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不断传承和发展。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传入,到当代的文学、艺术、建筑,中华文化一直以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影响着世界。
在现代社会,中华文化依然在不断演变和创新,成为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的基因是对家族、传统和国家的尊重、依恋和传承。
在中华文化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族纽带的连结,传统的文化符号,以及国家的尊严和统一。
这些基因一直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 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传统的延续和弘扬。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孝道、礼仪、忠信、仁爱等价值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价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能保持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3. 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种现代理念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中,中华文化不断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进行文化创新和变革,使得中华文化更具现代性和国际性。
我国的电影、音乐、服饰等领域,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产业,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中华民族正在积极建设现代文明,使得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更具现代性和国际性。
1. 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正在积极建设现代化国家,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途径,使得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国的高铁、无线终端支付、电子商务等成果成为世界瞩目的现代化成就,展现出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影响力。
2. 推广国际交流中华民族正在积极推广国际交流,通过举办世界性盛会、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使得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国际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地传播,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经风雨洗礼,其精神和文化基因却一直得以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已成为我们所需思考的问题。
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传统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的关照和发展的奠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正能量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创造、包容、和谐和勤劳等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发展演变至今仍然弥足珍贵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更可以互通有无,共促发展。
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1、教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注重教育国学、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和民间艺术等方面。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过程,从根本上树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思想和信仰。
2、媒体媒体是传递思想和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新闻、电影、电视、网络等广泛传媒渠道,应该发挥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报道、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
3、文艺传统文艺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重要代表。
需要通过设计和推广精品剧目、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其他艺术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和美好。
4、乡土文化除了正规的文化传承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还有各种形式的乡土文化,如说唱、民歌、传统手工艺和丰富的民间故事等。
这些传统乡土文化,通过加强和推广,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三、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是保障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传承文化基因重建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基因重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的集合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传承文化基因,重建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行动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承文化基因的途径和重建文化自信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传承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和根基,它承载着历史、传统和风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没有文化传承,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和魂,导致文化的“断层”,使国家和民族变得缺乏凝聚力和认同感。
文化传承是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它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国际交往中彰显国家和民族的魅力和影响力。
一个有深厚文化传承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在全球舞台上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采,赢得世人的尊重和敬佩。
文化传承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传承文化基因的途径为了实现文化传承,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传承文化基因。
要注重文化教育,让人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基因的基石,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促进文化传承的顺利进行。
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弘扬。
文化产业是传承文化基因的载体,它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要注重文化创新,让文化永葆青春活力。
文化创新是传承文化基因的动力源泉,它能够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之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永葆生命力。
