由金字塔自顶向下,实践活动与外部环境接触面越来越大,也即实践活动与外部的交流和作用愈加频繁和密切。
上述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特征是:实践教学改革与专业紧密结合;实践教学改革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纵向加强,横向扩展;实践能力培养分层次进行;教学资源全面整合;实践教学改革突出特色、体现优势。
四、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的措施根据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二是改革实验内容,压缩验证性实验,扩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三是加强课程设计环节,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四是加强学生实习指导和管理;五是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六是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七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八是成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1]庞国斌.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学,2004,(6).[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7).[3]吴庭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责编:一木著名思想家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在中学阶段,从智力培养方面来说,学生一直伏案专心于自己的课业;而在大学里,他们应该站起来并环顾四周。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指出,大学教育贵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两位前人对大学教育的定位是一致的,都强调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倡学生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者,怎样把前人的优秀思想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是一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事情。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迅猛,全国各类院校纷纷开设设计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这就导致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跳跃和盲目的,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这些问题也反映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中。
因此,探索和寻求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美术基础教育创新模式是目前设计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1.单一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只关注绘画的技能、技法我国各类院校的设计学科大多是由原来的工艺美术学科蜕变而来的,美术基础教学从一开始就沿袭绘画学科的教学程序和内容。
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对象本身”上,无论描绘得多么深入、技法多么娴熟,思维仍十分局限,对画面的控制能力非常被动。
2.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发由于教学模式的刻板保守,无法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以偏赅全,单纯实行以写实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就收稿日期:2011-06-05作者简介:白冰(1978-),女,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油画。
论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白冰(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把美术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有机地衔接起来。
创新的教育思路完全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感性的体验、理性的分析,拓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丰富造型语言和艺术想象力,树立学生求知、求索的自信心。
关键词:教育创新;自主意识;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