传承文化基因需要多种途径和方法的有机结合,以确保文化的传承顺利进行。
三、重建文化自信的意义重建文化自信是当前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命运。
重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建立起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有自信的民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文明基因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文明基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文明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独特宝藏。
无论是古代的儒家思想,还是佛教的敦煌壁画,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文明基因。
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民族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志和精神支撑。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身份和根源,增强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只有坚定的自信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忠诚”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都是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缺乏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严重,只有通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社会中培养出更多的坚守道德底线的优秀人才。
再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无论是中国画、京剧、还是中国古典音乐,都代表着我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培养独立、美好的审美情趣。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和充实。
最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
无论是中国的茶文化、书法艺术,还是传统节日等,都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文明间的理解和融合,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各民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各民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也标注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新高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传统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过程中,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这一思想中的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是对中国传统理念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升华而形成的。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重塑,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书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篇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首次对中华民族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作出科学概括,创造性提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把它们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价值追求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践行、丰富、发展了中国精神,使中国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作用,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地位作用,指出它“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把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体现出我们党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基因与民族文化

报纸上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要失传了,要发生断层了。
如果这是真的,当然就严重了。
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断层,不决定于学习和吸收了多少外来的东西,而决定于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否保存了下来。
以前没有人说过文化基因,不过,它是一个客观存在。
它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性,是能使一个民族千秋万代永远保持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个性。
有了它们,一个民族就存在;反之,则消亡。
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的存亡往往与军事上的胜败无关,最后起作用的倒是文化基因。
我国历史中宋、辽、金、元一段,契丹人在军事上颇不弱,占据了半壁江山,建立了辽国,但是,这个民族最终烟消云散了,他们融入了汉族。
继起的女真人推翻了辽,建立金国,军事上也厉害。
可是,女真人也消失了,也融入汉族中去了。
他们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而全盘接受了汉族文化。
《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中文那么好,文学素养那么高,可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女真人?就是统治全中国200多年的满族,也大半融入了汉族中,现在除了极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完全汉化了。
那么,什么是文化基因?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有一种学说认为,凡是人为的而非自然产生的东西都是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文化因素浩如烟海,不是所有的因素都能起基因作用的。
能担此重任的有三个: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
这些因素越是成熟,就越稳固,力量也就越大。
比如语言文字,一个民族的文字越是悠久、完美,它所记录的民族记忆就越丰富,就越是不容易被其他文字所冲垮。
契丹文字的历史很短,一冲就垮,现在没有人认识了。
满文比契丹文历史长一些,相对比较稳固,不过也几乎消亡了。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其中还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
比如汉语比较简约、灵活,有时还有朦胧美,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而英语则比较严谨,有时候还有些古板。
说到苏联,他们必定要在前面加一个前缀:“前”。
汉语就不必,因为谁都知道苏联已经不存在了,叫做不言而喻。
民族文化基因的“魂”与“根”

90“对于书法家来讲,过大的‘中国梦’如豪言壮语一样华而不实,作为一位书法家就是在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准的基础上为中国书法传播做点事情,让更多的人认知并喜爱中国书法。
”陆潮基先生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力激发华人华侨爱国热情,由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主办的“积基树本 翰墨尘缘——陆潮基书法精品展”于10月11日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陆潮基先生近年来创作的120余幅精品力作,其中以“中国梦”、“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创作精品100余幅。
陆潮基先生是优秀的华人书法家代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多年来笔耕不辍,孜孜以求,创作出一大批紧扣时代主旋律的经典作品,为繁荣当代文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陆潮基先生习书50多年来首次在祖国举办的个人书法展,此次展览从主题到作品创作,从审美追求到形式表现,始终围绕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来展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积累,彰显出其作为华夏儿女浓浓的中华情、民族情。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的“面相”和“掌纹”,书画艺术平实而具丰富内涵,朴素而魅力无穷。
陆潮基先生的此次展览反响空前,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而他自己对书法艺术有何独特见解,其作品有哪些创作源?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陆潮基先生。
中国报道:您作为海外华人优秀书法家代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工作,是什么促使您在这个时间举办国内首个大型书法展。
陆潮基:其实一直以来我就想在祖国举办一场自己的书法展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祖国举办了盛大而隆重的阅兵式及相关纪念活动。
作为华夏儿女,我感到由衷地自豪。
我创作了百余幅“中国梦”、“一带一路”相关主题的作品,希望能与大家多交流和学习,也希望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中国报道: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学习中国书法,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您认为初学者最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陆潮基:大国崛起,文化先行。
中国文化基因的特点

中国文化基因的特点中国文化深厚源远,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几个重要特点:1. 历史底蕴:中国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这种历史底蕴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深厚的意义和智慧。
从封建礼仪到儒家思想,历代中国人通过传统和道德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2. 多样性与包容性:中国文化以其多元而包容的特点而闻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保持了深度的交流和交融。
这种多样性反映在语言、方言、风俗和宗教信仰上。
无论是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和传统都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这个理念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庸之道教人保持内心的平衡,追求适度而避免极端。
这种态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包括政治、家庭、职场等方面。
4. 尊重传统与尊崇家庭:中国文化对传统和家庭价值的尊重是其特点之一。
在中国,传统代代相传,被视为宝贵的财富。
对祖先的敬拜、家族纽带的重视以及家庭的重要性都反映出这种尊重。
这种价值观形成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对家庭责任和孝道的态度。
5. 融合与演进: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之融合。
这种融合使中国文化产生了创新和演进。
从中华传统医学到文学艺术等方面,中国人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基因的特点包括历史底蕴、多样性与包容性、中庸之道、尊重传统与尊崇家庭以及融合与演进。
这些特点是中国文化独特而丰富的表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
70年代初,我离开长期担任教学工作的高等美术学院和艺术院校,来到我的生活创造之乡、中华民间文化摇篮的黄河流域中上游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安家落户。
在延安基层群众艺术馆和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的13年里,由于工作的机遇,使我长期深入到这片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后来由于生态变化而形成长期的交通封闭和文化封闭,从而保留了极其深厚的中国本原文化的黄土高原,进行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间文化的实地考察和考古文化的普查发掘研究,以实证考察为基础的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历史文献古史传说三者结合相互印证的方法,进入到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深层领域。
完成黄河流域的文化考察,再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由新疆到山东和台湾、由黑龙江到海南岛的全国范围的实地文化考察,考察它的不同民族与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与其共通的中国本原文化哲学内涵;90年代开始,再由中国到印度、巴基斯坦、西亚、土耳其、埃及,由希腊、罗马到欧洲、美洲,进行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实地考察。
把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研究,放眼于人类大文化的背景之中,研究人类共通的文化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
在中国考察,当我深入到黄河中上游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山沟农村时,那里以剪纸、刺绣和面花艺术形态为代表的作为图腾保护神的全兽型的龟、蛇、鱼、蛙,半人半兽型的龟身人面、蛇身人面、鱼身人面、蛙身人面,以及全人型的人格化神“抓髻娃娃”,简直是铺天盖地,它积淀了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图腾文化发展演变的三个历程,使我感到进入了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进入了一个远古部落集团的文化中心。
它与中国古史传说文献和地方志研究相互印证,这里正是华夏氏族部落集团的摇篮,传说中的龟蛇鱼蛙图腾的黄帝氏族文化的发祥地,黄帝的陵墓也埋葬在这里的黄陵县。
史载黄帝姬姓,五千年后的今天,姬氏家族仍然集中在这里;在考古文化地下发掘中,黄河中上游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双鱼人面图案和陶盆上的所谓“渔网”符号,今天依然流行在这里的农村,被作为生命之神繁衍之神和生命符号的超自然功能,活在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
它并不是如论者所解释为反映半坡人渔猎生活的生活形象和艺术形象,而是反映人类生命意识的文化符号与阴阳相合化生人类万物和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的哲学符号;同样,黄河中上游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五千年前马家窑文化彩陶盆上五个手拉手的即论者所谓“舞蹈娃娃”彩绘符号,在五千年后的今天,在这里的民艺巫俗剪纸中,依然被作为招魂辟邪的抓髻娃娃生命之神“五道娃娃”(东西南北中五方神),活跃在农村社会生活之中。
它也并不是像论者所解释为劳动之余在大树下舞之蹈之,反映原始社会劳动娱乐生活的生活场景。
地下出土的考古文物不会说话,但现在仍然生活在这里的黄土高原窑洞里的老大娘为它作出了无可置疑的解释,因为在今天的巫俗民俗社会生活中,她们依然在使用这些五、六千年以前的文化符号密码。
当我完成黄河流域文化考察进入长江流域,深入到长江中游湖南、江西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江西萍乡农村时,那如火如荼的“五里一傩神(傩神古庙),十里一将军(傩神古庙)的傩面傩仪傩舞傩戏傩文化,和头戴牛角人面面具的人格化神主神盘古“开山”,也使我感到进入一个远古部落集团的图腾巫文化世界。
按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这一带曾是头戴铜头牛角图腾面具的牛头人身的以蚩尤为领袖的三苗九黎部落集团的中心。
这与这一带地下出土的商代青铜牛角傩面和面具陶范,得到了相互的印证。
说明这一带确是中国古史传说文献中记载的牛图腾的三苗九黎部落集团的中心。
后来我深入到长江中上游的贵州山区苗寨,与湖南、江西边区的萍乡同样,这里也流行着以牛角人面面具为主神的“开山”傩面傩
仪傩舞傩戏傩文化。
牛图腾的苗族认为牛头人面的人格化神蚩尤(即盘古“开山”)是他们的祖先,原祖籍在湖南江西一带,三苗九黎蚩尤部落集团与华夏炎黄部落集团大战被战败之后;后来辗转迁徙到这里的。
贵州苗寨没有古傩神庙,也不见地下出土的牛角青铜面具和面具陶范,说明苗族祖先原来不在这里,是蚩尤与炎黄部落集团大战战败之后由湖南、江西边区辗转流徙到这里的。
长江流域的活着的民俗文化傩文化作为研究中国本原文化的活化石,这在中国其他地域的考察也大致如此类比。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考古学家主要是通过出土文物与文化遗址的发掘和考察,历史学家主要是通过历史文献的文字记载。
但是考古文物不会说话,历史文献古史传说众说纷纭难辩真伪,何况即不见诸考古发掘,又不见诸历史文献,就完全成为空白悬案。
然而由于被称为人类四大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没有发生文化断裂,以及它的多民族的幅员辽阔的国土等特殊的历史与地理因素,至今在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间文化中,仍然保存着极其丰富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光辉灿烂的氏族文化高峰,后来由于天灾人祸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形成长期的交通封闭和文化封闭的地域,在民间文化社会生活之中,仍然无孔不入的保存下来极其丰富而完整的原生态的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历史文化活化石,在中国广大农村形成无数星罗棋布的地域性的中国本原文化活化石博物馆。
地下出土的考古文化死文物不会说话,地上活着的民间文化活文物为它作出了令人叹服的解释。
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抱着古史文献由书本到书本争论不休的古史辨疑,由于当代仍然活着的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历史文化积淀,为它做出了无可置疑的回答。
作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哲学之源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仍然作为民间文化的哲学基础和主体内涵,无孔不入地完整地积淀于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之中。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创造了研究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极大优势。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形成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以民间文化实证考察为基础的民俗民艺与考古发掘和古史文献三者结合、相互印证的立体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本原文化发生发展的轨迹,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基因。
以农村劳动妇女为主体的中国农村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它是中国亿万劳动群众的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
它溶于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它是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中国本原文化的传承延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
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此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艺术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它是由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的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凝聚结晶。
从民族文化的整体来看,民间文化体现着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感情气质和心理素质,体现着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它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作为人类基本文化意识的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体现着由此而形成的混沌化分阴阳,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
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
并由此升华为混沌化分阴阳,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
这种阴阳观与生生观统一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诞生于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构成中国本原文化宇宙观的核心。
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基因,贯穿于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
虽然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为相对不同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但其作为文化基因的内核则是绝对的不变的。
人类的遗传靠的是遗传基因的传承,即指存在于细胞内有自身繁衍能力的遗传单位的传承。
同样,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传承,靠的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即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核心是中华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研究,即民族文化基因的研究。
纵观历史,人类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中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人类文化以空前规模相互融合的信息时代,尤其如此。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内因总是根据,而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研究人类文化与民族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基因,研究它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应该成为当代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纲领性课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农村大部地区古老的传统民间风俗与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仍将继续传承下来,有些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消失和转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古老民俗民艺拥有者的群体,过不了多久也将陆续亡逝,随着地上历史活化石群体的消亡,中国这一独特于世界的人类文化与中国本原文化的研究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因此我们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优势研究中国本原文化和文化基因,就成为当前紧迫的历史任务。
关于民族和人类文化基因的研究,解开民族和人类文化基因的密码,这是一个由天文到人文,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需要长期的努力。